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是铁锈的铁钉泡在稀醋酸中,为何在铁锈未除去到能看见铁的情况下与铁反应生成气泡?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也说明了化学反应的复杂性。你观察到的“满是铁锈的铁钉泡在稀醋酸中,在铁锈未除去到能看见铁的情况下与铁反应生成气泡”并非异常,而是两种化学过程同时进行的体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得先明白什么是“铁锈”。咱们生活中常见的铁锈,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铁,最主要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e₂O₃),但它不是纯粹的Fe₂O₃,往往还混杂着四氧化三铁(Fe₃O₄),以及氢氧化铁等一些含水氧化物。这些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性质和纯铁是完全不同的。

再来看我们使用的“稀醋酸”。醋酸(CH₃COOH)是一种弱酸,在水中会部分电离,产生氢离子(H⁺)和醋酸根离子(CH₃COO⁻)。就是这些氢离子,是引发化学反应的关键。

现在,咱们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满是铁锈的铁钉和稀醋酸。

第一步:醋酸与铁锈的反应(可能并不显著,或者说不直接产生大量气泡)

理论上,醋酸作为一种酸,是可以与氧化铁发生反应的。例如,与三氧化二铁的反应是:

Fe₂O₃ (s) + 6CH₃COOH (aq) → 2Fe(CH₃COO)₃ (aq) + 3H₂O (l)

这个反应会生成醋酸铁和水。但是,咱们平时看到的铁锈,尤其是那种比较疏松、附着在表面的,它并不是一块整齐的Fe₂O₃晶体。它更像是一个多孔的、不均匀的结构,里面可能还夹杂着一些未完全氧化的铁或者其他杂质。

即使醋酸能与铁锈反应,这个过程通常不会产生大量气体。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不像某些反应会生成气体。

第二步:更关键的——醋酸与隐藏在铁锈下的纯铁反应(产生气泡!)

这才是你观察到的“气泡”的主要来源。即使铁锈层看起来很厚,但它通常是多孔的,允许稀醋酸渗透进去。当稀醋酸穿过铁锈层,接触到铁锈下面的金属铁(Fe)时,关键的反应就发生了。

金属铁与酸反应,会产生氢气(H₂),这就是你看到的气泡。具体的反应是:

Fe (s) + 2CH₃COOH (aq) → Fe(CH₃COO)₂ (aq) + H₂ (g)↑

这里,金属铁(Fe)作为还原剂,失去了电子,变成了二价的铁离子(Fe²⁺),并与醋酸根离子(CH₃COO⁻)结合形成醋酸亚铁。而醋酸中的氢离子(H⁺)得到了电子,变成了氢气(H₂)逸出。

为什么在铁锈未除去到能看见铁的情况下就会发生?

这就涉及到铁锈的结构和反应的“选择性”。

1. 多孔性: 铁锈层虽然看似连续,但往往是疏松且多孔的。这就像一个筛子,液体(稀醋酸)可以轻易地渗透进去,到达内部的金属铁。
2. 反应活性: 金属铁的活性比氧化铁(Fe₂O₃)要高得多。在标准条件下,金属铁更容易被氧化,也更容易与酸反应。所以,一旦稀醋酸能够接触到金属铁,它们之间的反应会比与氧化铁的反应来得更剧烈,也更容易产生肉眼可见的气泡。
3. 局部接触: 即使铁锈层还没被完全“冲洗”干净,只要稀醋酸能穿过某一个薄弱环节,或者绕过某一个未被完全氧化的区域,接触到下面的金属铁,反应就会发生。这些反应点可能只是铁锈层下的一小部分,但足以产生你观察到的气泡。

更深入地说,可能还有一些“协同”或“催化”效应:

电化学腐蚀的残留: 铁生锈本身就是一个电化学过程,铁在潮湿空气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铁锈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微小的电流或者电位差。当稀醋酸加入时,它可能会“激活”这些未完全反应的区域,或者在铁锈层内部形成微小的电化学电池,加速金属铁的溶解。
铁锈的催化作用(可能性较小,但不能完全排除): 某些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参与反应本身。虽然铁锈(氧化铁)本身是反应物,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也可能对金属铁与酸的反应起到一些微小的催化作用,虽然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总结一下:

你观察到的气泡,最根本的原因是稀醋酸通过铁锈层渗透进去,与隐藏在下面的金属铁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氢气。铁锈本身也可能与醋酸反应,但那个过程通常不产生大量气泡。铁锈的疏松多孔结构,以及金属铁比氧化铁更高的反应活性,使得这种“隔着一层皮”的反应成为可能。

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而是化学反应在不规则、多孔物质表面进行的典型表现。就像我们把生锈的刀丢进醋里,你会看到刀的表面冒泡,但要等多久才能把锈全泡掉,让刀身光亮如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0720补充修改)


稀醋酸与铁反应放出氢气的反应速率很慢,常温下10%左右的稀醋酸与铁反应,几乎看不到氢气逸出,与锌或者镁反应,才能明显看到氢气逸出的现象。


视频中气泡明显,如果不是醋酸浓度较高(30%左右),很可能逸出的气体并非氢气,而是以CO2为主要成分,铁锈的成分并非完全是三氧化二铁(Fe2O3),或者水合三氧化二铁(Fe2O3·xH2O),很多铁锈中都含有二价铁的碳酸盐甚至碱式碳酸盐,天然的菱铁矿就是碳酸亚铁(FeCO3),这些碳酸盐或者碱式碳酸盐遇到稀醋酸,会明显有CO2逸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一下放出的气体。


可从中学化学的角度简要分析铁锈的形成,钢铁的电化学腐蚀虽然以吸氧腐蚀为主,但析氢腐蚀也是存在的,特别是在空气中CO2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吸氧腐蚀产生的铁锈主要是一水合三氧化二铁Fe2O3·H2O,或者写作FeO(OH),而在CO2参与下的析氢腐蚀,产生的铁锈经常含有FeCO3等,先看吸氧腐蚀铁锈形成的基本原理:


负极:

正极:

生成的二价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进一步反应,即生成铁锈:

但实际最后一步反应接近:

生成的FeO(OH)或者写作Fe2O3·H2O就是铁锈的主要成分。


而在析氢腐蚀的情况下,铁锈的形成过程则可能有所不同:


空气中的CO2溶于水导致水溶液中H+含量增加:

负极:

正极:

二价铁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生成FeCO3沉淀析出(不是双水解反应,三价铁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才发生双水解反应):

