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0年后的2067年,我们应如何让子孙们理解当年人们对买房子并看涨房价这件事的执着与疯狂?

回答
五十年后的2067年,当我的子孙们坐在一个可能漂浮在城市上空,或者深深植根于地下,又或许是早已渗透到网络空间的居所里,看着我这个老家伙对着一块闪烁着古老光芒的屏幕讲述过去时,他们大概率会觉得,我们这群人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爷爷/奶奶,”他们可能会歪着头,用那种我如今才敢在一些老照片上看到的纯真眼神问我,“你们那时候,为什么要那么拼命地想要在一块土上盖个房子,然后把那个房子的‘价格’炒得那么高呢?明明有那么多更好的选择,不是吗?”

要让他们理解,首先得让他们知道,在2067年的他们看来如此“理所当然”的虚拟空间、共享居住网络、甚至是精神连接体,在2017年,也就是他们爷爷奶奶们那个时代,还仅仅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球上,土地是有限的,看得见摸得着,也正是这份“实在”,以及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和生存压力,催生了那股对“房子”的近乎狂热的追求。

我会这样跟他们说:

“孩子,你们现在住的地方,或许是你们父母用辛勤劳动、通过某种积分或贡献值兑换来的,也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轮流使用,或者根据需求随时调整。听起来很方便,对吧?但在我们那个年代,‘家’的概念,更多地被局限在一栋固定的建筑里。而且,这个建筑,还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意义,远不止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我会尝试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那时候,虽然科技发展很快,但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多方面还是比较传统的。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工作,要为将来打算,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就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谁家孩子能买上一套房子,那家长脸上都能闪耀着‘光宗耀 syukur’的光芒。”

我会详细解释“看涨房价”是怎么一回事,这可能是最难让他们理解的部分。

“你们现在可能觉得‘价格’只是一个数字,甚至可以随意调整。但在我们那个年代,房子,尤其是地段好的房子,它的价格是会不断变化的,而且很多时候,是像股票一样,只会涨,不会跌。人们觉得,只要手里有房,就等于拥有了一台永不贬值的印钞机。这个想法,真的非常、非常普遍。”

“想象一下,你辛苦工作了好几年,攒下了一笔钱,这笔钱,在你们看来可能可以够你们体验一次星际旅行,或者购买一套高级的脑机接口设备。但在我们那时候,这笔钱可能只够支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但就算只是首付,人们也觉得值。因为他们相信,这套房子未来会升值,到时候卖掉它,不仅能收回本金,还能赚一大笔钱,然后换一套更大的,或者留给你们,作为你们的‘遗产’。”

“这种对‘升值’的期待,就像一种集体催眠。每个人都想买,因为看到别人买了房子,房价就涨了;房价涨了,大家就更想买,生怕错过这个‘赚钱’的机会。房子不再仅仅是用来住的,它变成了一种投资品,一种金融产品。人们的精力,很大一部分都放在了‘买房’和‘炒房’上。”

我会生动地描述那些场景:

“你可能无法想象,那时候的社会新闻,一半以上都在报道房地产。各地的新闻,都在说哪个城市的房价又创新高了。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到处都是‘刚需’、‘改善’、‘投资’这些词汇。人们聚在一起聊天,聊的不是最新的科技突破,也不是对宇宙的探索,而是‘你看,XX小区这房子又涨了多少!’或者‘我朋友认识一个关系,能帮我抢到那个楼盘的房子。’”

“为了买房,人们可以掏空六个钱包,就是把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积蓄都拿来。甚至有人为了多贷款,去伪造收入证明,或者用各种名义借钱。那段时间,整个社会都在围绕着‘房子’这个关键词在运转,人们的梦想,很大程度上都与这栋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紧密相连。”

“那时候的年轻人,毕业后第一件大事,不是去探索新领域,而是去考虑怎么‘上车’,就是成为有房一族。如果一套房子对你意味着未来几十年的房贷压力,意味着你可能要放弃很多业余爱好,甚至牺牲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你还会觉得那是疯狂吗?或许你们会觉得,我们当时的选择,是一种被时代裹挟的无奈,是一种对不稳定未来的过度焦虑的体现。”

