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的故事是看书还是看电影好?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好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小天平在衡量。关于“同样的故事,是看书好还是看电影好”,这事儿真不好一概而论,得看你当时的心情、你对这个故事的期待,以及你自己的“口味”。

让我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咱们俩坐在院子里,天南海北地聊。

先说说看书吧,那感觉就像是自己亲手一点点把故事“盖”起来。

想象力的游乐场: 书本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给了你一片无限大的想象空间。作者用文字描绘角色、场景、情绪,但这些都是“骨架”,血肉、颜色、声音,全靠你的脑子来填充。比如,你读到“她有一双含笑的眼睛”,你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可能是你认识的某个笑起来很温暖的人,也可能是你憧憬中的某个眼神。每一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为同一个角色、同一个画面,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样子”。这种参与感,电影很难给到。电影是导演、演员、摄影师、配乐师集体的“一次成型”,他们的理解和呈现方式,会直接“定型”你的视觉和听觉,你很难再去“修改”或“添加”。
细节的深度挖掘: 书本的篇幅更长,作者有足够的时间去铺陈人物的心理活动、背景故事、细枝末节的描写。你可以慢慢品味角色的纠结、内心的挣扎、成长的轨迹。你会了解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做出某个决定,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过去如何影响现在。电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故事,往往会舍弃很多细节,或者用更直接、更具象的方式来表达。比如,一段复杂的心理描写,在电影里可能就变成了一个演员微妙的表情,或者一个简短的内心独白。你可能“看到”了,但未必能“理解”得那么透彻。
节奏的自主掌控: 看书的节奏完全由你掌控。你可以一目十行,快速推进,也可以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思考它的含义。你可以随时放下书,去喝杯水,想想刚才读到的情节,然后带着更饱满的情绪再继续。这种“慢下来”的思考空间,对于理解故事的内涵、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有益的。电影的节奏则是被固定的,你想让它慢下来,它不会等你。
语言的艺术享受: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作者的遣词造句、比喻象征、叙事风格,都可能让你沉醉其中。读到优美的句子,就像是品尝一块精致的甜点,回味无穷。电影虽然也有精彩的台词,但它更侧重于视听的冲击力。

再说说看电影,那感觉就像是别人精心为你准备的一场盛宴。

感官的直观冲击: 电影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调动你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直观的、强烈的感官体验。宏大的场景、震撼的特效、演员精湛的表演、动人心魄的配乐,这些都能在瞬间抓住你的注意力,让你身临其境。你不需要去想象炮火的轰鸣,电影会直接把声音灌进你的耳朵;你不需要去脑补角色的表情,演员会用面部肌肉告诉你他的喜怒哀乐。
视觉化的情节呈现: 很多抽象的、复杂的情节,在电影里会变得非常具象化。比如,一个宏大的战争场面,书里可能需要几页的文字来描写,电影可以在几分钟内让你看到千军万马的厮杀;一个复杂的情感纠葛,电影可以通过眼神、动作、对话的交织,展现得淋漓尽致。
情感的共鸣放大: 优秀的电影能够通过镜头语言、演员的表演、音乐的烘托,将故事的情感放大,并直接传递给观众。你可能会因为角色的悲惨遭遇而落泪,因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呼,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有时候比看书更容易产生,也更强烈。
一次性的沉浸式体验: 看电影是一种比较“一次性”的体验。你坐下来,关掉手机,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就像进入了一个另外的世界。这种沉浸感,虽然短暂,但往往非常彻底。

那么,到底哪个更好呢?

我觉得,这得看你当时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想深入地理解一个故事,去品味角色的内心世界,去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去享受文字的魅力,那么看书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尤其是一些非常注重心理描写、哲学思考、或者有着复杂叙事结构的文学作品,电影改编起来往往会“瘦身”,丢失掉很多原著的精髓。
如果你想快速地沉浸在一个故事中,想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想直接感受角色的情感,或者想看到那些文字难以描绘的宏大场面,那么看电影可能会更过瘾。 很多时候,电影改编得好,也能将原著的精髓提炼出来,甚至用视听语言赋予故事新的生命。

举个例子来聊:

比如《哈利·波特》。

看书: 你会更清楚地知道哈利每个学年的学习情况,霍格沃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甚至魔法咒语的细节。你可以感受到哈利和赫敏、罗恩之间友谊的慢慢加深,感受到他们作为青少年在成长中的迷茫和勇气。你可以花很多时间去理解邓布利多的深谋远虑,斯内普教授的复杂动机。
看电影: 你会被霍格沃茨的城堡深深震撼,会被魔法世界的奇妙景象吸引,会被演员们的演绎带入角色。你会更直观地感受到魔法对决的紧张刺激,感受到那些经典场景的视觉冲击力。

