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满人蒙古人可以吃下中原大地,作为工业国的日本反而不行?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历史、民族性、地理、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需要深入探讨。简单来说,满人、蒙古人成功入主中原,而日本工业国却未能征服中国,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一、 成功入主中原的满洲人与蒙古人:

满洲人和蒙古人在征服中原时,并非是简单的军事力量碾压,而是利用了当时中国内部的政治真空、社会动荡以及自身在军事、组织、文化吸收等方面的优势。

1. 历史机遇与内部动荡(关键原因):
明朝的衰落: 17世纪的明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治腐败、党争不断、宦官专权削弱了中央集权。财政危机导致军队装备和士气低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更是攻破北京,导致明朝灭亡。
“天时地利人和”的满洲人: 满洲人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领导下,已经完成了八旗制度的建设,建立了强大的军事组织和相对统一的政治体制。他们趁明朝内乱,先是借山海关吴三桂之手进入关内,平定了李自成,然后借机占据北京,并逐步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蒙古人的扩张: 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时期,依靠强大的骑兵和组织能力,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虽然后来蒙古帝国分裂,但其军事实力和征服传统依然存在。他们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影响力,曾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甚至建立过元朝。

2. 军事优势与战术运用:
八旗骑兵的机动性: 满洲人的八旗军队以骑兵为主,擅长弓马娴熟的骑射和快速的机动战。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这种战术具有显著优势。
蒙古骑兵的冲击力: 蒙古骑兵的冲击力和战斗力是世界公认的,其人数众多,装备相对精良,在骑兵战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火器的引入与使用: 尽管满洲人和蒙古人早期火器不如明朝,但他们能够迅速学习和吸收汉族以及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火器技术,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军事体系中。例如,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征服南明残余势力时,火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城与心理战: 满洲人也善于运用围城战术,并结合心理战,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

3. 政治策略与文化适应:
“以汉治汉”的策略: 满洲人入关后,并没有完全推翻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而是保留了大部分官僚体系和科举制度,并任用汉族官僚。这种“以汉治汉”的策略,有效减少了统治阻力,利用了汉族士大夫的经验和知识来管理国家。
文化上的融合与统治: 满洲人和蒙古人虽然是征服者,但也积极吸收和学习汉族文化。他们学习汉字、儒家思想,并尊重汉族传统。通过科举制度,他们将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纳入统治集团,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如编修史书、提倡儒学)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虽然存在民族压迫和文化冲突,但总体上是一种融合而非排斥。
奖励与分封: 对于归降的将领和地方势力,满洲人也采取了拉拢和分封的政策,例如吴三桂的平西王封号,这有助于稳定地方局势。

4. 人口与地理优势:
地理位置的战略性: 满洲人发源于东北地区,靠近中原,并且能够从陆路和海路(通过明朝海禁松懈)对中原施加压力。蒙古人则控制了中国北方的广阔区域。
人口基数与动员能力: 尽管满洲人和蒙古人的人口远少于汉族,但他们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其族群的战斗力。在征服过程中,他们也大量招募汉人军队,补充兵力。

二、 工业国日本未能征服中国的原因: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但其侵略中国最终失败,原因与满蒙入主中原的情况截然不同。

1.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满蒙时期: 中国正处于内部动荡和中央集权衰弱的时期,外部入侵者利用了这种机会。
日本侵华时期: 日本侵略的是一个正在经历民族觉醒和抵抗的中国。虽然中国当时尚未实现工业化,但其庞大的人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是日本难以忽视的因素。

2. 中国的抵抗与抗战的动员:
全民抗战: 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展现出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和抵抗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以及广大民众的游击战争,形成了全方位的抵抗。
持久战的战略: 中国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消耗日本的国力,拖垮日本的战争机器。
国际援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中国得到了同盟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尽管初期有限),这对于维持抗战至关重要。

3. 日本自身战略失误与国力限制:
速战速决的幻想: 日本军国主义者低估了中国的抵抗能力,并企图通过闪电战来迅速征服中国。然而,中国的广袤土地和顽强抵抗使得这一计划彻底破产。
战线过长,后勤压力: 日本的侵略战线过长,需要投入巨大的兵力、物力和财力来维持占领和进行战争,这对其本就有限的国力造成了沉重负担。
战略目标不清晰: 日本的侵华战争目标模糊,既想占领土地,又想经济掠夺,最终陷入了“以战养战”的泥潭,但其掠夺的成果无法支撑其庞大的战争消耗。
资源限制: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身资源(特别是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匮乏,高度依赖进口。战争的爆发,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切断了日本的海外补给线,使其工业生产和战争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国民生产总值与战争消耗的对比: 尽管日本是工业国,但其GDP和战争消耗之间的比例是惊人的。每一次战争的投入都可能远超其年度生产能力,这导致其经济体系不堪重负。

