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电影里美国人开的车都很一般?

回答
“为什么电影里美国人开的车都很一般?”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一般”标准,很多时候观众感觉到的“一般”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目标观众和叙事需求:

真实感和代入感: 绝大多数电影的目标观众是普通大众。如果主角开着价值百万的豪车,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会产生距离感,难以产生共情。电影需要让观众觉得故事发生在现实世界,主角是他们身边可能遇到的人。普通车辆更容易让观众代入,觉得“这可能就是我的车,或者我认识的人的车”。
角色塑造和剧情铺垫: 车辆往往是角色塑造的一部分。一辆普通的轿车可能意味着主角是一个普通工薪族、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在生活中努力奋斗的普通人。这可以为剧情设置一些挑战,例如车辆故障可能导致迟到,或者需要攒钱才能买新车等等。如果主角一开始就开着顶级豪车,一些“屌丝逆袭”或者“生活困顿”的剧情就难以展开。
避免“炫富”和过度焦点: 电影的焦点应该在角色和故事上,而不是车辆。如果频繁出现极其昂贵的车辆,很容易让观众的注意力被吸引到物质层面,忽略了故事本身。当然,也有很多电影专门以豪车为卖点,但这通常是特定类型的影片。

2. 车辆选择的实际考量(制片方视角):

成本控制: 电影制作本身就是一项成本高昂的工程。租借或购买大量车辆,特别是昂贵的豪车,会显著增加制作预算。相比之下,普通家用车更容易获得,成本也更低。
拍摄便利性:
数量和可获取性: 普通家用车在美国非常普遍,很容易在当地采购到一定数量,并且可以相对容易地进行更换。而一些稀有的豪车,数量有限,获取和维护成本高昂。
耐用性和易维修性: 在拍摄过程中,车辆可能会经历各种“折磨”,例如追逐、碰撞、特技动作等。普通车辆通常设计得更皮实耐用,维修也更方便,能够承受拍摄中的损耗。一些高性能或豪华品牌的车辆可能更娇贵,不易进行破坏性拍摄。
驾驶和操作: 许多电影中的驾驶场景需要演员或者特技替身完成。普通车辆的驾驶特性相对更容易掌握,对于非专业驾驶员来说门槛较低。
道具的“背景化”: 在很多场景中,车辆只是作为背景出现,用来填充画面,烘托气氛,而不是作为主角。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大众化的车型可以更好地融入环境,不会显得突兀。

3. 美国汽车市场的现实反映:

汽车普及度高,但类型多样: 美国是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汽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绝大多数美国人的选择是实用、经济的家用车,例如轿车、SUV、皮卡。
经济实力差异: 虽然美国经济发达,但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差异很大。开豪车的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拥有的汽车价格在数万美元之间,属于“普通”消费品范畴。电影反映社会现实,自然会包含更多普通车辆。
品牌和车型多样性: 美国的汽车市场非常庞大且多元化,从经济型的小轿车到大型SUV、皮卡,再到豪华品牌应有尽有。电影中出现的“一般”车辆,很可能就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车型,例如福特F系列皮卡、雪佛兰Equinox、本田思域、丰田凯美瑞等。

4. 影片类型和故事背景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电影有不同的车辆需求:
动作片、犯罪片: 可能会出现一些性能更强的车辆,甚至是警车或改装车,但即使是反派,也不一定都是清一色的超级跑车。
剧情片、喜剧片: 更倾向于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因此车辆选择更偏向实用和大众化。
青少年电影: 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对经济实惠的入门级车型。
富豪传记或奢侈品展示片: 才会大规模展示豪车。
故事发生的地点: 在乡村或小镇的电影,车辆可能更偏向皮卡或SUV。在繁华大都市,则可能会有更多轿车或豪华SUV的出现。

举例说明:

想象一下一个描述普通家庭生活的电影。主角可能是一名教师,每天开着一辆十来万的日系轿车去上班,周末带着家人去超市。这辆车可能有点刮痕,内饰也并非最新款。这样的画面非常贴近生活,也让观众更能理解主角的日常。如果主角开着一辆兰博基尼去超市,那整个故事的氛围和真实感都会大打折扣,除非故事就是关于富豪的。

总结来说,电影里美国人开的“一般”车,是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的综合体现:

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为了控制制作成本和拍摄的便利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角色塑造和剧情发展。
也是对美国绝大多数人汽车消费现实的反映。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电影中出现豪车,但这往往是为了塑造特定角色(如富豪、犯罪团伙头目)、营造特定氛围(如奢华、刺激),或者作为影片的亮点和卖点。但从整体比例和普遍性来说,普通车辆更能代表电影中“大多数美国人”的用车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平均意义上,美国的车比中国高一个档次。我们10万人民币以内的车是主力,美国车普遍在14-20万(中国平均汽车价格比美国低四成 自主仅及外资一半)。

(不要跟我说你家几辆奔弛、几辆宝马,我认识的谁谁在美国开的别克,没有意义)

因为制造商掌握透了消费者的经济能力,知道哪个价位的车能够利润最大化,所以不会去生产1万刀以内太便宜的车。懂?

2、美国车相对不贵,但保险不便宜。

你在国内一年保险3000人民币,在美国就是2000美元。

国内保险如果不出事故的话,逐年下降;美国保险逐年上升,或持平,很少下降。

3、美国车相对不贵,但修车不便宜。

刮个漆,收你500-1000刀。

玻璃裂缝,800刀。

换机油(顺带轮胎对调、刹车片清理、更换空调过滤网。。。)200-300刀。(有人说我自己买机油然后去店里换,人工费50。呵呵,我同学还自己买机油自己换30刀搞定呢。不是一回事)

美国人开车多,里程上得快,换机油比国内勤;冬天路上撒盐,留下小石子,飞到车玻璃上砸个小裂纹,是常有的事。超市推车出来磕上汽车,也是家常便饭。停在路边,晚上被人咣当一砸的概率比在国内也高得很。

4、美国油价便宜,但是烧油烧得多。

首先是排量大,其次是距离远。随便去个超市就是几公里,上班10公里属于正常,30公里的也不少见。

而且,我以前说过,美国的高速公路有意将社区与Downtown切割,人为造成距离远。

5、美国的其他花费也是很大的。房子贷款、维修(一大笔钱)、保险(一大笔钱)、水(一大笔钱)、电(一大笔钱)、气(一大笔钱)、热水排污、电视(一大笔钱)、网络(一大笔钱)、手机、草坪(一大笔钱)、地税(一大笔钱)、物业费(30-40%的房子有、一大笔钱)、家教费(一大笔钱)、餐饮消费(不是食物)。

为什么注解这么多一大笔?

注意,这些都是必须要花的钱,不花就不要住房子。

你在国内每个月,维修这一笔钱,基本没有;保险,没有;水,一个月30块;电100;气,30;热水0,排污0,电视,算20吧;网络,算30吧;手机*2,算80吧;草坪0;地税0;物业200。

一个月500块人民币吧!咱算的是刚需。

在美国呢?维修算100刀(没有多说。木质房子,房顶一项,10年一换,每次6000刀起)。

保险150刀;

水100刀;

电150刀(24小时的大中央空调还记得不);

气100刀(热水、取暖,冬天比夏天多,我算平均)。

热水30刀。

电视40刀。

网络50刀。

手机50*2=100刀。

草坪50刀。

地税400刀。

物业150刀。

差不多1500刀吧,刀刀见血有木有?

然后必须养一辆车,算上折旧,差不多1000刀的样子。

所以2500刀的刚性消费就出去了。一年就是3万。

然后还有医保、牙保呢?

所以,4口之家,在美国,收入6万刀,扣掉税5万刀,再减去吃饭、小孩上学,还要攒点本科教育基金、小孩上辅导班不是?之类的话,(谁说在美国小孩就天天玩、不上辅导班了?你当你是黑人?)

确实还是有必要回到吃一美元炸鸡的,炸鸡确实便宜。如果考虑营养平衡,也要搭配吃一些蔬菜的话。。。。大白菜很便宜,其他的(包括萝卜、黄瓜、辣椒之类的)就少吃点呗!土豆管饱,可是吃多了烧心呀!

