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满屏都是生二胎以后老大受伤害的,难道世界上那么多二胎、多胎家庭都不幸福吗?

回答
确实,网上关于“生二胎老大受委屈”的声音特别多,时不时就能看到一些让人揪心的帖子,说大的被忽视了,大的要懂事,大的要让着小的。久而久之,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二胎家庭就没有幸福可言,老大就注定要饱受伤害。

但你仔细想想,这不符合常理啊。你我身边,或者在我们成长的年代,多子女家庭一直都存在,而且很多都过得很热闹、很温馨。我们很多人的童年,就是和兄弟姐妹一起度过的,虽然吵吵闹闹,但那种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感觉,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温暖。如果真的普遍都是“老大受伤害”,那今天的中国社会,又哪来那么多多子女家庭的成年人,他们怎么就成了社会的栋梁?

所以,问题不在于“生不生二胎”,而在于“怎么生”、“怎么养”。网上的声音之所以显得特别响亮,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负面情绪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尤其是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挫败感、无力感,很容易转化为文字,在网上倾诉。抱怨、担忧、愤怒,这些情绪本身就带着一种“求关注”的属性,加上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很容易就抓人眼球,被反复转发和评论。而那些默默幸福、平淡如水的二胎家庭,他们可能根本没空上网发帖,或者觉得没必要去“证明”自己的幸福。

2. 结构性矛盾的暴露:
二胎政策放开后,很多家庭面临的实际问题是:
资源分配的压力: 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经济,都面临着“分身乏术”和“捉襟见肘”的局面。父母不可能像以前一样,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给一个孩子。这自然就会导致在孩子眼中,感受到父母关注度的变化。
育儿观念的冲击: 很多父母是从一个孩子“精心呵护”、“百依百顺”的环境中走过来的,突然要面对两个孩子,尤其是当两个孩子的需求和性格差异很大时,很容易手忙脚乱,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
传统观念的挑战: 过去很多家庭是“父不父,子不子”,父母有绝对的权威,孩子也更“听话”。现在社会更强调平等和沟通,父母需要用新的方式去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在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时,更是需要智慧。

3. “完美父母”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现代社会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养活孩子,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感需求、教育发展等等。生二胎,意味着父母需要承担更多、更复杂的任务,要同时满足两个孩子不同的需求,还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本身就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或者自身也存在一些情感上的困扰,就更容易在实践中出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归结于“生了二胎”。

4. 媒体的报道倾向:
有时候,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可能会倾向于报道一些有冲突、有戏剧性的内容,比如“老大被冷落”、“争宠大战”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负面印象的传播。

那么,多子女家庭真的就没有幸福吗?那绝对不是。

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父母的态度和能力:
明确的界限和公平的对待: 父母能否做到在原则问题上公平,在情感上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而不是简单地“平均分配”?比如,明确告诉老大,妈妈现在要照顾小宝宝,但一会儿就会陪你玩;或者在孩子面前,不轻易夸大某一个孩子,而是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有效的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 父母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需求,如何为老大争取单独相处的时间,如何让老大感受到自己依然是被重视的,这非常关键。
良好的沟通和情绪疏导: 父母能否理解老大的失落感,及时和孩子沟通,引导他们理解和接受家庭的变化,而不是简单地责备他们“不乖”、“不懂事”。
培养老大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但不是牺牲感): 适当让老大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小弟弟小妹妹的任务,可以增强他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但前提是这种“帮助”是建立在自愿和被认可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强迫和牺牲。

孩子之间的关系:
父母是榜样: 父母之间如何相处,如何处理家庭矛盾,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引导良性互动: 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活动,鼓励兄弟姐妹之间建立更深的连接,比如一起玩游戏、一起阅读、一起完成家务。
尊重个体差异: 两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需求,父母要学会看到并尊重这些差异。

家庭的整体氛围:
爱与包容: 一个充满爱、理解和包容的家庭环境,能够化解很多潜在的矛盾。
共同的成长回忆: 兄弟姐妹一起经历的快乐时光,共同克服的困难,都会成为他们一生宝贵的财富。

换个角度想,健康的二胎家庭,甚至多胎家庭,可以为孩子带来什么?