4. 政治与社会结构:
日本军国主义的局限性: 日本的军国主义虽然带来了工业和军事的快速发展,但其僵化的政治体制和对国内民众的压迫,也限制了其战争的长期可持续性。
中国的政治改革与统一: 尽管中国内部存在分裂,但在抗日战争的推动下,国共合作成为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中国的抗战力量。

5. 地理与环境因素:
中国的广袤与复杂地形: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这为游击战争和分散抵抗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日军的控制和推进带来了巨大困难。
“焦土政策”和阻碍: 中国军队和民众在撤退过程中,有时会采用“焦土政策”,破坏基础设施,进一步阻碍日军的军事行动和补给。

总结对比:

满蒙入主中原 是一场依靠内部瓦解、军事优势、政治策略和文化融合的征服。其成功在于抓住了历史机遇,并能有效利用和改造中国固有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日本侵华战争失败 是一场外部侵略者试图征服一个正在觉醒和抵抗的民族的失败。其失败在于低估了中国的抵抗能力,未能克服自身的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持久战的挑战。

简而言之,满蒙的入主是“内部的权力转移与重塑”,而日本的侵略则是“外部的征服尝试”。后者的难度和成本远高于前者,尤其是在一个拥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和抵抗意志的古老文明面前。日本的工业实力虽然带来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在面对一个全民皆兵、众志成城的对手时,仅仅依靠军事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话实说,要是没有西安事变,日本吃下中原还真不是没有可能。

有些人一提占领中原就是军事,可回忆一下历史课本,西安事变之前有啥大事来着?

1933年,何应钦和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1935年,日本暗中支持发起了所谓“华北五省自治”,河北和察哈尔已经事实上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

要是日本人继续搞蚕食,以日拱一卒的方式继续向南推进,以国民政府的德性,难保不会进一步退让以换取日本对其“剿匪”的支持。而如果日本真这么干了,那河南、山东等地方被日本控制也是迟早的事情。

user avatar

1,工业武装的军队物资消耗极大,农业条件下的军队物资消耗小。

我国地形复杂,山多地少,交通运输不便。日本军队的物资给养必须通过铁路、轮船、卡车运输。作为农业国的我们当时没有供卡车行走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跟美军在阿富汗一样,运输必须靠驴)。所以日军的侵略和统治区域大多限于河流和铁路周边。

而满蒙农业军队的对给养的要求小得多。

2、和蒙满比,日本还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

中原面临满蒙时,是孤军作战。

面临日本时,还有欧美一堆国家虎视眈眈。这些国家在华、在东亚都有各自的利益,不愿意看到日本一家做大。

比如二战前期,美国尚未参战时大发战争财。可是一旦日本威胁到菲律宾,就直接触动美国利益。美国就果断地切断了日本的物资供给。然后日本袭击珍珠港。然后大家都知道了。

3、侵占中国要讲基本法。

这个基本法就是:我们历史上北强南弱是常态;需要先占领和巩固北方大平原,然后利用北方的人口和资源各个击破南方。

满蒙都是走这个路线。

而日本军事上违背了这个常识,没有巩固北方就直接到华中中心开花。结果TG在华北平原搞敌后破袭战,拖住了日本的大后腿,使其“以战养战”的军事意图彻底破产

4,不要低估蒙古的力量。

蒙古进攻南宋时,已经是横贯亚洲的庞大帝国。没有后顾之忧,连阿拉伯的兵源都能调到中原来。这组织能力,对南宋是碾压的。南宋依靠地理条件与其周旋了几十年,谁能想蒙古消灭西藏,再灭大理,绕道上万里从背后攻打南宋。这征战水平史上罕见。

