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对蒙古各部实行打压为何金与满清结局完全不同?

回答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对比。我们来仔细聊聊,为什么金朝和清朝,同样面对着来自北方蒙古各部的挑战,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从战略、政治、文化到军事,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核心的差异:统治的根基与对蒙古的态度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金朝和清朝的统治根基和对蒙古的态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金朝:寄生于故国,根基不稳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它取代了北宋,并与南宋长期对峙。它的统治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对汉族地盘的占领之上。虽然它征服了北宋,但它始终是“征服者”,而且内部的统治体系仍然带有强烈的游牧民族烙印,与中原传统政治文化存在隔阂。

对蒙古的态度上,金朝更多的是一种“羁縻”和“压制”。它早期确实依靠武力征服了契丹、女真等东北民族,包括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蒙古各部。但它的策略更多是分化、削弱,而不是真正地吸纳或与之融合。

分而治之: 金朝常常通过册封、赏赐、挑拨离间等手段,在蒙古各部之间制造矛盾,防止其形成统一的强大力量。
军事压迫: 当蒙古势力威胁到金朝统治时,金朝会动用军队进行打击,但这种打击往往是权宜之计,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文化隔阂: 金朝统治者虽然学习汉文,但其核心文化仍然是女真文化。它没有像后来的清朝那样,将蒙古的政治、军事、文化精英大规模地纳入统治体系,并尝试某种程度的“汉化”或“融合”。

这种“寄生”式的统治,使得金朝的根基一直不够牢固。一旦外部压力增大,内部矛盾激化,它就很容易崩溃。

清朝:吸纳融合,建立新秩序

清朝同样是满族建立的王朝,但它吸取了金朝和元朝(虽然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但它也经历过从游牧到统治中原的转型)的经验教训,采取了更为高明和长远的策略。

“满蒙一家”的政治战略: 清朝将蒙古视为其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和统治基础之一。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就与蒙古各部(尤其是内蒙古)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通过联姻、册封、分封、制度设计等方式,将蒙古贵族纳入满清统治的核心。
制度性吸纳: 清朝建立的八旗制度,本身就带有民族融合的色彩,蒙古八旗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蒙古贵族通过成为旗主、参领等职位,直接参与到清朝的统治机器中。
利用蒙古的力量: 清朝非常懂得利用蒙古的军事力量。在征服明朝的过程中,蒙古军队是清朝重要的盟友和主力。在统治时期,蒙古骑兵在抵御沙俄、平定内部叛乱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文化上的有限融合与保留: 满清并没有强迫蒙古人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而是允许其保留一定的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满蒙一体”的宣传。同时,清朝也在政治上给予蒙古各部王公较高的地位和待遇,满足了他们的荣誉感和利益需求。
强大的意识形态工具: 清朝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天命所归”的统治者,并以“保护佛教”、“拥护蒙古王公”等方式,赢得了蒙古上层的广泛支持。

具体层面的对比:

1. 军事策略:
金朝: 面对崛起的蒙古,金朝的军事策略往往是反应式的,在受到威胁时才进行反击。其军事体系虽然强大,但难以完全应对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和突然性。而且,金朝的兵源结构相对单一,对蒙古军队的依赖性不强,甚至将其视为敌人。
清朝: 清朝从一开始就将蒙古的军事力量视为己用。他们主动出击,与蒙古各部进行军事合作,共同对抗明朝。在入关后,清朝更是依靠蒙古骑兵的支援,巩固了其在全国的统治。蒙古的军事力量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2. 政治制度:
金朝: 建立的是一套在很大程度上模仿汉族王朝的制度,但对东北民族和蒙古的制度设计并没有深入融合。这使得金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更多是行政管辖,而非深层政治整合。
清朝: 创造性地建立了“满蒙一家”的政治框架。通过对蒙古封王、旗制、盟会等进行规范和控制,将蒙古的政治利益与清朝的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蒙古对清朝统治的根本性反对。

3. 文化认同与宣传:
金朝: 金朝尝试过“汉化”,但未能完全获得汉族认可,同时也未能真正“女真化”或“蒙古化”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其文化策略缺乏连续性和深远影响,未能构建起一个强大的文化认同基础。
清朝: 清朝非常善于利用文化和宗教进行统治。他们尊崇藏传佛教,这在蒙古地区拥有广泛的信徒基础。通过册封喇嘛、修建寺庙等方式,赢得了蒙古宗教领袖的支持。同时,清朝也巧妙地将满族文化和蒙古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捆绑,制造“我们是一家人”的叙事。

