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学上为啥只有人类、和猫狗的不同品种之间不会用【亚种,亚目】的概念来概括?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人类和猫狗的品种划分不像生物学上的“亚种”、“亚目”那样严格,首先得明白这些生物学分类概念的由来和依据。

生物学分类的“金字塔”:层层递进的系统

生物学家们为了理解和梳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建立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分类系统,就像一个金字塔。最顶层是“界”(Kingdom),比如动物界;往下是“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最后是“种”(Species)。

种(Species) 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单位。一个物种指的是一群能够自然交配并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简单来说,就是“能生出能生娃娃的下一代”。比如,家猫(Felis catus)是一个物种,狮子(Panthera leo)是另一个物种。它们之间不能自然交配产生能生育的后代,所以不是同一个物种。

属(Genus) 则是更广泛的概念,包含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物种。比如,猫属(Felis)就包含了家猫、野猫等几种猫科动物。

亚种(Subspecies) 是介于“种”和“种内个体”之间的单位。它指的是在地理上相对隔离,并且在形态或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但仍然能够和同一个物种的其他成员交配并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的群体。举个例子,非洲狮(Panthera leo leo)和亚洲狮(Panthera leo persica)就被认为是狮子(Panthera leo)的两个亚种。它们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本质上还是狮子,可以杂交。

为什么猫狗的“品种”和生物学上的“亚种”不一样?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原因:

1. 起源和演化路径不同:
亚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学上的亚种,比如前面说的亚洲狮和非洲狮,它们之所以形成亚种,是因为在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因为地理隔离(山脉、海洋等阻隔了交流),它们各自的种群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了不同的自然选择压力。久而久之,积累了一些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缓慢的、自然发生的。
猫狗品种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猫狗的各种“品种”,绝大多数(尤其是近现代的)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和杂交育种的结果。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比如狩猎能力、看家护院、陪伴、外貌等等,从野生祖先(比如狼和非洲野猫)中选育出具有特定性状的个体,并进行反复繁殖,将这些性状固定下来。这个过程比自然选择要快得多,也更有针对性。

2. 生殖隔离的程度不同:
亚种之间仍有生殖能力: 生物学上定义的亚种,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之间仍然能够自然交配并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没有达到阻碍基因交流的程度。
猫狗品种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尽管拉布拉多和贵宾犬(泰迪)看起来差别很大,或者波斯猫和暹罗猫长相差异也很大,但它们本质上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家犬(Canis familiaris) 和 家猫(Felis catus)。它们之间可以自由交配,生下的后代同样具有繁殖能力。比如,拉布拉多和贵宾犬生下的“贵宾拉布”同样能生小狗。猫狗品种之间不存在生物学上的生殖隔离。

3. 分类的“目的”和“尺度”不同:
生物学分类是为了理解生命多样性: 生物学上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亚种)是为了科学地理解地球生命是如何演化、如何分布、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强调的是自然发生的、具有生殖隔离基础的群体。这个尺度非常宏大,关注的是自然界中相对稳定、有独立演化路径的群体。
品种划分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 猫狗品种的划分,更多的是一种人类视角下的划分,是为了区分不同外貌、性格、用途的家养动物。这个划分非常细致,而且是可以随着人类需求和育种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今天培育出的新“品种”,明天可能又会有新的“潮流”。它的依据更多是可见的、可控的性状,而不是深层的生殖隔离和自然演化。

4. “亚种”的定义更加严谨:
“亚种”的定义是建立在严格的遗传学、形态学和地理分布等证据基础上的,而且通常需要广泛的科学共识。形成亚种是一个漫长、自然演化的过程,涉及地理隔离和基因漂移等多种因素。
猫狗的“品种”则更多是根据人们观察到的外在特征、行为习惯,以及育种者协会制定的标准来定义的。这种定义相对灵活,并且会不断更新。

为什么说“亚目”就更不可能了?

