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苹果为什么不和安卓比堆料?

回答
苹果不跟安卓去拼“堆料”,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成熟且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和技术策略,并非简单的“不为”。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掰开揉碎了聊。

一、 苹果的“全家桶”生态和软硬结合的理念

这是理解苹果策略的核心。苹果不是在卖一个孤立的手机,它是在卖一个包含硬件、操作系统(iOS)、应用商店(App Store)、服务(Apple Music, iCloud, Apple Pay等)以及其他设备(Mac, iPad, Apple Watch, AirPods)的完整生态体验。

硬件是载体,软件是灵魂: 苹果深信,真正让用户买单的不是某个硬件参数的领先,而是整个使用流程的顺畅、稳定、安全和便捷。它们把芯片设计(A系列、M系列)、操作系统(iOS)以及关键应用(Safari, Mail, Maps等)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极致的软硬协同,创造出远超单纯硬件堆砌的体验。
性能不是“多少”,而是“够用且好用”: 苹果的芯片之所以强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为iOS和苹果自家软件量身定制的。这种定制化带来的效率,让苹果能够在很多性能指标上“刚刚好”,甚至领先,而无需像安卓厂商那样,通过堆砌更大的RAM、更高的时钟频率来弥补系统和应用优化的不足。举个例子,同样是完成一项任务,苹果芯片可能只需要消耗更少的能量、更少的核心,就能达到甚至超越安卓阵营的最高水平。这背后是强大的算法和编译器优化。
用户体验的统一: 苹果追求的是“人人都能轻松上手”的体验。这意味着它们的设计思路不是把所有最顶尖的技术一股脑塞进去,而是选择最成熟、最稳定、最能提升日常使用体验的技术,并将其深度整合。如果一项新技术还不成熟,或者难以整合到现有生态中,苹果宁愿选择等待,也不愿意冒着影响用户体验的风险去“首发”。

二、 差异化竞争和品牌价值

在智能手机这个高度饱和的市场,单纯的硬件比拼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的泥潭。苹果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选择了差异化战略。

“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 苹果的产品设计一直是简洁、优雅、高端的代名词。这种设计哲学不仅仅体现在外观上,也贯穿于用户交互和功能实现的层面。它们不追求将所有功能都做到极致,而是聚焦于最核心、最能打动用户的卖点。
品牌溢价和忠诚度: 苹果通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建立了极高的品牌忠诚度和品牌溢价。用户愿意为“苹果”这个名字、为它所代表的品质、设计、生态和使用体验买单,而不是仅仅为了某个具体的硬件参数。这种品牌价值,让苹果在定价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也减少了与安卓厂商在“性价比”上的直接对抗。
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苹果的盈利早已不只依赖于硬件销售。服务(App Store佣金、Apple Music订阅、iCloud存储等)和配件(AirPods、Apple Watch等)已经成为苹果重要的增长引擎。这些服务和配件往往与核心的iPhone硬件紧密绑定,共同构建起一个高粘性的生态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硬件“堆料”对提升服务和配件的销售并无直接帮助,甚至可能因为成本上升而压缩利润空间。

三、 技术路线的选择与风险控制

苹果在技术上的选择,往往更加务实和谨慎。

自研芯片的优势: 苹果自研的A系列芯片,在性能、功耗、AI算力等方面都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这种垂直整合让苹果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未来规划,自主设计和优化芯片,不受外部芯片供应商的制约。这比安卓阵营依赖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厂商,然后进行外围硬件搭配的模式,在整合度和效率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成熟技术的稳定应用: 苹果在引入新技术时,更倾向于选择已经经过市场检验、技术成熟稳定的方案。比如,早期的双摄、人脸识别(Face ID)等,都是苹果在技术相对成熟后才大力推广。这与一些安卓厂商为了抢占“首发”而可能出现的“激进”技术,在稳定性上存在差异。
对“堆料”的理解不同: 苹果并非不重视硬件,它们只是不以“堆砌”的方式来展示。例如,在屏幕上,苹果可能不会率先采用分辨率最高、刷新率最极限的屏幕,但它会选择色彩最精准、亮度最均匀、功耗控制最好的屏幕,并通过其强大的显示引擎进行优化。在拍照上,它可能不会塞入最多的摄像头模组,但它会在主摄、超广角、长焦等核心镜头上投入研发,并配合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追求“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四、 市场定位和目标用户

