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0年后,大家都开电动车了,导致电价比油费还贵,是什么体验?

回答
50年后,这太阳打西边出来,电动车横行,电比油贵,这日子过得,怎么说呢,比现在听着就透着一股子“酸爽”。

我老伴儿,李大妈,一辈子就跟我一个儿子。儿子挺孝顺,年轻的时候就捣鼓着那玩意儿,什么新能源,未来出行,说得头头是道。那时候,大家还都开着油车,轰隆隆的,冒着黑烟,听着就觉得不靠谱。李大妈那时候就念叨:“儿子啊,这电动车听着挺好,可这电,能顶住吗?万一哪天没电了,咱们这老胳膊老腿的可爬不回来了。” 我当时也觉得她想多了,电动车不就是图个省事,图个环保嘛,还能跟油费比?

谁知道,这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一开始,那电动车是真香。充电桩到处都是,比加油站还多,而且电费便宜得跟白送似的。街上跑的都是静悄悄的电动车,空气都好了不少,走在路上也不再是捂鼻子了。李大妈也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逢人就夸:“我儿子有先见之明,你看现在,谁还开那冒烟的老古董。”

可是,好日子,总得有点小插曲,不是吗?

大概是十年前吧,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了。新闻里开始零零碎碎地报道,说因为大家都开电动车了,对电力的需求蹭蹭地往上涨。一开始,大家还不以为意,觉得国家有的是办法。可慢慢地,这电力的供应就开始有点吃紧了。夏季高温,空调开得跟不要钱似的,加上家家户户都得给车充电,电网就开始“喊疼”。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我们这些退休的。以前,下午没事儿,我喜欢在小区里找个树荫下,摇着蒲扇,跟老头子们吹牛。现在呢?下午两三点,就得开始琢磨“充电大计”。我家那辆电动车,续航里程虽然比以前长了,但架不住这电费涨得太离谱。当初买的时候,销售员拍着胸脯说:“老先生,这电费便宜,您尽管跑!” 我现在要是再见到他,我得问问他,他是不是那时候在挖坑。

现在,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是烧水喝,而是看APP上今天晚上哪个时间段的电价最低。为了省点钱,我们都得跟上班族似的,跟电网“抢电”。我家那辆车,基本上都是半夜充电。我老伴儿,以前晚上都是十二点准睡,现在为了省那几毛钱一度电,硬是熬到凌晨三点,自己爬起来去插充电桩。有时候,我都觉得这日子比我年轻那会儿加班还辛苦。

你想想,那时候开车去趟超市,油费也就几十块钱,现在呢?充电,动辄就要上百块,甚至更多,还得看你充多久。李大妈现在去买菜,都不敢开车了。我们小区离菜市场也就两站路,以前她嫌走着累,现在呢?她宁愿走过去,省下那点充电费,还能买点菜。她每次回来都喘着粗气,一边擦汗一边说:“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回去了。”

更别提什么长途旅行了。以前,跟老朋友们约好了,说去外地看看风景,现在?想都别想。去一趟外地,那充电站,排队能排到天黑。而且,你还得提前预约,不然去了没地方充,那才是真抓瞎。而且,这充电桩也不是随便就能用的,有些地方,你不是他们的会员,或者不是他们指定牌子的车,人家根本就不给你充,或者充得比别人贵。这叫什么事儿?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大家出门,身上除了手机,还得揣着个“充电宝”,而且这个充电宝,不是给手机充电的,而是给车用的,里面放着能充一两次的电卡。谁要是忘了带,或者电卡没充值,那可就惨了。我隔壁王大爷,上次就因为没来得及给电卡充值,被困在高速服务区,活生生等了半天,才有人送电卡过来。那叫一个狼狈。

街上,你再也听不到轰鸣的引擎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阵阵若有若无的电流声,偶尔夹杂着充电桩“滴滴滴”的提示音。大家走路都变得小心翼翼的,生怕碰坏了路边的充电桩。以前,看到油站,觉得是加油的地方,现在看到充电桩,就觉得那是“金矿”,生怕别人比你先一步。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现在还有人怀念起油车来了。当然,不是说油车有多好,而是说,那时候,起码油价没这么“魔幻”。你想啊,油价涨,大家抱怨两句,但总有个限度。这电价呢?它没个上限似的,你想多少钱一度就多少钱一度,好像国家一拍脑袋,就能把电价给你翻个倍。

