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的篡位,为什么我们对拿破仑和袁世凯的评价截然不同?

回答
拿破仑和袁世凯都曾通过非正常手段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最终都成为影响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然而,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却存在天壤之别,这种差异根植于他们登上权力巅峰的方式、执政理念、历史贡献以及最终的结局等多个层面。

一、 登顶之路与合法性:

拿破仑: 拿破仑的崛起之路并非直接的“篡位”,而是伴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动荡。他最初是作为一名军人崭露头角,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战役中为法国赢得荣誉,赢得了国内民众和军队的广泛支持。
雾月政变 (1799年): 拿破仑通过一场相对温和的政变推翻了软弱无能的督政府,成立了执政府。这次政变虽然非民主程序,但在当时法国需要稳定和强有力的领导者来结束革命动荡的背景下,得到了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支持。
称帝 (1804年): 拿破仑通过公民投票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加冕为法兰西皇帝。这次加冕,虽然形式上带有君主色彩,但其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民意基础之上,并且他继承的是革命所摧毁的旧王朝,而非直接篡位。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一系列改革,巩固了革命的成果,吸引了广泛的拥护。
袁世凯: 袁世凯的权力之路则更具争议性,更接近“篡位”的意味,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的权力交接中。
晚清官僚生涯与军事实权: 袁世凯是晚清时期北洋新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
逼迫清帝退位 (1912年): 袁世凯利用其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一方面与革命党人周旋,另一方面又向清廷施压,最终迫使宣统皇帝退位。他以“拥护共和”为名,实则利用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为自己攫取权力铺平道路。
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接受的是孙中山为避免内战而做出的妥协,但之后他很快背弃了共和的承诺,一步步走向称帝。
复辟称帝 (1915年): 袁世凯通过制造舆论、压制反对派等手段,复辟帝制,成为中华帝国皇帝。这一行为完全违背了辛亥革命的初衷,也失去了绝大多数民众和革命党人的支持。

评价差异点: 拿破仑的崛起虽然有政变成分,但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法国社会对强力领导的渴望,并且他确实为法国带来了稳定和改革。而袁世凯则被普遍认为是利用时机、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其称帝行为更是对共和的背叛。

二、 执政理念与历史贡献:

拿破仑: 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国乃至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巩固革命成果: 他废除了封建特权,推行法律平等,保护私有财产,这些都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
《拿破仑法典》: 这是拿破仑最重要的历史贡献之一,它整合了法国的法律体系,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等原则,对后世西方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政改革: 他建立了高效的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统一了度量衡,建立了国家银行,推动了教育发展。
军事扩张与欧洲秩序: 尽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牺牲和破坏,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旧的封建秩序,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客观上推动了欧洲各国的民族觉醒。
袁世凯: 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其行为更倾向于维护旧秩序和个人权力。
北洋政府的建立与稳定: 袁世凯成功地结束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的混乱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并且开展了一些经济和教育改革,如整顿财政、兴办实业等。
复辟帝制: 这是袁世凯最受诟病之处。他企图恢复君主专制,这与中国走向共和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严重打击了民心士气,也导致了国内的混乱和分裂。
出卖国家利益: 袁世凯在外交上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曾向日本妥协,接受“二十一条”的部分内容,这被视为卖国行为。

评价差异点: 拿破仑以其改革和法典奠定了现代法国的基础,并对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袁世凯的执政,虽然也带来了一些短暂的稳定,但其复辟帝制和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与他被塑造的“共和守护者”形象相悖,历史评价自然褒少贬多。

三、 历史叙事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拿破仑: 尽管拿破仑也曾被视为独裁者和战争贩子,但欧洲的历史叙事中,他更多地被视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是现代欧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雄才大略”和对法国的贡献被放大和传颂。这种正面评价也受到民族主义情感的影响。
袁世凯: 在中国近代史的叙事中,袁世凯的形象更加复杂和负面。尤其是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他被视为“窃国者”和“卖国贼”,其复辟帝制的行为被视为对革命的背叛。历史教科书和主流论调中,袁世凯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阻碍中国进步的旧势力代表。

评价差异点: 拿破仑在西方世界拥有更强大的正面历史叙事支持,其功绩被普遍认可。而袁世凯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更多地被置于反面形象,其负面行为被重点突出。

四、 结局与遗产:

拿破仑: 拿破仑最终战败,被流放。但他留下的《拿破仑法典》和许多改革措施,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法国和世界。他的军事生涯也成为了无数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典范。
袁世凯: 袁世凯的称帝行为引起了全国的反对,最终在内外交困中病逝。他短暂的帝制复辟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闹剧,为后来的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他的遗产更多的是一种负面的警示。