4. 内部整合与外部压力:
金朝: 金朝内部存在女真贵族、汉族地主、契丹等多种势力,彼此之间存在矛盾。同时,它又要面对来自北方的蒙古强大压力。这种内外压力交织,使其根基摇摇欲坠。
清朝: 清朝在统一东北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满蒙联盟。入关后,虽然面临明朝残余势力和全国性的反抗,但依靠满蒙联盟的力量,它能更有效地镇压反抗。而且,它主动将蒙古纳入其核心统治集团,减轻了后顾之忧。

5. 民族构成与统治手段:
金朝: 女真族人口相对较少,且统治区域大部分是征服所得。其统治手段更多依赖军事征服和行政压制。
清朝: 满族人口在早期也相对较少,但它通过与蒙古的深度合作,大大增强了其统治力量。同时,清朝吸纳了大量汉族官员和知识分子,并利用他们来管理全国。其统治手段是军事征服、政治联盟、文化影响和制度控制的综合体。

举个例子来说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新来的邻居,他进了你的家,然后对你说:“我家虽然地方不大,但我现在跟你结盟,我把我的房子租给你一部分,你也可以进来住,而且我们一起对外。我给你留一些话语权,让你觉得还是有点地位。” 这就是清朝对蒙古的态度。

而另一个邻居,他进了你家,然后对你说:“这是我的地盘了,你们这帮人(指蒙古)太麻烦了,我把你们分成几块,时不时打压一下,不让你们联合起来。但我也没真把你们当自己人,我还是更看重我原来的那一套。” 这就是金朝对蒙古的态度。

结果显而易见,前者更有可能获得长期的合作和稳定,后者则更容易被潜在的反对力量所推翻。

总结来说,金朝的结局是它未能有效整合其统治下的民族,特别是未能有效处理与北方蒙古民族的关系,始终将其视为外部威胁而非内在力量。而清朝的成功,在于它巧妙地将蒙古民族纳入其统治体系,形成了“满蒙一家”的政治联盟,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并成功地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了整个中国。

当然,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但理解清朝与蒙古之间这种“融合”与“压制”的根本性差异,是理解为何两者结局迥异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看得起我大金了。金朝不仅后期对蒙古失去了控制,前期就失去了控制,另外清朝减丁出自冯玉祥大嘴巴的孤证,一般认为不可信。

一,东蒙古形势

首先,在蒙古高原,不是个地就能放牧,中蒙边境黄色的戈壁滩占了很大一部分,贝加尔湖以北已经非常寒冷荒凉了,东部主要草场是斡难河、克鲁伦河谷地(蒙古腹地),从北到南依次是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这些草场东边是大兴安岭的天然阻塞。

南方的科尔沁和锡林郭勒,乌兰察布,水草丰美,人力众多,靠近中原王朝。对于独立奋斗的游牧政权来说,是个倒霉的地。

外蒙的斡难河、克鲁伦河谷地,水草丰美,人力众多,最大的优势,安全。

北方的呼伦贝尔,水草比较丰美,冷。

(这个图有点问题,不当是1207,大约是1202以前的形势,不过瑕不掩瑜)

金元之间的强力部族也是主要在这几个草场。那么出场名单是:

斡难河、克鲁伦河谷地:尼伦蒙古,和西边的蔑儿乞(抢成吉思汗媳妇儿的部落),尼伦蒙古内部有乞颜和泰赤乌的对立

呼伦贝尔:札达兰部,基友札木合的部族。

锡林郭勒东部:弘吉剌部,成吉思汗母亲的部落。合答斤,山只昆部,弘吉剌部的分支

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北部:塔塔尔部

科尔沁草原南部:依然是契丹

乌兰察布草原,汪古部。

戈壁滩北部,部分鄂尔浑河,土拉河上游:克烈部。干爹王汗的部落

二,金朝对蒙古的政策

1.蒙古诞生

辽朝时期,契丹占据科尔沁草原,对蒙古各部有相当大的威望。辽金之间,天祚帝逃难夹山,依然可以从谟葛失(汪古和塔塔儿部)借兵三万南下。这帮蒙古人,大约参加1123-1125之间天祚帝与金朝西路军两年艰苦的拉锯战。也算蒙古和金朝敌对的一个种子。