满清嘛,大明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与其说满清入关,不如说关向满清走去。

日本人向来缺乏战略思维,根本没有这种组织能力,光陆军和海军就争得不可开交。

5,少数人口民族侵占多数人口民族,必须充分利用多数人口民族内部的矛盾和力量,借力打力。

满蒙都很好的发挥了这一点,日本没有发挥好这一点。

在华夷之争的时候,满蒙的统治者虽然在种族上,认为自己高一等;但在文化方面,也都还清楚自己是夷。所以,在文化上,还是主动向中原民族看齐的,而统治时组织架构仍然是自古以来的那一套,科举考试照常进行。

日本嘛,污蔑崖山之后无中华,说自己是华夏的正统,我们是夷。这就无法争取到知识界广泛的认同。在统治上,试图改变中国的文化面貌。如在东北地区搞日本教育,企图完全颠覆华夏文化。

评论区说得好:满蒙是入主中原,日本是多占一块殖民地

6,世界反殖民主义革命的浪潮和民族心理的建立。

随着技术的进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人民,对世界的认识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少知道在自己之外,还存在各种国家、各色人种,都逐渐产生了一定的民族认同心里。中华民族的观念也慢慢地建立起来。日本面临的对手,慢慢地成为4万万人这个整体。

而满蒙主要是需要搞定那些地主乡绅。古代地主乡绅是基层的实际统治者。只要他们能继续收租,他们才不在乎上面的皇帝是谁。满蒙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封王、封官、承认地主的统治博取了地方们的支持。

日本原本也是这么想的。石原莞尔之类的原本就嘲笑中国是一盘散沙。

但随着民族意识的兴起,特别是TG的群众路线和大力宣传,慢慢地唤起了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华民族这一主体的意识。全国性的抗日思潮和统一战线最终建立起来了。

user avatar

满蒙对中原,开始看似消灭,后来确定兼并,忽必烈牧马杭州、嘉定扬州屠城等消灭意图,很快被制止,江南迅即归顺,中原大致底定。

日本对中国没有战略,以军定政,根本从头就是乱的。下克上,打到哪儿算哪儿。满蒙策略似是而非,扶植汪伪半心半意,全面侵华力不从心,打到武汉日元居然贬一半,黄金储备快要耗干。军人不懂财经,文人不敢说话。那时的日本,比现在的蓬佩奥还要糊涂,就是网上所谓的没个逼数。拿着国运当内裤,胡乱挥舞,丢人现眼,以至于活该两颗原子弹,国祚至今不彰。难怪大川周明要在东京审判的时候,猛扇东条英机的笨蛋光头,制定满洲国战略的石原莞尔捶胸顿足。

user avatar

很简单,日本的政府里没有一个中国人高级官员,军部里没有一个中国人高级将领,教育上没有一所学校教汉语,皇位上没有接受过禅让之礼,说白了人家就是奔着武装殖民来的,而不是做中国皇帝来的,这样基本中国当时的上层社会就别指望了。

而下层呢?我这么说吧,若不是当时日本官方天天渲染ABCD包围网,天天煽动对外仇恨,加紧对外用兵来缓解社会矛盾,就当时日本下层贫民的生活状况,日本民众早就把天皇全家砍死在六条河原了!所以对待自己的底层人民都如此,他们能怎么对待中国的底层人民就可想而知!说起日帝在中国的“仁政”可谓是蒙古看了会沉默,奥斯曼看了会流泪,大清表示远不能及也。

所以能在一块土地上统治长远的绝不是仅仅依靠武力,而是依靠文明和思想的交融,最起码得先让对方觉得你是自己人而不是跑过来打秋风或是只是当做奶牛去挤奶的,若是只是抱着这种心态,那么哪怕是一时的占据,最终终会面临起义的风暴,就像曾经那些殖民国家一样。

user avatar

汉高祖得天下之后问大臣:说项羽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也比我会打仗多了。怎么得天下的是我啊?