评价差异点: 拿破仑虽然失败,但他留下的积极遗产大于消极遗产。而袁世凯的遗产,尤其是在其称帝事件上,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总结来说,我们对拿破仑和袁世凯评价的截然不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登顶方式与合法性: 拿破仑的崛起虽然有政变,但与民众的拥护和革命成果的巩固联系更紧密;袁世凯则更多地被视为窃取革命果实和背叛共和。
2. 执政理念与历史贡献: 拿破仑推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奠定了现代法国的基础;袁世凯的执政虽然带来短暂稳定,但复辟帝制和卖国行为是其主要负面标签。
3. 历史叙事与意识形态: 拿破仑在西方拥有更广泛和正面的历史叙事;袁世凯在中国历史叙事中,尤其在特定意识形态影响下,负面形象更为突出。
4. 结局与遗产: 拿破仑留下了积极的制度和思想遗产;袁世凯的遗产更多是负面的警示。

正是这些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我们在评价这两位历史人物时,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袁世凯在甲午战争中把日本人从朝鲜半岛推下海,在大沽口炮击八国联军令其无法上岸,对内迅速镇压平定义和团,他才算有和初出茅庐的拿破仑相提并论的资格……

user avatar

康有为:夫以墨爹亚士之专而未废国会,以中南美廿国之日争总统而无人称帝,以拿破仑称帝而未尝卖国,惟今袁世凯兼之。

user avatar

为什么贾宝玉和那么多女生暧昧不清是风流倜傥,

而罗志祥深夜加班、电动臀舞却被认为渣男一枚......

核心原因是,在女性、奴仆不受重视,完全物化的年代,一个男生、公子哥给予女性、奴仆足够的同情和重视,就是莫大的进步。

同样,拿破仑那个时代,共和制还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优势,反而造成了激烈的动荡,君主制还被各国普遍实行

拿破仑实行比较开明的专制,颁布制定了较为进步的民法典,不仅取得了不俗的战功,而且通过战争巩固了部分革命果实,大家对他的评价自然很高

袁世凯比拿破仑晚了100年,那时候君主立宪或着民主共和已经是全国上下精英普遍期盼、认同的政治理念,这时候他想开明专制,那是开时代倒车

更何况1800以来,全球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各国开始纷纷脱离帝国,建立一个个民族国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拿破仑痛击列强让法兰西再次荣耀,袁世凯允诺二十一条让大家梦回大清

当大家都习惯吃肉,盼着明天人均大豪斯的时候,

一个政治家竞选口号是“明天大家都吃白面馍”,他能得到什么评价?

user avatar

拿皇篡位:把教皇捉到巴黎为自己加冕,对内立民法典,保护私人财产,保障资产阶级利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国家蒸蒸日上。

而后拳打英格兰脚踩西班牙,一棍子搂死了神罗,把奥地利打的瑟瑟发抖,被誉为欧洲第一强军的普鲁士,当时就被拿皇打的一地鸡毛,举国沦丧,勃兰登堡门上的四架马车都被拉回巴黎当了战利品,日后响当当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沙恩霍斯特、布吕歇尔都是俘虏名单里,整个欧洲都匍匐在拿皇脚下。拓地千里,武功赫赫。

袁世凯篡位:清朝敢卖的我卖,清朝不敢卖的我还卖,革命我没出力,但是扭头一个逼宫。洋人咱打不过,孤儿寡母还不好欺负。先定个约法,把大总统位置坐到死。屁民死活关我甚事?打不过日本我还打不过你孙文?拿主权抵押借款,打孙文。反手一个自己称帝,没人支持怎么办?抱日本人粗腿啊!二十一条我挨了骂,但是你碍不着我签个民四条约啊。只要让我当皇帝,啥都好谈。还是那句话,没我不敢卖的!

就这,袁世凯不挨骂就出鬼了。

那些捧袁的,有一个算一个圈拉黑,看过几本书就跟我显摆。

评论里有个几乎每条必回的小号,还说袁大头吊打日本?民四条约你给我念一念?

user avatar

另一个世界线里

中华帝国推行《洪宪民法典》保护私有财产;

武德充沛,步坦协同,闪电战法后来被称为袁世凯战法;

攻破东京逼迫天皇退位;

陷英属印度,在泰姬陵下与英军决战大胜,扶植印度联盟;

绕过英国海军围堵攻占新加坡,马来亚土人奉之为先知圣裔;

南海成为内海(是罗马!):

八国联军组成五次反华同盟;

洪宪帝亲帅大军征俄火烧克里姆林宫,最后在俄罗斯的冬天中溃败,逃至阿富汗被英法联军彻底击败;

最后被流放到南沙群岛,英法扶植溥仪重新登基,但短短几年后皇帝从广州登录。

当时北京的报纸接连的报道是这样的:

“来自南海的怪物在广州登陆。”

