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车在同样的马力下,排量故意做的很大?

回答
美国车在同等马力下,确实存在排量“故意做得很大”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历史、文化、法规及经济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故意”,不如说是长期发展路径和市场偏好塑造出的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历史积淀与消费者偏好:“大排量”成为身份和实力的象征

早期汽车工业的石油资源充裕: 在美国汽车工业的早期,石油资源丰富且廉价,这为研发和使用大排量发动机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制造商无需顾虑油耗,得以专注于提升动力和性能。
美国消费者对“大”的偏爱: 相比于欧洲和亚洲消费者,美国消费者普遍对车辆的尺寸、空间以及动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大排量发动机被视为力量、威猛和可靠性的象征,尤其是在肌肉车时代(Muscle Car Era),大排量高马力成为了性能的代名词,深深植根于美国汽车文化之中。消费者愿意为这种“够劲儿”的体验买单。
“一切都是越大越好”的文化心理: 这种偏好不仅仅体现在汽车上,也渗透到住房、食物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排量发动机符合了这种文化心理,满足了消费者对充沛动力的心理预期。

2. 技术路线的选择与演变:V8发动机的统治地位

V8发动机的技术优势与成熟度: V8发动机(尤其是其V型结构和曲轴设计)在平顺性、高转速下的动力输出以及声音质感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并且,V8发动机在美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经过了数十年的迭代和优化,技术非常成熟,可靠性高,生产成本也相对可控(尤其是在大规模生产下)。
V8的性能潜力: V8发动机天生拥有更多的气缸和更大的排量,这使得其在理论上更容易实现更高的马力输出,且在低转速下就能提供强劲的扭矩,这非常适合美国消费者喜爱的驾驶感受——即便是日常通勤,也能感受到充沛的动力储备。
“简单粗暴”的设计哲学: 在很多时候,美国汽车的设计哲学倾向于通过增加排量来提升动力,而不是依赖于复杂的增压技术或高转速高功率的设计。这是一种“更直接”的解决方案,也更容易让普通消费者理解和接受。

3. 法规环境的变化:排放与燃油经济性标准的影响

早期法规的宽松: 在20世纪后半叶,美国的排放和燃油经济性法规相对宽松,这为大排量发动机的流行提供了空间。直到石油危机和环保意识的提升,法规才开始逐渐收紧。
针对排量的惩罚性措施相对较少: 与一些欧洲国家不同,美国在燃油税和排量税方面通常不像欧洲那样“苛刻”。这使得购买和使用大排量汽车的经济成本相对较低,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小排量发动机的需求。
效率提升的瓶颈与成本考量: 尽管技术在进步,但要让小排量发动机达到甚至超越传统大排量发动机的动力水平,往往需要引入涡轮增压、机械增压等复杂技术,或者采用高转速自然吸气技术。这些技术在初期研发和制造成本上可能更高,并且也需要消费者适应新的驾驶方式(例如涡轮迟滞)。相对而言,直接增加排量是一种成本较低、易于实现高马力的“捷径”。

4. 市场竞争与产品定位:差异化与品牌形象

性能是重要的卖点: 在美国市场,性能,特别是直线加速能力,一直是许多品牌重要的卖点。大排量发动机是实现这一卖点的最直接方式。
品牌形象的塑造: 一些品牌将自己定位为“高性能”、“肌肉车”的代表,而大排量发动机是塑造这种品牌形象的关键元素。例如,福特野马(Ford Mustang)、雪佛兰科迈罗(Chevrolet Camaro)、道奇Charger等车型,其核心吸引力之一就是那标志性的V8发动机和与之匹配的澎湃动力。
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 即使在同一品牌内,也会有不同排量的发动机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但整体而言,美国消费者对“动力充沛”的认知往往与大排量挂钩。

5. 近年的趋势与转变:顺应全球化与环保压力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上述因素使得大排量成为美国汽车的特点,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油价的波动、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以及消费者对燃油经济性意识的提高,美国汽车制造商也在积极调整策略:

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美国车型开始采用2.0L、2.3L甚至更小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这些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已经可以媲美甚至超越过去的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同时在油耗方面表现更佳。
混动和电动技术的引入: 特斯拉(Tesla)的成功以及通用(GM)、福特(Ford)等传统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投入,标志着美国汽车工业正经历深刻的转型。
“大排量”的重新定义: 即使是“大排量”的概念也在被重新定义。例如,一些现代大排量发动机通过先进的燃油直喷、可变气门正时等技术,其燃油效率和排放控制已经有了显著提升。

总结来说,美国车在同等马力下排量做得大,是历史原因、文化偏好、技术路径、法规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特定发展阶段下的产物。这使得大排量发动机在美国汽车工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其性能、身份和品牌形象的标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挑战的到来,这一趋势也正在发生转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那边油价低、修车贵,所以消费者普遍喜欢结构简单、便宜耐用的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美式V8可以说是完全贴合美国消费者需求存在的东西。虽然都是V8发动机但不能用欧洲的V8和美国的V8去比,这两个结构上差异巨大。美式V8基本都是自然吸气、两气门、单凸轮轴、十字曲轴,体积重量比较小适合家用,改装空间大。欧洲的V8基本都是增压、双顶置凸轮轴、平面曲轴,体积重量很大,完全是性能怪物。

发动机的要提高功率只有两个方面可以做文章,一个是提高单次燃烧时的能量,大家的燃料都是一样的,单次烧的燃料多自然就功率高,单次喷油只要喷油嘴和油泵给力想喷多少都可以,但气缸内的空气数量有限,所以想提高单次燃烧能量实际上就是让气缸单次进更多空气。另一个就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燃烧次数,也就是提高发动机转速。

美式V8的双气门进气效率比常见的四气门低不少,不能用四气门发动机的升功率去套美式V8,70的升功率已经不低了。

至于说做成V12这个就更不可能了,美国的很多高性能车之所以非得用V8商业上主要的考量就是省钱,因为克尔维特、Charger、挑战者之类的“肌肉车”实际上在市场上的价格并不高,野马、Charger之类的起售价2万多刀,和凯美瑞雅阁之类的车差不多,顶配的地狱猫也就8万多刀,克尔维特C8起价只有不到6万刀,这个价格和宝马X5之类的大SUV差不多,相比之下保时捷911起售价差不多10万刀。

