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桂是蒙古族?明史和崇祯崇祯长编记载相反,满桂奏折自称世居山东?成书于明末的孙承宗年谱也说他是蒙古人?

回答
关于明末名将满桂的民族身份,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记载,尤其是与《明史》、《崇祯长编》以及孙承宗年谱的说法相比照。这其中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家族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自我认知等复杂层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史》和《崇祯长编》的说法。这两部史书都明确记载满桂是蒙古族。

《明史·满桂传》 :“满桂,字景阳,蒙古人。” 这是《明史》对满桂身份的直接陈述,在其传记的开篇就奠定了其蒙古族身份的基调。
《崇祯长编》 作为一部更详尽记录崇祯朝史实的史书,同样将满桂归类为蒙古族。在其记载满桂生平事迹的部分,也常常会提及他的“蒙古”身份。

这些记载并非偶然,而是当时史官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做出的判断。在明朝,对边疆民族,尤其是蒙古各部的认知和记录是重要的历史任务,而将满桂归为蒙古族,很可能源于他对北方军事政治格局的熟悉,或者在其早期生涯中,其家族与蒙古部落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满桂本人在奏折中却有“世居山东”的说法。

满桂的奏折 :“臣祖籍世居山东。” 这样的表述,出现在满桂向朝廷汇报工作、陈述个人背景的正式文件之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自我陈述。一个在边疆为官、身经百战的将领,为何会如此明确地提及自己的“世居山东”?这似乎与他蒙古族的身份存在明显的矛盾。

这其中的解释可能有很多种:

1. 家族汉化与迁徙: 蒙古族在入主中原或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许多部落或家族会逐渐汉化,并融入汉族社会。有可能满桂的祖辈,在更早的时期,就已经从蒙古地区迁徙到山东,并在那里繁衍生息,与当地汉族融合。经过几代人的时间,他们的后代可能更倾向于认同山东这个祖居地,而非遥远的蒙古草原。
2. 策略性自我认知: 在明朝的政治环境中,作为一名身居要职的军事将领,特别是在与蒙古作战的背景下,强调自己的“山东世居”身份,可能是一种策略。这有助于在汉族为主导的朝廷中获得更大的信任和认同感,避免因其蒙古族身份可能带来的疑虑。尤其是在明朝对蒙古保持警惕的时期,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在朝廷眼中,其忠诚度和可靠性可能更胜一筹。
3. “蒙古”定义的模糊性: 在明代,“蒙古”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称谓。它可能包含着更广泛的含义,既指代草原上的各个部落,也可能包含那些已经融入汉族社会,但仍保留部分蒙古文化习俗或族源记忆的群体。满桂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仍然与蒙古族群有着某种联系,但其主要生活和政治生涯却是在汉族地区展开。

而更具颠覆性的信息来自成书于明末的孙承宗年谱。孙承宗是明末重要的内阁大臣和军事家,与满桂有过密切的接触和共事。

孙承宗年谱的记载:“满桂,字景阳,其先世为蒙古人,后归附,世居山东。” 孙承宗的记载则试图调和上述的矛盾。他承认满桂“其先世为蒙古人”,但同时指出“后归附,世居山东”。这暗示了满桂家族的来历是蒙古,但后来已经归顺明朝,并在山东落地生根,成为山东人。

孙承宗的年谱,作为那个时代亲历者或近距离观察者的记录,其参考价值不容忽视。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对满桂奏折中“世居山东”的“蒙古来源”的一种解释,也与《明史》等史书所说的“蒙古人”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兼容”。

综合来看,满桂的民族身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演变和融合状态:

族源上, 孙承宗年谱的记载似乎最为清晰,指出其先世是蒙古人。这意味着满桂的血统或早期家族起源确实可以追溯到蒙古族群。
生活和政治身份上, 满桂本人在奏折中强调“世居山东”,以及他在明朝体制内担任要职,这表明他已深度融入汉族社会,并将山东视为自己的故乡和政治根基地。
史书的记载, 《明史》和《崇祯长编》将其直接归为“蒙古人”,可能是基于其族源,或者在其政治生涯早期,其与蒙古的联系更为明显,而史官在编撰时,更侧重于其最初的身份或广义上的族群归属。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记载视为完全的“相反”。更准确的理解或许是,满桂是一位具有蒙古族源,但已在山东地区定居繁衍、并完全汉化的明朝将领。他的身份认同,更偏向于他所生活的汉族社会和效忠的明朝。孙承宗年谱的说法,恰恰为我们理解这种“蒙古人”到“山东人”的转变过程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视角。

