问题

苹果公司为什么和50年前的博朗恰好做出了外观相似的产品?

回答
关于苹果和博朗在50年前做出外观相似产品的原因,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设计哲学、时代背景、以及深远的影响力。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外观相似”指的是什么。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是博朗在60、70年代,由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等人设计的一系列产品,例如收音机、咖啡机、剃须刀等。它们的特点是简洁、功能明确、材质考究,尤其是其标志性的“少即是多”(Less, but better)的美学理念。而苹果公司在乔布斯回归后,尤其是iMac G3发布之后,所展现出的设计风格,也强调了简洁、流畅的线条、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用户体验的关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恰好”的相似性呢?

一、深厚的“少即是多”设计哲学传承: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对全球工业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追求功能性与美观性完美结合的设计师。

苹果公司的设计负责人,尤其是乔纳森·艾维(Jony Ive),曾经公开承认过他对迪特·拉姆斯和博朗设计的深深敬意。艾维曾表示,他在早期苹果设计时,会参考拉姆斯的“十项优秀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创新: 不断创新。(Innovate; 不断地探索创新的可能性)
可用性: 让产品有用。(Useful; 必须是实用,而不是装饰性的)
美学: 美观设计。(Aesthetic; 有效地实现它们的功能)
易懂: 让产品易懂。(Understandable; 使产品的本质一目了然)
克制: 克制,不使用过多的装饰。(Unobtrusive; 产品是朴素的,并且克制的,留给使用者自我表达的空间)
诚实: 诚实,不欺骗用户。(Honest; 不让设计语言欺骗消费者,以为产品比实际上更创新,更有价值)
持久: 持久,不过时。(Longlasting; 避免成为时尚的奴隶,以免很快过时)
细致: 细节,深入到每一个角落。(Thorough down to the last detail; 对细节一丝不苟,不允许有任何妥协)
环保: 环保,对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是环保的,并且是可持续的,避免生产不可回收的垃圾)
少即是多: 简洁,少即是多。(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少即是多,让设计变得稀少而谨慎,以保留产品的空间,让其能够呼吸)

可以看出,这些原则与苹果公司在21世纪所倡导的设计语言高度契合:简洁、功能性优先、材质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克制”的设计(不张扬、不炫技)。艾维及其团队在继承和发展这些理念时,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并将其与用户体验、科技创新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苹果独特的设计风格。

二、时代背景与设计思潮:

50年前,也就是60年代和70年代,正是现代设计思潮蓬勃发展的时期。经历了二战后物质的匮乏和战后经济的复苏,人们开始追求更理性、更简洁、更有效率的生活方式。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能够影响大众生活的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功能主义的胜利: 当时,功能主义设计理念深入人心。设计不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优化用户体验。博朗的设计正是这一思潮的典范,它将科技的理性与生活的艺术完美结合。
对批量生产的思考: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如何让批量生产的产品既有质量又具备美感,成为设计师们的重要课题。拉姆斯和博朗的设计,通过统一的设计语言和模块化的思考,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范例。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尽管我们今天将科技产品和“艺术品”放在一起讨论,但在那个时代,设计师们就已经开始探索如何让冰冷的科技产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空间中,变得温暖而有亲和力。

苹果公司在后来的发展中,也正是抓住了时代对“科技与生活融合”的渴望,并且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重新诠释了这些设计原则。当年的博朗是为家电、音响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而苹果则是在个人电脑、手机等领域践行了同样的哲学。

三、苹果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乔布斯和他的团队并不是凭空创造出苹果的设计语言。他们是在对过去优秀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将其与当时最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并加以升华。