大臣王陵回答说:项羽太抠了,别看他平时对待手下人好像挺和气,整天嘘寒问暖,结果等到人家立大功了,项羽却嫉贤妒能不给人封赏。

韩信也说过: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陈平曾经评价项羽: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日本在近代的行为和项羽的行为不能说差不多吧,也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了。即好逞匹夫之勇,又好妇人之仁。所谓妇人之仁就是优柔寡断不识大体,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日本这毛病到现在都没改。

比如,日本在新能源方面赌的是氢能源,日本投入巨资几乎全部垄断了氢能源电池专利技术,整个产业链几乎都掌握在日本手里,以后世界上只要有国家想用氢能源电池,就要给日本交钱,别的国家一口汤都喝不上。

于是,欧洲,美国,中国等国家联合在一起彻底封死了日本的氢能源电池的发展前途。日本吃独食的行为,让其他国家选择不带日本玩了。日本再次体验到了二战时期被围殴的感觉。

user avatar

【最简答案】古代中原,养活好几个人的农田,变成草地,才能养活一匹战马。近代日本,其工业化标志,钢铁产量,远不如美国。

user avatar

讲日本侵华的问题,就一定要讲西安事变。

说到蒙古、满清占据中原,就不能避开民族融合的问题。

中原地区的汉族人确实经过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战,但是事实证明靠单一民族不能构成这个国家。

一个辽阔的地域,生活着无数的民族,文化信仰语言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大家都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了生活得好一点,就难以避免相互争斗。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中国和欧洲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欧洲诸国,互相之间不能容忍,不能融合,谁也不服谁,最终导致分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国家。

中国这片土地上,大小战争无数,人民死伤最严重的的时期达到了十室九空的程度。

蒙古、满清和中原汉族之间的战争,就是多民族相互之间融合的过程,虽然说这个过程非常血腥,但是历史就是这样,让大家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

最后不得不放弃成见,相互接纳,最终形成一个多民族国家。

因此,这不是国家之间的战争,是民族之间的战争,是用血与火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

日本侵华这件事和上面不同的是,日本从来不是大陆居民,这片土地和他们无关,他们也从来没有在这里生活过,是纯粹的外来入侵者。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一提到二战亚洲史,一定要说美国人拯救了亚洲。

美国人算是出了一份力,但是它出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为了拯救亚洲,而是为了争夺太平洋,最终实现控制世界海洋的目的。而这一战略方向,是效仿英国。

当初英国被德国空军炸的奄奄一息的时候,苦苦哀求美国出兵,美国为什么按兵不动?

因为美国根本不在乎英国人的利益,甚至于认为英国被打的越惨越好。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的海洋强国是英国,北大西洋还在英国舰队的手上。不然德国人就不会放空军去轰炸,而是渡海作战了。

不把英国人耗空了,如何兵不血刃拿下大西洋?

因此美国紧盯的方向就是日本的联合舰队。美国的战略意图就是彻底打垮日本联合舰队,一举拿下太平洋。但是这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如何做到动员全体国民?当然需要一个无比正确的理由,那就是迫使日本不得不采取军事冒险行动。

这才是美国在二战亚洲史上的原因。

日本的侵华战争为什么最后会导致失败?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结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联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最终形成民族统一战线,举国之力抗击侵略。

当日本军队被定性为侵略者,必须予以消灭,必须予以彻底驱赶出亚洲大陆的共识达成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就变成了一个时间问题,而不是其他。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对于这一点,有疑问吗?

美国在二战亚洲战场的军事行动加速了这一进程,但是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正是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使得全体中国人民认识到日本人必须滚回日本列岛,亚洲大陆和他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这些侵略者不肯自己走掉,那么就彻底消灭他们。

如果今年打不跑他们,那就坚持战斗到明年,明年不行,那就后年。年复一年,老子干不动了,那就儿子孙子接着干,子子孙孙坚持抗战,一直到把侵略者彻底消灭为止。

毛泽东同志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愚公移山》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 ,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日本工业化是日本侵华的本钱,但是日本打错了算盘,日本搞不清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知道中国出了个伟大领袖---毛泽东。

因此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


有人讲长征和抗日的问题。认为长征和抗日没有关系,是一个为逃跑主义所寻找的借口。

实际上这方面的文章非常多,奈何有人是听不进去的。

这件事情被抹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红军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苏区,走上了漫长的逃亡之路,这个过程叫做长征,和抗日无关。----这是很多人的印象。

实际上,党史当中,一直把长征分为了几个阶段,重点是遵义会议。这是一条分割线,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才正式明确了今后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遵义会议前,毛泽东被剥夺了军权、行政管理权和党内决议权,仅仅有一个主席的头衔。

遵义会议前,占据整个红军的指导思想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这个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完全相反。

这个阶段的长征是因为一系列错误导致的。讲道理,如果没有《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那么红军会不会长征,那还说不定。

遵义会议后,就是彻底否定《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将红军重新托付到毛泽东的手上。

此后不久,毛泽东就提出北上抗日的口号。

遵义会议前后的红军是一回事吗?

