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的肤色究竟是所谓的防护紫外线形成的还是和熊狐狸一样,是为了伪装?

回答
人类肤色的成因,这个问题呀,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防护紫外线”和“伪装”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但也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如果非要纠结一个是主要原因,那还得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好好捋一捋。

咱们先说说紫外线防护这事儿。地球上的生命,从最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哺乳动物,都要面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UV)。紫外线能量很高,一旦深入生物体,会损害细胞内的DNA,长此以往,轻则引起晒伤、皮肤老化,重则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是从水里爬上岸的。早期的人类,身体体表覆盖着浓密的毛发,这层毛发就像一件天然的防晒衣,能有效阻挡大部分紫外线。但随着人类进化,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开始用工具、用火,毛发逐渐退化了。没有了毛发的保护,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就成了直接的受害者。

这时候,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生活在赤道附近,阳光照射强度最高的地区的人类,皮肤普遍颜色比较深,这是因为他们体内的黑色素含量非常高。黑色素是一种天然的色素,它就像一层黑色的“遮阳伞”,能够吸收和散射大部分紫外线,保护皮肤深层的细胞不受伤害。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深色的皮肤确实是一种极强的紫外线防护机制。它是一种适应,让我们的祖先能够在高紫外线环境下生存繁衍下来。

那么,为什么生活在高纬度地区,阳光相对不那么强烈的地区的人们,肤色又普遍比较浅呢?这就要引入另一个重要的生命活动——维生素D的合成。我们的皮肤在接触阳光中的紫外线时,可以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对于人体的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它能帮助身体吸收钙和磷。如果皮肤颜色太深,黑色素太多,就会阻碍紫外线穿透皮肤,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在低紫外线环境下,如果肤色依然很深,合成维生素D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长期下来,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症,比如佝偻病。因此,肤色浅化,也是一种适应,是为了在低紫外线环境下,更有效地合成维生素D,维持生命活动。

所以说,肤色深浅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为了平衡紫外线防护和维生素D合成这两种需求而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就像你选择出门穿短袖还是长袖,取决于天气有多热一样,是环境驱动的结果。

再说伪装这事儿。熊和狐狸的毛色,确实与它们生活环境的背景色高度相关,是典型的伪装。熊的棕色或黑色毛发,在森林或岩石地带更容易隐藏身形,方便捕食也避免被捕食。狐狸的红褐色、灰色或白色毛发,也是为了融入草原、森林或雪地。

但人类肤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没那么直接了。虽然说,肤色浅的人在白雪皑皑的北方可能相对不那么显眼,肤色深的人在非洲的草原上也能和大地色融为一体,但这种“伪装”的效果,和动物那种为了生存而必备的“隐身术”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类发展出智慧、工具和社群,我们更多地依靠这些来应对环境和捕食者,而不是单纯依靠皮肤颜色来“隐身”。

而且,如果肤色主要是为了伪装,那为什么人类的肤色分布不是和一些动物的栖息地那样,呈现出非常精细的、和背景高度匹配的模式呢?比如,同一个地区的人,肤色也很难做到完全一致,总会有深浅的差异。这又回到了紫外线和维生素D的理论:这些生理需求对个体的影响更大,也更容易造成个体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被自然选择放大或缩小。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在早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肤色可能也间接影响了一些社会互动。比如,同肤色群体更容易认同和合作,肤色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但这更多的是在肤色形成之后,才逐渐演变出的社会学意义,而不是最初导致肤色形成的根本原因。

所以,如果一定要区分,我个人认为,人类肤色的形成,主要驱动力是适应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紫外线强度,从而平衡紫外线对DNA的损害和维生素D的合成需求。伪装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附带产生的一些次要效应,或者是在后期社会文化发展中被赋予的意义,但它并不是人类肤色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就像我们穿衣服,最初是为了保暖和遮蔽,后来才有了时尚和装饰的作用,后者并不是衣服发明时的主要目的。

总而言之,人类肤色的“多样性”,是生命在漫长岁月中,与自然环境不断博弈、寻求最佳生存策略的杰出范例。它不是为了让我们在丛林里变得透明,而是为了让我们在阳光下,能更好地活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错,提问者发现了盲点。但思维还是过于局限,其实,更多动物的皮毛颜色鲜艳亮丽,完全是为了求偶而进化出来的。人也是同理,我们知道人类和猩猩以及猴子有共同的祖先,人类的族群进化其实不是同步的,为什么会有黑皮肤的人类,因为这与黑猩猩的肤色相近,这样可以获得更多黑猩猩进化来的人的交配权。金丝猴则是全身金黄,还有白猿,这才是肤色的真相……