对于历史人物身份的考证,我们往往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去解读不同的史料,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记录者的视角以及人物自身的选择。满桂的民族身份,正是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例子,它展现了在历史长河中,民族身份的流动性、融合性以及政治环境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满桂这种蒙古族裔,世居内地汉化有什么可奇怪的。明初朱元璋招降了大量旧元军安置在边境各位,陕甘一代卫所明军蒙古人比例最初甚至可能超过了汉人。随着朱八八强推汉姓和汉俗,并向边镇移民,大量番人被汉化了。

此后历届边军多有招募蒙古人充做军力的传统,万历年间总兵宣大总兵麻贵就曾携蒙古家丁到朝鲜作战,哱拜之乱更是原降驸并做了明军的蒙古人叛乱。明末更是一大票蒙古人在明军序列中作战,一些蒙古人还成为了明军军官,如祖宽、桑昂(原察哈尔蒙古部)等辈。

在李自成吸收了大量投降边军后,连农民军内都有大量的蒙古人。

皇太极在松锦大战获胜后,将锦州城内不愿意投降的蒙古人屠戮一空。

呵呵,说好的满蒙一家亲呢?

user avatar

把结论放在最前头:《崇祯长编》中满桂自辩“原籍山东,世居宣府”之言虽不能确凿无疑地证明他就是汉人,但至少百分之九十地证明《明史》中关于他“幼入中国”的论断是不实的,而其政敌赵率教的女婿严云从攻击他的一句“西裔孽种,冒建高牙”的侮辱之言恐怕很难让人信服,因此本人认为满桂大概率为汉人,小概率为蒙古人,但无论其族裔所属,满桂确实忠心于大明,天地可鉴。

以下是详细证明过程。

————————————————————————————————

首先,世居山东和是什么民族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明朝卫所军有很多世袭的军户、军官都是“达(鞑)官”,其中大多数都是“鞑靼人”,也即蒙古人,不过他们为了大明江山可以说是流尽了血泪啊~战死沙场的不在少数,人家爱大明的心可不比任何人少~

最近在标点细看《宪宗实录》,随意从中一搜,就可以看到这类记载:

天顺八年十一月,乙亥,命两广杀贼阵亡达官南京锦衣卫带俸指挥佥事猛可帖木儿子狗儿袭升指挥同知,正千户困帖木儿可可帖木儿袭升指挥使仍带俸

天顺末年至成化初年,两广猺、獞(现在的瑶族、壮族)造反,南京锦衣卫带俸指挥佥事猛可帖木儿和正千户困帖木儿前去镇压,杀贼时不幸阵亡,皇帝让他们的儿子狗儿可可帖木儿接替他们父亲的职位,并分别升为指挥同知和指挥使。


成化元年二月,甲申,命金吾左卫指挥使范敏弟政袭升都指挥佥事,武成后卫指挥同知王瑾从弟让袭升指挥使,金吾左卫指挥佥事巫敬子荣袭升指挥同知,锦衣卫正千户孛罗 狗儿、皂狗儿住儿袭升指挥佥事,俱以从征两广阵亡功也

这里是锦衣卫正千户孛罗 的儿子狗儿以及皂狗儿的儿子住儿袭升指挥佥事。


成化元年八月,癸卯,命故南京府军卫指挥佥事帖木儿帖木歹袭职

这里是让南京府军卫指挥佥事帖木儿的弟弟帖木歹袭职。


成化五年正月,己亥,命锦衣卫带俸达官都指挥使赛弗剌阿力迭必失袭父原职本卫指挥使,仍带俸。

这里是让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使赛弗剌的儿子阿力迭必失袭父原职本卫指挥使。

之前的那些例子,从“达(鞑)官”的名字看来,很明显应该是蒙古人,叫“帖木儿”很多,另外有些名字实在是奇葩,比如好几个叫“狗儿”的。

但这里的都指挥使赛弗剌和他的儿子阿力迭必失就不太看得出来了,或许是色目人也说不定?

另外,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发现,史书在说到这些非汉族军官时往往指明是“达(鞑)官”,且他们的名字也多不是汉名(就是一看就不像咱们汉人的名字),当然也不是没有看起来很像汉名的。

成化六年六月,癸丑,命故南京锦衣卫带俸达官指挥使哈三哈哈忠袭职

这里的达(鞑)官“哈三哈”还是不怎么像汉名,而他的儿子哈忠就像多了,估计再往下传几代,又是一位世居南京的“哈姓”人了。


成化七年三月,总督两广右都御史韩雍奏:广西流贼来寇,广东信宜县参将杨广及副使孔镛等率兵追至蓝村,克之,后流贼又分为五,寇岑溪等县,追至白石山,贼据险迎敌,复克之,贼夜遁,七年正月,贼营上霜山,游击将军冯昇与达官都指挥葛春等,四面悬山而进,贼不意官军猝至,溃散,捣其巢穴,前后凡斩首六百十三级,追还被虏人民六百六十九,牛马器械甚众。
成化十二年三月,乙卯,升前军都督佥事马昇、吴英俱为署都督同知,锦衣卫带俸达官都指挥使白瑜、王刚俱为都督佥事,瑜左府,刚右府,俱带俸,皆以两广军功斩首六级以上升一级也。

