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不算1958年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吗?

回答
50年代初的中国农业集体化,在不包括1958年之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下,确实对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审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不同形式的集体化带来的变化。

土地改革的余温与集体化的开端(19491953年)

首先,得承认的是,土地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压迫多年的农民终于分到了土地,摆脱了地主的剥削,尝到了自己劳动的甜头。这种“自己的土地”带来的满足感和主人翁意识,是此后任何集体化形式都难以完全复制的。

然而,这种个体经营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个体农户规模小,生产工具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到天灾人祸,个体农民往往难以渡过难关。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开始倡导并推动农业合作化。

初期的合作化:互助组(19491953年)

互助组是农业集体化最早期、最温和的形式。农民自愿组成小组,在农忙时节互相借用劳力、工具和耕畜,解决个体生产中的困难。

对积极性的影响:
积极方面: 互助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忙时节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提高了劳动效率,尤其是在一些共同的农事活动中(如插秧、收割)。对于生产能力较弱的农户来说,能够获得其他社员的帮助,增加了他们生产的信心。这种互助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农民的个体生产积极性,因为土地和生产资料仍然是私有的。
局限性: 这种形式的积极性提升是有限的。土地、工具、牲畜仍然是个人的,回报也与个人的投入直接挂钩,因此,集体劳动中的“搭便车”现象在所难免。一旦农忙过去,一些农民的积极性可能会有所回落。

向更深层次的集体化迈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1955年)

随着互助组的推广,一些合作社开始尝试更进一步的组织形式。初级社的核心特点是“土地入股”。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按亩数折合成股份,参加集体生产。但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所有权依然归社员个人所有,只是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下使用,社员的劳动报酬与土地入股和劳动投入挂钩。

对积极性的影响:
积极方面:
扩大规模,提高效率: 土地集中使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耕地分散、块块不连的弊端,方便了统一规划和灌溉。大型农具和耕畜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抵御风险能力增强: 集体经营可以集中力量解决生产中的困难,例如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这比个体农户的力量要大得多。
部分农民受益: 对于那些土地较少或生产能力较弱的农民来说,能够参与集体经营,并从中获得与土地入股或劳动相匹配的报酬,他们看到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希望,积极性有所提升。
消极方面:
“干部说了算”的倾向: 合作社的建立,意味着生产的决策权逐渐向合作社干部集中。如果干部缺乏经验或存在官僚主义,可能会出现违背农民意愿的安排,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劳动报酬分配问题: 土地入股与劳动投入如何公平分配报酬,是初级社面临的难题。有些农民认为自己的土地价值高,希望获得更多回报,而另一些则认为自己的劳动更辛苦,应该多得。分配不公容易引起矛盾,影响社员的积极性。
丧失部分自主权: 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直接占有和耕种的自主权,虽然土地还是个人的,但在合作社统一安排下,他们的生产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这种自主权的丧失,对一部分农民来说,是积极性下降的原因。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19541956年)

从1954年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初级社开始向高级社过渡。高级社取消了土地的“分红”(即土地入股的报酬),生产资料(土地、耕畜、大中型农具等)也归合作社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报酬主要依据劳动日来计算。

对积极性的影响:
理论上的积极性提升: 高级社的目的是实现更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能够更好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普及先进的耕作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从理论上讲,这种更彻底的集体化,如果管理得当,可以通过提高整体生产水平来提升农民的整体福利,进而激发积极性。
实际中的积极性下降: 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对农业的统购统销政策,以及对高级社的快速推进,许多农民的积极性出现了 显著的下降。原因如下:
丧失土地所有权和支配权: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是自己的,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和责任感自然减弱。
劳动报酬的“平均主义”和“干多干少一个样”: 高级社主要依靠劳动日分配,但如何准确衡量劳动日,以及“记工分”的公正性,在实践中很难保证。不少农民反映,即使自己辛苦劳作,所得报酬也与那些出工不出力的人差不多,导致“出勤越多,损失越大”,严重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生产自主权的丧失: 生产计划、种植什么、如何耕种,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安排,农民的生产决策权被完全剥夺。一旦遇上不符合实际情况或农民习惯的指令,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共产风”和瞎指挥: 在推进高级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共产风”(将农民私有的物品,如小鸡、鸭、树木等也收归集体)和缺乏科学依据的“瞎指挥”(如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广某种种植模式),进一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
牺牲农民利益支持工业化: 50年代,国家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时期,农业被定位为重工业提供原料和积累资金。农产品价格的低廉,以及强制性的征购,使得农民的劳动所得难以体现,也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总结:

总体而言,5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不含1958年后的公社化)对农民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呈现出 早期(互助组、初级社)有所提升,后期(高级社)则迅速下降 的趋势。

互助组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体生产的困难,提升了部分农户的生产能力,但积极性提升有限。
初级社 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在初期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让部分农民受益,但分配和管理上的问题开始显现,对积极性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高级社 虽然在理论上是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规模化经营,但由于生产资料的完全集体化、劳动报酬分配的平均主义、生产自主权的丧失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 普遍导致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的严重下降,并对农业生产的整体活力造成了抑制。

因此,如果问是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答案是 不完全是,并且后期是下降的。在集体化的不同阶段,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是不同的。那种认为集体化就一定能提高农民积极性的看法,忽略了农民作为经济人的基本诉求,以及生产组织形式变革中固有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弊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希望能看到相关数据。
user avatar
希望能看到相关数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