这时候,有人会觉得,电影把伏地魔拍得有点丑,或者某些情节删减得不合理。但也有人会觉得,电影里的魁地奇比赛太精彩了,原著里那些冗长的心理描写,电影里用一个眼神就表达出来了,效率很高。

所以,与其说哪个“更好”,不如说它们是不同的体验方式,能满足不同的需求。

有时候,我看完一本特别喜欢的小说,去看它的电影改编,心里会有点忐忑,怕它毁了我的想象。但如果改编得好,我也会觉得,哦,原来他们眼中的这个角色是这样的,这个场景原来可以这样呈现,挺有意思的。

反过来,有时候我看了一部很棒的电影,然后去追它的原著小说,可能会发现小说里有更多的细节和深度,让我对故事和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总而言之,都是同一个故事,但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看书,是和你自己对话,是你自己建造的宫殿。
看电影,是别人为你搭建的舞台,是集体的创造。

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去尝试。有时候,最好的方式是先读完书,建立起自己的画面和理解,然后再去看电影,带着一种“比对”的心态,去发现不同的魅力;或者先看电影,被故事吸引,再去追溯原著,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

最终,哪个“好”,还得看你当时是想“体验”,还是想“领悟”;是想“被讲述”,还是想“去讲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是倾向于先看电影,再根据喜好决定看不看书。

首先,一部书能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就说明了它有其独到之处。故事内容的新颖、人物塑造的生动、思想内容的深刻、艺术刻画的具体,乃至写作手法的高超......经过时代检验的作品至少都有一两条以上的优点。最简单举例,我国的四大名著,外国的《飘》。

再者,影视作品往往会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你知道故事的大致走向。校园成长、江湖武林、冒险夺宝、恋爱喜剧、悬疑推理、都市生活、刑侦破案......林林总总,光类型你就可以筛选一遍书目。就像菜单配图一样,看菜名不一定猜得出菜式,但一看菜的图片,就知道对不对自己胃口。

而且,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多都是经过编剧导演的改编。

有些改编是小改,其实也就是按照书的内容演一遍,这类作品在上世纪非常多,像《孔乙己》、《巴黎圣母院》、《边城》......印象中都是对经典作品的改编。

有些改动会偏大,20~40%的改编,大方向上和书的结局一致,但是细节方面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调整。比如改变某个角色的性格、调整他的戏份,改变他在原书中的结局等等。这类的改编改得好就皆大欢喜,若是改不好甚至毁了原书,会严重影响你对这个IP的印象分。

最后一种就是大改——80%以上的改编,除了角色名字和一些人物的基本关系,其他和原书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的改编会有两个极端。一种就是像《神探夏洛克》那样的巨大成功。怎么形容他改编得厉害?我是先看剧后看书,到看书的时候嘴巴张开得像塞了个鸡蛋。导演把福尔摩斯搬到现代社会的场景,书的全部案件都变成了现代的作案手法,现在想想都很佩服主创团队的脑洞。另一种就是改成四不像,既惹怒了原著党,也没得到新的观众,吃力不讨好。例子最近就有,似乎还成了一种趋势。

好的改编作品会让你想去接触原作品,看了几页你仍可以读得津津有味的话,那恭喜,你发现了宝藏书目。真金不怕火烧,经典百读不厌。

就我自己而言,小时候的代表就是金庸,金庸的作品大多都是先看的电视剧再看的小说,虽然大体剧情都知道了,但阅读时一样可以看得孜孜不倦,一样可以看得“不知东方既白”。像《笑傲江湖》《神雕侠侣》这样特别喜欢的作品,偶尔想起来还会找经典片段来读一读。

时间近点的例子就是去年大火的《隐秘的角落》,那也是一个宝藏哇!看完12集的网剧后,大呼过瘾,很好奇这样的故事是谁写出来的?然后我找到了作者紫金陈,顺藤摸瓜,一口气读了他的《坏小孩》《长夜难明》《无证之罪》《低智商犯罪》。特别是《低智商犯罪》,简直又是发现了一个宝藏,双喜临门。

书也好,电影电视剧也好,讲究的是一个缘分。不管先遇到谁,喜欢了那就喜欢呗,不用太纠结谁先谁后。最重要的主角,一直都是自己哎。


PS:先看书再看小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书的时候会把剧中(漫画)角色直接带入小说中幻想吧(doge),不管书对人物怎么描写,接受了那个设定就走不出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