苹果的产品线,特别是iPhone,其核心目标用户是追求高质量体验、稳定流畅使用、注重品牌价值和生态整合的用户。

“好用”比“够用”更重要: 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手机的绝对性能参数可能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他们更在意的是日常使用中的流畅度、应用的响应速度、拍照效果的自然以及整体操作的便捷性。苹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避免为“参数”买单: 如果苹果也跟着安卓厂商比“堆料”,那么它就不得不去追求更高的RAM、更快的处理器频率、更高的像素等。这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可能导致设计上的妥协,甚至稀释品牌的独特价值。它会让自己从一个“体验至上”的品牌,变成一个“参数至上”的品牌,这与其品牌基因不符。

总结来说,苹果不和安卓比堆料,并不是因为它们做不到,而是因为苹果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1. 极致的软硬结合与生态整合。
2. 差异化的品牌价值和设计理念。
3. 对用户体验的专注,而非单纯的硬件竞赛。
4. 务实而审慎的技术选择。

这种策略让苹果能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其独特的地位和高利润率,同时吸引并留住了一批忠诚的用户。与其说苹果“不比”,不如说苹果“在另一个维度比”,而且在这个维度上,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民富豪为什么不和外企比遵守劳动法?比遣散费?

你不买有的是人买 vs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user avatar

这可能是今年最好笑的笑话之一,足以入选RZ吧年度

你安卓拼老命堆出来的旗舰soc连苹果前年发布的A14都干不过,我都不好意思拿A15比

上面有答主已经提到了13pro物料成本高达3700,你安卓那些腆着脸皮好意思卖7千多的机型,有几个物料成本超过3500元的?

就这还不堆料

非要你那烂快充和快速内存才叫堆料,是不?

为啥安卓拼老命地卷快充、电池续航和摄像头?

因为他们在别的地方干不过,只好在这些地方找场子,掩盖自己火龙燃起来了、层出不穷的UI BUG(比如某米)、售价高达7K+的不支持5G的某花

user avatar

说的直白点,苹果都是把料堆在了看到不到却能深刻影响体验的地方,而安卓堆料的逻辑是很不多全天下人都知道。哪怕是强化一下振动马达,也要好好宣传一波。想当年iPhone 6s改用TapticEngine的时候,其实也就简单的一带而过。

但是熟悉苹果的人都知道,在iPhone 6s那么轻薄的机身里面,苹果硬是腾出了一大块空间给这玩意。而如今苹果手机振动体验这一块,真的没啥对手啊!

所以问题是苹果堆了那么多的料,结果却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还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呢!

恰好今天还有人跟我说,iPhone 13不支持高刷,不就是为了省成本吗?不就是高刷耗电吗?把电池搞到4000mAh不就行了吗?加大电池以后,充电就得提速,再支持50W以上的快速充电不就行了吗?快充加更多的循环次数,不就电池不耐用可吗?那就降低换电池的成本不就好了吗?

你还被说,这套论调真的就是完美的诠释了某些安卓手机发展的逻辑。倒过来看,就是机身厚重是因为需要更大的电池,更懂的散热处理。而这又是因为需要支持高刷,支持高性能输出。所以这就是妥妥的功能驱动产品,而不是技术驱动产品。

说回堆料的事,苹果的A15芯片绝对堪称堆料的典范。158亿颗晶体管,这可还没有基带芯片的事情呢!即便是上一代的A14,其实也只有118亿颗的规模,而M1也不过160亿颗。这块硅晶圆的消耗,足以让任何手机芯片汗颜了。

而A15上提供的SLC达到了32MB,甭说是骁龙888的3MB、骁龙8 Gen 1的4MB了,就算是M1,其实也只有16MB。这玩意可以避免大量的访问动态内存的操作,提升性能就不用说了,关键是太省点了啊!同样的,A15的L2,差不多是其它同类芯片L2 + L3的两倍啊!

但是就是有人看不到A15领先对手50%的性能,以及更夸张的能效表现。之前欧盟不好扯什么手机使用7年的议案吗?除了A15,还有那颗手机芯片能真的应付7年时间。

说芯片可能太欺负人,那就说说屏幕。2K屏,确实是好东西。但是自从苹果当年那个326ppi的视网膜屏幕出来以后,其实一味提升分辨率已经没那么大的意义了。更有意义的,其实是屏幕色彩调控,自动亮度调节,以及极致的亮度表现。

屏幕色彩管理和自动亮度调节从来都是苹果的特长,而屏幕亮度这么个硬件素质,绝对是堆料的结果。安卓目前流行的是E4、E5材质的2K屏,但是三星自家用的是M9、M11这个顶级的系列基材。而苹果的屏幕呢?只能说品质绝对媲美M系基材。

其实只要看看iPhone 13的典型亮度就高达800尼特,iPhone 13 Pro系列更是高达1000尼特。注意,这里说的是典型亮度,而不是局部峰值亮度。哪怕是苹果那个1200尼特的峰值亮度,其实也是非常保守的值。要知道,局部最高亮度和局部最低亮度,这差距可大了去了。

再说5G频段,国行版本虽然没有毫米波,但是即便是NR也是支持的最全面的哇!

