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后世对同为篡位的「玄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评价悬殊,褒贬不一呢?

回答
话说那大唐的玄武门,与我大明的靖难,两场波澜壮阔的夺位之争,虽说都是君临天下、权倾四海,但后世子孙对它们的评说,却真是天差地别,一个常被冠以“罪证”之名,另一个则多有“正义”的色彩。这其中的缘由,细究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道尽的。

先来说说那“玄武门之变”。这事儿发生在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626年,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动手了。当时的李世民是大唐的秦王,战功赫赫,深受军民拥戴。而他的两个兄弟,一是太子李建成,二是齐王李元吉,都是他的眼中钉。李建成身为太子,对李世民的威胁更大,而李元吉更是与李建成勾结,共同排挤李世民。

说白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明晃晃的兄弟相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先是设计诱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将前来奔丧的李渊(唐高祖)的宠妃(即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生母)和随行的李世民的两个儿子也一并射杀。紧接着,李世民以“清君侧”的名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上了皇位。

从道义上讲,李世民的行为无疑是血腥而残酷的。他夺取了父亲的皇位,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还牵连了无辜的亲人。这在历来强调“孝道”和“手足之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难被容忍的。所以,后世史家,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对李世民的评价,大多带有批判的色彩。他们会强调他“弑父(逼父退位)”、“弑兄”、“弑弟”,认为他是一个不仁不义、野心勃勃的篡位者。即便后来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但许多人依然无法原谅他夺位时的手段。

再来看看“靖难之役”。这场发生在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主角是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年轻,但颇有改革之志,他采纳了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收缴诸藩王的兵权。

这下可就捅了马蜂窝了。朱元璋生前,虽然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但对自己的儿子们也相当宠爱,给了他们极大的权力。燕王朱棣,镇守北方边疆,拥兵自重,与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直接冲突。在朱棣看来,建文帝年幼无知,被奸臣蒙蔽,危及皇室宗亲,而自己作为皇子,有责任“清君侧”,铲除奸臣,匡扶皇室。

于是,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举起了反叛的大旗,率军南下。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战火遍及大江南北。最终,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自焚,一说逃亡),朱棣成功夺取了皇位。

与玄武门之变相比,靖难之役在后世的评价上,就要复杂得多,也褒贬不一。

支持朱棣的观点,往往会强调以下几点:

“奉天靖难”的正义性: 尽管是皇子反叛,但在朱棣的宣传中,他是在“讨伐奸臣”,拯救危难中的皇室。建文朝的削藩政策,被一些人认为是激进且不顾后果的,动摇了明朝统治的根基,也对宗室构成了威胁。朱棣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维护了皇室的稳定和政权的延续。
政治才能与统治成就: 朱棣登基后,虽然手段不正,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派遣郑和下西洋,开疆拓土,编纂《永乐大典》,迁都北京,都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后世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会看其统治的实际效果,而朱棣的“功绩”是摆在那里的。
“天命”的解释: 许多时候,历史的评价会受到“天命”观的影响。如果一个统治者能够带来稳定和繁荣,即使其上位过程不光彩,也容易被归结为“天命所归”。

而批评朱棣的观点,则主要集中在:

悖逆和篡位: 无论如何,朱棣都是在叔侄之间进行了战争,夺取了侄子的皇位。这在“君臣大义”上,与君王被臣子推翻的区别不大。他违背了“父死子继”的原则,也践踏了皇室的伦理。
战争的破坏和残忍: 靖难之役的规模和残酷性,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无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虽然朱棣获胜,但战争本身带来的伤痛是无法抹杀的。
建文朝的评价: 一部分史家认为,建文帝的改革虽然激进,但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治。他并非像朱棣所说的“昏君”、“奸臣当道”。

那么,为何评价会如此悬殊呢?

1. 道德评判的侧重点不同:
玄武门之变: 更侧重于“人伦”和“孝道”。李世民与兄弟争位,杀兄,逼父退位,这是对家庭伦理的直接挑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这是“大逆不道”的。即使他后来成就非凡,但“弑亲”的罪名,很难洗清。
靖难之役: 虽然也有悖逆,但更侧重于“政治合法性”和“国家稳定”。朱棣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是为了解决政治危机,维护国家秩序。虽然手段极端,但其目标在一些人看来,是为了“匡扶社稷”。

2. 历史叙事的塑造:
玄武门之变: 尽管李世民后来被誉为“千古一帝”,但“玄武门之变”的血腥和残酷,始终是历史叙事中的一个难以回避的污点。唐朝的史官,虽然也需要忌惮太宗,但对“玄武门”的描写,也往往带着些许的沉重和批判。
靖难之役: 随着明朝政权的稳定,以及朱棣统治的成就,“奉天靖难”的合法性被逐渐强化。朱棣一方的史官,自然会极力为他的行为辩护,将建文朝描绘成一个不堪的时代,而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永乐时期的史书,对靖难之役的“正义性”有着极大的塑造作用。