“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长沙逼近。”

“卑鄙无耻的窃国大盗进入武汉。”

“袁世凯占领上海。”

“袁世凯将军接近天津卫。”

“中华帝国的圣上于今日抵达忠实的北京”

回到北京的袁世凯仅仅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百日,紧接着,八国联军由日本登录威海卫,皇帝率军大战于威海,遭遇惨败。后来人们说到一个人的挫败都会说他“遭遇了威海”

袁世凯被流放到了关岛,溥仪又被接回来了。

但关于皇帝的传说永远流传了下去,他的那句“中国就如同东方的睡狮,如今他醒了。”流传千古。

百年后,新中国的课本上写到“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实质上背叛了革命,采取了许多倒行逆施的政策,且不断对外战争给饱受战火地区的人民带来苦难。但另一方面,他客观推动了中国法治化进程,结束了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抵御外辱,为亚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事业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user avatar

带着理想篡位,虽败犹荣;

带着枸杞篡位,遗臭万年。

道与术,确有霄壤之别。

user avatar

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兵在意大利、埃及烧杀,中国“皇帝”袁世凯的兵在中国汉口和南京烧杀。

user avatar

菜是原罪

user avatar

如果袁世凯连灭6次反华联盟的话,现在的评价也会和拿破仑差不多的。

user avatar

历史上篡位的多了去了。唐太宗李世民是不是篡位??明成祖朱棣是不是篡位??为什么你单单纠结拿破仑??

其实总结下,任何评价都跟你篡不篡位压根没有核心关系。

关键是你干的事情,后续的努力方向是不是得到正面的评价和认可。

像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史书明文就是篡位。但是人家发展国家,人民安居乐业,达到一个盛世。肯定会有好的评价。拿破仑其实也是一样。

袁大头自己干了什么?你不清楚??跟他篡位有什么核心联系吗?

还不是第一,他背叛了革命,本来建立联合政府的,他非要延续帝制。其实就事论事,就当是的国内环境,并不是没有环境氛围,毕竟数千年帝制思想的延续,支持的根底多少还是在。但是核心在于革命支持者,或者说实权人物不支持他,就他一个。有毛线用。

第二,也就是最核心的。就是跟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如果你只是文字表明的,似乎没啥。但是核心却被日本架空。至此丧失了最后的国内支持者,

第三点,外不能攘敌,甚至联合瓜分,内不能安民,经济发展问题重重。

一句话,他是有野心,但是没实力,收拾这个烂摊子。只是搞的更烂。

你完全可以拿蒋介石和袁世凯对比下,同样是依靠外来力量支持。

蒋介石选择的美国,跟袁世凯选择的日本,无论从支持力度还是彼此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蒋介石和美国至少绝大多数还是合作关系。不然也不会雅尔塔协议的时候,给中国一个常任理事国的位置,说得不客气点,这还是蒋校长的面子和能耐。但是袁世凯跟日本基本就是从属关系了。

想想看中国历史多少年,日本从大唐时期的一个附庸国,到后来的一个骚扰的敌对国,主流上,基本说句不客气的话,多少还是有点轻视。但是到袁世凯这里关系反过来了,老子成了儿子,儿子要当老子。你觉得谁愿意。就拿讲究伦理伦常的,这个绝对是当时在情感上无法接受的。

简单说下拿破仑,拿破仑事情的法国,基本就是称霸欧洲,使法国达到了极盛事情。就如苏格兰为什么数百年愿意跟着英格兰混,还是跟着老大有肉吃。现在没肉吃了,苏格兰不是一直又想独立??

多简单的道理。

user avatar

强答一记,这个问题,已经有大牛当着袁世凯本人的面回答过了。

(章炳麟,即章太炎)入府,袁公(袁世凯)问曰:‘克强(黄兴,字克强)意如何?’余曰:‘遁初(宋教仁)之死,忧惧者不止克强一人。’袁公曰:‘报纸传克强欲举兵,称为遁初复仇,何诬缪如是。’余曰:‘南方报纸亦传公将称帝。道听途说,南北一也。’袁公曰:‘吾以清运既去,不得已处此坐,常惧不称,亦安敢行帝制。人之诬我,乃至于是。’余曰:‘以愚意度之,言公将称帝者,非毁公,乃重公耳。夫肥非能安内攘外者,妄而称帝,适以覆其宗族,前史所载则然矣。法之拿破仑,雄略冠世,克戡大敌,是以国人乐推。今中国积弱,俄日横于东北。诚能战胜一国,则大号自归,民间焉有异议,特患公无称帝之能耳。诚有其能,岂独吾辈所乐从,孙黄(孙中山,黄兴)亦焉能立异也。故曰言公将称帝者,非毁公,乃重公耳。’袁公漠然,两目视余面,色悻悻。