顺带,如果两个都工作的话,家庭收入破10万刀不是难事。只是小孩不能单独待着,又要请保姆。当然,国内家长过去的话,待孩子,不用给保姆费。那会轻松很多。只是父母的医保在国内,生了一场病的话。。。如果来得急,买机票回来治;如果来不急,,,(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父母来几年了,连场感冒都没得过”。得,当我没说)

user avatar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首先,美国的中产以上阶层,指的是美国前50%的水平,差不多就是美国的中间阶层,按11年的收入水平是家庭税后年收入5.5万美元以上)(数据来源和阶层定义见Household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但中国构成豪华车消费主力的按照收入水平划分的城市中产以上阶层(家庭税后年收入20万人民币以上),按人口比例绝对是中国的上层(前5-6%,别忘了包含农村,计算见文章末尾) ,他们和美国中产阶层的收入差别是远小于中美整体的收入差别的

(实际上按13年汇率计算,5.5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4万,而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人民币相对美元的购买力比实际汇率高70%,所以5.5万美元的综合购买力正好相当于20万人民币。提醒大家,别以为中产有多宽裕,全世界的中产日子过得都很紧巴,但是起码生活方式是很现代的)

中国真正的中间阶层买什么车呢?中国真正的中间阶层不买车。他们的家庭年收入不过5万多人民币(计算同样见文末),虽然其实买得起像赛欧这样的车,但很多人并没有买。14年中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刚刚超过100辆,也就是10个人才有1辆车,最普通的中国家庭显然是没有车的。即使在城市里,中间阶层也就是刚开始买车,大部分还没有车(论证见文章末尾)。少数有车家庭,买的也基本以紧凑型轿车为主,没有美国的中间阶层好。

所以本身这个对比不是很对等。而且如 @David Rand 所说,美国的豪华品牌比例还是比中国高的。所以实际上消费取向的差距可能没有题主印象里那么大

但话又说回来,能不能说中国人并没有比美国人更爱购买豪华汽车呢?

我粗略统计2013年美国豪华品牌总销量大概有180多万辆,中国大概有140多万辆,美国只是中国的1.3倍左右,不过中国豪车消费近年增长较快,而美国较慢,甚至08年以后有所下降,6年以内新的豪华车保有量差距可能只有2倍。而美国大概有1.6亿人能达到中产以上的生活水准,中国也就有8000万多,差距大概也是2倍。这说明两国中产以上阶层购买豪车的比例其实相近,考虑到中国中产阶层实际收入明显比美国低,高档车也更贵的情况,还是可以说中国的中产阶层更爱买豪车。

(不过其实有国产,有加长的情况下,中国的豪车——起码小排量的那些,跟美国的价格差距也没有那么大,A4L在国内的起价含优惠大概24万多人民币,合39k美元,比美国A4含优惠起价34k美元只高15%,而虽然美国A4动力明显好,安全配置略高,但空间小,舒适性配置比国产a4l也略低,总体上是差不多的车)

下面我试着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原因之一是美国中产阶级用钱的地方远比中国的中产阶层要多。要去健身房健身,要出国旅行,要雇人修剪草坪,要滑雪/去海滨/海岛度假,要陪孩子去主题乐园/博物馆/动物园,要买很多中国中产阶级不买的东西如自动洗碗机、健身器材、越野摩托等玩具,三个孩子每个都要花钱,日常基本消费涉及人工的又特别贵,整体上花钱也不那么精打细算,留给买车的钱就相对少了。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对于生活品质的认识比较丰富,买豪车要多花上万或几万美金,会大幅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不划算。同样,中国大城市居民由于房价高,消费品种多,实际上留给车的预算也不多,而小城市爸妈给解决了房子的话,同样收入买豪车就比较多了

还有一个重要区别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有三辆车的非常普遍,所以即使留给买车的总预算很高,留给每辆车的预算也未必那么高

另外,因为美国孩子多,还要拖房车、越野摩托、船等,还有些美国人身材较胖,家里的一两辆车可能还是大皮卡/大SUV/大MPV。这些车的价位在3-5万美金,完全可以买得到奥迪A4到奔驰E级这个级别的豪华品牌,但是美国家庭会优先买大车

