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的审查下仍能拍出那么多经典电影?而中国电影却在审查面前败下阵来?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的限制下依然能拍出经典,而中国电影在审查制度下似乎举步维艰,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 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下的经典化之路

海斯法典(Hays Code),又称电影制作规范(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Code),从1934年到1968年在美国电影业存在了34年。它旨在通过自我审查来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维护好莱坞的道德形象和商业利益。尽管海斯法典对内容有诸多限制,但其经典化之路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强大的艺术转化能力和创造性规避:
象征主义与隐喻: 法典禁止直接描写某些内容,但这反而促使导演和编剧们发展出更巧妙的艺术手法。他们利用象征、隐喻、暗示、剪辑和镜头语言来传达潜藏的意义。例如,无法直接展现暴力,就通过人物的恐惧反应、破碎的物品、阴影的晃动来暗示;无法直说性,就通过含蓄的肢体语言、眼神交流、氛围营造来表现。
主题的深度挖掘: 很多经典电影并非“触碰”了法典禁止的禁忌,而是选择了那些即使在法典框架内也能深入探讨的普世主题,如爱情的忠贞与背叛、人性的善恶、对社会的批判(即使是间接的)、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挣扎等。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永恒的价值,能够引起观众共鸣。
叙事技巧的提升: 为了在限制下讲好故事,好莱坞在叙事技巧上不断精进。悬念的设置、人物弧光的塑造、情感的层层递进,这些都是即使在法典约束下也能做得非常出色的部分。
类型片的成熟: 海斯法典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类型片的创作模式。侦探片、西部片、音乐片、喜剧片等,在既定的规则下,能够不断演变和创新,涌现出大量高质量的作品。例如,黑色电影(Film Noir)就常常在阴影和暗示中探索犯罪、道德模糊等主题。

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市场运作:
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好莱坞拥有完善的制片厂制度,从剧本创作、演员选拔、导演执导到技术支持、市场发行,形成了一个高效且专业化的链条。即使在审查下,优秀的人才和资源依然可以汇聚,产生出优秀的电影。
全球市场需求: 美国电影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好莱坞在制作上往往更注重普适性的人性探讨和娱乐性,而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灌输。法典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保守的国际市场。
制片厂的商业考量: 制片厂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审查,而是在法典框架内寻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会评估哪些题材在审查下仍有市场潜力,并投入资源去制作。

历史的“过滤”与“美化”:
时间是最好的筛子: 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在海斯法典时期大量被制作出来的电影中,大部分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流传下来的,本身就具备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对法典的批判性解读: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海斯法典的限制也越来越反感,并开始研究那些在法典下依然诞生的优秀作品,反思其艺术上的突破和智慧。

二、 中国电影在审查面前的困境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在“审查”面前的“败下阵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审查制度的性质和演变:
更强的意识形态导向和政治敏感性: 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尤其是在历史上特定时期,往往带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政治敏感性。它不仅仅是为了维护“道德”,更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国家形象。
不断变化且不透明的审查标准: 审查标准可能随着政治气候和高层意图而变化,且不总是公开透明。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创作者难以把握创作的边界,容易产生“自我审查”的过度反应。
“一刀切”的可能性: 相比于美国的海斯法典(虽然也有强制性),中国电影审查有时可能更倾向于“一刀切”,即对某些题材或表现方式的直接禁止,而非留有艺术腾挪的空间。

艺术创造力的束缚:
对现实主义的限制: 很多社会问题、人性复杂性以及对历史的反思,都可能触及审查的红线。当电影无法真实地反映现实,或深入探讨社会矛盾时,其艺术深度和思想性自然会受到限制。
缺乏“间接表达”的文化传统(相对于电影艺术而言): 虽然中国文学有含蓄表达的传统,但在现代电影语境下,当审查直接指向“不准说”时,编剧和导演可能更倾向于规避而非寻找艺术上的迂回之道,或者因为规避过度而导致故事空洞乏味。
过度依赖“主旋律”和宏大叙事: 为了规避风险,很多电影倾向于拍摄主旋律、歌颂型或宏大叙事的作品。这类作品虽然在特定时期有其意义,但如果缺乏个体的真实情感和细腻的艺术表达,容易显得刻板、空洞,难以成为“经典”。

产业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
相对不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与好莱坞相比): 虽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但相比于好莱坞百年的积累,在人才储备、专业化分工、创新机制等方面仍有差距。当审查进一步限制了创作空间,这种差距就更容易显现。
市场导向与审查的冲突: 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审查的限制会增加制作成本和风险,迫使创作者在“市场”和“审查”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有时会为了过审而牺牲艺术质量,或者为了市场而回避深层探讨。