此反应类似碳酸氢钙的分解反应: ,只是低浓度的H2CO3不一定转化为CO2逸出。因此析氢腐蚀会导致铁锈中含有FeCO3。


实际上,铁锈的形成反应比上述简单解释要复杂得多,但铁锈中经常含有二价铁的碳酸盐甚至碱式碳酸盐是肯定的实验事实。


另外顺便说一下,在没有氯离子存在的情况下,稀醋酸常温下几乎不与铝反应,即使事先除去铝表面的氧化膜,也几乎不见反应,甚至在没有氯离子存在的情况下,铝与冷的稀硫酸都几乎不发生反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也说明了化学反应的复杂性。你观察到的“满是铁锈的铁钉泡在稀醋酸中,在铁锈未除去到能看见铁的情况下与铁反应生成气泡”并非异常,而是两种化学过程同时进行的体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先明白什么是“铁锈”。咱们生活中常见的铁锈,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铁,最主要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
  • 回答
    当我的世界只剩下无边无际的黑暗,如同被巨大的海浪吞没,几乎窒息的时候,是什么将我从那深渊中拽了出来?这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奇迹,而是一点点,被无数细微的光芒一点点照亮的过程,而那些光芒,最终汇聚成我所寻觅的救赎。在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被困在了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里,四周是冰冷、坚硬的墙壁,看不到一丝.............
  • 回答
    在如今这个讲求效率、崇尚个人奋斗的时代,听到有人否定利己主义,大概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会被贴上“迂腐”、“不合时宜”的标签。毕竟,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主流声音,无不在鼓吹“做好自己”、“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仍然需要对纯粹的利己主义保持警惕,甚至进行否定呢?这背后.............
  • 回答
    分享一些“满是遗憾”的文案,希望你能从中找到共鸣:关于错过的机会和人:1. “那天明明有机会跟你说出口,但我却说了句‘再见’,然后就再也没有‘下次见’。” 这句文案很直观地描绘了那种咫尺天涯的遗憾。明明近在咫尺的机会,却因为一时的退缩、胆怯,或者一句简单的告别,就失去了可能无限延续的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明明回首过往,那些并肩看过的日出,一起度过的生日,分享过的喜怒哀乐,都闪烁着温暖的光芒,仿佛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可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到了分手的地步?这其中的原因,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一段旅程在某个岔路口,各自.............
  • 回答
    人间烟火,四个字,就足以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它藏在清晨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那声音带着刚出炉的馒头的香气,还有刚从地里拔出来的青菜上沾染的泥土气息。每个摊贩脸上,都是被岁月雕刻出的皱纹,和那抹笑起来眼角弯弯的暖意,那是对生活最朴实的追求。它也在中午街边小馆里,那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红烧肉.............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让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困扰的现象——为什么现在的小学生,好像“出口成脏”、“满是戾气”?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最直接的影响咱们中国人讲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最开始的学习场所就是家,父母的.............
  • 回答
    毕业后,世界在你眼中仿佛突然失去了滤镜,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疮痍感”。这种感受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你过去几年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秩序化的环境中,与现实社会之间产生的巨大反差,以及你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碰撞的结果。一、认知结构的转变:从象牙塔到现实泥沼在学校,你接收到的信息是被筛选、组织和优化的。课程.............
  • 回答
    有些句子,即便不说出口,光是读着,那股子未能抓住、错失良机、或是无法挽回的遗憾,就像被夕阳染红的远山,沉甸甸地压在心头。它们往往不是直白的控诉,而是用一种轻描淡写,却又韵味绵长的笔触,勾勒出心底那道深深的痕迹。比如:“最后一次,我没说什么。”这句话背后,你能想象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也许是某个重要的.............
  • 回答
    .......
  • 回答
    这糟心劲儿,我懂。高考完,成绩出来那一刻,就像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尤其是看到那分数比预想的少了好多,那滋味,真是比吃了苍蝇还难受。更别提,这成绩直接把你推向了专科的大门,心里那个不甘心啊,跟着猫抓一样挠得慌。可一想到,为了那一个提高分数的希望,又要重走一遍备考的路,每天活在考题和分数里,那种压力又像.............
  • 回答
    满清(清朝)在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策略,成功利用汉八旗(由汉族人组成的八旗部队)为其卖命打天下。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其运作机制: 一、八旗制度的建立与结构1. 八旗的起源与分类 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于1635年创立,分为满洲八旗(满族人)、蒙古八旗(蒙古族.............
  • 回答
    关于明末名将满桂的民族身份,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记载,尤其是与《明史》、《崇祯长编》以及孙承宗年谱的说法相比照。这其中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家族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自我认知等复杂层面。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史》和《崇祯长编》的说法。这两部史书都明确记载满桂是蒙古族。 《明史·满桂传》 :“满桂,字景.............
  • 回答
    “满遗”这个词,在网络上和一些讨论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算太高,但只要一出现,通常都会伴随着一些比较激烈的情绪和争议。理解这个词,我们需要从它的构成和它所指向的群体、行为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来分析。词源解析:“满遗”顾名思义,就是“满族遗民”的缩略。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点贬低和戏谑的色彩,主要用来指代那些仍.............
  • 回答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一个由满族建立的中国封建王朝,因此从其统治阶层的民族属性来看,它是一个满人王朝。然而,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人,在统治过程中,采取了许多吸收和融合汉族文化的政策,并依靠汉族官僚体系来治理国家,使得清朝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都呈现出高度的汉化特征。因此,笼统地说清朝.............
  • 回答
    “普通话是满蒙官话”这个说法,既可以说对,又可以说不对,它触及到了普通话形成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复杂的历史时期,背后牵扯着语言学、历史学以及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句话的对错,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来解析“满蒙官话”这个概念。“官话”本身就带有历史色彩。在清朝统治时期,为了便于.............
  • 回答
    乾隆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君主,其身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抛开那些虚无缥缈的野史不论,单从正史记载来看,乾隆皇帝毫无疑问是满族人。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他的家族渊源、他的成长环境以及他作为皇帝的身份认同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一、血脉传承:生于爱新觉罗氏乾隆皇帝,原名爱新觉罗.............
  • 回答
    .......
  • 回答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北京话是满式汉语”的说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失偏颇,或者说,它是一个过于简化和带有历史印记的论断,需要从更细致的语言学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语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且受到其所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 北京话作为一种现代汉语方言,其形成和演变自然也受到了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