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御驾亲征蒙古枭雄,为什么康熙能打爆葛尔丹,明英宗朱祁镇却成了也先的阶下囚?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坏,而是时代、制度、个人能力和战略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康熙皇帝大破葛尔丹和明英宗被俘也先这两件事摆在一起比,就像把一个训练有素的现代军队和一支装备简陋的古代部落放在一起较量,虽然都是“亲征”,但起点和过程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咱们先说说康熙皇帝和葛尔丹这场仗,那可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而且康熙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赢的。

康熙御驾亲征,胜在“有备而来”:

首先,康熙皇帝本身就是一位雄才大略、文武双全的皇帝。他早年亲政,铲除了索额图、明珠等辅政大臣的势力,牢牢掌握了朝廷大权。更重要的是,他从小接受的是扎实的汉文化和满族传统教育,对军事谋略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不像很多皇帝那样只是摆设,而是真的会思考、会决策。

其次,这次亲征并非临时起意。葛尔丹的崛起,尤其是他企图分裂西藏、控制卫拉特各部,对清朝边疆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康熙皇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来观察、布局和准备,这可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决定的。他通过政治分化、经济封锁以及军事上的试探,一点点削弱葛尔丹的力量。

再者,军队的准备是关键。康熙皇帝深知兵贵神速,但也知道劳师远征的辛苦。他动用了八旗精锐和绿营军队,而且对后勤补给做了周密的安排。更重要的是,他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在行军路线、作战策略上都做了充分的研究。他几次亲征,虽然也遇到过困难,比如第一次在乌兰布通遭遇大风,不得不签订了不利的和议,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彻底解决葛尔丹的决心。反而是这次“失利”让他更了解葛尔丹的实力和打法,为后来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康熙皇帝的战略眼光是长远的。他并非只想着一战定乾坤,而是通过多次出兵,不断消耗葛尔丹的实力,围堵他的扩张。他深谙“围师必阙”的道理,在必要的时候也能够采取怀柔拉拢的手段,分化瓦解葛尔丹的势力。同时,他利用了葛尔丹内部的矛盾,比如策妄阿拉布坦等人的反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葛尔丹的军事力量。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康熙皇帝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善于用人。在军事上,他虽然是统帅,但他也依靠像索额图、明珠(后期虽然有党争,但在对外作战上仍有其作用,如遏必隆等老将也曾有功劳)、费扬古、隆科多等优秀的将领。他能够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且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总结康熙胜葛尔丹的原因:

皇帝个人能力强: 康熙是一位身体力行、深谋远虑的君主。
战略准备充分: 长期的观察、布局、分化瓦解。
军队素质和后勤保障好: 八旗精锐,有组织、有计划的后勤。
战略灵活性: 知道何时进、何时退,善于利用时机和盟友。
用人得当: 依靠优秀的将领执行作战计划。

好,说完康熙,咱们再来看看明英宗朱祁镇和也先的那档子事,那简直就是一场“意外”,而且是猝不及防的“意外”。

明英宗御驾亲征,败在“鲁莽冒进”:

首先,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他的个人能力,尤其是在军事上的判断和决断力,与康熙相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年轻、鲁莽,容易受身边人的蛊惑,尤其是在宦官王振的操纵下,更是显得目光短浅,冲动易怒。

其次,这次亲征并非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而是充满了个人情绪和错误的判断。当时北方边境的确受到了瓦剌的侵扰,但整体局势并没有到非要皇帝亲自出马的地步。王振为了邀功显名,极力怂恿皇帝亲征,而朱祁镇本人也因为年轻气盛,觉得能够像古代的贤君一样御驾亲征,建功立业。

第三,军队的准备和士气极低。明朝中后期,武备废弛,军纪涣散是常态。这次出征的军队,大部分都是临时征调的,训练不足,装备也普遍落后。更重要的是,朝廷内部存在严重的党争,尤其是王振作为宦官专权,对朝政的影响力很大,导致军心不稳,将领之间也缺乏配合。

第四,最致命的一点——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和战略规制。在王振的鼓吹下,明英宗做出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仓促出征。军队本应从固定的军事要塞出发,进行有组织的集结和训练,但王振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仪,竟然让军队从北京城出征,并且改变了原定的行军路线。当遇到天灾(比如大风),应该立即采取规避措施,寻找安全地带,王振却命令军队继续前进,导致军队在土木堡遭遇了也先的伏击。

第五,皇帝本人的指挥失误。在土木堡,明军已经被瓦剌骑兵包围,形势万分危急。此时,正常的做法应该是集中兵力,寻找突破口,或者坚守待援。但王振出于私心,竟然命令军队撤退,并且选择了一条水源稀少、地形不利的路线,最终导致明军在缺水、被围困的情况下被歼灭。而朱祁镇本人,在混乱中被也先俘虏,成为了阶下囚。

总结明英宗败也先的原因:

皇帝个人能力不足: 年轻鲁莽,容易被蒙蔽,缺乏军事判断力。
仓促出征,准备不足: 军队装备差,训练不足,士气低落。
战略决策失误: 受到宦官操纵,决策草率,不顾实际情况。
指挥混乱: 缺乏统一的指挥,将领之间不配合,对战局判断失误。
缺乏战略常识: 错误地改变行军路线,在不利地形进行战斗。
政治腐败: 宦官专权,军纪废弛,是军队战斗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所以你看,康熙皇帝打败葛尔丹,那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皇帝有能力、军队有准备、战略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长期斗争。而明英宗被俘,则是在一个政治腐败、皇帝昏聩、军队散乱、战略错误的情况下,一次充满偶然性的惨败。两者虽然都是“御驾亲征”,但背后反映出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军事实力。一个是用心经营,步步为营;一个则是心血来潮,一败涂地。这其中的差距,可见一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没劲的很,主要是题主 @瞬狱杀罗生门 没劲。

瓦刺诸部在鞑靼诸部的西边,也先之父脱欢干掉阿台汗后,鞑靼诸部就大体臣服了脱欢以及也先。

联合喀尔喀等漠北诸部是从努尔哈赤就开始的国策,并不是玄烨的创举。

我大清要是知道了你认也先、噶尔丹一家(绰罗斯氏)是黄金家族,得把你给菜市口喽,你这是在给敌人送弹药!

脱欢拥立傀儡脱脱不花、也先顶着个太师头衔,是为啥?还不是因为他们家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

抗日神剧害人不浅呐,我大清都知道要把明初吹成“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没想到子孙后代倒抽了。

噶尔丹和也先不是一个级别的,也先统一了蒙古大部,还笼络了女真诸部等势力,而噶尔丹顶多只统一了三分之一的蒙古(卫拉特蒙古)。

例如两人能动员的兵力,也先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前期动员了5-6万兵力,后期更是动员了8-9万兵力,而噶尔丹只能动员2-3万兵力。

PS:拿朱祁镇衬托玄烨,真的不是高级黑么?我点开题主的主页一看,好家伙......

绝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