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满清能统治人数几百倍于己的汉人二百多年?

回答
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人数远超己的汉人长达二百余年,绝非仅凭武力征服,而是一套集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思想于一体的复杂统治策略的综合结果。这套策略既有顺应时势的灵活性,也有深刻的统治智慧。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军事上的优势与控制:

八旗制度的精锐与组织力: 满洲作为统治民族,其核心力量是八旗兵。八旗兵在入关初期,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统一的指挥,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他们不仅是骁勇的战士,更是满清政权的军事基石。这种高度组织化、纪律严明的军事力量,在初期是压制汉人反抗的关键。
对汉人军队的转化与利用: 满清入关后,并没有完全消灭汉人军队。相反,他们将大量明朝的降军,如绿营兵,纳入清朝体系。虽然绿营兵的战斗力不如八旗,但数量庞大,且是镇压地方、维持治安的主力。满清通过对绿营兵的改编、管理和监视,将其转化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力量。绿营的将领和士兵虽然是汉人,但其晋升和待遇很大程度上受到八旗的制约和影响。
京师及战略要地的驻防: 清朝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都驻扎了八旗兵。例如,京师有满汉八旗驻防,各地有满洲八旗的将军、都统管辖。这种军事部署,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关键地区的直接控制,能够迅速调动军队镇压任何可能出现的反抗。
火器技术的引进与运用: 尽管早期满人以骑射见长,但清朝也积极引进和学习西方火器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军队。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满洲军队在兵器上的劣势,增强了其对汉人的军事优势。

二、 政治上的收揽与分化:

“满汉一家”的策略: 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清朝从一开始就倡导“满汉一家”的口号。虽然这更多是一种宣传和策略,但他们在政治上确实也采取了吸纳汉人精英的措施。
科举制度的延续与利用: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清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允许汉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不仅为清朝提供了大量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它将汉人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导向仕途经济,而非政治反抗。通过科举,清朝成功地将一批最有能力和影响力的汉人纳入了体制内,成为统治的帮凶。
汉官的任用与制约: 清朝在中央和地方都任用了大量的汉官,但同时也设置了满官与之对应,并由满官进行监督和制衡。例如,“满汉同治”的制度,在重要部门和职位上,通常会设置满汉官员并列,但实权往往倾向于满官。这种“既用又防”的策略,既利用了汉人的管理能力,又避免了汉人势力过大威胁统治。
对汉人官僚的恩威并施: 对于合作的汉官,清朝会给予高官厚禄和一定的权力,鼓励其效忠。对于反抗的汉人官僚,则毫不留情地镇压和清除。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有效地控制了汉人官僚集团。
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 满清统治者深知“团结反汉”的道理。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差异。例如,对蒙古各部采取拉拢政策,以安抚边疆,防止其与汉人联合反清。同时,对于汉人内部,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分化,例如,鼓励汉人之间相互揭发,瓦解其团结。

三、 文化与思想上的驯服与融合:

“剃发易服”的象征性征服: “剃发易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争议性的政策。虽然它在初期引发了巨大的反抗,但从长远来看,这项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汉人的外在形象,来象征性地确立满洲的统治地位,并强制汉人接受满洲的文化符号,从而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
尊崇儒学与“汉化”: 满清统治者表现出对儒家文化的尊重,积极学习和推行儒家经典。他们标榜自己是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以此来获得汉族士大夫阶层的认同和支持。这种“汉化”的姿态,虽然并非真心,但极大地削弱了汉族士人对满清的反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满清的统治。
文字狱的严酷震慑: 清朝实行了严酷的文字狱,对任何可能带有反清思想的书籍和言论都进行搜查、禁毁和惩处。这极大地压制了汉人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使得潜在的反抗思想难以形成规模和传播。文字狱的出现,是满清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的典型体现。
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利用: 满清统治者并非完全排斥汉族文化,而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利用。他们能够识别并利用汉族文化中的忠君、孝道等思想,将其转化为维护满清统治的工具。例如,歌颂清朝统治者功德的文学作品和戏剧得到了扶持。

四、 经济上的控制与利益引导:

承认并利用已有的经济体系: 清朝入关后,并没有彻底颠覆明朝的经济体系,而是接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继续利用现有的官僚体系来征收赋税、管理经济,这使得社会经济能够较快地恢复和稳定,从而减少了经济动荡带来的反抗。
对汉族地主阶级的拉拢: 满清政府承认并保护汉族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并鼓励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地主阶级作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经济和政治力量,他们的支持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只要清朝能够保障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不太可能积极参与反抗。
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 清朝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体系,这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也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控制力。