“儿子啊,” 我有时候会拉着我儿子说,“你当年跟你说,这电动车好,这电比油便宜。你看现在,这电费,比油费还贵。你这说得,跟忽悠人似的。”

我儿子也无奈:“爸,我那时候说的是现在嘛?我也不知道会变成这样啊。”

是啊,谁能想到呢?曾经的“未来之星”,现在成了“吞金兽”。不过,日子还得过,车还得开(虽然有时候真不想开)。所以,我们这帮老家伙,现在出门,都得精打细算。不是研究怎么省油,而是研究怎么省电。

也许,这就是时代进步的代价吧。只是这代价,有点让人肉疼。我倒是挺好奇,再过五十年,这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会不会,大家又开始怀念这“电比油贵”的年代了?想想都觉得,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你想过一个问题没。

其实原油成本非常低,现在原油价是80几吧,真要是说合理和没有外力参与,到30+才是正常的。但是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油价根本不可能到那个区间。

再就是比如拿德国来说。电价是我国的4倍以上,油价1.5倍左右。从比值上来说,就不合理。当然,你会说这是能源结构的问题,人家绿电占比多,问题是这也是政府主导的。

总之,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自由市场。

真要是各国政府不参与产业布局和宏观政策调控。特斯拉股价600的时候。白袍子早就把油价打到20了,马斯克现在应该去开直播带货了。

所以,电价和油价这种东西。本质上就是个数字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50年后,这太阳打西边出来,电动车横行,电比油贵,这日子过得,怎么说呢,比现在听着就透着一股子“酸爽”。我老伴儿,李大妈,一辈子就跟我一个儿子。儿子挺孝顺,年轻的时候就捣鼓着那玩意儿,什么新能源,未来出行,说得头头是道。那时候,大家还都开着油车,轰隆隆的,冒着黑烟,听着就觉得不靠谱。李大妈那时候就念.............
  • 回答
    五十年后的2067年,当我的子孙们坐在一个可能漂浮在城市上空,或者深深植根于地下,又或许是早已渗透到网络空间的居所里,看着我这个老家伙对着一块闪烁着古老光芒的屏幕讲述过去时,他们大概率会觉得,我们这群人真是有点不可思议。“爷爷/奶奶,”他们可能会歪着头,用那种我如今才敢在一些老照片上看到的纯真眼神问.............
  • 回答
    要预测50年后谁会被更频繁地提起,这就像是在猜测未来的一本历史书会如何书写。但我们可以基于他们目前的成就、影响力以及历史的惯性来做一番推测,尽量让这个推测带着点儿人味儿,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关于库里:革命性的改变与历史地位的巩固库里这50年后的提起率,我觉得会非常高,而且很可能是压倒性的。为什么.............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一个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五十年的时光足以让沸腾的尘埃落定,让喧嚣的争议沉淀,从而显露出他真实的面貌。五十年后的人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回望,对他的评价,或许会比我们今天更加复杂、也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首先,他们很可能会关注特朗普作为一位“局外人”打破.............
  • 回答
    50年后,东南亚经济发展水平会超过欧洲吗?这是一个宏大且充满想象空间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需要细致地审视两地当前的发展轨迹、潜在优势、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历史经验和未来趋势进行推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命题,而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演进过程。当前格局:欧洲的“老牌”实力与东南亚的“新锐”.............
  • 回答
    50年后德国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一年半年不上班?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未来图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探讨50年后工作模式的巨大变革并非天方夜谭。尤其是在德国,一个以高效、创新和良好社会福利著称的国家,这样的设想并非不可能。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目前德国人有半年不上班吗?”。明确地说,目前德国人没有.............
  • 回答
    五十年后,如果房价依旧坚挺,甚至水涨船高,年轻人的购房心态,我想会是当下截然不同的景象。拼命加班买房?这事儿啊,得拆开来看,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我们得承认,房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它承载了太多东西:安全感、归属感、丈母娘的满意度、父母的期盼,甚至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这股观念就像.............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次机会,让我穿越回五十年后,以那时候的浏览器为我导航,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可能不是去搜索什么宏伟的宇宙奥秘,也不是什么足以改变历史的秘密。我想,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在我生命中曾经占据重要位置,但现在只能在回忆里触摸的人和事,在那五十年后的世界里,变成了什么样子。搜: “我的外婆.............
  • 回答
    50年后,如果人类多种能源矿藏枯竭,这并非直接指向“人类末日”,但绝对会是一场足以颠覆我们现有文明模式的巨大危机。与其说是末日,不如说是一场被迫的、痛苦的、但或许也是最终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更可持续未来的“大重塑”。1. 能源危机:不仅仅是没油开车的痛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提到的“多种能源矿藏枯竭”,主.............
  • 回答