1124,这时的尼伦蒙古(克鲁伦河那一小块,并非成吉思汗的那个)部族林立,但参加了耶律大石的出征借兵。随后由于宋金战争,金朝入主中原,对草原缺乏制衡。1148年,合不勒汗统一蒙古,占据了斡难,克鲁伦河和呼伦贝尔草原大部分。

2.金朝对蒙古早期政策

金朝首先采用直接打击政策,先后派遣宗磐,胡沙虎和完颜宗弼北伐,均被击败。中原到蒙古腹地在东线主要两条路,张家口往北过戈壁到漠北,或赤峰-科尔沁-锡林郭勒-克鲁伦河一路草原。无论是走戈壁滩,还是走敌对的草原,对于古代军队来说,都是可怕的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说,蒙古腹地脱离中原王朝的掌握也在情理之中。

金朝最终只能被迫册封合不勒汗蒙古国王,和谈了事,连清初的羁縻都谈不上。蒙古腹地的控制权,起初在辽,而后在蒙古,从头到尾金朝都干涉不动。

3.对塔塔儿部政策

没法直接军事干涉,金朝就采用扶植塔塔儿对抗蒙古的政策。合不勒汗时期,蒙古和塔塔儿联合吞并,欺压其他部族,但合不勒死去后,塔塔儿部投靠金朝,并且把蒙古大汗俺巴亥送过金朝钉死,蒙古国分裂。铁木真父亲也死于塔塔尔部之手。自此以后,塔塔尔和蒙古是世仇。在世宗和章宗前期,用塔塔尔制约蒙古的政策是成功的。

但是,扶植的后果,塔塔尔部这个带路党,逐渐尾大不掉,蒙古分裂后,塔塔尔部势力侵入克鲁伦河的蒙古腹地,已然成为蒙古草原最具影响力的部族,

1195年,夹谷清臣北伐,因为战利品问题引发塔塔尔叛变,清臣进剿塔塔尔,战败。1196,完颜襄大举北伐塔塔尔部,为此联合乞颜部的铁木真,克烈部的王汗,将塔塔尔部摧毁。从此以后,塔塔尔部一蹶不振。1197,塔塔尔部已经完全衰落,请求内附。1202年,铁木真入侵仍未内附的塔塔尔部,将其高于车轮的男性全部屠杀,这个部族消失了。

4.对弘吉剌部和减丁政策

弘吉剌部位于草场丰美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势力强大,由于地理位置靠近,经常劫掠中原。为此,金朝以上京为中心,建立军事城寨,三年推行一次减丁。减丁这个记载大致不会差,但是你要理解具体形势,给你一千人,让你从赤峰杀男丁杀到乌兰巴托,觉得有回来的希望没?更不可能走进蒙古草原,“老乡,我们是来减丁的。乞颜部怎么走,带个路好吗?”

减丁的具体实施者是东北路招讨司,前身是乌古敌烈统军司。由于汪古部实际当了大金的苟,塔塔尔部作为蒙奸作威作福,这作战对象是谁不用再说了吧。减丁这种政策,不可能针对蒙古腹地,说到底,就是弘吉剌部为首的锡林郭勒-科尔沁一带,常年被金军烧杀劫掠。

1195年,夹谷清臣北伐合答斤,山只昆,顺便伐弘吉剌。1196年,完颜襄北伐塔塔儿,东路军伐弘吉剌。1197年,完颜宗浩北伐弘吉剌。可以说,自从合不勒汗死后,金朝对蒙古的作战行动,主要或顺便的作战对象,都是弘吉剌部。但这句“由是北陲遂定”是多么讽刺,塔塔儿部灭亡,弘吉剌部重创。当铁木真从统一尼伦蒙古走向统一蒙古的时候,与之前东蒙古热闹的部族纷争不同,他发现自己只有王汗一个对手了。