而这里的达(鞑)官葛春、白瑜、王刚实录上要是不写明他是“达(鞑)官”,你会知道他不是汉人吗?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成化七年六月,命征进两广达官阿讨剌等俱还京,时讨剌母冯氏等言其夫、男从征克敌,驻劄广东,今越三年,艰苦万状,请还京以听调用,许之。

这里很有意思,明实录称呼阿讨剌讨剌,弄得跟称呼汉人时一样,即在前文出现一次全名后,后文只称名,这里是把“阿”做姓,“讨剌”做名处理?

另外,阿讨剌的母亲是“冯氏”,应该是个汉人,估计再过几代,这家子可能会汉化成为世居京师的“阿”姓人,当然,这或许和当年朱元璋的命令有关:

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

这么看来,这种同化手段还是很有效的。

再说回满桂,他姓“满”,也很难说这个姓到底是标准的汉姓,还是音译过来的,都有可能。我细查了《熹宗实录》和《崇祯长编》,发现提到他血统、身世的就只有题主说到的那一处,但从未有哪里说他是“达(鞑)官”的:

先是,辽东镇抚严云从,搃兵赵率教私婿也,疏紏宁远摠兵满桂,桂具疏辩言云:从谓臣西裔孽种,冒建高牙,臣原籍山东兖州府峄县,以祖职世居宣府前卫,初任古北路中运,二任潮河川守备,三任石塘路游击,四任喜峰口参将,五任督师阁臣孙承宗副縂兵、管中军事。

当然,没说他是“达(鞑)官”,也不能完全证明他就是汉人,不是蒙古人。

天顺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升金吾右卫都指挥佥事也先帖木儿、燕山左卫指挥佥事王让、义勇前卫指挥佥事李璇,俱为都指挥同知,义勇右卫指挥使张福、燕山左卫指挥使西英,俱为都指挥佥事,锦衣卫镇抚司带管指挥同知陈喜为指挥使,济阳卫指挥佥事卜马翱、大兴左卫指挥佥事门贵、陈友、彭城卫指挥佥事邵义、宽河卫指挥佥事郑琦,俱为指挥同知,府军卫正千户方得、金吾左卫正千户孙琳、金吾右卫正千户庞圮、府军卫正千户方兴,俱为指挥佥事,各官贵州两广杀贼有功,有司失于注,拟至是始改正云。

这里的金吾右卫都指挥佥事也先帖木儿明显就是蒙古人、达(鞑)官,可却没有写明,金吾右卫还属于守卫侍卫亲军,就驻扎在紫禁城附近。

而据《明史》记载:

满桂,蒙古人,幼入中国,家宣府。稍长,便骑射。每从征,多斩馘。军令,获敌首一,予一官,否则赉白金五十。桂屡得金,不受职。年及壮,始为总旗。又十余年为百户。后屡迁潮河川守备。杨镐四路师败,荐小将知兵者数人,首及桂。移守黄土岭。为总督王象乾所知,进石塘路游击、喜峰口参将。

如果《崇祯长编》中所记录的满桂本人的奏疏没错的话,那么《明史》的这种说法很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满桂明白地说了自己“原籍山东兖州府峄县,以祖职世居宣府前卫”,明显不是“幼入中国”,两种说法是完全矛盾的,除非满桂冒籍。

我不太清楚明朝一般人冒籍有没有可能,但满桂这时候做为右都督(正一品)总兵官这样的高级将领,向皇帝上奏疏时应该不敢也没必要扯这个谎,所以撒谎欺君冒籍应该不太可能,朝廷也没人说他冒籍,所以他确实是原籍山东兖州府峄县,以祖职世居宣府前卫。

只不过他可能确实祖宗是蒙古人,有一部分蒙古人的血统,但注意了,目前我这里说的是可能,而且只是一部分蒙古人血统,因为按照朱元璋的命令:

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

如果满桂世居山东,那就不太可能是纯粹的蒙古人,明中后期以后或许禁令废弛,但明初估计是逃不过去的,除非他祖宗刚好是在明中期以后归附中国,并且躲过了禁令,那么到明末也有了几代,勉强算是“世居”。

再说回满桂于天启七年十二月自己上的那道自辩奏疏,他为啥要自辩呢?