回答的多好!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应该与袁世凯做对比的是拿破仑三世,不是拿破仑。

首先,拿破仑称帝是有原因的,从某种程度上算形势所迫,他不是太平无事突然闲的无聊想从共和国里当个皇帝玩玩儿(他实际上并没有血缘关系的侄子拿三就有这种嫌疑,所以评价也比较恶劣)而是由于实施改革计划和掌控军事全权需要取得皇帝的权利。而袁世凯的称帝就找不到什么能让人认可的理由,他确实感觉就完全是“闲的没事儿想当个皇帝玩玩儿”,所以评价比拿三还恶劣也不奇怪。

其次拿破仑在称帝之前,原本就已经是共和国救世主级别众望所归的人物,而袁世凯根本达不到与拿破仑同等的威望与人望,他当个皇帝做了83天就被推翻下台了。

最后,拿破仑及其执政府给法国甚至世界都留下了宝贵财产,且不说打击封建主义,推进资本主义这种比较虚幻的东西,其中至今仍然沿用的仍然包括但不限于:

《法典》:这个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法典的很多主要规划在革命时期就已经被提出,但一连尝试多次,这部早就允诺的法典都没有成型。拿破仑政府的高效运转使它渐渐由幻想变为可能,在众商法典举行的107次会议中,拿破仑主持了55次,他也是最终决策人。
法兰西银行:法国中央银行,实行金银币本位制,于1800年1月18日在拿破仑的支持下创立,主要负责发行纸币以解除大革命带来的经济萧条,在创立之后,它迅速掌控了整个法国的经济命脉,如今它也是欧盟最主要的经济基础。
圣西尔军校:欧洲四大军事学院之一,于1802年为拿破仑创立,它为法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戴高乐总统,贝当元帅等,都从这所军校毕业。(据说军校如今还有一个传统,在毕业典礼上,选一个优秀毕业生cos皇帝,其他毕业生单膝下跪,向他致敬,然后进行授衔仪式)
荣誉军团:于1802年为拿破仑设立,其主要目的是给为国家做贡献的人荣誉和奖励,鼓励有能者居之的思想,并借此取代旧制度的血统垄断。8月16日拿破仑在荣军院进行了第一次授勋仪式,他按姓名首字母的方法排序,为每一个士兵亲自授勋。如今荣誉军团勋章仍然象征着法国最高荣誉,它的顶级勋章也象征着法国总统的权利,一般在总统就职仪式上由荣军院院长递交。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由1808年的“大学组织令”确立,提出建立中学会考和文凭证书制度,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选拔优秀人才,在这个教育制度下,任何人都可以申请普及教育,而其中的佼佼者检验合格后可以得到更高等教育。

除此以外,他的赫赫武功与个人魅力也非常鲜明,他鼎盛时期吊打欧洲的战绩也注定了他就算没有任何其他优点至少也是军事史上最前那列军事家级别的人物。而在他征战欧洲的途中,拿破仑也把革命思想深深的传播到了整个世界上,俄国十二月党人革命,正是因为他们来到巴黎之后,惊讶的发现自己的祖国已经如此腐朽和落后,1812年,拿破仑表面上败给了俄国,然而1812年,法国征服了俄国。

亚历山大一世称他为“我的梦魇”,那种恐怖是由他心中具有的那种革命力量引起的,波拿巴与其信徒的自由主义可以从这里得到说明和谅解——他的幽灵震撼着旧世界。各国的君主,身居统治地位而内心惴惴不安,因为圣赫勒拿的岩石出现在天边。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还有谁?胸怀异常偏狭(让我们羞辱他),在今天,还想以狂热的谴责,烦扰他废黜的灵魂!——赞扬吧!他给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恒的自由遗给世人。”
——普希金《拿破仑》
“圣赫勒拿岛的岩石出现在天边”

而袁世凯别说世界了,你都很难一下子说出他给中国留下了什么至今仍然沿用的东西,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可能也只有袁大头有点收藏价值吧…