3. 统治者的继承性:
唐朝: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他的儿子李治(唐高宗)继位,再往后是李治与武则天之子李显(唐中宗)和李旦(唐睿宗)。虽然有武则天的插曲,但唐朝的皇位继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玄武门之变的基础上。
明朝: 靖难之役后,朱棣继位,他的儿子朱高炽(明仁宗)继位,再往后是朱瞻基(明宣宗)。明朝的皇位继承,也因此被固定在了朱棣一脉,他的“篡位”行为,反而成为了合法性的来源。

4. 对“罪证”与“功绩”的权衡:
李世民: 尽管他的“罪证”——玄武门之变,罪大恶极,但他的“功绩”——贞观之治,同样耀眼。后世在评价他时,往往会将两者放在一起权衡。而“贞观之治”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为他洗脱了一些“罪名”,或者说,让人们更愿意去“理解”他。
朱棣: 他的“罪证”是叔侄夺位,但他的“功绩”——开疆拓土、永乐盛世,也是非常显著的。并且,他的“罪证”相比于李世民的“弑亲”,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不那么罪大恶极”。

总结来说,

玄武门之变 的评价之所以更偏向负面,主要是因为其行为直接触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人伦道德”,兄弟相残、逼父退位,这种血腥和不义的色彩,难以被后世的“功绩”完全覆盖。
靖难之役 的评价之所以更复杂且褒贬不一,则是因为其背后涉及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国家存亡的考量。虽然也是血腥的夺位,但朱棣的“奉天靖难”口号,以及他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一部分人愿意将其行为解读为“拨乱反正”、“拯救社稷”。

当然,历史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我们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化。但无论如何,这两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权力斗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展现了人性中复杂而矛盾的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百姓祈祷的是风调雨顺、子女健康,以及永不结束的夏日。只要他们能安居乐业,王公贵族要怎么玩权力游戏都没关系。只是他们从来没能如愿。”

“真正危险的是别人玩权力的游戏时你做老百姓。”


“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

“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

“建文元年,靖难兵起,三年之中,纵横河北数千里,杀戮几无孑遗,为前所未有之奇劫。”

“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

user avatar

性质完全不一样,玄武门之变是朝廷中枢的军事政变,是最顶层少数人之间的政治内斗,对国家和天下百姓的危害很小。反倒是快刀斩乱麻式地去除了不稳定的政治因素,使得国家可以专注于各项发展。

而靖难之役是南北内战,持续三年,普通百姓死难者不计其数,内耗极其严重,对国家的各项政治、军事、经济政策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许多洪武时期制定的比较好的政策也因为主观、客观的原因被废止或者无法执行,洪武三十多年间取得的大好成果很多都被败坏。有些不好的政策也没有什么改善,反倒是更严重了,比如宗室问题,藩王虽然没了军事政治权力,却成了纯吃干饭的寄生虫,优渥的待遇和无所事事的现实使得他们拼命繁殖,给后世的明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压力。

虽然玄武门之变少有的几个负面影响之一可能就是加剧了李唐皇室政变的几率,这都快成了他们老李家的传统了,逼父杀子对李唐皇室真没什么心理负担。

但这种政变一般仅局限于皇室内部,虽然使得中央有不稳定的因素,但好处也是不容忽视的。

那就是每次政变后脱颖而出的新皇帝都是能力较强的,比如即使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大多数皇帝都不算太差,甚至很多皇帝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比如代宗、德宗、宪宗、武宗、宣宗等。毕竟统治者竞争上岗才能保持活力,一潭死水肯定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朝大多数时候皇位交接太过平和了,位置来得太容易就不会珍惜。

而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皇帝,其中有好几个的上台,比如宪宗和宣宗,背后都充满了各种政治阴谋,这鸟位来得真不容易。

而且每次皇室政变为了斩草除根杀掉竞争对手都能肉体消灭掉过多的宗室人口,避免给国家造成太大的负担。

毕竟李唐皇室祖传的生育能力超强,不少皇帝都能生大几十个子女:

这么多的龙子龙孙杀掉一些也很合理,比如武则天把李治的几房庶子孙一窝一窝的杀,李隆基一日杀三子都不带眨眼的。

这些过多的龙子龙孙消灭掉一些对国家和百姓真的是好事儿,咱老百姓切莫脑臀分离,没必要感叹帝王家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