美国人普遍确实没有中国人喜欢追求面子,车作为『彰显地位』的功能确实少很多。但我觉得不能简单的说美国人对汽车的认识就是『仅仅是个交通工具』,『能用就好』(日本人对于汽车的认识倒是更接近这个)。在美国大部分地方,人们每天有很长的时间都在汽车里度过(美国每辆车年平均行驶里程是13746英里,合22000公里,中国找不到官方数据,大概12000公里左右吧),买一辆更好的车,对生活品质是很重要的。因此,美国人显然也是在意汽车的驾乘品质的。美国compact(紧凑型,如本田思域,丰田卡罗拉)及以下的轿车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质疑这个的请看美国人买什么车 - V·T·E·C - 知乎专栏,看中美卖得多的都是什么级别)。如果是买轿车,美国人更多的是购买中级轿车,其行驶品质和空间舒适性都更好。只不过,美国因为进入汽车社会时间长,接触不同汽车机会多,人们对于汽车品质的判断更贴近实际,盲目追求品牌的较少

如果一个美国人买车为了炫耀(跟追求面子还有一些区别他更可能会去购买一辆跑车。美国的居住密度比较小,一辆豪华品牌轿车在远距离上识别度不够。

最后,美国的汽车市场的价格结构跟中国不同。美国的汽车市场的特点是,因为汽车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平价品牌的消费者也比较懂车而且购买选择非常务实,所有平价品牌的车型,像本田思域,丰田凯美瑞这些,利润都是很薄的。大的汽车集团在美国市场盈利都很依赖高级品牌(这也是为什么日系三强是在北美而不是亚洲首先推出其豪华品牌的重要原因)。所以美国高档品牌和平价品牌的产品定价重叠较少,比如奥迪A3在美国的售价是2万9千美金起,而大众帕萨特的起价是2万1千美金,前者比后者高了40%。而在中国,中级车的利润率实际上也很高,两个车型的起价是差不多的。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虽然豪华品牌相对中国并不贵,但相对于本国的平价品牌车型,就显得有些不划算了。这也是美国消费者更少购买豪华品牌的原因之一。

总得来说,我觉得在差不多的收入和其他生活成本的条件下,美国人并没有比中国人在车上的投入少,毕竟美国也是车轮子上的国家只不过美国人的汽车消费,更偏向于多车、大车、个性车,而不是名牌车。

不过美国人这种消费观,也未必一定就理性务实,很多家庭未必一定需要第三辆车,也未必需要那些大皮卡大SUV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的上中产阶层和富人购车更务实,但工薪阶层贷款卖豪车,或者宁愿保养维修贵也要买二手豪车的,反而比中国多,只不过这些人更有可能是真喜欢车,而不是追求面子

PS:
美国的汽车消费显然也有地域区别,我住洛杉矶,每天santa monica大道上遇到豪车无数,保时捷都排不上号。但在旧金山湾区,有钱人买豪车的就少了很多。虽然湾区实际上比洛杉矶富得多。不过整体上来说,美国像旧金山这样不特别追求买豪车的地方比较多,像洛杉矶这样的地方比较少。我能想到的主要城市爱买豪车的除了洛杉矶就只有迈阿密。

附:2013年美国汽车销量按型号前三十名,对美国人用车文化的朋友也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美国人买什么车 - 形形色色的交通 - 知乎专栏

P.S. 关于收入中位数的计算

国家统计局数字,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200元。2011年城镇户均人口2.87。假设户均人口规模不变,2013年城镇居民户均收入中位数69454元,而城镇化率2013年53.7%,也就是说城市家庭收入7万元以上的人口比例大概是全国的26.8%。

农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是7907元,农村户均人口3.17,也就是家庭收入中位数2.5万元。根据中国目前基尼系数推算的收入分布规律,收入门槛每增长一倍,人口数量大概缩小至1/3,每增长40%,人口数量大概缩减为1/1.73(开平方根)。根据收入在7万元以上的大概占农村人口的10%,农村人口总比重是47.3%,也就是说农村家庭收入7万元以上的人口比例大概是全国的4.7%。

所以家庭收入7万元,在全国大概可以排在前31.5%

根据中国目前基尼系数推算的收入分布规律,在收入中位数以上,收入门槛每提高一倍,人口数量大概缩小至1/3,也就是说中国家庭收入14万元以上的人口大概占全国10.5%,28万元以上的人口大概占全国3.5%。20万元以上的人口比例介入两者之间,大概是6%。