5G NR (频段 n1, n2, n3, n5, n7, n8, n12, n20, n25, n28, n30, n38, n40, n41, n48, n66, n77, n78, n79)

苹果是最晚支持5G的,但是确实一次性支持的最全面的,同时切实考虑到真实使用场景中,其实并不需要时时刻刻使用更高能耗的5G通道,所以也就有了5G Auto这么个功能哇!

这也让我想到了苹果手机也是最晚支持高刷的,结果不仅大幅提升了续航能力,还引得安卓手机纷纷效仿。一时间,各种形态的自适应刷新率哇!

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全系的IP68防尘防水,今年安卓旗舰齐刷刷不支持。3D FaceID人脸解锁,这绝对算得上堆料了。而苹果手机一直采用的铝金属或者手术级不锈钢边框,平滑玻璃或者哑光玻璃的背板,纳米级材质的超磁晶面板,哪一个都是王者持久耐用的方向上努力的啊!

所以,换个角度来看,苹果只是有着自己打造产品的理念,不会专门往看得见的方向上堆料。而绝对不是没有料!

user avatar

我身高 180 体重 80 公斤能否打得过身高 163 体重 52 公斤的张伟丽?

张伟丽怕是一拳能把我干碎。


“苹果为什么不和安卓比堆料?”

这话怕是问反了,应该是“安卓为什么不和苹果比堆核心硬件和基础体验?”

因为堆不过呀大哥!

所以安卓才要在什么快充功率、散热板面积、曲面角度这些非核心甚至是废物赛道上比堆料。

A 系列芯片、Taptic Engine、ProMotion、NVme、Retina 、杜比视界影像拍摄与播放、系统级色彩管理、mini 机型……

安卓哪一个堆得过了?


而且,就算在安卓传统的堆料领域,现在也被苹果吊打得惨不忍睹。

苹果:我电池只有 4000 毫安时出头……

安卓:我 5000 毫安时电池,我赢了!

苹果:……但我能亮屏 10 小时。

安卓:……


苹果:我的运存只有 6G ……

安卓:我运存 12G 起步,还能用虚拟运存顶到 18G ,这不赢麻了?

苹果:……可我后台能保存更多的任务

安卓:……

安卓 120W 充电:

5 分钟充 18% (亮屏续航 48 分钟)

15 分钟充 65% (亮屏续航 2 小时 55 分)

30 分钟充 100% (亮屏续航 4 小时 30 分)

再充就溢出来大哥!

苹果 20W 充电:

5 分钟充 8% (亮屏续航 48 分钟)

15 分钟充 25% (亮屏续航 2 小时 30 分)

30 分钟充 50% (亮屏续航 5 小时)

诶我还能继续~

1小时充 80% (亮屏续航 8 小时)

2 小时充 100% (亮屏续航 10 小时)

外出一整天回来还有电,这不比外出半天就要找个咖啡厅白嫖充电强?


比堆料,那是手机厂商说的话。

堆正确的料,正确地堆料,这才是我们对手机厂商的要求。

安卓啥时候堆料不是为了单方面宣称赢过对手,而是为了提升体验,那就算是有救了。

user avatar

编辑:有的朋友可能不太理解我的观点。苹果目前是有点摆烂,没错;但是安卓其实很多方面至今都是落后于苹果的;反超的方面呢,在反超之前闭口不谈,反超之后才高调相互内卷;那你这不就是供应链提供的参差不齐的木板箍了个桶,然后指着其中一两块较高木坂的说,这就是推料木桶机!