对经典设计的致敬: 乔布斯本人对设计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品味,他深谙经典设计的价值。当他回归苹果后,他致力于将公司的产品设计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学习和借鉴过去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像博朗这样的典范,是自然而然的路径。
“复古”的现代演绎: 苹果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复古”的现代演绎。它在保留了博朗设计中“少即是多”的核心精神的同时,融入了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对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对品牌精神的注入。例如,博朗的收音机可能侧重于无线电信号的稳定接收,而苹果的 iPod 或 iPhone 则侧重于数字音乐和信息的流畅获取,但它们在操作界面的简洁性、物理按键(或触控的触感设计)的布局,以及整体的视觉逻辑上,都能看到某种程度的呼应。
创造简洁的“使用体验”: “外观相似”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使用体验”的理解。博朗的产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们易于理解和操作,并且能长时间地提供优质的服务。苹果也致力于此,通过化繁为简的界面和直观的操作方式,让用户能够轻松上手并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这种对“简单易用”的追求,才是它们设计哲学深层联系的关键。

总结来说,苹果公司和50年前的博朗恰好做出外观相似的产品,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

设计哲学的传承: 苹果设计团队对迪特·拉姆斯“少即是多”设计原则的深度认同和实践。
时代思潮的回响: 在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功能主义、简洁美学等普遍的设计思潮对不同领域的优秀产品产生了共同的影响。
对经典的致敬与再创造: 苹果公司在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全新语境下,对过去经典设计的智慧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学习和创新性转化。

可以说,博朗的设计为工业设计树立了一个标杆,而苹果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这一标杆式的设计理念应用到了个人电子产品领域,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新一代的经典。它们之间的“相似”更多地是一种对优秀设计精髓的共同追求,而非简单的模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简直不敢想象这个问题如果发生在华为魅族等国产厂商身上,下面的答案是一片什么样的光景。