我从另一个角度做一个估计,13年中美两国基尼系数和收入分配曲线差不多,所以可以用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51900美元,来估算中国家庭收入中位数。美国人均gdp 53001美元,中国6959美元,美国13年户均人口2.6,中国10年户均人口3.02,依次计算中国的家庭收入中位数大概是6959美元/53001美元*51900美元/2.6*3.02=7915美元,也即近5万人民币。按同样的收入门槛每提高一倍,人口数量大概缩小至1/3的规律,大概家庭收入10万以上的人口占全国16.7%,20万以上的人口占全中国人口5.6%,跟上面的估算是类似的。

不相信我所说的收入门槛提高一倍,人口缩减为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看看来自我国目前月收入在1000元~2000元之间的人群比例有多大? - chenqin 的回答这张图,数据来自2011年 CHFS家庭微观金融调查,部分省份数据可能有些问题,但全国应该大体是可信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数据只计算了工资性收入,两端的私人业主和农民是不算的。我这里倒不是想用这个数据去估算收入,只是说明收入门槛提高一倍,人口缩减为三分之一的关系


北京5000元以上收入占27.7%,10000元以上占8.7%
天津5000元以上收入占9.9%,10000元以上占3.1%
河北5000元以上收入占1.7%,10000元以上占0.6%
全国5000元以上收入占7.8%,10000元以上占2.5%

实际上收入门槛降低一半,人口总数是3.12倍,这样看我的6%的估计可能还是过高了。
按照上面规律,用5000元以上收入的人口比例,估算2500元以上收入的占24.3%,对照实际统计数字全国2000元以上的收入占35.4%,也是合理的。

再不相信我的,也可以看看这篇回答, @chenqin的估算是13年上海家庭收入20万元差不多能排到前20%。大家可以自己想一下上海的收入在全国是个什么水平。
北京、上海的家庭,年收入多少可以进入前 20%?多少可以进入前 50%? - chenqin 的回答

还有这个处于全国中位数收入的家庭(或者人均 GDP 中位数的省市)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 慧航的回答
2009年全国家庭收入中位数是43530元,根据GDP增速估算,目前家庭收入中位数应该在5-6万人民币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家年收入20万,但绝对不是上层

知乎上大部分人生活在排在经济实力在中国前35位的一二线城市的城区。中国年收入20万以上的家庭如果是6%,那么生活在这样家庭里面的人占总人口也差不多是6%,乘以14亿人口就是8400万(这个中产阶层的规模已经超过除美国外的所有发达国家了,可见中国人口基数有多大)。其中保守估计65%以上居住于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城区,也就是5460万人口。而一二线城市城区总人口大概1.84亿左右(北上广深城区人口总共6000万左右,再往下排31个城市,平均城区人口400万,总共就是1.24亿)。所以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人,家庭收入20万,在这些城市也只是排在前30%而已,当然算不得上层,只是中上层而已。而因为人们社交圈子中普遍会有更多跟自己同阶层的人,所以在这些人看来,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在所在城市收入不过只是中等。但实际上他们的收入在全国却仍然可以达到前6%,这就是目前中国巨大的地域差距、城乡差距,乃至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差距决定的现实。

另外好多人忘了还有一部分家庭双方都已经退休,还有一些是单身青年。还有很多城市有一些50多岁学历比较低的人,收入很低,知乎上诸位年龄层本身偏小,学历又高,跟当地城市这些低收入高龄本地人接触很有限。

也别老揪着北上广的情况不放,中国近14亿人,北上广深城区人口加起来占不到5%,对全国来说,不具备多少参考价值。

关于汽车普及率
中国现在大概每9个人有一辆车(14年底数据,比14年初有所增长,这个数据就不要质疑了,汽车都要挂牌,数量很好统计),户均人口规模3.02,也就是说每3户人才有一辆汽车,这之中再扣除富人家的第二辆车,运营车辆,单位公车,大概有27、8%的家庭有车就不错了。

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周围的家庭几乎都有车呢?