因为严云从骂他是“西裔孽种”。这话实在是难听啊,简直是种族歧视、人格侮辱啊,要搁今天的大米利坚,搞不好是要向全米国人民谢罪的!

不过为啥严云从要骂满桂?因为严云从是赵率教的女婿,而赵率教和满桂严重不和,而且二人不合这事还传到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耳朵了,说明这矛盾还很大。

早在天启六年四月十一日,天启皇帝朱由校曾经给兵部下过一道谕令:

上传与兵部:闻总兵赵率教、满桂二人不和,痛思前此失事,皆不和所致,岂可复蹈前辙?著马上差人传去,务要协力同心,及早干封疆大事,功罪一体,如有尚气生嫌者,朝廷三尺具在,决不姑息。

而满桂最早出现在《明实录》之《神宗实录》辽东经略杨镐在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十一日的一封奏疏中:

大帅如王国栋、柴国柱、偏禆如朱万良、别镇等,守备如满桂等,皆可急使,以救目前之困,图后日之举者。

再之后:

万历四十七年四月六日,升满桂为黄土岭守备
天启元年九月癸丑(九月十五日),升广西参将黎国炳为潮漳副总兵,山西老营堡游击郜勋为神机七营参将,山海关都司佥书施洪谟为山西北楼口参将,天津海防游击苑攀龙管五军二营参将事,蓟镇三屯滦阳营游击王希葛,管分守龙固二关参将事,蓟镇潮河川关守备满桂都司佥书,管石塘岭参将事。

在天启三年闰十月一日孙承宗的一封奏疏中提到:

......臣与鹿善继、茅元仪、万有孚及滿桂、孙谏、赵率教得以备关城者......

从此开始,满桂和赵率教的名字就开始频繁地同时出现,且满桂一般排在赵率教之前:

天启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叙蓟辽抚夷功,满桂、杨元吉、赵率教各进署都督佥事。
天启五年九月十四日,巡关御史洪如钟奏:柳河巡哨失事情形得旨,马世龙已有旨了,关门重地,全赖枢辅,何云事权不一,西虏挟赏,宜照额给发,弗使生心,宁远前屯系关门外蔽,满桂、赵率教务严加防御,以保无虞。
天启五年十月九日,巡按直隶御史洪如钟言:臣历榆关时曾问辽事,说者谓前事皆因经抚不和而欺,今枢辅、抚臣固称一心一德之雅,......,今大凌河左辅之兵固无恙也,而宁远之满桂、前屯之赵率教,久无疏虞,庶几保障,......,其满桂、赵率教、梁柱朝、倪宠、李秉诚,俱着各守信地,悉心防御,毋务虚文。
天启六年二月四日,辽东经略高第报:西虏乘奴入犯,率二千余骑犯平川、三山堡等处,赵率教率兵御之,前后斩虏首级八十三颗,获达马一百五匹,又犯中后所,副将杨应乾率兵追至高台堡,斩虏首级二十颗,获达马七十匹。
得旨:屡报捷音,朕心嘉悦,袁崇焕已升佥都御史,满桂、赵率教实授总兵加都督同知,左辅等俱著查明优叙,所发犒赏银十万两,听经臣分给宁远、前屯两处军士,督臣出关,援兵既集,当相机调度,逐虏过河,各路口尤宜严加防护,无致疎虞。
天启六年二月十五日,宁远参政袁崇焕疏辞升职,请终制,因陈善后事,宜请以十万五千官兵汰为八万,以二万留关内,六万布关外,宁远添二辅城,以为特角,各堡增设铳台,以为应援,而宁远以东,仍安哨探,令就地为耕,有事仍收还宁远,南兵脆弱,西兵善逃,莫若用辽人守辽土,将官则辽东一总兵,关内一总兵,余皆赘也,李秉诚从奉集、辽广宁远逃至今日,而贪克异尝,徒为达奇,勋外府破冒之廪费,宜追毛文龙,宜檄居近岛,侦奴虚实,官减兵减,饷力自饶至,于时下,急需马匹银二十万两,盔甲器械银十万两,铅子火药银五万两,操赏工犒银十万两,宜立时措解,西虏素为属国,不抚即能为患,今有宁远之捷,宜就此驭之,若夫宁远幸存,总兵满桂实司提调,副总兵左辅、参将祖大寿,与中军守备何可纲坚执塞门死守之议,其分部士民炊饭饷兵使得一意攻打,则通判金启倧之力,而西虏乘间作贼,得赵率教大创之,满桂、赵率教业已加级,左辅、祖大寿、何可纲、金启倧应各加级,以励将吏,其他与事者,俱冒石矢,当锋镝升赏,总不宜迟。
天启六年三月三日,命总兵官满桂以原官镇守宁远。
天启六年三月十六日,宁远总兵官后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满桂引疾乞休,不允。
天启六年四月十九日,蓟辽总督王之臣查报犒赏优恤山海宁前军士,用过银一万八千三百六十六两有奇,兵部覆叙宁远功次,......,满桂提督全城,而以东南首冲身任之,......二十六日,仍将城围定,每近,则西洋炮击之,贼计无施,见觉华岛有烟火,而冰坚可渡,遂率众攻觉华,兵将俱死以殉,粮料八万二千余及营房民舍俱被焚,次日,贼引去,是役也,守城力战之功,满桂,提督四面功,宜首叙,......,中千把等官与马前屯,则总兵赵率教,......,满桂、赵率教各升右都督,荫一子本卫副千户世袭,各赏银二十两,......

