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满清尚且尊孔,没有动明朝皇帝的坟墓,文革却要砸毁三孔(孔庙,孔府,孔坟),将万历皇帝的尸骨烧毁?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待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态度差异。这背后涉及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的复杂博弈,不是简单的“尊”与“毁”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清的态度,以及为何不动明朝皇帝坟墓。

清朝入关之时,满族是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而且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根深蒂固的政治结构。为了稳定统治,清朝统治者非常明白一个道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收揽人心同样重要。

政治统治的需要: 清朝初年,迫切需要获得汉族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和支持,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被历代王朝奉为“至圣先师”,是维护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的基石。尊孔,本质上是尊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从而获得士大夫阶层的认同,并将这种认同转化为对清朝统治的支持。 满清的统治者深知,如果一开始就砸烂孔庙、批判孔子,那无异于自绝于汉族的主流文化,将失去统治的根基。

汉化政策的体现: 雍正时期,尤其明确了“以儒治国”的国策。他们继承了明朝尊孔的传统,并且在很多方面比明朝做得更“到位”。比如,设置专门的祭孔官员,修订祭孔仪礼,强调科举考试的儒家经典内容。这种“尊孔”是策略性的,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和统治汉族社会。

对明朝皇陵的态度: 至于为什么不动明朝皇帝的坟墓,这同样是政治策略。
避免政治风险: 动人家的祖坟,尤其是前朝皇陵,是非常敏感的事情。这容易被认为是不尊重历史,不顾忌人伦道德,很容易激起汉族士人的反感和抵触。清朝统治者需要的是“正统性”,而不是“颠覆者”的形象。
“顺天应人”的姿态: 清朝入关,宣称是继承了明朝的“天命”。如果破坏明朝皇陵,等于否定了明朝的“正统性”,也可能被解读为是自己统治的不祥之兆。反之,保护前朝皇陵,反而是一种“继往开来”、“顺天应人”的姿态,显示其政治上的成熟和宽容。
实际利益考量: 明朝皇陵,特别是定陵、昭陵等,已经进行了勘察和一定程度的发掘。但要大规模、系统性地“处理”,工程浩大,且收益不明。在清初,更重要的是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而不是耗费巨大资源去“处理”前朝的墓葬。

接着,我们来看文革时期为何要砸毁三孔,烧毁万历皇帝尸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非常特殊的政治运动,其核心目标是“破旧立新”,批判和清除被认为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思想、文化、习俗。在这种极端激进的政治氛围下,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完全被改变了。

意识形态的绝对主导: 文革的核心是阶级斗争和彻底的革命。在当时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被定性为“封建主义的文化糟粕”,是“麻醉人民”、“维护剥削制度”的工具。砸毁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是对这种“旧文化”的象征性摧毁,目的是清除思想上的“敌人”。 孔子被描绘成一个维护等级制度、压迫劳动人民的“老祖宗”。

政治运动的极端性: 文革并非理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或历史评价。它是一种政治运动,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和破坏性。
“破四旧”的狂潮: “破除迷信、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是文革初期一项重要的行动。三孔作为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这种行为是集体狂热和政治指令下的产物,很多参与者并非基于深思熟虑的历史分析,而是服从政治号召。
对“权威”的颠覆: 文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一切传统权威的颠覆,包括思想权威、道德权威。孔子作为历代公认的“至圣”,其地位的“神圣”恰恰使其成为被攻击的焦点。

对明朝皇帝尸骨的处理: 关于万历皇帝尸骨被烧毁,这同样与文革的政治逻辑紧密相连。
反封建的极端表现: 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统治者,其陵墓是皇权象征的一部分。在文革的语境下,所有与“封建帝王”相关的象征物都要被摧毁,以示彻底革命。 烧毁皇帝尸骨,是对“封建帝王”的彻底否定和羞辱,是政治上对“旧制度”的清算。
丁忧的政治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皇帝的棺椁和尸骨是在1956年因修建十三陵水库而被发掘出来。当时已经有关于如何处理的讨论,但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公开处理或破坏。文革爆发后,1973年,一些“红卫兵”组织在“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背景下,对万历皇帝的尸骨进行了焚烧。 这场焚烧并非官方明令,而是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由激进的群众组织行为。当时的政治宣传将皇帝视为“压迫者”、“剥削者”,因此对其遗骸进行“批斗”和焚烧,是“阶级仇恨”的体现。

总结一下,核心的差异在于:

1. 目的不同:
清朝“尊孔”是为了巩固统治,收揽人心,实现政治上的汉化和稳定。
文革“砸毁三孔、焚烧尸骨”是为了进行一场彻底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革命,清除被定性为“封建糟粕”的一切,以达到“破旧立新”的目的。

2. 时代背景和政治逻辑不同:
清朝是建立政权,需要整合,所以采取怀柔与控制并用的策略。
文革是颠覆旧有体系,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造,所以采取的是彻底的否定和破坏。

3. 历史评价的“尺度”不同:
清朝是在儒家传统框架内进行政治运作,其“尊孔”是一种继承和改良。
文革是在一种全新的、激进的政治哲学指导下,对历史和文化进行断裂式的评价和改造。

所以,满清尊孔而未动明朝皇陵,是一种基于政治稳定和统治合法性考量的务实选择;而文革时期对三孔的破坏以及对万历皇帝尸骨的焚烧,则是特定历史时期极端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的产物,其逻辑与传统王朝的统治逻辑完全不同。这两种行为,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一般不管谁来了,孔家保证第一个过去跪舔了

而他们也需要孔家,

比如元朝的时候孔家的家主还帮助元朝镇压农民起义殉了大元呢··

就连五胡乱华的时候,孔家都滋润着呢···

可惜,TG不需要孔家,人家得国正,朱元璋得国也正,但是过程中依靠了士绅,不得不尊孔,TG不需要···士绅在TG得国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反面角色吧?

孔家的几十代下来的几万非嫡系也不需要孔家

所以当北师大的200个学生来了之后

周围几万人就喊着同去同去就一起去了

真是红卫兵的话,这200个人别说毁了,坟头都找不对

主要还是那几万孔家几十代的非嫡系

那真是血海深仇啊

毁墓地的时候,那些非嫡系就奔着自己那一代的嫡系的墓去的····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因为后代的孔家店,已经沦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不顾的程度了

万历算是一个意外,大家可以查查主持挖万历的吴晗是那族人····

-----------------------------------------------题外话,儒家的所谓道德,只能呵呵,就是吃人,或者给吃人放一层面纱------------

文人笔记看起来简直就是噩梦,像是什么儿子死了,婆婆就在坟头把儿媳妇卖掉啊,丈夫病逝不久,儿子也莫名死亡,然后这个女人就被自己丈夫的哥哥弟弟卖掉接着家产被夺啊(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代孤儿寡母的不好过活了吧?),家里遭了盗贼父母被杀害,女儿去外婆家玩幸免于难结果回来以后家族里的人都劝她自杀殉情最后女儿上吊家产也被分啊··

类似的我能举出来很多

儒家的道德,就是吃人,或者给吃人提供一个理由!

都说古代讲门当户对,为什么?古代你是个大家族的小姐,你嫁过去就算你丈夫死了,你也不会死或者被卖,你要是平民百姓,你丈夫死了或者不喜欢你了,你觉得你还有好?古代的大房是有权力把妾卖掉的··

你要是看史书和正规的文人宣传,那肯定是君圣臣贤政治清明老有所养鸟生鱼汤

你要是看他们私人书信和文人笔记还有县志和当时外国人来华后的回忆录,那叫一个浑身发冷···

尊重女性、救死扶伤、帮助弱者、拾金不昧这些东西都是49年立国以后才宣传的,说现在人心不古的,大概是心里还残留着“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记忆把·