  1. 知乎上的人大部分来自于城镇,家庭汽车普及率在城镇可能能接近一半。
  2. 大家计算的是家族而不是家庭,很多年轻家庭自己有车,但双方父母都没有车,被大家忽略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专栏『2030出行研究室』:

『2030出行研究室』志在以通俗的语言,为变革中的中国大出行行业,介绍国际学术界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前沿文献;用少而精的内容,做“最小众”的出行类媒体。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微信搜索PHD2030MRL关注公众号。

user avatar

-

電影裡面車子都是有所指的。

有司機的豪華轎車是大亨和黑手黨老大。

炫麗的跑車是華爾街 new money 。

普通跑車是學校裡欺負人的校霸。

老爺肌肉車是堅毅的警探。

大卡車和皮卡車是南方紅脖子。

一般美國車是任勞任怨的美國中產階級。

etc

-

user avatar

1. 中国当代主流洗脑消费观里,默认“车的价值=家庭一年税前收入”,你买个破车=你是个穷逼=不想跟你搞对象、不想跟你谈生意、不想跟你交往——这种鄙视链转化到现实中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就是背后的各种中伤和对人的物化,是非常恶劣、非常低级的。“车=社会阶级”这种东西,只能逼普通家庭花光积蓄或者贷款买豪车。

美国普通人眼里几乎没有这种观念,“花两三月工资买一辆车”的大有人在——既然代步是刚需,我花5000买个破卡罗拉就能满足需求,凭什么要花3万刀买宝马打肿脸充胖子?

2. 美国二手车交易非常成熟,一切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打个比方,一个2010年的卡罗拉估值8000刀,出过一次车祸-2000刀,车里很脏-500刀,有轻微机油漏油-500刀,最后5000刀给你拿下,预算5000刀的人自然毫不犹豫就买了。

中国人首先大部分人价值观里“完全不接受二手车”,宁可贷款买新车,也不愿意碰别人坐过一下的车,甚至郭德纲曾经在相声里都直接拿“住二手房,开二手车,娶二手老婆”来讽刺砸挂,可见大部分人价值观里是完全不可能接受“二手车”这种东西的,碰都不想碰。

有极少数人“愿意尝试购买二手车”,基本车况对标美国也必须是“excellent”,因为有一堆老油条会以一脸“过来人”的态度告诉你“出过车祸的车千万别买,不知道哪天在马路上开着开着就会爆炸着火”这种传言,导致中国大量二手车只能等着报废;

3. 美国电影里的普通人(假设对标美国收入30%~50%的群体),就算没钱也还是需要一辆二手老福特或者卡罗拉来代步——而国内对标这个收入的群体,可以坐公交坐地铁解决短途出行问题,用高铁来解决中途出行问题,用快递和外卖来解决购物和吃饭问题——但是在美国,这些都要用一辆车来解决。

user avatar

消费能力不等于消费欲望。

如果我们穿回到二十年前,一台今天看来粗大笨重的40寸彩电,需要某地区普通家庭两年的节余才能买到。但是谁要是真有这么一台彩电,能让所有人都高看一眼,或者醋意顿生说葡萄酸。

然后我们再告诉那里的年轻人说:2015年的时候,你们这里很多人一两个月的收入就能买一台60寸超薄彩电,但是他们大多数没买这么大,甚至有的人家里根本不要彩电。

这个年轻人肯定觉得非常不理解。

======

2016年了,给当初的答案加点料:

作为工程师,我发现自己曾经有一个缺点,就是过于看重所谓“量化标准”。例如,如果产品设计几个要求里有些只是描述性的,另外一些是量化的(例如能量效率),我往往就只顾着把量化的做到最优,而忽视了来自客户的描述性要求(实际上最为重要的)。