到天启六年四月为止,满桂、赵率教因为在之前的宁远保卫战中有功,俱升为右都督(正一品)

好,现在重点来了,请看下面一段实录:

天启六年五月十九日,崇焕又疏言赵、满二镇不和,近屡廑明旨,即部覆亦殷殷,臣身在事中,宁无说而处此,夫满桂与赵率教俱臣夙昔厚交,即二人亦深相倚,自宁远捷后,非其故矣,所以然者,赃近宁远时,赵率教发其属之精兵,以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满桂拒不入其兵,臣强而后入之,又不派城守,直至正月二十四日巳时,西北角被攻将圯,问继兵于臣,臣始以前屯之兵接击,后赵镇遂欲以此分功,而满桂非伹不与之同功,且责其不赴援,夹赵率教已摘其精兵赴援矣,余兵为前屯计,若倾营而来,保不受西虏之患乎?赵率教此后绝无一言,而满桂则逢人不乎,此不和所以扬于道路也,然满桂不但与赵率教异白,协参游守,以至中千把总、厅幕官生军民人等,有一和于满桂乎?至昵者,其门下之官丁也,而同心者亦少,惟夷丁数百则戚然,其相亲桂,以为睦于各丁矣,然时有逸去,则各夷亦未协于桂也,互忘尽人,我之相甘为人用者,臣也未见满桂果降心相与,臣每善下之向,亦得其不怒自兹,一捷意气愈横,如臣题分信地以两镇,共在二百里内,连山海为六城,臣谓每镇辖三城,暂分管耳,明年略地而前再为之,处满桂则愤愤不平,遂嫌中后所离宁远八十里,不便管辖,独不思辽东往时只一总兵,二千里如左右手,八十里不能辖,不肯辖,尚望其恢复两河二千里乎,况两镇俱为臣之所辖,臣颇知兵,利与害俱臣共之焉,用其鳃鳃过计,至一种骄蹇善骂,诸将领敢怒而不敢言,即修宁远一城,随修随倒,无一人得关,其说只此一城,遂疲尽物力,前屯有此乎,臣向与共围,城中赖其力,以完此城,敢自为二,以失良朋,每忠告之,欲其为朝廷用,无奈其坚拒訑郤,强敌在门,万一如前之,欲出战则必战,欲不堵门,则必不堵门,欲不移炮入城,则必不移炮入城,臣何惜以身命,为彼徇,如封疆大事,何乞皇上为封疆计,下部议,覆一事,而挂印者两将,终难相下,两镇反不得一镇之用,不若以关外事权尽属赵率教,其猷略渊远著,数平实,臣窃附同心之末,可保其业之有终,左辅功劳,俱懋诸将领共推,徐当锦州开镇,以终臣两镇更迭,而前之局,若满桂曾立有功,只以意气欠平,臣为封疆事大,不敢缄默然,其人之廉,似杜松勇,似贺世贤,本色则不可诬,或优之大镇,或召之还府,离此则人与地俱相安,若臣不能调两镇之和,又不能收满桂之用,当立斥削,臣以为边臣儆。