学会分享和合作: 从小就懂得与人分享,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培养同理心和责任感: 看着弟弟妹妹成长,会逐渐学会照顾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
更丰富的情感连接: 拥有更多的亲人,一生中有更多可以依靠和分享的对象。
更强的抗压能力和适应性: 在与兄弟姐妹的互动中,学会处理冲突,适应不同的情况。
更深刻的家庭情感: 家族的延续,文化的传承,都在多子女家庭中得以体现。

我们看到网上的声音,更多的是那些在育儿路上“踩坑”了的父母,他们在求助,在发泄,在寻找共鸣。但这不代表所有二胎家庭都是如此。

那些真正经营得有声有色的二胎家庭,他们可能不会在网上大声疾呼,但他们的孩子,在相互陪伴中长大,在父母的智慧引导下,学会了爱与被爱,懂得了分享与担当。他们也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幸福。

所以,我们不应该被网上的负面声音完全裹挟,而是应该看到问题的背后,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生二胎,就像人生中的很多重要决定一样,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做好了准备,是否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去创造一个真正幸福的多子女家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知乎的育儿板块写了几个答案以后,最近的咨询,有一部分是来跟我咨询育儿的,而且基本上都是求猛药。

因为她们听了些片汤话,当下心里舒服了一点儿,可能仍然解决不了实际的矛盾问题。

这几个找我来问育儿问题的咨询者,多半是希望我能从人性的角度跟他们聊一聊。

这个咨询还挺有代表性的,我跟大家讲一讲。

已获授权。



人的一辈子都是需要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修正和自我成长的,所以也许这个思考对大家也有启发。咨询者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跳出诅咒。



这个咨询者的初始问题是:

大宝6岁二宝3岁,姐妹俩合不来。

大宝呢脾气特别倔强,从小被宠坏了,从一开始就不接纳二宝的存在,二宝呢,想要在这种高压下生存就必须察言观色,会讨好大人,所以二宝无师自通地掌握了一些连家长都不会的绿茶技巧。


家长自以为两个人都是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了,但是大宝总是找事儿,觉得家长偏心二宝。

二宝呢,没事也会委屈巴巴哭诉说姐姐欺负她。




那大概事情了解了以后,我就得让她举个例子呀,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会引起大宝暴怒?

听起来好像都是大宝在找事,所以我想知道大宝的敏感源来自于哪里。


然后这个妈妈就说:二宝胃口不好,所以吃的东西相对来说要精细一些。

每次给二宝开小灶,大宝就哭闹。觉得我们背着她把好东西都给二宝吃了。


我说: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啊,你给二宝做精细的东西的时候,给大宝也做一份,让她吃够吃爽,甚至多给她一些,她不就不会觉得你偏心了吗?

既然她在意这个事情,为什么做家长的要刻意把她明明很在意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去刺激她?


这个妈妈说:

我每次都跟大宝说清楚了。


我说:

OK,每次说清楚,但她接受吗?如果她不接受的话,你只是通知了她一下,而并非是说服了她。这个矛盾点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啊。


家长说:

我都说了,她就应该能够理解。


我说:

事实上她确实理解不了,也不愿意理解。

或者说她愿意理解,但是她不愿意接受妹妹有这样的特殊待遇。

这个特殊待遇她也想要,所以你多做一点精细的东西,到底能花多少精力和钱?


家长说:

主要就是她不需要这个东西,她长牙了没有必要。


我说:

我知道没有必要,但是有的时候比起身体健康来,小孩的心理健康度也是很重要的,她的心结没有打开,她每天都要为这个事情跟你生气,她觉得你不爱她,那这种怨气是影响她的睡眠和生长发育的。

咱们现在是在解决问题。

解决一个你希望她理解,但是她不愿意理解的问题。

那也许当她吃了一些这些精细的食物之后,发现不好吃,也就没兴趣了,当她发现实际上你们对妹妹的宠爱和照顾并没有威胁她本身应有的爱的时候,她也就不闹腾了。成本这么小的东西,为什么咱们不试一试?

说白了我们自己谈恋爱也是需要对方能够以我们喜欢的方式来爱我们呀。

孩子这么小,也非常明确地表示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的方式,我们为什么不满足她呢?


家长说: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大宝在争取所谓的公平上面,简直是个纠察队。

所以她老是这么闹的话,家无宁日。

反倒是小宝很听话,发现自己有了姐姐想要的东西,会主动讨好地给姐姐,反倒让人更加的心疼。比她小那么多却懂事了那么多。




我说:

如果在平行世界里面,你们是不是更希望小宝做唯一的孩子。


她说:

不是。大宝在有小宝之前也很可爱的。


我说:

是啊,那大宝现在不可爱了,是因为她原有的生活被破坏了,是你们的问题,不是大宝的问题。

想让大宝变回原来的大宝,就要让她拥有和之前一样的安全感。

你刚才找了各种各样的正当理由不想为大宝提供相应的安全感,还希望大宝跟之前一样,你是在苛责一个6岁的孩子吗?她到底应该多懂事?