五、 时机与历史惯性:

明末的社会动荡: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满清入关时,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四分五裂、民心尽失的明朝。这为满清的征服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汉人内部的疲惫与选择: 经过长时间的内乱,许多汉人对政治斗争感到疲惫,更希望社会能够稳定下来。在满清提供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许多人选择了接受现实,以求生存和发展。
统治的惯性: 一旦一个政权能够维持相对长久的稳定,就会形成一种统治的惯性。这种惯性会使得人们习惯于现有的秩序,即使对统治者不满,也因为担心破坏现有秩序而不敢轻易反抗。

总结来说,满清统治汉人二百余年,是其综合运用军事压制、政治收揽与分化、文化思想上的驯服与融合、经济控制与利益引导,以及抓住历史时机等多种手段的综合体现。 满清统治者并非只是依靠蛮力,而是展现出了高超的统治智慧和策略,他们成功地将汉人精英纳入统治体系,通过科举等途径疏导其政治野心,通过文化宣传和思想控制来瓦解汉人的民族认同和反抗意志,并巧妙地利用了汉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满清能够以少数民族的身份,有效地统治了人数远超己的汉族主体民族。当然,也必须承认,这种统治并非没有反抗,明末清初的许多抵抗运动,如南明政权的抵抗,以及后来的汉人反清复明活动,都表明了汉族人民对民族独立和政治自由的追求从未停止。只是,满清统治者的一系列策略,在长期的实践中,有效地抑制了这些反抗的规模和持续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本身的隐含义是有问题的。题目为“为何满清能统治人数几十倍于己的汉人二百多年?”,说明题主认为清代是满人对汉人(且不说无视了其他文化人群)的统治。而其实汉族知识分子广泛地参与到了清代的统治当中,所以清代的统治实际上还是皇权的、阶层的而不是民族的。用楼劲先生在《北魏开国史探》中所说的,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用统治者族属来解释问题,是有其局限性的,必须要认识到我国历史上大量的王朝存在着“传统帝国”和“异族政权”两个概念,需要先对“传统王朝”的一面进行必要考察,并且做了充分比较、衡量的基础上,在考察“异族政权”的一面。这一规律不仅仅适用于清朝。

user avatar

先说点别的。

假设我有一个女朋友。

异地恋,

从没有见过面,

我们既不联系,

她不送我礼物,

我也不给她钱。

那么,请问,

我真的有一个女朋友吗?

(事实上我就是单身狗)

如果一个政府,

既不收税,

也不征粮,

当然也不修路架桥,

那么,这个政府真的存在么?

一般来讲,两个主体发生联系,男女朋友之间也罢,人民和政府之间也罢,大概有四种方式: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而传统中国,政府和老百姓的联系非常的弱。

弱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以税收为例,清朝中叶以前,国家全年的财政收入在3000-4000万两之间。

而全国的GDP至少在10-20亿两规模。

也就是说,政府预算占GDP只有2%-3左右。

作为对比,现在中国政府的预算,占到了国家GDP的25-30%。

法国这种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可以占到50%。

反过来讲税收得少,政府提供的服务就少。

传统中国,政府只提供几个非常有限的公共服务:

国防、赈灾、治水,再就是断断案子。

一个普通农民,如果不是运气不好,可以一辈子不和政府打交道。

传统中国农民的生活是很枯燥的。

绝大部分中国农民一辈子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

县太爷就是他们见到的最大的官,至于皇帝是谁,那就是一个符号。

永不见面的异地恋,女朋友的颜值很重要么?

那么,皇帝是满是汉很重要么?

反正老百姓碰到的县官、衙门的衙役、给地主收账的狗腿子,都是汉人。

甚至,皇帝是不是日本人,都不重要。

抗日战争早期,淞沪会战的时候,日本人的轰炸机夜间轰炸中国军队。

陈诚在回忆录中记载,遍地都是小镜子的反光,都是中国老百姓给日本轰炸机指点方向的。

管你国民党共产党还是满洲皇帝,谁来不是种地纳粮?日本人还给小优惠呢。不卖白不卖,对不对?