然后说篡位,“篡位”一般是欧洲保王党给拿破仑安的名头…拿破仑执政后,波旁国王甚至还冠冕堂皇,理直气壮的写信给拿破仑,要求他效忠王室,归还王位。

波旁这种理直气壮,在今天看来挺好笑的,然而在当时却不是这样。

“不”他兴高采烈的说,“拿破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高踞于革命之上,又摒除了革命的弊病,保存了剩下那些美好的事情——公民平等呀,言论出版自由什么的。仅仅因为这个缘故,他才赢得了政权。”
“是的,假如他在夺取政权之后,不滥用政权来大肆杀戮,而把它交给合法的君主。”子爵说,“那么,我就会把他称为一位伟人。
“他不能做出这种事。人民把政权交给他,目的仅仅是要他把人民从波旁王朝下解救出来,因此人民才把他视为一位伟人。革命是一件伟大的事业。”皮埃尔先生继续说,他毫无顾忌的挑战,借以显示他风华正茂。
“革命和杀死沙皇都是伟大的事业吗?”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当时在欧洲,像文中这位子爵一样的“遗老遗少”不少,他们理所应当的觉得革命就是造反,拿破仑就是造反头子,屠杀他们这些“保王忠臣”的刽子手。保王党和外国反法势力连做梦都想镇压“革命分子”,毁灭共和国。而欧洲的“共和派”这时候很多也认识不到法国大革命的本质,以拉法耶特为首的共和党这时候大多数甚至仍然希望维持以波旁为王的君主立宪制…这一点从拿破仑倒台后,共和派两次认可波旁势力复辟就能看出来。“国家理应属于国王。”也是当时一些“共和党”的思想。

因此在这种混乱的,随时有可能封建复辟的政局下,拿破仑无论出于革命理想还是个人野心都显然不可能放弃自己手里的权利。“共和民主”显然只能是一个国家太平盛世时享有的美好,拿破仑已经比当时很多共和党人更清醒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贝特朗和拉法耶特他们还存在幻想,他们不承认,也认识不到1789年的那次革命绝不仅仅只是一次社会积弊的革新,而是彻底的带来了一个新世界。”
——拿破仑
“大革命”群雕,位于巴黎先贤祠

总的来说,拿破仑后悔过自己称帝吗?他没有后悔过。但他是因为对皇冠和皇权的单纯追求吗,显然也不是。

“在欧洲,要摧毁皇权需要三百多年的努力…我需要不止一个世代来成功地使他们举起我的旗帜…我曾不得已以武力征服欧洲,如今却必须劝服她,我的儿子应该在世界各地建立种种制度去消灭封建主义的遗迹,保障人的尊严,培育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的繁荣昌盛的种子,让普通人也分享目前只属于少数人的东西,让欧洲团结于不可分割的联盟纽带…我已经要求我的兄弟们放弃实权而只接受法国亲王的头衔…我为我的远大征程而登上皇位的记忆必须被抛弃。”
——拿破仑
拿破仑六世,他是热罗姆的后裔。他于1939年宣布彻底解散一切波拿巴党派势力,只保留亲王头衔。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持法国抵抗运动并匿名参战,坚决抵抗纳粹。

总的来说,拿破仑的专制和称帝行为,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暴风雨中做出的抉择,拿破仑称帝,是为了让自己更有行动力,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建设得到保障。他的上台,也是一次次得到了法国人民的大范围同意的,甚至在他倒台后,仍有很多民众希望帝国延续。

“正当人民群众指望着雷希施塔德公爵(拿破仑二世)起来重振帝国时,上帝却一定要他死去。”(罗马王死于1831年)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拿破仑二世,以他为原型的戏剧形象“小雏鹰”在法国很受欢迎,故事主要讲述了罗马王试图实现父亲遗志,却不幸天不假年的悲剧。

而拿破仑三世之后仅凭拿破仑的名字,就在国内得到了广泛支持,以高达75%的支持率吊打了竞争者,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流放者一步迈进票选为总统,甚至维克多·雨果此时都出于对拿破仑的热爱而给他投票(他在没宣布参选的时候就有900万民众主动给他投票)

“这不仅是伟人的回归,也是伟大思想的回归!”
——维克多·雨果于拿破仑三世参选总统时的表态

然而,他不合时宜的野心不止步于此,在试图修改宪法连任总统失败之后,拿破仑三世发动武装政变,大肆抓捕反对者,甚至进行流血镇压,从而使自己成为皇帝,他的复辟行为,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同袁世凯一样被痛骂。

“原来俄罗斯不是你的报应,滑铁卢也不是,甚至圣赫勒拿也不是…直到那一天,一群小丑把你啊,伟大的皇帝,从坟墓里拖出来,你就被迫坐在桌前,惨白着脸喃喃自语:雾月十八!”
——维克多·雨果

(顺便有一个巨大的乌龙是,根据现代dna检测,拿破仑三世被认为与拿破仑没有血缘关系……如果荷兰国王路易不是莱蒂齐亚出轨的结果,那他大概就是约瑟芬的女儿奥坦丝和不知名男士私生的)

拿破仑三世照片与拿破仑一世遗容面具


(其实拿三同袁世凯一样,对法国也是有一些功绩的,但由于他的复辟行为从来找不到什么有力的理由,所以和袁世凯同样被痛骂。在拿破仑三世倒台以后,法国对波拿巴的欢迎程度就明显降低了,甚至出台了“王位流放法”杜绝复辟行为,禁止任何统治过法国的王室成员参政,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拿破仑六世的英勇救国行为和高尚情操带来好感为止,很大程度上由于他的缘故,王位流放法被废止。)