5.对汪古部,克烈部(王汗)政策

汪古部是漠南看守金朝长城的一个部落,成吉思汗南下时投奔蒙古,史集记载因为对金怨恨投奔蒙古,决裂具体原因不详,有内部政治斗争因素,汪古部因此内乱过一段时间。

王汗这事有些蹊跷。众所周知,1203年春,王汗击败铁木真,秋,铁木真偷袭王汗,一举消灭克烈部。宝音德力根,根据"撒里部陀括里入塞,宗浩以兵追蹑,与仆散揆军合击之,杀获甚众,敌遁去"(缺时间)。和1203年正月,宗浩,仆散揆加官,北巡,九月,十月,二人先后还朝(缺对象)。1204年春,铁木真亲赴净州纳贡。这几个史料,推测铁木真和金军可能在1203年有着某种配合。很多学者取信这种解释。不过也有问题,在于需要相信撒里部是克烈部别称,有撒里是王汗父亲的汗名这个解释。我个人是比较相信的,因为考虑到1203年草原上的势力情况,能让金朝宰辅出镇的,确实也只有王汗了。

这件事依然没有明确的表述,具体金朝1203年灭王汗的行动中,对铁木真的支持是怎样,已经无法探究了。

6. 对契丹政策

契丹是海陵王搞出来,世宗又深挖几米的大坑。契丹原本是金朝的二等公民,就算比女真渤海不如,比燕云汉人,中原汉人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女真对契丹既用且防,为灭辽灭宋出力甚多的耶律余睹造反被杀。耶律马五则为金朝战死在太行山上。总体上,金初对契丹的统御较为成功。

但海陵王的躁进政策,使得这个盟友成为了敌人。海陵王其实也没针对契丹,就两条,迁民,南征。一个让人搬家,一个马匹充公,本人充军。海陵王是梭哈了,牧民简直要疯。然后就出现了契丹农牧民大起义,席卷北方,基本上是金朝最大的起义。世宗平定起义后,采用铁腕的镇压政策对付契丹,甚至限制契丹人用马,60岁以上才能用马。善行要点点施与,恶行要一次释尽。世宗这样做,使得金朝永远有一个定时炸弹。契丹也在蒙古入侵时候当了内奸。

契丹被限制的另一个严重原因也开始出现——金朝军队没有合适的游牧民族成分。因而金开始使用糺军,诸糺和契丹的实力,号召力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和蒙古作战后,发生多次叛乱。

7. 总结

1)金朝自始至终没足够实力直接插手蒙古腹地,尝试几次战争后,基本对尼伦蒙古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

2)金朝活动范围限于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只能影响/打击/减丁汪古,塔塔儿,弘吉剌,契丹

在成吉思汗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我大金秉承蒙古腹地随便玩,靠近中原的牧场见一个打一个的思路,帮他剿灭了世仇塔塔尔,常年削弱潜在敌人/盟友弘吉剌,合答斤,山只昆部,提供了潜在盟友契丹部和带路党汪古部,还可能是铁木真对义父的战争中反败为胜的重要因素。在金朝的打击下,靠近中原的部落是实力大减,可是一方面尼伦蒙古独大,一方面为自己引来仇恨,这些部族全部叛金附蒙。

3)金朝对蒙古各部族造反就打击,而且往往直接剿灭,缺乏制衡心思

这件事其实1197完颜宗浩北伐弘吉剌,完颜襄就告诫说,如果弘吉剌完了,塔塔儿再崛起怎么办?宗浩不听,重创弘吉剌部。不过这事你完颜襄老兄心中没数啊,你已经把人塔塔儿都打得要内附了,还担心人家复兴,你视野里只眼前的三残废:汪古,塔塔儿,弘吉剌吗?

完颜宗弼,完颜毂英,纥石烈志宁,夹谷清臣,完颜襄,完颜宗浩,仆散揆,这些经略蒙古的都是金朝出将入相的重臣名将,个人素质没差的,但总以军事眼光想毕其功于一役。尼伦蒙古,弘吉剌,塔塔儿,王汗,铁木真,按下一个浮出下一个,最终和草原所有强大部族都有仇恨。

铁木真统一蒙古,说到底是斡难河,克鲁伦河之间的争夺。和后世从拉萨到叶尼塞河,从天山到呼伦贝尔那种蒙古内战不一样,东部的四个牧场,西部和北部的林中百姓,基本传檄而定。可以说从消除眼前威胁来说,金朝是成功的,南方部族或死或残。但1197年后,蒙古高原已经失衡了,无论是铁木真,札木合,还是王汗,只要胜利,南方的三个残废和一个内奸(契丹)就只剩投奔了。