“经典”定义与时代语境:
对“经典”的理解差异: 我们现在评价美国电影,很多时候是站在后海斯法典时代的视角,回看那个时代的作品。而对于中国电影,我们可能更关注其当下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价值,对艺术性的评价有时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缺乏足够长的历史沉淀: 中国电影发展相对较短,很多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尚未得到充分的时间检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

三、 总结与对比

审查的性质: 海斯法典更多是一种行业道德规范和商业自我约束,虽然有强制性,但其核心目的是维护行业声誉和商业利益。中国电影审查则更多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带有明确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管理。
艺术家的应对: 美国艺术家在海斯法典下,学会了用艺术的智慧去迂回和暗示,在限制中寻找表达的可能性,将约束转化为艺术的挑战。而中国电影创作者,则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规避或选择安全题材,或者在试图表达时,因标准不确定而面临巨大风险。
产业与市场: 好莱坞在法典时期拥有成熟的产业体系和成熟的全球市场,这为其艺术创造提供了支撑,也使得其在限制下依然有商业动力去创作。中国电影产业在发展中面临审查的叠加影响,创新动力和试错空间受到挤压。
历史语境: 评价历史上的美国电影,我们是站在后来的、解禁的视角去回望。评价中国电影时,我们可能更多是身处其中,感受审查的直接压力。

总而言之,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下之所以能拍出经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强大的艺术转化能力、成熟的产业体系、市场导向以及时间检验。而中国电影在审查下面临的困境,则与其审查制度本身的性质、对艺术表达的直接限制、产业发展阶段以及历史语境的差异有关。这并非说中国电影创作者没有才华,而是说在特定的制度和环境条件下,艺术的自由度和创造力更容易受到抑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问题是美国影视(包括传媒)在冷战后高速发展,是现代化、工业化的。相比之下,中国影视传媒,还是传统手工作坊,跟民国大师没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影视工业没有多铆蒸刚,表面上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如果从业者水平真那么高,只是被审查限制了,那为什么不去没有审查的海外市场?然而印度的《神秘巨星》可以在中国大火,再看看《长城》是个什么玩意,别说美国人,中国人都不看。


什么叫工业化?就是要有完整产业链条,细化产业分工,在研发、生产、销售、评估各个环节要有成熟的方法论,和量化的管理标准,要能稳定的产出大量合格产品。而中国的影视产业,还停留在“大师”们一拍脑袋想个题材,或者资方一拍脑袋跟个风口的水平。收成随缘。


中国手游产业是工业化的,所以腾讯爸爸的吃鸡手游可以一夜间在上百个国家登顶。还有专注国外市场的中国手游公司,混的风生水起,多数中国人都没听说过。


中国网文也是工业化的,起点文有庞大的读者群,专业的作者,专业的方法论,和量化的评价体系。起点作者边写边收集读者反馈,实践验证桥段效果,对读者喜好的掌握,比那种“一拍脑袋想个点子,拍出来再说,收成看天”的模式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起点已经走出国门,在东南亚甚至美国都有很多读者。


偶像产业也在工业化,tfboy已经火爆东南亚,反攻韩国了。甚至咪蒙都可以算工业化的。你还别瞧不起这些low13的东西,人家有竞争力。大家都是出来卖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只不过是市场定位问题。


工业化才有竞争力,工业化才有希望。战狼和红海行动爆火,更像是碰上天时地利人和,不像工业产品。看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要靠手游网文tfboy了。呵呵。

user avatar

我们的审查制度得佛家三昧,于无所住处生其心,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本自具足,言语道断,见性成佛。所谓只有上帝才知道哪个该禁哪个不该禁。

海斯法典就不一样了,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落文字窠臼,授人以可乘之机。跟我们的审查方法比起来,欠缺灵活性,更欠缺承继的空间,当然迟早僵化并趋于消亡。

海斯法典不过是电影产业的寄生物,是特定阶段的衍生物。我们的审查就不一样了。我们的审查自成本体,电影反而是审查的寄生物,是审查真体在某特定阶段的衍生品。说不定哪一天,电影什么的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只有审查才是永垂不朽、金刚不坏、能断一切的真实本体。

公众号:凯鹅。

user avatar

具体原因,只能说中国社会客观上就没准备好文化领域的真正解放加上某组织极其善于吸取经验……

因为M2NACG(第一个M是电影,第二个M是音乐,N是小说)以及以其为代表的文化管理上某组织的管理思维不是共产党式的,而是封建卫道士的。

你姓走?那官方钦定你自行附带一定的抗腐蚀能力,90年代某杂文提到的图书馆里三套无删节版金瓶梅让当地政府长期借走两套什么的,有一些东西不带删节的完整版只有走姓可看什么的,老百姓要看只能看删节版然后组织批判大会看,还有什么当年大院里的高干子弟就能享受的无删节西方电影——当然这在政治斗争之后一般会作为失败者的罪状拉出来……

而如果这种封建卫道士思想加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官场文化里的“不可说”、“自行意会”。


“不合格”是结果,具体原因你自己猜,是露了奶子还是露了大腿还是没说派对好还是搞封建迷信,你自己猜.