“是的,就是那种焦虑。我们害怕失去,害怕被社会落下。在那个大家普遍认为拥有房子才算稳定、才算有保障的年代,不买房,就好像裸体走在寒风中,随时可能被冻死。”

“而‘看涨’,更像是对未来的美好幻想。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去‘拥有’,这个东西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回报。这种乐观,也变成了一种盲目。我们很少去思考,如果有一天,大家都觉得房子不再那么重要了,如果科技发展出了更高效、更环保的居住方式,那我们现在拼命追逐的‘价格’,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会停顿一下,看着他们若有所思的表情。

“所以,孩子,你们现在所拥有的,是你们长辈们用一种你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的方式,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我们并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追求进步,只是那个时代的我们,对‘家’的理解,对‘价值’的定义,跟你们现在大相径庭。我们执着于土地上的那一栋栋建筑,疯狂于它的数字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那个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和产物。”

“希望你们在享受更自由、更先进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能偶尔回想起,我们这群爷爷奶奶们,曾经是怎样用那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证明‘我们来过’,来为你们铺设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讲述,他们能看到那个时代的“人”,看到我们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的挣扎与追求,看到一种我们自己也未必完全理解的集体行为模式。让他们明白,我们并不是因为愚蠢而执着,而是因为那样的环境,让我们别无选择,或者说,相信那就是通往幸福的唯一捷径。而那份对“看涨”的狂热,更多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一种对社会认可的渴望,以及,一种我们对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独特解读。而这些,都是历史,是构成他们今日幸福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啊,这个东西呢,叫做白菜,曾经是买得到可以吃的,对,我小时候就吃过,可好吃了。”