我大概讲下主要内容,这是辽东巡抚袁崇焕上奏满桂、赵率教不合的一段说辞,说建虏靠近宁远时,赵率教派其所属的精兵,一都司四守备来增援宁远,(当时满桂为宁远总兵,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满桂拒绝其进城(原因袁崇焕没说),我袁崇焕强迫让其进城,直到正月二十四日,城西北角快要倒了,又向我要兵增援,我就以前屯之兵增援,后来赵率教就以此为由要分享功劳,可满桂非但不肯分功,反倒指责赵率教不来增援,人家赵率教明明来增援了,是你满桂不让进啊,而我袁崇焕为了前屯的安危,自然不能倾营前来增援,虏从西边杀来了怎么办?这事以后啊,赵率教绝不说一句不好的,而满桂逢人就说,所以二人不合之事,人人皆知,道路以闻。而且这个满桂啊,不仅和赵率教关系不好了,手下的协、参、游、守,以至中千把总、厅幕官生军民人等,有哪一个跟他关系好的?就是他门下的官丁,都没几个跟他同心的,只有数百个夷丁跟他关系不错(似乎暗示满桂通敌),还不时有逃走的,当然,我袁崇焕也不是说满桂有投降的心思,还有,臣将二百里地以及包括山海关在内的六座城池平分给满、赵二人,就满桂愤愤不平不满意,嫌弃中后所离宁远八十里,不便管辖,他满桂咋不想想当年辽东就一个总兵,管辖两千里地像使用左右手,八十里地都不能管不敢管,还指望这个满桂恢复两千里国土吗?再说了,两镇都是我袁崇焕所管,我袁崇焕很知兵,利与害都是我一个人承受,(后头太长了,总之就是将满桂大骂了一通,然后就开始提要求了,建议把满桂调走,把关外事权全部交给赵率教,最后又说满桂还是有功劳的,只是意气南平,我袁崇焕跟他没有私仇,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大计啊!)

皇帝以为群情激奋,于是就听袁崇焕的把满桂调走了:

得旨,满桂廉勇素著,挫贼有功,倚任方切,既称群情欠调,暂准回府候推别用,其宁远防御事务,著左辅以原官管理,作速交代,任事原给印信缴进,关门内外大小将领,俱听赵率教调度,以便责成。

事情还没完,袁崇焕只是辽东巡抚,还有个蓟辽督师王之臣呢!

天启六年六月七日,督师王之臣疏言:辽左见在大将,止满桂、赵率教二人,而满镇与抚臣同心僇力,共保宁城,春间,抚臣对臣亟称之为日几何,不知何故,遂有廉蔺之隙,顷臣巡阅东行,途间接抚臣手书,有参满桂意,臣趋骖至宁远劝止,而疏已发,抚臣因言驰,使追之,适接报,乃知前疏已上,今又见报满桂已奉旨回府矣,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用之才,不宜置之无用之地,辽左方苦乏将,而又去此一将,师中全忌不和,而又自失其和,臣在同舟,不觉拊膺扼腕,若抚臣有不足,满桂之心当与臣早一□之,或将两将互相更调,或以满桂用之山海,听臣调遣,似亦无不可者,乃去之,惟恐不远,似稍欠宽和,今当辽事起手之初,选将练兵,必湏尽捐形迹,同心同力,从实地上尽力做去,所谓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正今日对证之药也。

主要内容:督师王之臣上疏说:辽东现在就满桂、赵率教两个大将,怎么把满桂给我调走了???前不久满桂还和袁巡抚共守宁远城呢!刚巧我前一段巡阅东行,在路上接到抚臣袁崇焕的手书,说要参劾满桂,我赶紧赶往宁远去阻止,不料奏疏已经发出去了,想追也追不上了,今天竟然听说满桂已经被调走了!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满桂这么好用的将军,不应该放着不用啊,现在辽东本来就缺将,军队最忌不和,现在自失其和,我实在是感到可惜 !如果袁巡抚有什么不满意的,应该早跟我说啊!偷偷把满桂调走是什么意思!要么将两人互相对调,或者将满桂调到山海关,听我调遣也行啊!

得旨,辽左从来坏士都因不和,朕深切痛恨,今督师、巡抚同任封疆,功罪一体,果能捐去形迹,和衷集事,宽慰朕心,便是忠诚体国之臣,灭贼复辽,端不外此卿,身膺督师,手握赐剑,将吏进退战守机宜,自当指授一切,公事须□议妥当,使号令归一,将士知所适从,该奏的照例会奏,满桂廉勇箸闻,朕所素鉴,因抚镇参□同城未便,暂准回府,既称将才难得,山海需人,应何委任,著兵部酌议来说。

皇帝有些尴尬,回复说既然觉得满桂可以,那就让兵部再议议?