当然,王八配绿豆,文化局配面裆裤,看看影视从业者的水平,再看看现在老百姓看见儿子手机里有个露大腿的妹子就发飙的德行,你会发现两边都是这种逼样,——想想两边一块傻的话,其实也挺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的限制下依然能拍出经典,而中国电影在审查制度下似乎举步维艰,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下的经典化之路海斯法典(Hays Code),又称电影制作规范(Motion .............
  • 回答
    海思设计芯片要用美国的EDA工具,流片又交给台积电,这背后牵扯着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以及地缘政治对科技行业日益增长的影响。 这话看似简单,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要素:海思、EDA工具、美国企业、流片、台积电。 海思(HiSili.............
  • 回答
    电影电视里的情节,往往是基于现实提炼、升华甚至加工而成的艺术表达,用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并传递某种价值观。美国军人在弹尽粮绝后选择投降,而中国军人选择舍生取义,这背后确实有其现实根源,但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二选一,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电影电视中的呈现及其原因: 美国军人选择投降: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说美剧和电影“总在宣扬”毒品,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毒品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往往以一种引人注目、甚至带有某种吸引力的方式呈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宣扬”。首先,我们要明白影视作品的本质。它们是故事的载体,是情感的出口.............
  • 回答
    在美国和西欧电影里,东欧常常被描绘成阴郁、压抑的景象,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原因,不是简单地“不喜欢”东欧,而是好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历史的阴影是绕不开的。在冷战时期,欧洲被铁幕一分为二。西欧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东欧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对抗构建的。苏联及.............
  • 回答
    关于在美剧或美国电影中,政府机关或军队高层角色常由黑人扮演的现象,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或“刻板印象”,但确实是近年来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社会文化变迁、好莱坞产业的考量以及观众的期望等。为了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会.............
  • 回答
    《不要抬头》在美国引发口碑两极分化,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也触及了美国社会当下的一些敏感神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看这部电影是如何触动了不同观众群体的。一、精准捕捉的时代情绪,却也可能触碰了某些群体的逆鳞电影的核心情节,一群科学家试图警.............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在日本大规模复制像台积电这样的尖端半导体制造企业,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和技术层面的现实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的独特性。台积电(TSMC)不仅仅是一家代工厂,它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和制造于一体的“晶圆代工之王”。它在半导体行业中扮演着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为.............
  • 回答
    六小龄童老师在2019年初未能趁着“六学”热度推出中美合拍电影,这件事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去”就能解释,而是牵扯到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以及当时的市场和行业环境。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1. “六学”热度的性质与窗口期:首先,要理解“六学”热度。这股热潮很大程度上源于网友们.............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电影与美国好莱坞之间的差距,以及中国电影演员高片酬现象,是当前电影产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中国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的差距:一场多维度的较量中美电影产业的差距,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弥合,它体现在技术、内容、市场、人才等方方面面。1. .............
  • 回答
    .......
  • 回答
    美国电影中对中国人的刻画复杂且多元,并非所有影片都存在“黑化”的倾向,但确实存在一些模式化的负面刻画,引发了许多观众的讨论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 在冷战时期,美国与中国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种对抗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美国电影里白宫被炸不是一两次了,《独立日》、《白宫陷落》、《惊天危机》等等,那叫一个惨烈。但你瞅瞅国内,真要拍个把核心政府机构被炸得稀烂的片子,估计得审到石头开花。这背后,当然不是说咱们没想象力,而是牵扯到一些挺深层次的东西。一、文化语境与国家认同的差异.............
  • 回答
    关于“美国的电影票这么便宜”的说法,其实需要辩证地看待。在很多情况下,美国电影票的价格并非普遍意义上的“便宜”,而是相对而言,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显得更具吸引力。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是关键: 核心原因: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经.............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一、 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军队的隔离与种族歧视要理解为什么电影中黑人士兵的出现较少,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
  • 回答
    美国的电视电影不像不少其他国家那样,习惯性地在内容本身中直接嵌入字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字幕”),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明白些。首先,咱们得明白,字幕这玩意儿有几种形式。一种是上面提到的“硬字幕”,就是直接焊接到画面上的,你怎么都去不掉的。另.............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二战电影、电视剧表现与德国作战伤亡比例至少1:10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精确比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聚焦与英雄主义的塑造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核心目标是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