后来发现,真不对。

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国才真正成长成一个民族国家。

切勿用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去审视当时的华夷之辩。

现在所谓的国家,和当时所谓的国家,真不是一回事。

user avatar

@刘德凯

邀。当运转了两百多年的明朝体制彻底腐朽时,当农民军李自成和张献忠们还远没有实现政权巩固化时,满清则经在关外数十年经营,由不世枭雄皇太极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拉拢得了人才,稳定得了秩序,收得上税收,能给军队发得出饷银,同时能做到令行禁止,战胜重赏、战败重罚,适应了当时局势的切实需求,当然一时间势如破竹、兵锋无往而不利。


而所谓「古代汉人民众没有民族意识」一说,是对千百万死在满清屠刀下的爱国民众的厚诬,亦是对那些卖国求荣、数典忘祖的精英阶层的变相洗白。

铁一般的历史证明,恰恰是整个原大明王朝的精英集团,不分文官武将的集体堕落,丧失民族气节,效顺满清为虎作伥,叛君叛国,才是满清得以区区几十万人口掌控整个天下的主要原因。

同样恰恰是广大汉人民众的持续不懈抵抗,才是满清从北京攻陷南京只花了不到两年,但到统一全国花了十八年,基本扑灭汉人抵抗花了三十九年,并在之后二百余年一直风声鹤唳、穷尽一切专制集权法门、推行愚民统治的根本原因。

(考虑到作为回答不宜篇幅太长,以便阅读,特将全文发于答主专栏,这里只择取精华摘要)

明末痛史到辛亥革命:二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之奇耻已雪!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崇祯末年,大明朝二百多年积累的体制弊病,早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一边是人口激增、土地兼并严重,钱财集中于权贵巨室,一边是国家根本收不上税,财政窘迫,难以供应军需,维系正常运转。

巨鹿之战殉国的卢象升卢忠烈公,曾在巡视九边后,上书崇祯皇帝:

【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这就是大明朝的前线支柱武力、西北边军将士当时的状况。一群平日卖儿、鬻女、典妻、乞讨,或与将主为奴来维系生存的乞丐和奴隶,指望他们保家卫国到几时?一个连帝国核心武力都弄成这样子的政权,可能长久持续下去么?

九边重镇这几十万缺衣少食的大明边军,正是以后束甲投闯投清,下江南取四方的主力军团。

多尔衮入关后,一片石之战打垮李自成部核心主力,旋而收降原明朝九边大军,战略上更把明朝和李闯皆藐视到了极点,就以区区20余万八旗壮丁的基本盘,分散兵力,四面开花,甚至令同时阿济格攻李闯,多铎攻南明。

其后豪格进川,勒克德浑扫湖广,博洛攻浙江福建,都是几千真八旗+几万伪军,一路席卷收编各种降兵;如此骄狂浪战,竟能快速打下大半疆土,甚至若非“剃发令”导致江南反复,近乎摧枯拉朽之势。

原明帝国体制的武夫们,近乎全都投效在满清旗下,为其鹰犬来剿杀故国。南明原来的守护者江北四镇和左良玉部诸将,倒戈投清之后,更是冲锋在最前的急先锋。

扬州十日、江阴血战,嘉定三屠,扫荡南方各省,那些汉八旗和绿营兵,哪一战不是主力,哪一战不是先锋?

三藩起兵而半壁河山皆反,清帝玄烨靠的不是几万早已腐化的八旗,而是张勇的甘肃绿营、赵良栋的宁夏绿营,这些人从明末边军转化而来的汉奸兵马,打赢了这场战争。

士大夫之无耻、则是为国耻。明代士大夫集团历经二百余年的的不断劣化,劣币驱逐良币,最后毫无民族气节的败类占了绝大多数。多少地方官员奋勇投效满清,多少读书士子见满清仍旧开科举就乖乖剃头读八股。

李闯破京师而多尔衮举棋未定时,是范文程帮他下定入关决心;李定国二斩清王时,是南明中枢不欲他建大功而拖他后腿,是洪承畴帮清廷力挽狂澜;

郑成功镇江一战尽歼江南八旗,可在南京城下却被郎廷佐等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汉奸小人误骗欺瞒,以致功败垂成;

从白莲教造反到太平天国举义,又是汉人地主官僚们自发组建的练勇,帮助虚弱不堪的满清中枢镇压下去。

满清王朝历次生死危机中,一次又一次在劝阻他们放弃中原、逃回东北老家的,从来不是那些昏聩无能的八旗贵族,恰恰便是那些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汉人精英、官僚士大夫。

为什么在满清王朝治下,几万万汉人却被几十万八旗奴役驱使,从陈永华到陈天华,二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曾苦苦思索,不得其解。