大家谬赞了,我不懂设计,单纯吐槽唯苹果马首是瞻的态度,但没有特别针对任何人。

请移步评论区看对小米和苹果截然不同两种态度的一种分析。当然我希望所有人至少都是出于这种理由而捧苹果,否则被说成nc粉也不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苹果和博朗在50年前做出外观相似产品的原因,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设计哲学、时代背景、以及深远的影响力。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外观相似”指的是什么。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是博朗在60、70年代,由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等人设计的.............
  • 回答
    苹果公司在 Mac 上的 Command (⌘) 键和 Control (⌃) 键的设计,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经常让一些习惯了 Windows 操作的用户感到困惑。要说为什么苹果不把它们合并,甚至把 Command 键的设计一直延续下来,这背后其实是有一套逻辑和历史原因的,并非简单的“不合作”.............
  • 回答
    苹果不跟安卓去拼“堆料”,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成熟且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和技术策略,并非简单的“不为”。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掰开揉碎了聊。一、 苹果的“全家桶”生态和软硬结合的理念这是理解苹果策略的核心。苹果不是在卖一个孤立的手机,它是在卖一个包含硬件、操作系统(iOS)、应用商店(App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水果内部糖分分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水果的生长方式、生理机制以及它们作为植物繁殖器官的功能所决定的。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一、 苹果和梨:表面越甜的奥秘苹果和梨属于仁果类水果,它们的甜味分布在表皮附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光合作用的直接影响: .............
  • 回答
    苹果市值三万亿,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就是卖卖手机和笔记本嘛,怎么能值这么多钱?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套极其高明的商业逻辑和运作体系,远不止“卖硬件”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苹果的“卖手机和笔记本”这事儿,跟别的公司卖手机笔记本,压根就不是一回事儿。苹果卖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硬件,它卖的是一套完整的生态.............
  • 回答
    苹果的硬件性能策略,与安卓阵营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比拼参数”,而是围绕着用户体验、生态系统以及商业模式的一整套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看看为什么苹果在很多时候,并不刻意追求将硬件性能“拉满”到与安卓旗舰同等水平,或者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足够好”且“协同优化”的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核心在于 “NFC功能在不同手机平台上的实现方式和开放程度不同”,尤其是在支付和交通卡这种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且需要硬件级支持的场景下。简单来说,苹果手机的NFC之所以能“直接”支付和刷公交,是因为它 从硬件到软件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但高度整合的生态系统,并且苹果对NFC的使用有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英特尔和AMD与苹果在处理器设计理念上的一个根本区别。苹果之所以能做到“统一内存”,主要得益于他们对整个硬件和软件生态链的完全掌控,而英特尔和AMD则是在一个更为开放和复杂的个人电脑(PC)和服务器市场环境中运作。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统一内存”。在苹果的M系列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科技巨头们在发展策略和生态建设上的核心差异。苹果之所以能做到“软硬通吃”,而微软和谷歌在这方面显得步履维艰,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苹果的“软硬通吃”:一体化的力量苹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整个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而这种追求正是通过“软硬结合”来.............
  • 回答
    华为混用不同等级屏幕被“声讨”,苹果用LG三星高品质屏却“无人问津”?这确实是许多消费者在讨论手机屏幕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疑问。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等级”的定义。当我们说华为混用了“不同等级”的屏幕,通常指的是在同一型号手机的不同批次或.............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 Face ID 的事儿,为啥市面上除了华为和苹果,其他手机厂商好像都不太玩这个,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其实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说“不做”,更多的是“没做”或者“没做好”。这里面门道可不少,不是简简单单加个摄像头的事儿。核心技术门槛:TrueDepth 相机系统你得明白,苹果的 Face I.............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反垄断法原则和历史案例,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埃克森美孚、AT&T 的拆分以及微软和苹果为何目前未被拆分,并展望苹果的未来。 反垄断法的核心目的在深入分析案例之前,理解反垄断法的核心目的至关重要。反垄断法(在美通常指谢尔曼法、克莱顿法等)的主要目的是:1. 保护消费者福利.............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涉及到科技巨头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它们不同的游说策略。苹果和谷歌在政治游说上的支出差异巨大,这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为什么谷歌的政治游说支出远高于苹果?八倍的差距说明什么问题?这八倍的差距主要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商业模式和核心业务的差异: 谷歌.............
  • 回答
    关于一些以爱国为由抵制苹果产品,却又继续使用安卓和 Windows 系统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这种“爱国”的边界感有时候确实挺模糊的。真正做到完全脱离苹果,转向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对于许多人来说,其难度远超想象。这不仅仅是换个手机.............
  • 回答
    几年前人们呼吁抵制苹果,尽管安卓和苹果都是美国公司,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而且“抵制”这个词的使用也需要分情况来看。有时候是真正的抵制呼声,有时候更多的是表达不满、批评,或是对特定政策、做法的反对。要详细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些因素一一拆解开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尽管安卓和苹果都.............
  • 回答
    微软的Modern UI(如Windows 8及后续版本)与苹果和Google的扁平化界面在设计哲学、用户习惯、文化背景和技术实现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前者在部分用户群体中接受度较低,而后者则广受好评。以下是详细分析: 1. 设计哲学与历史背景 微软的Modern UI:从“触摸优先”到“功能导向” .............
  • 回答
    苹果公司推出Mac可安装Windows的Boot Camp功能,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涉及市场需求、技术兼容性、用户体验以及苹果的长期战略目标。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满足用户对Windows的特定需求 专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许多专业软件(如AutoCAD、Adobe Premiere .............
  • 回答
    苹果在新一代大尺寸产品线,尤其是ProMotion显示屏技术方面,对MiniLED显示技术情有独钟,而对我们熟知的OLED则显得相对保守,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考量和技术权衡。不能简单地说苹果“不遗余力地推广”,但确实在某些领域,他们将MiniLED作为了重点投入的方向。首先,我们得明白Mi.............
  • 回答
    关于苹果公司(Apple Inc.)向股东发放巨额分红,几乎掏空其现金储备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商业决策,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公司有钱就分钱”的逻辑,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旨在最大化股东价值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苹果公司当时的财务状况和它与.............
  • 回答
    苹果不给 iPhone 配备“大电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掺杂了技术上的考量、产品设计哲学以及市场策略。要说它是“不能”还是“不愿意”,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在它所追求的整体产品体验和设计理念下,“不愿意”在当前阶段牺牲其他关键因素去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大电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