----------------

以上,是2014年人人网上的一个帖子,当时已经和原作者联系过,非商业用途随便用。我就存在了自己手机的记事本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待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态度差异。这背后涉及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的复杂博弈,不是简单的“尊”与“毁”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清的态度,以及为何不动明朝皇帝坟墓。清朝入关之时,满族是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而且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根.............
  • 回答
    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人数远超己的汉人长达二百余年,绝非仅凭武力征服,而是一套集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思想于一体的复杂统治策略的综合结果。这套策略既有顺应时势的灵活性,也有深刻的统治智慧。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军事上的优势与控制: 八旗制度的精锐与组织力: 满洲作为统治民族,其.............
  • 回答
    满清王朝如同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一样,经历了漫长的统治,也遭遇了无数的挑战。其中,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是两次对清朝统治产生巨大冲击的重大事件。然而,尽管太平天国一度逼近京城,甚至在半个中国建立了政权,最终却未能推翻清朝,而辛亥革命却以雷霆万钧之势终结了其统治。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运气或偶然,而是.............
  • 回答
    曾国藩与“倾覆满清,恢复中华”: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抉择“倾覆满清,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语境中,承载着何等沉重的意义。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晚清时期那位赫赫有名的湘军统帅、政治家曾国藩时,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难道不渴望一个真正由汉人主导的强大中.............
  • 回答
    明朝末年,统治摇摇欲坠,内部腐败丛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方边境则笼罩在后金(后来的清朝)日益增长的威胁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与满清的“死磕”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国家间的较量,而是一场涉及政治、军事、民族情感乃至历史走向的复杂博弈。为何明朝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深,直至万劫不复?这其中蕴含着多重原因,值.............
  • 回答
    日军侵华和满清入关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外族统治时期,其结果却截然相反,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原因: 一、 满清入关与日军侵华:根本性质的差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者对中国的占领和统治目的。 满清入关:被中国接纳并最终融合的统治者。 目的:.............
  • 回答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对比。我们来仔细聊聊,为什么金朝和清朝,同样面对着来自北方蒙古各部的挑战,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从战略、政治、文化到军事,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核心的差异:统治的根基与对蒙古的态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金朝和清朝的统治根基和对蒙.............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京城破,江山易,几十万降卒为何成了挡不住的清军?李自成轰轰烈烈地攻下了大明最后的都城北京,那场景,何其壮观!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大明朝的龙椅易主,似乎天下唾手可得。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刻,一群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草原狼——满清铁骑,却趁虚而入,以一种近乎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原。最令人.............
  • 回答
    山海关大战,一场决定了明末中国走向的关键战役。许多人以为,经过这场战役,满清就如同破竹般扫平了中原。但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集团在山海关失利后,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也一度让满清骑兵头疼不已。那么,为何满清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将曾经的“闯王”李自成,从北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宝座上拉下来,使其迅速沦为流窜的“流.............
  • 回答
    关于大顺政权为何对满清没有丝毫防御准备,这是一个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没有准备”,而是需要细致地剖析大顺政权建立时所处的复杂历史环境、李自成等领导层的战略考量以及当时客观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大顺政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
  • 回答
    扬州十日与清朝针对蒙古部落的屠杀,在历史评价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了历史事件的性质、规模、影响以及后世的解读和政治考量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1. 事件的性质与主导方:忠义之战 vs. 统治巩固 扬州十日: 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末清初,是由清军(满洲八旗为.............
  • 回答
    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身上笼罩着层层复杂的光环,也备受争议。当他被一些人贴上“满清鹰犬”的标签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抱负以及他所做出的艰难抉择。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如燎原之火,席卷大半个中.............
  • 回答
    明亡之后,满清的崛起与热兵器的“冷落”,绝非仅仅是“骑射为先”这一句简单标签可以概括的。这背后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过程。说满清“抛弃”热兵器,或许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满清统治初期,热兵器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压制和边缘化,其地位远不如骑兵和.............
  • 回答
    “满清”这个称呼,说实话,并不是一个历史学上的官方或者严谨的称谓,但它在民间,尤其是在讨论清朝历史时,却非常流行,而且带有相当复杂的情感色彩。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人这么叫,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认识到“满”和“清”这两个字本身的意思。 “清” 顾名思义,就是清朝。这是这个朝代的国号,是.............
  • 回答
    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完全归结于满清统治是一种过度简化和片面化的观点,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历史事实和民众心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满清统治下的历史背景与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专制皇权强化: 满清统治在延续明朝专制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压制了社会活力.............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在讨论过程中,确实会有人将其与其他历史上的屠杀事件进行比较,其中也包括满清时期的一些冲突和镇压。这种比较,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这些事件是否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从事件的性质和规模来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历史对比,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你提出的南宋抵抗蒙古和南明抵抗满清时表现出的巨大差异,确实触及了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中一些核心的因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力求讲得透彻,也尽量不带那种“机器人味儿”。一、 面对的敌人不同,性质也不同首先,咱们得明白,蒙古和满清虽然都是来自北.............
  • 回答
    满清入关,人口确实远不及明朝。要说他们靠“智谋骗来”天下,未免过于轻描淡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简化为一场骗局。事实上,满清夺取明朝江山,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和残酷的军事行动的结果。与其说是“骗”,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历史的缝隙,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优势。一、 时代背景:明.............
  • 回答
    论持久战下的汉人为何未能打败满清八旗?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针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如何战胜日本这一特殊历史背景提出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在于认识到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消耗敌人实力,最终走向胜利的长期斗争策略。将《论持久战》的原理套用到明末汉人与满清八旗的战争中,我们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