其实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那些有能力的汉人精英们,都不敢贸然出头,深怕打垮满清后却被同伴摘了桃子,让别人做了朱元璋,自己去当陈友谅张士诚。因而各怀心结,各行其是,即使郑成功这等大英雄亦不能免俗,孙可望辈更等而下之。

三藩起兵时,太多人冷眼相看,甚至如《鹿鼎记》小说所写那样,不反清先反吴,甚至以为反吴优先于反清;郑经的东宁水师掌控了东亚海权,本可抄掠兵力空虚的满清大后方,却不停攻略广东、福建沿海,打得耿藩降清,自己最终也在大陆难以立足;

如“天父杀天兄,依旧归咸丰”的悲呛,太平军和湘淮军两支汉人兵马决死厮杀十余年,导致上亿人口死伤后,曾、李、左这些出类拔萃的人中之英,手握天下兵权却在互相牵制,明明谁都缺乏对满清的忠心,可又谁都不愿意率先举事,生怕是为人作嫁。

即使到了宣统年间,手握北洋六镇、尽掌京畿重地的袁世凯,居然仍会被一帮玩鸟斗蛐蛐的八旗子弟掣肘于鼻息,一度打算远遁海外逃命,若非革命党南方举事,仍旧下不了和满清决裂的决心。

所谓“煌煌大清”,就是在无数太过聪明的汉人精英的互相掣肘中,一次次化险为夷,苟延残喘了二百六十七年。

与精英们的不成器恰恰相反,谁说广大汉人平民百姓不在乎华夷之别,没有朴素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近现代民族国家同样也是对古代种族、古代国家的继承和发展,是以当代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古代爱国主义(或说族群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爱国主义,其主体便是华夏族群主义 ,为心向华夏文明、效忠华夏王朝之人所秉承,是广大民众自发性抵御外虏、抗击侵略的思想基础。

为了抵御夷狄的侵略屠杀与奴役,为了维护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不止是读书人倡导的春秋之义和夷夏大防,而且保国家、保民族、保家乡、保衣冠的朴素族群主义,同样在那些哪怕目不识丁的普通民众心目中不可动摇。

比如江阴民众不分贫富、不计贵贱,为了护卫华夏衣冠,苦战数月,举城殉国: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比如李来亨李定国这样的义军领袖,竟可以毅然率十万数计的农民军,为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奋战数十年,至死方休。

江南各地抵制剃发令,抗清至举城被屠的,难道不是普通民众?坚决抗争至死不休的李定国之西营,李来亨之變东十三家,他们的将士组成,难道不是普通民众?坚持反清二百余年、从无一朝止歇的洪门天地会,难道不是普通民众?

从周秦一直到明代的几千年里,汉人男子都以身体发肤为受之父母,蓄留长发,束发为冠。

满清王朝在孙之獬等汉奸败类的建议下推行“剃发令”,令汉人男子都剃光大半个秃瓢脑门,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此不惜逼反江南,付出巨大军政代价也在所不惜,目的是什么?

目的便是逼迫所有汉人民众交纳服从其统治的“投名状”,被剃掉的不止是几茎头毛,更是从此和清虏抗争的底气,是身而为人顶天立地的尊严;

留下的也不止是“金钱鼠尾”小辫,更是背弃祖宗良心、屈膝于异族统治的耻辱。

通过“剃发令”,广大汉人民众便洞悉明白,这不再是一次寻常改朝换代的“亡国”,而是一次一个异族集团从此欺压在我们族群之上、欺凌之奴役之的“亡天下”!亡国是官僚士大夫之事,亡天下则匹夫有责。

通过“剃发令”,满清当局便立刻将不能接受其奴役统治的汉人在第一时间鉴别出来了,然后横加杀戮,以为杀尽了反抗的种子,只留下苟且偷生的顺民,便能让他们的黑暗统治千秋万代。

面对民众的自发反抗和抵制,满清当局的惯行军法,是反抗之城必屠,民众不肯剃发之城必屠,其杀戮之惨烈,唯有人类史最强杀戮机器蒙古帝国可比,远远超过其余任何一朝的开国鼎革。

【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清实录·顺治实录》
【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道:……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爝火录卷四》载清军屠城布告