讽刺拿破仑三世像小丑一样借拿破仑威名复辟的漫画
“什么?因为我们曾经有了拿破仑大帝,现在就非得有个拿破仑小人吗?”
——维克多·雨果在拿三复辟后的著名讽刺

user avatar

要是袁大头在总统任上

东打赢日本,

西平定中亚,

北拒俄国于国境之外,

南挡法属印度支那于边疆,

你看看他登基后会不会一百天就滚下来……

user avatar

借这个问题聊一个我最近想要尝试的视角,从新文化史的角度聊一聊近代史。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更加值得探讨的问题:袁世凯是怎么和拿破仑扯上关系的?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来探讨新政与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与集体心态。

拿破仑形象的引入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前期的传教士,《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传教士郭实腊评论道:“若以挐皇帝较之秦始皇及元之忽必烈或谓相似,但拿破戾翁乃为霸中之魁也。”此时传教士们主要通过比附中国历史人物来向中国介绍拿破仑,这与民国前后将中国政治人物比附拿破仑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真正将拿破仑赋予政治意义的是维新派,出于对变法紧迫性的强调,拿破仑被赋予了变法者的意味,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自法皇拿破仑倡祸以后,欧洲忽生动力,因以更新。”唐才常则更进一步将其失败的原因归于改革“过急”,显然包含了其政治意图。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此时维新派对拿破仑的引介并不突出,拿破仑被混杂于彼得大帝们之中,这部分是由于维新派的目的仍在于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

进入新政时代,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拿破仑形象的传播,甚至对他的个人性格也完成了重构,《外交报》对于拿破仑在1815年的兵败不免唏嘘的评价道:“ 失败的英雄仍是英雄……帝固一世之雄也 , 而今若此 , 慷慨啼嘘。”在其笔下,拿破仑对效忠自己的部下诚心表白: “ 卿辈今日宜思所心救宗国,毋以联为念。语次,目炯炯视 , 若不胜悲。”这种悲剧英雄的记忆塑造甚至影响到了革命党,刊载于《浙江潮》的《拿破仑之爱国》一文认为“法帝拿破仑败于鲁国,同盟军围巴离。然帝之麾下尚有军士数万,足支数月。帝不忍以一身之故,劳苦国民,遂与同盟军订议和,自愿退帝位。帝不忍以一身之故,劳苦国民。”,结合这两条材料,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应该很明显的感觉到,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党,实际都是在按照“项羽”的形象塑造拿破仑,由此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科举题目中“项羽拿破仑论”背后的文化含义。

基于这种塑造,拿破仑的形象转变为“雄才大略的悲剧爱国英雄”,这使得拿破仑与华盛顿一起成为二十世纪初中国最负盛名的大人物。邹容的《革命军》中写道:“若华盛顿,若拿破仑,此地球人种所推尊为大豪杰者也,然一华盛顿、一拿破仑倡之,而无百千万亿兆华盛顿、拿破仑和之,一华盛顿何如? 一拿破仑何如?”辛亥革命爆发后,黄兴更是直接致电袁世凯:“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甚至连教员在回忆时也认为自己早年“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帝国主义,什么马克思主义。进了学校,也只晓得几个资产阶级的英雄,如华盛顿、拿破仑。”

所以,新政及民国初年产生了一副极为荒诞的文化情景:共和国的开国国父与复辟国的皇帝并行不悖。实际上拿破仑复辟之事并非不为人知,严复早在归国初年便对拿破仑的专制之举进行了批判:“如拿破仑,其得位行权,皆由此理,不过,当知此等专制一立之后,虽事势变迁,其权无由解散。虽其始有救亡之用,而其终常为殃民之资,此其制所以为千古之诟厉耳。”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荒诞情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此时文化精英们对于建国、富国、强国的迫切需求,在此种需求下,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政治分歧被掩盖,二者共同的“国父”形象被放大,最终造成了如是情景。

如果与大革命进行对比,会发现法国在大革命时期带有强烈抵制父权的倾向,无论是米拉波、拉法耶特、布里索还是罗伯斯庇尔都未得到长久的崇拜,更没有人被视为国父,他们在一开始采取了行政委员会的形式,之后则变成了督政府,任何带有父亲形象的隐喻都会受到怀疑,在拿破仑之前没有任何政治人物登上硬币,革命时期流行的肖像画有三分之二没有人物姓名。而美国的政治领袖之所以被称为"father",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严酷的乔治三世形成对比,政治上的种种分歧都在慈父的关怀下得到统一,然而当"fouding father"在中国语境中被翻译为“国父”时,一种代替皇帝的新权威已经隐隐露出了原型。