美国的“肌肉车”价格不高,销量也很一般,所以在选发动机的时候就只能选自家现有产品进行修改,V12发动机只能给顶级跑车用,给克尔维特弄个V12恐怕连发动机的开发成本都收不回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车在同等马力下,确实存在排量“故意做得很大”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历史、文化、法规及经济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故意”,不如说是长期发展路径和市场偏好塑造出的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1. 历史积淀与消费者偏好:“大排量”成为身份和实力的象征 早期汽车工业的.............
  • 回答
    美国汽车市场就像一幅巨大的拼图,而皮卡,尤其是那些全尺寸的“大块头”,绝对是其中最显眼、最核心的那几块。你去任何一个美国城市的街头走一走,或者随便打开一个汽车销量榜单,你都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销量前三,甚至前五,常客都是皮卡。这背后可不是偶然,而是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美国阿波罗登月漫游车(Lunar Roving Vehicle, LRV)的制造成本高达 3800 万美元,尽管它看起来只是一辆电池驱动的汽车。这笔巨额费用并非仅仅是为了制造一辆“汽车”,而是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极致严苛的太空环境中安全、高效地运行,并完成科学探测.............
  • 回答
    “为什么电影里美国人开的车都很一般?”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一般”标准,很多时候观众感觉到的“一般”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目标观众和叙事需求: 真实感和代入感: 绝大多数电影的目标观众是普通大众。如果主角开着价值百万的豪车,对.............
  • 回答
    在美国这个汽车拥有率高的国家,租车服务和Uber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有车就有更多人出行”就能解释。这反映了美国社会在出行方式选择上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科技和经济模式创新带来的新机遇。首先,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人人有车”这个概念。虽然美国汽车普及率高得令人咋舌,但“人人”并.............
  • 回答
    说起丰田车,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质量好”、“皮实耐用”。这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宣传语,而是经过了时间检验和无数车主口碑的沉淀。那么,丰田的车到底好在哪儿?它在用料上和德系、美系品牌又有什么区别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丰田质量好的秘诀:精益制造与“防弹车”的哲学丰田汽车之所以能赢得“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常见的。在国内,确实不少车评人在介绍特斯拉Model 3时,习惯性地会发出“mo dou”这个音,听起来更像英式发音,而不是更普遍的“ma dou”美式发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特斯拉这个品牌本身,它的根源虽然是美国,但其.............
  • 回答
    樊胜美在剧中的设定,是一个出身农村,独自在上海打拼的女性。她渴望在上海站稳脚跟,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这一点通过她对“有房有车”的执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那么,为什么她不直接选择嫁给一个上海本地人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复杂,掺杂着现实的考量、情感的需求,以及她个人成长环境带来的烙印。首先,我们得从.............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确实在车机系统和核心芯片方面,存在着对国外技术,尤其是美国技术的依赖,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也引发了关于“为什么中国车企不联合研发一个统一的车机系统?”的疑问。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背后涉及技术、市场、商业逻辑、以及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尖锐。直白地说,美国确实没有专门的、从外观上就一眼能辨认出来的“核弹发射车”,至少不是那种你可能在某些电影或者其他国家的军事阅兵式上看到的,那种拖着巨大的、明显的弹头并且有专门发射装置的庞然大物。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美国核战略、技术发展以及“战略威慑”的思路,得从几个方面来聊.............
  • 回答
    美国街头巷尾确实随处可见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老爷车”,它们身上承载着历史和情怀,而且很多都能在路上潇洒地跑上几十年。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不用检车”、“尾气随意”的状况,而是有一套相当成熟和有针对性的体系在支撑着。首先得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在美国,绝大多数州确实对车辆进行强制性的年检,也包括尾气检测。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事物的一些微妙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为什么美国人好像更爱“自己动手”,而咱们中国人有些时候会觉得“动手修车没面子”。美国人为什么爱自己动手修车?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大方向说起:1. 汽车文化深入骨髓: 历史原因: 美.............
  • 回答
    美国车之所以普遍被认为是“便宜”,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它并不意味着美国满大街都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豪车”。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以偏概全,需要我们仔细拆解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便宜”这个词在美国语境下的含义。当中国人谈论美国车便宜时,常常指的是相对中国的汽车价格而言。在中国,由于关税、购置税、消费税以及.............
  • 回答
    美系车及其他品牌的美规车保险杠上的各种“东西”,通常是指为了符合美国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FMVSS)以及其他相关法规而加装的部件。这些部件并非仅仅是装饰,而是具有重要的安全、功能或法规合规性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讲解这些常见部件的作用:1. 保险杠提升杠/加高件(Bumper Guards/Reinf.............
  • 回答
    美国和日本之所以尚未全面逐步停售燃油车,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技术和政治层面的多重制约。这并非简单的“不愿意”,而是多种力量博弈和权衡的结果。一、经济的惯性与产业结构的深刻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汽车制造业是美国和日本两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两个国家都拥有庞大而成熟的.............
  • 回答
    关于武汉一大学生声称“3月份去美国上学,偷偷乘坐物资车前往上海出境,后被隔离观察”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只是该大学生的单方面陈述,事件的真实性、细节以及其行为的性质,都需要进一步的核实和信息公开。以下是一些可能从不同角度对该事件的看法和分析:1. 事件背景与.............
  • 回答
    美国1787年宪法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稳定的成文宪法之一,是一个复杂但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精心设计的结构、对核心原则的坚持、以及历经考验的适应性。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 奠定坚实的原则基础:1787年宪法并非凭空出现,.............
  • 回答
    关于“美国的电影票这么便宜”的说法,其实需要辩证地看待。在很多情况下,美国电影票的价格并非普遍意义上的“便宜”,而是相对而言,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显得更具吸引力。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是关键: 核心原因: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经.............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观念、媒体影响、个人心理以及身体健康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为什么美国的胖女生可能比中国的胖女生表现出更高的自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文化与社会接纳度的差异: 美国:多元化和个体主义的文化背景 身体多元化的提倡: 尽管仍存在社会压力,.............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的食品价格普遍比中国低这个话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将从宏观经济、农业生产、流通环节、消费习惯、政策补贴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宏观经济与发展阶段差异1. 发展阶段与人均可支配收入: 美国: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