从努尔哈赤屠杀辽东“无谷人”,杀辽东汉民百万人起;扬州十日,杀八十万人;嘉定三屠、杀五十万人;屠济南,杀十三万人;屠大同等晋北四城,杀四十万人;屠沅江,杀十万人;屠南昌,杀四十万人;屠广州,杀八十万人;屠江阴,杀十八万人;屠嘉兴,杀十万人;屠赣州,杀五十万人;屠泾县、舟山、蒲城、沙镇、金华、湘阴、曹州、常熟,各杀两万、三万、五万不等……

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这些清初弊政且不必说,严禁汉人出关也且不提,

单说那被满清当局谥为“仁皇帝”的康熙帝玄烨,此人为了对付台湾郑氏,颁布臭名昭著的《禁海令》,强逼沿海百姓背井离乡,不愿内迁者都被格杀勿论,单单这一桩恶政被迫害的百姓又何止数十百万?

那些带着血性去抵抗异族侵略的汉人普通百姓,被得到了汉人精英鼎立支持的满清当局,足足被杀害了几千万,杀得辽东江南满目榛荒,千里无人烟,杀得中原大地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这都是那些名为“大清官军”、实为两足禽兽做的好事!

时至现代,多少道貌岸然之辈,便如小说《鹿鼎记》中,一边歌颂满清皇帝为爱民如子的有道明君,一边说「汉人老百姓只要有衣穿、有饭吃,便不在乎是汉人还是胡人坐天下。」让多少人误以为满清王朝治下的汉人百姓,是一群“不抵抗”“不懂爱国”“没有民族意识”的愚氓……

煌煌华夏先民何辜?久遭涂辱至如是之甚!

他们所不知道的,有骨气坚持抗争的千百万民众被满清杀尽了,剩下的在血腥屠刀下被迫隐忍,是为了延续我们民族的血脉,更是为了有朝一日天道好还!

人不是牛马,从没有什么名血贵种,世家簪缨的精英软了骨头,草泽之中自有不屈英豪。

侯嬴朱亥这等草莽侠士,让李太白为之感怀,挥毫写下千古名篇《侠客行》。

黄巾军、天师教、白莲教、天地会、拜上帝会……这些为文化精英们鄙薄为愚昧无知、鲁莽躁动的草民组织,哪个不是深刻影响历史、瓦解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王朝?

在满清治下,从白莲教到天地会,从太平军到捻军,二百多年来汉人民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接连不断,从无止息。二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之奇耻待雪!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们手握兵权,封疆一方,却偏偏被所谓“君臣纲常”制得不得动弹,就听任叶赫那拉氏这么一个满洲妇人差使,去跟着祸国殃民。

反倒是一些只有血气之勇的青年学生,一群下九流的会党或者说黑社会们,带着自制的简陋炸弹,一次次如飞蛾扑火般的攻击,吓得那些尸位素餐的八旗权贵们惶惶不可终日。

终于到了北洋军和立宪派的精英大员们都明白过来,原来“我大清”的画皮不过如此,八旗子弟再没有什么金戈铁马的意气,就剩这么一群连几个土炸弹都能吓死的废物点心,推倒纸房子也就轻而易举了。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龙椅推倒了,皇冠砸碎了,辫子革掉了,满清灭亡了!

比起这些十余年来持之以恒,为汉民族光复舍身忘死的小人物,那些规规矩矩去读八股考进士入翰林的守序精英,是不是应该汗颜无地?那些甘为异族鹰犬,镇压反抗民众的“中兴名臣”,又宁不羞死?