实际上,对于二者的分歧,袁世凯倒是比黄兴认识更为清醒,1913 年《大陆报》记者弥勒访问袁世凯,告知“有人谓总统欲仿效拿破仑”,袁世凯马上表示: “余欲为华盛顿,非拿破仑也。华盛顿为历史中最有名人物,建造自由国,余何故欲为拿破仑而不为华盛顿乎?”然而最终,他还是走上了复辟的道路,在阵阵讨袁之声中,连拿破仑的形象跌落了,独秀借助 《新青年》 发表评论 : “ 昔始皇帝创无限专制君主制 , 其子二世亡之。 拿破仑一世破坏法兰西共和 , 帝制自为 , 身败名辱。”更加讽刺的是,溥仪也将其比作拿破仑,只不过这一次是拿破仑三世,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不无嘲讽的写道:“袁世凯与拿破仑三世不同 , 他业不如拿氏有祖荫可恃。”

因此,在拿破仑的中国形象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发现民国文化精英身上的一组悖论:一方面,他们极力宣扬、捍卫共和的精神,另一方面却又急切的呼唤一位可以带领中华崛起的“国父”,这种矛盾的集体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初年的政治走向。

======================分割线======================

中国的部分说完,再说两点关于法国的问题。

第一,在法国,拿破仑的形象实际上是有争议的,尤其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为了代替作为革命象征的《马赛曲》拿破仑要求《马赛曲》的作者鲁热德利尔为他创作一首《战斗之歌》,但是反响平平,鲁热德利尔略带嘲讽的致信第一执政:“您满意了么?我的执政官?我觉得您不会的。”法国人真正开始崇敬拿破仑是在他去世之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波旁王朝的倒行逆施,以及欧洲神圣同盟的保守政策,拿破仑被视为法兰西民族的捍卫者,而波拿巴主义意味着对内实施超越阶级的统治、对外通过战争建立荣耀,所以讽刺的是,直到波拿巴去世,波拿巴主义才真正出现。