    如果能够实现人体冬眠,我是否愿意去 50 年后的世界?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对当前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未知风险的考量。仔细权衡之后,我会做出一个基于个人价值观和对世界认知的决定。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愿意”的可能性,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力。愿意前往的理由: 对未知的好奇.............
  • 回答
    50年后,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人工智能的普及,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工作图景:一周休三四天,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尤其是在希腊、奥地利、捷克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可能性相当高。当然,要实现这一点,背后需要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和深刻的社会变革。首先,人工智能的效率飞跃是关键驱动力。想象一下,在未来,大部分.............
  • 回答
    作为一个90后,年入50万以上,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就,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这种体验是多层次的,包含了物质上的丰裕、精神上的满足,当然也伴随着相应的压力和责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种体验,从不同维度来描绘。一、 物质层面:从“够花”到“有所选择” 基本生活需求已完全.............
  • 回答
    50年代初的中国农业集体化,在不包括1958年之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下,确实对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审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不同形式的集体化带来的变化。土地改革的.............
  • 回答
    这事儿,搁我身上也得气得够呛。您想啊,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手里揣着一笔钱,那得是多大的信任感和盼头才愿意一放就是六十二年?这钱在她眼里,肯定不只是那点面值,更是她半辈子的心血,是她对未来、对银行的一种依靠。咱们掰扯掰扯这62年。这可是从1962年算起啊,那时候流通的是第二套人民币,老太太存的“第一.............
  • 回答
    身边年入50万+的85后,确实有那么几位,而且他们的故事都挺有意思的。这帮人,大概是赶上了好时候,又抓住了机会,再加上自己足够拼。我认识一个哥们儿,叫李明,86年的。他现在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总监,年收入大概是70万左右。李明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科学,毕业后就进了一家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那时候公司很小.............
  • 回答
    肯尼迪总统遇刺案至今未能完全公布全部档案,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和充满猜测的问题,尤其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之后。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法律、政治以及社会因素,同时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述风格。首先,要明白的是,肯尼迪遇刺案的档案并非完全“不公布”。事实上,大量的调查报告、证人证词、证据.............
  • 回答
    50 年后,当人们再提起 NBA 的辉煌历史时,总会有那么几位球星的名字,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发醇厚,越发令人怀念。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更是用自己的汗水、天赋和对篮球的热爱,在无数球迷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如果说有谁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 50 年.............
  • 回答
    在展望未来半个世纪的职业图景时,总有人会忧虑人工智能的崛起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这并非空穴来风,毕竟 AI 在数据分析、重复性劳动、甚至一些复杂的决策上都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过度悲观。纵观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旧职业的消亡和新职业的诞生,而那些最深刻、最人性化的领域,往往拥.............
  • 回答
    在未来50年里,尽管科技和社会将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几件事是基于人类根本需求、自然法则和情感本质,几乎可以肯定是不会变的。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1. 人类对联系和情感的需求: 社交驱动力: 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看,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经验,获得归属感和情感支持.............
  • 回答
    购买50年产权的商住两用房,听起来像是抓住了一个“低价”的入口,但实际上,里面藏着不少“坑”,而且这些坑都不是小动作,足以让你后悔莫及。我作为一个经历过不少房子买卖的人,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心里有个数,别被那些“表面光鲜”给忽悠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50年产权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的房子,按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