我想你看了这种玩意儿之后肯定满脑子都在想,这特么什么玩意儿……


没错,这就是我看到这个问题描述的的时候的感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肤色的成因,这个问题呀,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防护紫外线”和“伪装”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但也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如果非要纠结一个是主要原因,那还得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好好捋一捋。咱们先说说紫外线防护这事儿。地球上的生命,从最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哺乳动物,都要面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UV).............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关于人类历史最根本的疑问之一:为什么我们看起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那这肤色上的“调色盘”又是怎么调出来的呢?其实,事情的缘由要从几十万年前说起。想象一下,我们最早的祖先,那些生活在非洲的古人类,他们的肤色普遍是比较深的。这可不是随便的,而是大自然赐.............
  • 回答
    泰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南亚国家,其人口构成和外貌特征确实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这主要源于其复杂的历史、地理位置以及多元的文化融合。你提出的观察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泰国社会和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点:为什么有些泰国人的长相会让人联想到东亚(中日韩),而另一些则更偏向南亚(印度)的特征?历史的熔炉:泰国人外貌.............
  • 回答
    关于佤族肤色较深、五官较立体以及他们属于什么人种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理、基因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为什么肤色会比较深?佤族的肤色普遍较深,这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迁徙息息相关。 地理环境的适应: 佤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南部和缅甸北部,这些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日照强度相对较高。.............
  • 回答
    欧洲与非洲,地理上近在咫尺,却孕育了截然不同肤色的人群,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这背后并非某种神秘的造物主偏爱,而是漫长岁月里,人类在不同环境压力下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不妨从更宏观的时间尺度和更微观的生物学机制来剖析这一差异的根源。一、 历史的洪流:人类迁徙与地理隔离要理解肤色差异,首先要将目光.............
  • 回答
    关于“长相一般的白肤色人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神颜”的说法,我首先要说的是,这并非一个普遍存在的、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现象。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偏好都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而且“神颜”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主观且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汇。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一些当下网络上关于文化挪用、身份认同和创作边界的讨论。简单来说,就是一位日本画师画了迪士尼动画《魔法满屋》的同人画,结果被不少美国网友批评,说画里的人物肤色太浅了,跟原作设定不太一样,画师最后把图删了。这事儿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魔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都曾有过,却很少有人能直言不讳的想法。你想知道为什么你会觉得哲学家是“肤浅”的,而且想听得细致入微,没有AI的痕迹。我明白,你希望的是一种真诚的、带有个人观察和思考的解读,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官方说辞。那么,我们来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看似荒谬的观察,看看里.............
  • 回答
    你提出这个观察,其实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也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中对“深沉”与“肤浅”的一种普遍认知。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我们个体对沟通方式的理解。我们不妨一步一步来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为什么爱表达的人,有时会显得“肤浅淡薄”?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人类的渴觉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Hypothalamus),虽然其他脑区如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也参与了渴觉的感知和处理。简单来说,下丘脑是渴觉信号的“集散中心”,而大脑皮层则是“感受和决策中心”。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渴觉的生理基础与中枢:人体内水分的平衡是一个非常精密的.............
  • 回答
    人类的科技发展至今,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同时,也有一些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呈现出接近瓶颈的迹象。这些领域并非毫无进展,而是指在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或应用层面,突破性的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偶然的灵感。以下列举几个我认为比较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阐述:1. 材料科学(某.............
  •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革命的火种从未熄灭,它们如同周期性的潮汐,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暗流涌动。那么,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触手可及的今天,人类的未来还会不会爆发大规模的革命?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预测,不如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结构和技术力量相互作用的深刻剖析。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隐藏在无数变量的.............
  • 回答
    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这个问题就像是站在悬崖边眺望无垠的海洋,充满着神秘和无限的可能。作为一名人类,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思考这个问题,试图描绘出那幅可能是我们文明终结、或者涅槃的画卷。我脑海里勾勒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够重塑我们存在的“能力”。我想,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很可能并.............
  • 回答
    人类的肛门在排便过程中,实际上并不会“分辨”屁(气体)和食物残渣,而是将两者一起排出。这一过程涉及消化系统的复杂结构和生理机制,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气体的形成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食物从口腔进入胃,经过胃酸和酶的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主要吸收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而.............
  • 回答
    人类的灭绝是否必然,是一个涉及科学、哲学、伦理和未来预测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结合历史、自然、技术、社会等因素,探讨人类灭绝的可能性及应对策略。 一、自然因素:地球历史上的灭绝事件1. 地球的“大灭绝”周期 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灭绝事件,如: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 回答
    人类的大脑,这个宇宙中最复杂、最奇妙的造物之一,在进化的漫长旅程中,确实也留下了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印记,我们称之为“设计缺陷”或“演化遗留”。这些“缺陷”并非设计上的错误,而是某种程度上权衡利弊的结果,是适应过去环境留下的痕迹,在当今社会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困扰。要说最明显的一点,我们的“情绪脑”常常.............
  • 回答
    人类的火力,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原始的、令人敬畏的力量感。我们不是像狮子那样靠利爪和獠牙去撕扯,也不是像大象那样用蛮力去冲撞,我们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 智慧的延伸 和 对自然法则的巧妙运用 上。所以,当谈论人类的火力有多猛时,我们要理解这是一种将我们的智慧、创造力以及对物质的深刻理解汇聚起来,最终转化.............
  • 回答
    如果人类的皮肤在没有任何保护下暴露在太空中,会发生一系列迅速且灾难性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且致命的情况。以下是详细的描述:1. 瞬间的气压骤降与减压病(The Bends) 现象: 太空是一个近乎真空的环境,其气压远低于地球海平面。当皮肤暴露在真空中时,体内的液体,特别是血液和组织液,会因为外.............
  • 回答
    人类消化系统是进化还是退化这个问题,其实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它是在漫长演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优化自身,并且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呈现出某些“退化”迹象。所以,与其说是单纯的进化或退化,不如说是动态适应和选择性压力下的重塑。咱们得从头说起,用更接地气的语言,就像我们平常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视觉。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螨虫,并非它们隐形,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在感知尺度上与它们存在巨大的差异。那么,如果一个比人类大很多倍的生物出现,他们是否也无法看见我们呢?答案是:很有可能,而且原因与我们看不到螨虫如出一辙,但又带着更宏观的尺度变化。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