第二,一码归一码。人们崇敬拿破仑是因为他的卓越战功,而不是因为他复辟,就复辟这件事而言,他和袁世凯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倒行逆施的独夫民贼,不要搞双标,一边骂袁世凯一边说“资产阶级的皇帝不是皇帝”,别骗自己了,拿破仑恢复了奴隶制、恢复了天主教的国教地位、关闭了政治俱乐部,认为自己就代表了人民的声音,他和袁世凯最相像的一点就是两人都是纯粹的政客,内心里没有什么政治理想,只有政治与权力,从这个角度而言,拿破仑代表的是“革命法国”的顶峰,而不是“法国革命”的顶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拿破仑和袁世凯都曾通过非正常手段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最终都成为影响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然而,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却存在天壤之别,这种差异根植于他们登上权力巅峰的方式、执政理念、历史贡献以及最终的结局等多个层面。一、 登顶之路与合法性: 拿破仑: 拿破仑的崛起之路并非直接的“篡位”,而是伴随着法.............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曹丕篡汉和王莽篡汉,虽然都是借着汉朝的名头上位,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乃至名声,却天差地别。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聊聊他们各自的“篡汉”方式和背景。王莽:伪君子与“新朝”的幻影王莽篡汉,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他打着“复兴古礼”、“拯救民生”的旗号,一.............
  • 回答
    话说那大唐的玄武门,与我大明的靖难,两场波澜壮阔的夺位之争,虽说都是君临天下、权倾四海,但后世子孙对它们的评说,却真是天差地别,一个常被冠以“罪证”之名,另一个则多有“正义”的色彩。这其中的缘由,细究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道尽的。先来说说那“玄武门之变”。这事儿发生在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626年,李.............
  • 回答
    四川一中学生篡改百余同学中考志愿,这事儿一出,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本该是承载着希望,为未来努力的年纪,却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了如此荒唐且触犯法律的事情。事件的起因,据报道是因为该学生觉得自己“升学无望”,心生不满,便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泄私愤”。 这背后,或许有他对自身处境的.............
  • 回答
    关于胶州一中高三毕业生郭一泽涉嫌篡改同学志愿一事,社会各界对此议论纷纷,有必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欺骗行为,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个人道德、校方责任以及社会信任等多个层面。事件本身及其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志愿填报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一听就火大,又有点细思极恐。四川西昌警方破获了这么一起中学生恶意篡改上百名同学中考志愿的案子,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实在在的犯罪,而且影响的是一群孩子的未来。首先,我得说,这事儿的性质非常恶劣。中考志愿填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那可是决定了高中甚至未来人生方向的关键一步。你想象一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历史推演,将司马懿这位曹魏的权臣置于刘邦的汉朝体系中。要回答司马懿能否在刘邦手下兵变篡权或架空刘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司马懿的个人能力与性格特点 超凡的政治手腕与隐忍: 司马懿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深沉的城府、惊人的忍耐力以及极强的政治洞察力。他能在.............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点模糊的比较,总觉得都是坑道战,志愿军能守住,日军却没了。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这不仅仅是战术问题,更是战略、武器、士气、后勤,甚至是地理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里面的区别。首先得明白,上甘岭和硫磺岛,虽然都有“.............
  • 回答
    上海市政府的管理水平,确实常常被人们提及和称赞。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打磨和优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上海的“先行先试”和“窗口”定位是其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石。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前沿,上海长期以来承担着探索新模式.............
  • 回答
    这俩,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同样是少年担着沉重的命运,一边是爱德华·艾尔利克,一边是碇真嗣,简直是同一张纸的两面,但画风迥异。想仔细捋捋这其中的门道,还得从他们各自的故事背景、成长环境以及创作初衷说起。先说说爱德华。这小子的日子,那叫一个跌宕起伏。他打记事起,父母就没了,和弟弟阿尔冯斯相依为命。为了复.............
  • 回答
    要聊同款车型自动挡和手动挡的“极限速度限制”,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说,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技术发展到现在,自动变速箱早就不是只会傻傻换挡的机器了。咱们先说说最直观的——传动系统的理论极限。理论上讲,任何变速箱,无论是手动还是自动,它的极限传动比和承受的最大扭矩都是有设计上限的。这个上限由齿轮的材质、强.............
  • 回答
    威驰这车,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开过,算是经济实惠、皮实耐用的代名词了。要说三厢和两厢怎么选,这事儿啊,得看你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喜好。没有绝对的哪个好,只有哪个更适合你。至于省油,这事儿也说不准,得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三厢和两厢威驰,它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咱就从几个关键点上来说道说道。1. 外观设计: 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尚难题!明明同一件衣服,怎么别人穿上就是“行走的时髦精”,自己一上身就瞬间跌落凡尘,自带一股挥之不去的“土气”呢?别急,这不是你的错,更不是那件衣服本身的问题,而是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咱们来细细捋一捋,到底是什么让这件衣服在你身上失去了魔力,而在别人身上焕.............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想啊,平时咱们骑自行车或者跑步,遇到顺风那感觉就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走,嗖嗖地就过去了。那汽车呢?发动机那么强劲,还会被这点风给影响到吗?从道理上来说,汽车在顺风时,确实会跑得更快。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空气阻力。这玩意儿是汽车在路上跑的最大敌人之一,.............
  • 回答
    如果价格完全相同,这真是一个让人陷入沉思的选择。毕竟,它们带来的体验截然不同,就像品尝咖啡和茶,虽然都能提神,但风味却差远了。对于我而言,电子书的吸引力首先在于它的便携性。想象一下,一本薄薄的电子阅读器,里面可以装载成千上万本书籍,从经典名著到最新的畅销小说,从晦涩难懂的专业论文到轻松有趣的漫画,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疑惑。同样是起早贪黑,为什么有的艺人就能红得发紫,奖项拿到手软,代言接到爆,而有些人拼尽全力也只是个半温不火的陪衬?这其中的“回报率”,可不是简单地靠努力就能衡量的,这里面水深着呢。咱们先得明白,明星的回报率高,首先得看他们拼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
  • 回答
    在咱们老百姓的餐桌上,猪牛羊这三样儿牲口,是实打实的肉类消费大户。吃肉,图的是啥?除了满足口腹之欲,最重要的不就是那股子“顶饱”的劲儿嘛。那同一块肉,瘦肉和肥肉,到底哪个更能让你胃里踏实,扛饿的本事更强呢?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咱们先来看看“抗饿”这事儿,跟啥有关系。简单来说,抗饿跟我们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好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小天平在衡量。关于“同样的故事,是看书好还是看电影好”,这事儿真不好一概而论,得看你当时的心情、你对这个故事的期待,以及你自己的“口味”。让我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咱们俩坐在院子里,天南海北地聊。先说说看书吧,那感觉就像是自己亲手一点点把故.............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经典的“鱼与熊掌”的难题,搁谁身上都得仔细掂量掂量。说实话,同样的收入,摆在我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是996的“硬核”模式,另一条是955的“舒适区”加上一个4小时的“添头”。我肯定会选后者,也就是 955工作 + 每天4小时的兼职。让我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是这个选择,以及背后的.............
  • 回答
    这问题,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咱也遇到过,明明跟别人看的是同一本书,人家就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这本书就长在脑子里一样。可我呢?合上书,脑子里只剩个模糊的影子,问我书里讲了啥,可能就憋出几个词,感觉跟没读似的。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涉及到很多方面。咱们一层层剖开来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