从以上史料基本可以得到满桂、赵率教矛盾的起因缘由了,我真心不知道袁崇焕在想什么,本来没什么大事的,一通折腾,拉偏架,搞的矛盾越来越深。袁崇焕他作为巡抚,不去调和手下将领就算了,这种小矛盾本来很好解决的,可他居然推波助澜,越闹越严重,简直莫名其妙,而且他那暗戳戳的心思实在让人心寒,就这一点来看,袁崇焕这个巡抚做的很不称职。

不过,从以上几条史料倒是意外地得到了一些蛛丝马迹,满桂手下似乎有数百夷兵?大概就是蒙古兵?或许这增加了几分满桂为蒙古人的的可能性,不过,当时宣府边地的边将收罗一些骁勇善战的蒙古兵作为家丁似乎也很正常,当年的李成梁几乎可以说是老奴半个干爹了,何况是满桂这样的粗犷猛将。

相关史料很多,有空我再来补充,总之,满桂和赵率教长期共事,因为宁远保卫战争夺功劳一事渐生矛盾,再加上巡抚袁崇焕推波助澜,矛盾越来越大,彼此之间相互攻击、谩骂肯定是少不了的,熹宗实录中很多史料可以证明,以至于这事传到了天启皇帝的耳中,还亲自下令给兵部传谕,让二人同心协力,督师王之臣也很是不满,于是不仅将将不和,督师巡抚也有了矛盾。

所以严云从作为满桂政敌赵率教的女婿,他骂满桂“西裔孽种,冒建高牙”这话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或许满桂只是因为长居宣府边地,自幼便习武演射,所以长相粗犷,有草原蒙古人的作风,所以和赵率教闹矛盾了以后,年纪轻轻的严云从就这么捕风捉影地骂了满桂一句,于是便被写明史的给记录下来了。

总之,《崇祯长编》中满桂自辩“原籍山东,世居宣府”虽不能确凿无疑地证明他就是汉人,但至少百分之九十地证明《明史》中关于他“幼入中国”的论断是不实的,而其政敌赵率教的女婿严云从攻击他的一句侮辱之言恐怕很难让人信服。

user avatar

“蒙古族”和“山东人”又不是两个矛盾的概念,蒙古族就不可以住在山东吗?

按《崇祯长编》,严云从攻击满桂是“西裔孽种,冒建高牙”,所谓西裔孽种,是说满桂为蒙古裔,有蒙古血统。而满桂抗辩时声称:“臣原籍山东兖州府峄县,以祖职世居宣府前卫……”,并没有正面反驳自己是蒙古裔的说法,只是强调自己原籍在山东,是一步步因功升上来的。所以说,满桂有蒙古血统大致是真的,这也不奇怪,明初有很多蒙古人留在内地,改为汉姓,并世代为明朝军户,满桂的先祖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不过要注意的是,“满桂”这个名字并非蒙古名,而是标准的汉名,即姓满名桂。其实“满”姓也不是什么稀奇的姓氏,如三国时就有著名的谋士满宠。又按鹿善继《鹿忠节公集》,他给满桂写信时称其为“满愫丹”,可见其还有一个字或者别号叫做“愫丹”,已经是完全汉化了。