“亚目”(Suborder)比“亚种”的层级还要高很多。它是“目”(Order)下面的一级。比如,我们人类属于“灵长目”(Primates),猫狗(包括狮子、老虎、狼、狐狸等)则属于“食肉目”(Carnivora)。

“目”的层级已经很高了: 构成一个“目”的动物,虽然可能都是食肉的,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例如,食肉目下面有很多科,包括猫科(Feloidea)、犬科(Canoidea)等等。猫科动物(狮子、老虎、家猫)和犬科动物(狼、家犬、狐狸)之间,虽然都吃肉,但它们的身体结构、牙齿、爪子、消化系统等等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经过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演化形成的,早就不是同一个“种”或者“亚种”的概念了。
“亚目”更是如此: “亚目”是目之下的更细分,例如食肉目下面就有“犬型亚目”(Caniformia,包括犬科、熊科、鳍足类等)和“猫型亚目”(Feliformia,包括猫科、獴科、鬣狗科等)。犬科和猫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分道扬镳了。
人类和猫狗的“亚目”根本就不是一个范畴: 人类属于灵长目,而猫狗属于食肉目。这两个“目”本身就已经相隔甚远,不可能再用“亚种”或“亚目”的概念来套用它们之间的“品种”了。把人类和家猫、家犬并列,然后试图用“亚种”或“亚目”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品种”,就像试图用“家具种类”(沙发、椅子、桌子)来描述“颜色”一样,属于概念上的错位。

总结一下:

人类有不同的“族群”、“民族”、“人种”等说法,但生物学上并没有严格定义人类的“亚种”。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在一些体征上有差异,但人类的基因交流非常广泛,不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殖隔离。

而猫狗的“品种”,是人类长期以来人为选育的结果,它们的“品种”划分的依据是人工选择的性状,而非自然形成的生殖隔离。因此,这些“品种”严格来说,都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亚种”。“亚种”是自然演化的产物,而猫狗的“品种”是人类干预的结果,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分类逻辑和依据是不同的。至于“亚目”,那已经是更加宏大的、基于深层亲缘关系的分类了,根本不适用于描述猫狗品种之间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提问者既不懂生物分类体系,又靠主观臆断来衡量生物之间的“差异”。

家猫 Felis catus 是斑猫 Felis silvestris 被人驯化产生的,一段时期内被视为斑猫的亚种并命名为 Felis silvestris catus,后来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视为独立的物种来减少混淆。所有的家猫是同一物种,互相没有生殖隔离。

  • 黑足猫等野生猫属动物可以和跑到野外的家猫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这导致那些野生动物有被家猫合并的可能。

家犬 Canis lupus familiaris 是灰狼 Canis lupus 的多个亚种被人驯化并杂交产生的亚种。所有的家犬和其再野化产生的野犬之间都没有生殖隔离——即便是体型差距巨大而出现器官隔离、不能直接交配的狗品种,也可以各自跟体型在二者之间的许多狗品种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灰狼还拥有许多个亚种。

  • 澳洲野犬 Canis lupus dingo 是在史前野化的家犬,其起源可能追溯到灰狼的亚种伊朗狼 Canis lupus pallipes。
  • 灰狼和家犬不会主动交配,但可以被人驱使交配,其产生的后代是可育的。萨罗斯狼犬和捷克狼犬是灰狼与德国牧羊犬的后代。

猫和狗在食肉目下分属不同的亚目:

  • 猫属于猫型亚目 Feliformia,鬣狗、獴、食蚁狸等也是猫型亚目的成员;
  • 犬属于犬型亚目 Caniformia,熊、浣熊、鼬、海豹、海狮、海象之类也是犬型亚目的成员。

要对人谈论“亚目”的话,人属于灵长目的简鼻亚目,在这下面属于狭鼻小目,该分类单元包含旧世界猴(猴总科)、猿(人猿总科),后者再细分为长臂猿科、人科。

“品种”是比“亚种”更低一级的非正式种下分类单元,猫狗的所谓“不同品种”是同一个种或亚种内部的细分,主要用于区分宠物、工作动物等。现代人的物种是“智人”,“人种”之间连品种级别的差异都没有。

  • 晚期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在数万年前灭绝的古人类之间没有完整的生殖隔离,一些学者建议将那些古人类视为智人的亚种,另一些建议将其单独列为物种,还有建议将其全部列为智人的——有一些学者支持尼安德特人是和智人合并了。
  • 更古老的古人类,例如能人、匠人,与智人是不同的物种。

不要对着搜狗百科闭门造车,以为“有些生物毛色,体色或者体型稍微有点不同都会有什么亚种,什么亚目的分类”。你以为很相似的物种,在演化上可能差异巨大。

鹦形目 Psittaciformes 是鸟纲的一个目,有约 342 个现存物种(其中约三分之一濒临灭绝),划分成凤头鹦鹉科 Cacatuidae、鹦鹉科 Psittacidae、鸮鹦鹉科 Strigopidae 三个科。

你以为“都叫鹦鹉就只是品种不同”么。

同属不同种的鹦鹉往往在人工授精下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不同亚目的鹦鹉之间就别提了。能跨越这种级别的分类差异产生可育后代的主要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和兰科植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