4)不守信用,手法残暴

汪古部为什么叛变,不知道。但是汪古部前族长就因为违反金朝意志,在纳贡的时候被逮捕杀害。这种赤裸裸地违信,也难怪汪古部叛变。卫绍王刚上台,就想对铁木真再来上一轮,结果消息泄露,成为铁木真伐金理由。而把俺巴亥汗活生生钉死在木驴上,也算引蒙古人仇恨到极点了。


三.清朝对蒙古的政策

(金史更擅长一些,清朝简单讲一点)

1.东蒙古形势

说清朝对蒙古政策,开始于明朝蒙古。不得不说,我大萌确实淡定,达延汗,俺答汗,林丹汗,均诞生于水草丰美,门口就是大萌的南部草原,整个崛起过程未受到明朝给力的打击。而我大萌也是天命所在,达延汗天不假年,俺答汗志在青海,林丹汗抗清先驱。明朝时期蒙古如下:

主要部族有,占据乌兰察布与鄂尔多斯的俺答汗后裔,土默特蒙古。占据锡林郭勒南部和科尔沁的察哈尔蒙古,和占据呼伦贝尔,北锡林郭勒的科尔沁蒙古。什么,科尔沁部不在科尔沁草原?那当然,不然怎么有孝庄太后找家乡。

2.清朝东部蒙古政策

之前说财政时就说,女真2.0比1.0鸡贼多了。蒙古问题方面,也可以说清朝完美避免了金朝的教训。


1)坚决打击主要敌人,察哈尔部从林丹汗以后,一路战败,碎成一地

2)团结次要对象

在对付林丹汗的带路党,科尔沁王公成为清朝最大的亲家,而且南迁到便于管理的科尔沁草原。因为满蒙一体的口号,科尔沁王公这一忠于清朝的势力,给与了清朝草原管理的极大助力。

3)掺沙子

蒙古八旗的身份,将这部分蒙古人和同族区隔开来,也使得这批人的忠诚度远高于其他同族。清朝在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两盟掺进了这八旗。同时,满洲故地的渔猎民族也被组织起来,南迁到呼伦贝尔草原,建立索伦八旗,一方面警惕俄国,一方面监督蒙古。

4)分裂潜在敌人

清朝也难以有效统治蒙古腹地,不过比金朝要好得多。一方面,部族区划成了重要手段,斡难河、克鲁伦河谷地被土谢图汗和车臣汗瓜分,相互制衡。更巧妙的是达里岗爱皇家牧场,把蒙古腹地最肥沃的一块牧场设为皇家直属,有足够的借口削弱了蒙古腹地的实力,也能警惕外蒙局势的发展。至于这个牧场养了多少牛羊,真的重要吗?