综上所述,满桂应该是一个有蒙古血统,但世代长期居住在内地,早已完全汉化的明朝军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末名将满桂的民族身份,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记载,尤其是与《明史》、《崇祯长编》以及孙承宗年谱的说法相比照。这其中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家族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自我认知等复杂层面。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史》和《崇祯长编》的说法。这两部史书都明确记载满桂是蒙古族。 《明史·满桂传》 :“满桂,字景.............
  • 回答
    满桂和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之前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他们并非那种亲密无间的“哥们”,但绝对是公事上的重要合作者,而且在很多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欣赏的基础。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他们共事北京的那个时期。首先,得明确一点,满桂这个人,在努尔哈赤崛起、后金日益强大的年代,就已经在北京军务.............
  • 回答
    满桂,这位在明末烽烟四起、朝堂动荡的年代里闪耀的将星,如同一抹浓烈的色彩,在史书的画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评价他,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拂去时光的尘埃,去细细品味他的勇猛、他的忠诚,以及他身处乱世的无奈与悲壮。一、 初露锋芒,少年将军的锐不可当满桂并非出身显赫的士族,而是凭借着军功一步步爬上高位。.............
  • 回答
    关于袁崇焕“射满桂”这件事,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并且许多记载都倾向于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传说或者被夸大的说法,而非历史事实。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桂”是谁。满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将领,与袁崇焕共事过。在明朝末年,辽东战事吃紧,朝廷内外局势复杂,将领之间的矛盾和猜忌也屡见不鲜。关于“射满桂”的说法,最.............
  • 回答
    当意识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熟悉的身体感官逐渐清晰,我知道,我已不再是我。脑海中无数的画面飞速闪过,袁崇焕、宁锦大捷、松锦兵败……这些陌生的名词和过往,如同烙印般刻在我的灵魂深处。我,满桂,一个曾经的普通人,此刻却肩负着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明,并且,要从袁崇焕身边那些虎视眈眈的目光.............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满清(清朝)在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策略,成功利用汉八旗(由汉族人组成的八旗部队)为其卖命打天下。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其运作机制: 一、八旗制度的建立与结构1. 八旗的起源与分类 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于1635年创立,分为满洲八旗(满族人)、蒙古八旗(蒙古族.............
  • 回答
    满民族主义者对“满族血统十分混杂”这一科学事实的看法,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满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光谱,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方式。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一些普遍存在的观点和应对策略,力求让描述更加真实和生动,避免AI痕迹。核心的挑战与防御首先,要理解“满族.............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也说明了化学反应的复杂性。你观察到的“满是铁锈的铁钉泡在稀醋酸中,在铁锈未除去到能看见铁的情况下与铁反应生成气泡”并非异常,而是两种化学过程同时进行的体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先明白什么是“铁锈”。咱们生活中常见的铁锈,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铁,最主要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
  • 回答
    满广志,一个名字在中国军迷圈里如雷贯耳的指挥官。他的履历,尤其是在信息化战争时代的作战实践,为他赢得了相当高的声望。关于他能否最终登上将军的宝座,这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毕竟他的表现确实引人瞩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是他的军事能力和战绩。 满广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信息战.............
  • 回答
    满宠这个人,在曹魏集团里,说他是“大将之才”,一点不为过。他不是那种冲锋陷阵、万夫不当的猛将,也不是那种坐镇中枢、运筹帷幄的谋士,而是那种扎扎实实,把每件事都做得滴水不漏的“实干派”,而且是能干出大事的那种。论才能:满宠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治军治政的综合能力: 他不仅仅是个能打仗的将军.............
  • 回答
    满遗,这个词在互联网上被用来形容一类对清朝历史和文化抱有强烈情感、甚至是推崇的人群。要理解这个圈子,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核心观念与情感寄托: 对清朝的“正统化”和“美化”: 满遗的核心观点往往是将清朝放在一个极其正面的位置上,甚至是一种“正统”的视角。他们会强调清朝的疆域辽阔、国力鼎盛、.............
  • 回答
    “满遗”这个词,在网络上和一些讨论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算太高,但只要一出现,通常都会伴随着一些比较激烈的情绪和争议。理解这个词,我们需要从它的构成和它所指向的群体、行为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来分析。词源解析:“满遗”顾名思义,就是“满族遗民”的缩略。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点贬低和戏谑的色彩,主要用来指代那些仍.............
  • 回答
    进入一座满功率运行的核电反应堆厂房,是一种极其独特、令人震撼,同时又充满一种严谨和克制感的体验。这绝不是普通人能轻易接触到的地方,但如果有机会,它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根据公开信息和一些从业者的描述,尝试详细描绘那种感受:前期的准备与进入: 层层审批与安检: 在你踏入厂区大门之前,就已经.............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历史、民族性、地理、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需要深入探讨。简单来说,满人、蒙古人成功入主中原,而日本工业国却未能征服中国,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方面:一、 成功入主中原的满洲人与蒙古人:满洲人和蒙古人在征服中原时,并非是简单的军事力量碾压,而是利用了当时中国内部的政治真空、社.............
  • 回答
    关于“满蒙非中国”这一说法以及元、清是否构成“亡国奴时代”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民族、主权和现代政治立场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满蒙非中国”的历史与政治含义1. 历史背景 满洲:历史上,满洲(今中国东北地区)在清朝时期是清朝的疆域之一,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与汉族、蒙古.............
  • 回答
    百乐满和林内,这两大热水器品牌,在国内消费者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提到即热式热水器,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这两个名字。那么,到底哪个更好一些呢?这其实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和偏好。为了让你能更清晰地了解,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好好掰扯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来掰扯掰扯。从一个最直接的角度来说,一个写满数据的硬盘,和一块空硬盘比起来,理论上是不会有明显重量差别的。你要知道,硬盘里面装的是什么?主要是磁性物质、金属、塑料和一些电子元件。当硬盘存储数据时,它是在这些磁性物质上改变方向或者说“磁化”状态。这个过程,就好比你用一块磁铁在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材料转行”的讨论之所以铺天盖地,并非意味着材料这个专业就“没法混好”,而是反映了当前行业环境、就业市场以及信息传播的几个关键点。想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层信息,细致地分析其背后原因。一、 “劝转行”的真相:并非绝望,而是“内卷”与“预期差”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上充斥的“劝转.............
  • 回答
    十八岁,人生新篇章的起点,意味着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其中就包括了财务上的独立。对于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来说,贷款这件事,脑子里难免会冒出“我能贷多少?”这个大大的问号。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数字就能回答的问题,它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首先,得明确一点:刚满十八岁,虽然法律上成年了,但在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