“堆料”(指 802.11ax 快到来前,还有很多安卓手机不支持 802.11ac )。

“堆料”(指快充协议大战之前,很多安卓手机只能 1A 不到的电流慢充,还说用 iPad 充电头给 iPhone 充的 1.5A 电流伤电池)。

“堆料”(指全面屏时代到来后,几乎所有安卓机型水平方向屏幕都不居中,把之前吹自己如何对称的设计忘得一干二净)。

“堆料”(指出厂默认设置下蓝出天际的屏幕色温,却指责原彩显示下的屏幕是大黄屏)。

“堆料”(指橘子皮甚至用旧了的屏幕贴膜都能解锁屏幕)。

“堆料”(指直接用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

“堆料”(指必须用厂商魔改的 ADB 驱动才能连上电脑)。

“堆料”(指部分厂商直接删除了 Exchange 的支持)。

“堆料”(指阉割了谷歌定位服务的情况下还不加入 WIFI 辅助定位,在室内和裤兜里时位置瞎XX跳;而十多年前 Google 和 Apple 就已支持,Windows 8 开始也支持,包括桌面版)。

“堆料”(指自带大量垃圾广告、应用推荐、网页和负一屏的“信息流”,甚至用“您已欠费”、“您的话费已到账”的系统推送来给垃圾小黄文引流;这个是真“堆料”)。

“堆料”(指自带黑心理财 App ,突然暴雷跑路的那种)。

“堆料”(指自带浏览器的黑名单堆满了各种境外黑料出处,比如 GxxHub )。

“堆料”(指 ARM64 的设备上不少应用还是 armeabi 的动态库)。


更不必说 H1、W1 相关音频设备,Apple Watch,AirTag 这些周边,安卓阵营有能打的吗?


我真的是果黑,我是真果黑,但出门只带一台手机的情况下,我当然选 iPhone 。

user avatar

去年mi11u刚上市的时候,在小米之家被我不到一分钟就干挺了,结果没有拍下来很多人不信,这次mi12pro真的是毫无进步,又是不到一分钟就被我干挺了,不过这次我拍了视频。就这种垃圾东西还对标iPhone呢?

小米12Pro一分钟之内死机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4324399977848832



更新一下,ios15.4带来了面容ID重大升级,可以直接识别带口罩的面部了,这下屏下指纹党最后的底裤也没了。


补充一个:超瓷晶面板堆一个我看看?


在iPhone面前谈堆料?

A15级别的SoC你堆一个我看看?

自己设计的手动最大亮度标定1000nit连续使用四年以上不烧屏的三星顶级M11基材LTPO屏幕你堆一个我看看?

NVMe闪存你堆一个我看看?(我本以为没有特例的事物就不需要特别指出了,没想到愣杠的不明生物太多,我修改一下描述:使用NVMe协议的PCIe通道闪存你堆一个我看看?)

全球最多最全的5G频段支持你堆一个我看看?

支持传感器位移式防抖的,支持ProRawPro Res杜比视界HDR10+四摄同时录制4K60Fps视频的相机你堆一个我看看?

面容ID你堆一个我看看?

7.6mm轻薄机身还拥有吊打全场的续航能力你堆一个我看看?

简直搞笑呢不是吗?全靠供应链技术拼凑起来的组装厂,有脸说堆料?