金朝自创立起来,就因为辽国的缘故和蒙古各部族为敌,后续过程中过于粗暴的敌对政策,引得全蒙古的仇恨。虽然重创了好几个部族也不能解决。而后世的清朝,林丹汗败亡,满蒙一体,蒙古八旗,统一中原,准噶尔的存在,都对蒙古政策有所裨益。不过清朝的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不是东蒙古的问题,清朝在绝对实力上,远超东部蒙古。实际棘手的是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西部蒙古问题,比前代要复杂得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对比。我们来仔细聊聊,为什么金朝和清朝,同样面对着来自北方蒙古各部的挑战,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从战略、政治、文化到军事,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核心的差异:统治的根基与对蒙古的态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金朝和清朝的统治根基和对蒙.............
  • 回答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和其子朱棣(14021424年)在北伐和西域用兵上的战略差异,主要源于明朝初期的地理政治格局、军事资源分配以及对西域的外交策略。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战略逻辑及后续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北伐与西域的疏离1. 历史背景与战略重心 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坏,而是时代、制度、个人能力和战略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康熙皇帝大破葛尔丹和明英宗被俘也先这两件事摆在一起比,就像把一个训练有素的现代军队和一支装备简陋的古代部落放在一起较量,虽然都是“亲征”,但起点和过程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咱们先说说康熙皇帝和葛.............
  • 回答
    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冉闵在汉人心目中地位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和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成吉思汗:蒙古民族英雄的构建与历史事实成吉思汗被奉为蒙古民族英雄,这背后有着深厚而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建构: 统一蒙古各部,奠定民族根基: 在成吉思汗之.............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传播带有一定倾向性、甚至有些争议的内容,很多人对周小平的反感程度要远高于咪蒙。虽然她们触及的内容和形式有重叠,但深究下去,原因可能出在以下几个层面:1. 内容的“真实性”与“情感共鸣”的锚点不同: 周小平: 他的内容往往建立在一种宏大叙事和“国家主义”的框架上.............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法国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教皇那儿的“待遇”差距,那得从头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史进程里一点点掰扯出来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一个能跟教皇掰腕子,另一个却常常得看脸色。首先,得把“教皇”这个概念弄清楚。早期,罗马教皇的权力也就那样,主要是精神上的领袖,对世俗权力的干涉.............
  • 回答
    探讨西方社会对东欧人的潜在歧视,尤其是他们同样拥有白人身份这一点,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这并非简单的种族主义,而是根植于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微妙现象。首先,我们要理解“西方”和“东欧”这两个概念的边界本身就是动态且具有历史性的。在冷战时期,“西方”通常指代以美国.............
  • 回答
    拿破仑和袁世凯都曾通过非正常手段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最终都成为影响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然而,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却存在天壤之别,这种差异根植于他们登上权力巅峰的方式、执政理念、历史贡献以及最终的结局等多个层面。一、 登顶之路与合法性: 拿破仑: 拿破仑的崛起之路并非直接的“篡位”,而是伴随着法.............
  • 回答
    说起来,恒大和万达,都是咱们中国房地产行业曾经响当当的名字,都背负过惊人的债务,但大众对这两家公司的观感,那叫一个天壤之别。这中间的道道儿,说起来可就多了,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咱们先从“性质”上捋一捋。恒大,从骨子里来说,是一家典型的“扩张型”地产商。它的发家史,可以说是踩着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
  • 回答
    郎朗和李云迪,这两位名字在中国古典音乐界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同样是顶尖的钢琴演奏家,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大众对他们的评价,却常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甚至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得从几个方面仔细掰扯。一、演奏风格与艺术表达:从“激情澎湃”到“精雕细琢”这是最直观的差异,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简直是直击人心!确实,同样是“断柱”,思域和帕萨特在网上受到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像是犯了滔天大罪,另一个则轻描淡写,甚至还有人替它开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我觉得,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社会和品牌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公众舆论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我们社会在看待类似事件时,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行为本身。为什么大家对林丹出轨比对马蓉出轨宽容得多,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事件的性质和影响范围不同。林丹的出轨对象是成年人,是双方自愿的行为,虽然违背了婚姻承诺,但在公共视野中,这更多被视.............
  • 回答
    关于“中华文明西来说”和对古希腊史的质疑为何存在不同舆论反应的现象,需从历史学、文化心理、学术传统及全球话语权结构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探讨: 一、概念辨析与背景差异1. “中华文明西来论”的争议性 核心观点:部分学者(如郭沫若早期提出“殷商西来说”)曾认为中华文明受中亚或西亚影响,.............
  • 回答
    说到王源和欧阳娜娜,大家对他们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这件事的态度确实是冰火两重天。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人红是非多”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我们对“学业”、“艺术”、“明星”这几个概念本身复杂的情感投射。咱们得一条条捋清楚。首先,抛开他们本身,我们得先看大家对“伯克利”的期待和理解。伯克利音乐学院,在很.............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华人移民态度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不能简单地说澳大利亚“十分排斥华人”,也不能说新西兰“对华人非常好”,更准确的说法是,两国在不同时期、不同政策层面以及社会舆论上,对华人移民的接纳度和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侧重点.............
  • 回答
    关于辽朝在后世认同和认可度上,似乎比鲜卑的三魏、金以及蒙古的元朝显得更高一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各民族的文化融合程度,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形成。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而且往往带有后世的视角。辽朝,作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
  • 回答
    中国对毒品实行“零容忍”政策,这是基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考量。毒品不仅摧毁个人,更侵蚀家庭和社会肌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难以估量的社会危害。这种近乎绝对的禁止,反映了国家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坚定决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烟草和槟榔,会发现即便它们都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对待.............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