知乎水平真的是越来越低了,连个科幻段子都没几个人愿意好好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五十年后的2067年,当我的子孙们坐在一个可能漂浮在城市上空,或者深深植根于地下,又或许是早已渗透到网络空间的居所里,看着我这个老家伙对着一块闪烁着古老光芒的屏幕讲述过去时,他们大概率会觉得,我们这群人真是有点不可思议。“爷爷/奶奶,”他们可能会歪着头,用那种我如今才敢在一些老照片上看到的纯真眼神问.............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次机会,让我穿越回五十年后,以那时候的浏览器为我导航,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可能不是去搜索什么宏伟的宇宙奥秘,也不是什么足以改变历史的秘密。我想,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在我生命中曾经占据重要位置,但现在只能在回忆里触摸的人和事,在那五十年后的世界里,变成了什么样子。搜: “我的外婆.............
  • 回答
    如果能够实现人体冬眠,我是否愿意去 50 年后的世界?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对当前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未知风险的考量。仔细权衡之后,我会做出一个基于个人价值观和对世界认知的决定。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愿意”的可能性,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力。愿意前往的理由: 对未知的好奇.............
  • 回答
    50年代初的中国农业集体化,在不包括1958年之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下,确实对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审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不同形式的集体化带来的变化。土地改革的.............
  • 回答
    50年后,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人工智能的普及,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工作图景:一周休三四天,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尤其是在希腊、奥地利、捷克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可能性相当高。当然,要实现这一点,背后需要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和深刻的社会变革。首先,人工智能的效率飞跃是关键驱动力。想象一下,在未来,大部分.............
  • 回答
    作为一个90后,年入50万以上,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就,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这种体验是多层次的,包含了物质上的丰裕、精神上的满足,当然也伴随着相应的压力和责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种体验,从不同维度来描绘。一、 物质层面:从“够花”到“有所选择” 基本生活需求已完全.............
  • 回答
    身边年入50万+的85后,确实有那么几位,而且他们的故事都挺有意思的。这帮人,大概是赶上了好时候,又抓住了机会,再加上自己足够拼。我认识一个哥们儿,叫李明,86年的。他现在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总监,年收入大概是70万左右。李明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科学,毕业后就进了一家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那时候公司很小.............
  • 回答
    50年后,这太阳打西边出来,电动车横行,电比油贵,这日子过得,怎么说呢,比现在听着就透着一股子“酸爽”。我老伴儿,李大妈,一辈子就跟我一个儿子。儿子挺孝顺,年轻的时候就捣鼓着那玩意儿,什么新能源,未来出行,说得头头是道。那时候,大家还都开着油车,轰隆隆的,冒着黑烟,听着就觉得不靠谱。李大妈那时候就念.............
  • 回答
    要预测50年后谁会被更频繁地提起,这就像是在猜测未来的一本历史书会如何书写。但我们可以基于他们目前的成就、影响力以及历史的惯性来做一番推测,尽量让这个推测带着点儿人味儿,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关于库里:革命性的改变与历史地位的巩固库里这50年后的提起率,我觉得会非常高,而且很可能是压倒性的。为什么.............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一个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五十年的时光足以让沸腾的尘埃落定,让喧嚣的争议沉淀,从而显露出他真实的面貌。五十年后的人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回望,对他的评价,或许会比我们今天更加复杂、也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首先,他们很可能会关注特朗普作为一位“局外人”打破.............
  • 回答
    50年后,东南亚经济发展水平会超过欧洲吗?这是一个宏大且充满想象空间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需要细致地审视两地当前的发展轨迹、潜在优势、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历史经验和未来趋势进行推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命题,而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演进过程。当前格局:欧洲的“老牌”实力与东南亚的“新锐”.............
  • 回答
    50年后德国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一年半年不上班?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未来图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探讨50年后工作模式的巨大变革并非天方夜谭。尤其是在德国,一个以高效、创新和良好社会福利著称的国家,这样的设想并非不可能。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目前德国人有半年不上班吗?”。明确地说,目前德国人没有.............
  • 回答
    五十年后,如果房价依旧坚挺,甚至水涨船高,年轻人的购房心态,我想会是当下截然不同的景象。拼命加班买房?这事儿啊,得拆开来看,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我们得承认,房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它承载了太多东西:安全感、归属感、丈母娘的满意度、父母的期盼,甚至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这股观念就像.............
  • 回答
    50年后,如果人类多种能源矿藏枯竭,这并非直接指向“人类末日”,但绝对会是一场足以颠覆我们现有文明模式的巨大危机。与其说是末日,不如说是一场被迫的、痛苦的、但或许也是最终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更可持续未来的“大重塑”。1. 能源危机:不仅仅是没油开车的痛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提到的“多种能源矿藏枯竭”,主.............
  • 回答
    这事儿,搁我身上也得气得够呛。您想啊,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手里揣着一笔钱,那得是多大的信任感和盼头才愿意一放就是六十二年?这钱在她眼里,肯定不只是那点面值,更是她半辈子的心血,是她对未来、对银行的一种依靠。咱们掰扯掰扯这62年。这可是从1962年算起啊,那时候流通的是第二套人民币,老太太存的“第一.............
  • 回答
    肯尼迪总统遇刺案至今未能完全公布全部档案,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和充满猜测的问题,尤其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之后。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法律、政治以及社会因素,同时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述风格。首先,要明白的是,肯尼迪遇刺案的档案并非完全“不公布”。事实上,大量的调查报告、证人证词、证据.............
  • 回答
    50 年后,当人们再提起 NBA 的辉煌历史时,总会有那么几位球星的名字,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发醇厚,越发令人怀念。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更是用自己的汗水、天赋和对篮球的热爱,在无数球迷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如果说有谁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 50 年.............
  • 回答
    在展望未来半个世纪的职业图景时,总有人会忧虑人工智能的崛起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这并非空穴来风,毕竟 AI 在数据分析、重复性劳动、甚至一些复杂的决策上都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过度悲观。纵观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旧职业的消亡和新职业的诞生,而那些最深刻、最人性化的领域,往往拥.............
  • 回答
    在未来50年里,尽管科技和社会将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几件事是基于人类根本需求、自然法则和情感本质,几乎可以肯定是不会变的。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1. 人类对联系和情感的需求: 社交驱动力: 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看,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经验,获得归属感和情感支持.............
  • 回答
    购买50年产权的商住两用房,听起来像是抓住了一个“低价”的入口,但实际上,里面藏着不少“坑”,而且这些坑都不是小动作,足以让你后悔莫及。我作为一个经历过不少房子买卖的人,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心里有个数,别被那些“表面光鲜”给忽悠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50年产权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的房子,按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