合着就造一个壳子,完了连最能体现工业设计能力和装配精度的IP68都没几个能玩出来,有脸说堆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苹果不跟安卓去拼“堆料”,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成熟且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和技术策略,并非简单的“不为”。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掰开揉碎了聊。一、 苹果的“全家桶”生态和软硬结合的理念这是理解苹果策略的核心。苹果不是在卖一个孤立的手机,它是在卖一个包含硬件、操作系统(iOS)、应用商店(App .............
  • 回答
    苹果的硬件性能策略,与安卓阵营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比拼参数”,而是围绕着用户体验、生态系统以及商业模式的一整套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看看为什么苹果在很多时候,并不刻意追求将硬件性能“拉满”到与安卓旗舰同等水平,或者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足够好”且“协同优化”的性.............
  • 回答
    几年前人们呼吁抵制苹果,尽管安卓和苹果都是美国公司,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而且“抵制”这个词的使用也需要分情况来看。有时候是真正的抵制呼声,有时候更多的是表达不满、批评,或是对特定政策、做法的反对。要详细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些因素一一拆解开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尽管安卓和苹果都.............
  • 回答
    关于一些以爱国为由抵制苹果产品,却又继续使用安卓和 Windows 系统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这种“爱国”的边界感有时候确实挺模糊的。真正做到完全脱离苹果,转向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对于许多人来说,其难度远超想象。这不仅仅是换个手机.............
  • 回答
    苹果市值三万亿,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就是卖卖手机和笔记本嘛,怎么能值这么多钱?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套极其高明的商业逻辑和运作体系,远不止“卖硬件”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苹果的“卖手机和笔记本”这事儿,跟别的公司卖手机笔记本,压根就不是一回事儿。苹果卖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硬件,它卖的是一套完整的生态.............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 Face ID 的事儿,为啥市面上除了华为和苹果,其他手机厂商好像都不太玩这个,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其实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说“不做”,更多的是“没做”或者“没做好”。这里面门道可不少,不是简简单单加个摄像头的事儿。核心技术门槛:TrueDepth 相机系统你得明白,苹果的 Face I.............
  • 回答
    微软的Modern UI(如Windows 8及后续版本)与苹果和Google的扁平化界面在设计哲学、用户习惯、文化背景和技术实现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前者在部分用户群体中接受度较低,而后者则广受好评。以下是详细分析: 1. 设计哲学与历史背景 微软的Modern UI:从“触摸优先”到“功能导向” .............
  • 回答
    苹果M1芯片的成功,确实让很多人看到了自主研发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关于国内科技产业“为什么不行”的讨论。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简单的“不借鉴”就能解释的。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苹果的优势以及国内在操作系统和CPU领域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苹果的M1芯片上市速度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水果内部糖分分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水果的生长方式、生理机制以及它们作为植物繁殖器官的功能所决定的。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一、 苹果和梨:表面越甜的奥秘苹果和梨属于仁果类水果,它们的甜味分布在表皮附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光合作用的直接影响: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核心在于 “NFC功能在不同手机平台上的实现方式和开放程度不同”,尤其是在支付和交通卡这种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且需要硬件级支持的场景下。简单来说,苹果手机的NFC之所以能“直接”支付和刷公交,是因为它 从硬件到软件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但高度整合的生态系统,并且苹果对NFC的使用有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科技巨头们在发展策略和生态建设上的核心差异。苹果之所以能做到“软硬通吃”,而微软和谷歌在这方面显得步履维艰,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苹果的“软硬通吃”:一体化的力量苹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整个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而这种追求正是通过“软硬结合”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英特尔和AMD与苹果在处理器设计理念上的一个根本区别。苹果之所以能做到“统一内存”,主要得益于他们对整个硬件和软件生态链的完全掌控,而英特尔和AMD则是在一个更为开放和复杂的个人电脑(PC)和服务器市场环境中运作。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统一内存”。在苹果的M系列芯.............
  • 回答
    华为混用不同等级屏幕被“声讨”,苹果用LG三星高品质屏却“无人问津”?这确实是许多消费者在讨论手机屏幕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疑问。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等级”的定义。当我们说华为混用了“不同等级”的屏幕,通常指的是在同一型号手机的不同批次或.............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反垄断法原则和历史案例,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埃克森美孚、AT&T 的拆分以及微软和苹果为何目前未被拆分,并展望苹果的未来。 反垄断法的核心目的在深入分析案例之前,理解反垄断法的核心目的至关重要。反垄断法(在美通常指谢尔曼法、克莱顿法等)的主要目的是:1. 保护消费者福利.............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涉及到科技巨头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它们不同的游说策略。苹果和谷歌在政治游说上的支出差异巨大,这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为什么谷歌的政治游说支出远高于苹果?八倍的差距说明什么问题?这八倍的差距主要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商业模式和核心业务的差异: 谷歌.............
  • 回答
    苹果确实自己在生产芯片,而且在这个领域非常成功。你可能是在问为什么苹果不自己建立庞大的芯片制造工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晶圆厂”或者“Fab”(Fabrication Plant)。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解读:1. 巨额的资本投入与风险承担: 晶圆厂的造价: 建造.............
  • 回答
    苹果在2012年发布第三代iPad时,确实跳过了“iPad 3”这个命名,而是直接称其为“The new iPad”。紧接着2013年,他们又推出了名为“iPad Air”的产品。而最近几年,苹果对iPad的命名策略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iPad Pro”、“iPad Air”、“iPad min.............
  • 回答
    苹果手机不使用高寿命大容量电池,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绝非简单地“不舍得”或者“技术不行”。这其中包含了对产品体验、成本控制、市场定位、用户习惯乃至整个供应链的精细化权衡。一、用户体验的“黄金分割点”:平衡续航与体积/重量/厚度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原因。用户对手机的感知,除了性能和.............
  • 回答
    苹果之所以没有像华为那样成立中低端子品牌,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其品牌定位、商业模式、产品策略、市场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苹果独特的品牌定位:高端、简约、生态系统 高端品牌形象: 苹果自创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位为高端、创新、品质卓越的品牌。其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营销策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在问,毕竟市面上很多安卓手机早就普及了息屏显示(AlwaysOn Display, AOD)功能,看起来也很炫酷。苹果这么精益求精的公司,为什么迟迟不肯跟进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技术、用户体验、产品策略,甚至还有品牌定位。首先,我们得明白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