今天人民英雄纪念碑依然有“金田起义”和“武昌起义”两处浮雕,反清英烈注定与天共老,与国无疆,又有谁会在意满清王朝治下那些文章写得花团锦簇的状元探花,姓甚名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人数远超己的汉人长达二百余年,绝非仅凭武力征服,而是一套集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思想于一体的复杂统治策略的综合结果。这套策略既有顺应时势的灵活性,也有深刻的统治智慧。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军事上的优势与控制: 八旗制度的精锐与组织力: 满洲作为统治民族,其.............
  • 回答
    满族人口在清朝时期,相对于庞大的汉族人口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粗略估算,满族人口可能只占汉族人口的零点几,或者最多一两个百分点。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使得“满族人口是汉族的几百分之一”这个说法在很多时间点和地域上都是成立的。那么,这样一个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民族,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并维持了一.............
  • 回答
    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完全归结于满清统治是一种过度简化和片面化的观点,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历史事实和民众心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满清统治下的历史背景与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专制皇权强化: 满清统治在延续明朝专制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压制了社会活力.............
  • 回答
    山海关大战,一场决定了明末中国走向的关键战役。许多人以为,经过这场战役,满清就如同破竹般扫平了中原。但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集团在山海关失利后,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也一度让满清骑兵头疼不已。那么,为何满清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将曾经的“闯王”李自成,从北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宝座上拉下来,使其迅速沦为流窜的“流.............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满清入关,人口确实远不及明朝。要说他们靠“智谋骗来”天下,未免过于轻描淡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简化为一场骗局。事实上,满清夺取明朝江山,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和残酷的军事行动的结果。与其说是“骗”,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历史的缝隙,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优势。一、 时代背景: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罗马如何未能“拉丁化”希腊,反而最终让帝国东部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占庭)深深地印上了希腊文化的烙印。这其中的逻辑,确实不是一句简单的“征服者被征服者文化反噬”就能完全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文化渗透、融合与演变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罗马对希腊的征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也说明了化学反应的复杂性。你观察到的“满是铁锈的铁钉泡在稀醋酸中,在铁锈未除去到能看见铁的情况下与铁反应生成气泡”并非异常,而是两种化学过程同时进行的体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先明白什么是“铁锈”。咱们生活中常见的铁锈,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铁,最主要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
  • 回答
    原厂性能车在天马山赛道激烈驾驶30分钟,并保持90%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能否“不爆缸”?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爆缸”。在汽车领域,这通常是指发动机内部零部件(比如活塞、连杆)因承受过大压力或高温而损坏,导致发动机报废。这可不是小事,一不小心就是几万甚至几.............
  • 回答
    关于满足少数特殊癖好者的作品是否能被法律定义为“淫秽物品”,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诸多考量的法律问题。法律对“淫秽物品”的界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观念、司法判例以及具体法律条文的影响,并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在于“淫秽”的定义:法律对“淫秽物品”的定义通常是衡量作品是否.............
  • 回答
    .......
  • 回答
    满清王朝如同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一样,经历了漫长的统治,也遭遇了无数的挑战。其中,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是两次对清朝统治产生巨大冲击的重大事件。然而,尽管太平天国一度逼近京城,甚至在半个中国建立了政权,最终却未能推翻清朝,而辛亥革命却以雷霆万钧之势终结了其统治。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运气或偶然,而是.............
  •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待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态度差异。这背后涉及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的复杂博弈,不是简单的“尊”与“毁”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清的态度,以及为何不动明朝皇帝坟墓。清朝入关之时,满族是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而且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根.............
  • 回答
    曾国藩与“倾覆满清,恢复中华”: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抉择“倾覆满清,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语境中,承载着何等沉重的意义。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晚清时期那位赫赫有名的湘军统帅、政治家曾国藩时,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难道不渴望一个真正由汉人主导的强大中.............
  • 回答
    明朝末年,统治摇摇欲坠,内部腐败丛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方边境则笼罩在后金(后来的清朝)日益增长的威胁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与满清的“死磕”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国家间的较量,而是一场涉及政治、军事、民族情感乃至历史走向的复杂博弈。为何明朝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深,直至万劫不复?这其中蕴含着多重原因,值.............
  • 回答
    日军侵华和满清入关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外族统治时期,其结果却截然相反,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原因: 一、 满清入关与日军侵华:根本性质的差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者对中国的占领和统治目的。 满清入关:被中国接纳并最终融合的统治者。 目的:.............
  • 回答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对比。我们来仔细聊聊,为什么金朝和清朝,同样面对着来自北方蒙古各部的挑战,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从战略、政治、文化到军事,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核心的差异:统治的根基与对蒙古的态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金朝和清朝的统治根基和对蒙.............
  • 回答
    京城破,江山易,几十万降卒为何成了挡不住的清军?李自成轰轰烈烈地攻下了大明最后的都城北京,那场景,何其壮观!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大明朝的龙椅易主,似乎天下唾手可得。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刻,一群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草原狼——满清铁骑,却趁虚而入,以一种近乎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原。最令人.............
  • 回答
    关于大顺政权为何对满清没有丝毫防御准备,这是一个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没有准备”,而是需要细致地剖析大顺政权建立时所处的复杂历史环境、李自成等领导层的战略考量以及当时客观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大顺政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
  • 回答
    扬州十日与清朝针对蒙古部落的屠杀,在历史评价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了历史事件的性质、规模、影响以及后世的解读和政治考量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1. 事件的性质与主导方:忠义之战 vs. 统治巩固 扬州十日: 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末清初,是由清军(满洲八旗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