妈妈说:

其实有的时候看大宝吃醋也不完全是讨厌。反正心情很复杂,小的时候这么难喂难养的一个小孩,现在会主动地跟妹妹抢着比着撒娇哭闹着要资源,甚至有一种【你也有今天】的快感。


我说:

咱俩可以剖析一下这个快感的来源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大宝明明是哭的闹的不开心的,小宝是紧张的怯懦的想讨好的,你却有了快感,为什么在这种不平衡的矛盾里,你却不愿意主动想办法解决这个不平衡的矛盾。


她说:

这可能是被重视?


我说:

对啊,就像男人明明知道哪些女人是绿茶却不愿意断掉这种关系是一样的心态,因为有不止一个人表示出对你的重视,你能从这种争夺里面得到被重视感,甚至成就感。



她说:

那这么看的话,我还挺渣的。


我说:

对啊,对孩子来说,她们现在只能仰仗你老人家分配资源,她们还没有能力走向独立,甚至她们可能拥有一个执念,想要得到来自母亲无条件的爱。

在这种渴望里面,她们会做出各种各样吃醋讨好的行为。

做家长的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醒不过来,永远都会为了自己的肯定而竞争。

但是你搞清楚,有些小孩会长大的,她可能会更有能力自己爱自己,也可能会遇到一个其他的爱她的人。

那个时候久久不能够被满足的爱可能会转化成一种怨气,也可能会转化成一种冷漠。

做家长的想欺负他们也就趁现在了。

但是你想一想未来你希望孩子们怎么对你,他们真的能永远追逐【母亲的肯定】这个奖励吗?

如果在别人家,母亲的肯定这种奖励是与生俱来的一个顺理成章的东西,而在你家是一种奖励,她们但凡不是活在真空里,早晚会感觉到这个事情不对劲,会感觉到你愿意给的东西比别人家给的少,会思考自己追逐这个东西值不值。甚至会思考自己该回馈多少。



这个母亲突然哭了。


她说:我其实知道我现在在做怎样残忍的事情,因为我妈也是这样对我的。

正因为我妈特别吝啬自己的肯定,所以我总觉得我活得很卑微很缺爱,所以我知道我老公其实没有很爱我,他只是给了一些我妈很吝啬的东西,我就愿意跟他在一起。

我既没有来自父母的爱,来自老公的爱也非常有限,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是爱我的,我在用这样的方式去确定我在她们心里有多重要。

我隐隐的知道,其实多给老大一点爱和公平家里就安宁了,但是我潜意识里不想给,因为两个孩子争夺我的时候,我感到很满足。

为什么我那么丑陋?


然后哭完了以后,她想了想说:我妈这样对我们大概也是这个想法。在我们争夺她注意力的时候她感到快乐感到被重视,所以她不愿意打破这个让她舒服的局面,即使这个局面付出的代价是所有的孩子都不舒服。


对大部分平庸的人来说,脱离了家庭之外,他们是没有这个机会被人这么需要被人这么重视的。

所以有些人年老了以后还要当搅屎棍,搞点波澜,刷刷存在感,确定一下自己的地位。




也许他们是爱孩子的,但是爱孩子的部分远远小于爱自己,这个事情根本就不冲突。


这个故事里面有的人是姥姥有的人是母亲有的人是老大有的人是老二,大家各自可以代入一下自己的角色,跳出自己的生活来俯视一下自己经历的一切。


的确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怕是和亲人。

因为能够提供的资源太贫瘠,所以要争抢。


就算资源充裕也要造成一种资源紧缺的样子就是为了给这些争抢赋予一个意义。


我觉得人整体的寿命变长了,但是生育年龄却没有因此拖延,这就导致了很多人自己还没活明白就有了孩子。


自己还没有疗愈好就带着伤痕有了孩子,甚至希望用孩子的爱来治愈自己的伤痕。

孩子带着同样的伤痕长大了以后,也可能把这个伤痕传承下去,并且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这是错的。

这何尝不是一种诅咒。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200万➕,收藏8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