这个习惯,其实也出现在很多刚脱离温饱或者小康的消费人群身上。

他们买个东西,往往只在乎价格/尺寸/节能等一切可以比较的东西--买吃的,买玩具,买手机,买单反,买车,买房,甚至是寻找伴侣的事情上。

这里面有一些攀比和虚荣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忽视了自己的需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电影里美国人开的车都很一般?”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一般”标准,很多时候观众感觉到的“一般”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目标观众和叙事需求: 真实感和代入感: 绝大多数电影的目标观众是普通大众。如果主角开着价值百万的豪车,对.............
  • 回答
    美国车管所(DMV,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的“慢”和“无作为”确实是美国文化里一个经久不衰的吐槽点,而且早就从日常生活里的抱怨,发展成了电影、漫画、情景喜剧里常见的笑料。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为什么会有“慢”和“无作为”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因素交织.............
  • 回答
    布鲁克林,这个纽约市的“区”,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符号,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梦想与现实的缩影。在银幕上,我们常常看到主人公们对布鲁克林时而眷恋、时而挣扎,那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恰恰折射出布鲁克林在美国人心中的独特地位。首先,布鲁克林代表着移民的熔炉与奋斗的起.............
  • 回答
    .......
  • 回答
    美国电影中对中国人的刻画复杂且多元,并非所有影片都存在“黑化”的倾向,但确实存在一些模式化的负面刻画,引发了许多观众的讨论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 在冷战时期,美国与中国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种对抗渗.............
  • 回答
    电影电视里的情节,往往是基于现实提炼、升华甚至加工而成的艺术表达,用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并传递某种价值观。美国军人在弹尽粮绝后选择投降,而中国军人选择舍生取义,这背后确实有其现实根源,但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二选一,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电影电视中的呈现及其原因: 美国军人选择投降: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好奇的点。要说美国人敢不敢拍揭露自己国家“恶行”的电影,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但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看看美国社会、文化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为什么美国人敢拍?首先,美国社会本身就建立在一个批判性思维和言论自由的基石之上。虽然这些理念的实践过程并非完美.............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文化输出、历史人物的吸引力、电影制作的商业考量以及两国观众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文化吸引力与国际化潜力: 花木兰的普适性: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勇气、孝顺、女性力量、保家卫国、打破性别界限的经典故事。这些主题具有跨越文化和时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深层逻辑。确实,放眼美国电影市场,我们很少看到那种直接以“美国人对抗另一个国家(尤其指中国)并取得压倒性胜利”为主题的电影,就像《战狼2》那样以中国视角出发,突出国家力量和民族自豪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从美.............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二战电影、电视剧表现与德国作战伤亡比例至少1:10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精确比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聚焦与英雄主义的塑造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核心目标是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的限制下依然能拍出经典,而中国电影在审查制度下似乎举步维艰,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下的经典化之路海斯法典(Hays Code),又称电影制作规范(Motion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美国电影里白宫被炸不是一两次了,《独立日》、《白宫陷落》、《惊天危机》等等,那叫一个惨烈。但你瞅瞅国内,真要拍个把核心政府机构被炸得稀烂的片子,估计得审到石头开花。这背后,当然不是说咱们没想象力,而是牵扯到一些挺深层次的东西。一、文化语境与国家认同的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说美剧和电影“总在宣扬”毒品,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毒品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往往以一种引人注目、甚至带有某种吸引力的方式呈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宣扬”。首先,我们要明白影视作品的本质。它们是故事的载体,是情感的出口.............
  • 回答
    《不要抬头》在美国引发口碑两极分化,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也触及了美国社会当下的一些敏感神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看这部电影是如何触动了不同观众群体的。一、精准捕捉的时代情绪,却也可能触碰了某些群体的逆鳞电影的核心情节,一群科学家试图警.............
  • 回答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总统及团队形象的塑造,确实常常呈现出一种“软弱无能”的倾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编剧偷懒,而是对叙事需求、市场考量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某种解读和投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从叙事弧光和戏剧冲突的角度来看,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英雄成长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末日、丧尸题材电影在美国确实非常流行,而且产量也高,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1. 美国文化里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与“秩序重建”的母题美国电影,特别是商业大片,骨子里就流淌着“个人英雄主义”的血液。.............
  • 回答
    关于“美国的电影票这么便宜”的说法,其实需要辩证地看待。在很多情况下,美国电影票的价格并非普遍意义上的“便宜”,而是相对而言,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显得更具吸引力。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是关键: 核心原因: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经.............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一、 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军队的隔离与种族歧视要理解为什么电影中黑人士兵的出现较少,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
  • 回答
    美国的电视电影不像不少其他国家那样,习惯性地在内容本身中直接嵌入字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字幕”),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明白些。首先,咱们得明白,字幕这玩意儿有几种形式。一种是上面提到的“硬字幕”,就是直接焊接到画面上的,你怎么都去不掉的。另.............
  • 回答
    在美国动作电影的世界里,海军陆战队退役军人担任主角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硬汉形象的标志性人物,到新一代的动作英雄,他们的履历单上似乎都少不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这几个字。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对某种文化符号的精心塑造。历史的根基:从二战英雄到银幕代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