肯定不是,统帅决策层都不一样了。

是一个完全推翻,完全否定的一个过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博古等三人小组为核心的红军是逃跑,不是抗日,这可以成立。

但是,遵义会议后,整个红军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个时候,红军北上抗日就是成立的。

如果中央红军不是为了抗日,只是为了寻找一个根据地,那么张国焘分裂党中央,就不好解释了。

中央红军要北上,张国焘要南下。

单纯从建立根据地出发,张国焘的建议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中央红军坚持去完全陌生的陕北,说是豪赌也不为过。

因此,很多人故意曲解长征,就是忽视遵义会议这条分割线。

长征从瑞金出发没有错,但是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

此前的错误,与主席无干。


张学良抗日的问题。

张学良当时有3大问题没有解决。

1.根据地问题。

张学良失去东北后,就没有后勤补给基地了。自己掌握不了粮草钱粮装备来源,全靠南京政府补给,这种日子是非常难过的。所谓仰人鼻息。

2.军事斗争问题。

张学良和红军的战斗毫无意义。无论胜负如何,得利的都是蒋介石。这个过程中,东北军损失的部队不会得到恢复,一旦部队被打垮,南京政府立即取消编号,只减员不增员。而陕西不是张学良的地盘,自己没有征兵的权利。这种状况是东北军全军上下最担心的,如果长此以往,和红军硬拼下去,最终会损失殆尽,残部被溶解于中央军。

东北军和红军多次交锋,无一胜绩。而红军是没有退路的。红军派出的西路军全军覆灭,仅有残部退回。红四方面军也已经北上,就这一个根据地。因此,红军只能硬拼到底。这个过程是非常残酷的,东北军就算是战斗到一兵一卒,也未必有胜利的希望。而就算是东北军战斗到最后一个,这有什么意义呢?东北军就算是打下陕北这个地盘,有什么用?胡宗南的部队齐装满员,而一直袖手旁观,此为何?一曰督战,二曰打扫战场。

东北军最后的命运,只能是被吃掉。这种看法,已经完全成了东北军全军上下一致的看法。

3.民族主义和信仰问题。

东北军入关前和入关后,是两支不同的部队。

入关前的东北军,是地方割据势力。张作霖是按照国家标准在经营东北。如果张学良不是易帜,而一个充满了独立思想的人,那么就有这个可能在日本人的怂恿下,干脆自立为王,从中国独立出去。而张学良要是搞出个满洲国来,那就麻烦得多。

入关后的东北军,这是虎落平阳。蒋介石的命令,每一道都是要东北军的命。

蒋介石既然拿东北军弟兄的命不当回事,那么蒋介石所谓的国民革命主义,三民主义,在东北军看来,就是一套骗人的鬼话。人都是这样,往左走不通,那就往右试试看。

东北军到了陕西,事事不如意,自然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东北。那个生活,东北的基础设施是中国最好的,张作霖在东北搞了那么多建设。而且,整个军阀混战时期,其战场都在中原地区,东北所受到的波及最小。

因此打回东北去,就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念头。要回到东北,不抗日怎么行了?与其被红军打死,或者是最后被蒋介石收编,还不如放手一搏,逼蒋抗日。

user avatar

国际层面,西方列强不可能坐视日本吃下整个中国大陆,外交上日本有一定的压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对中国的国际援助,英美苏等国对日军的攻击。

日本层面,下克上,中央的战略规划太模糊,时常被一线部队影响;对中国投降将领的不重视不信任,对占领区百姓的毫无理由的屠杀使中间派派也坚定了抗日决心;对占领区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难以在侵略中获得补给。本土资源匮乏,使日本不得不加大侵略范围,导致四面受敌。

中国层面,民族主义觉醒,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面积大人口多,有很大片的山区,水网和战略纵深。工业实力差,交通不发达,严重阻碍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进和攻击能力。

user avatar

游牧渔猎民族统一中原指南精简版:

1 全民说汉语,写汉字

2 迁都关内

3 独尊儒术

4 和地主投降派达成共识

5 大量任用汉人官员

6 培养一只强有力的汉奸部队

7 献祭一个大汗换取一百年统治权

8 牺牲两代大汗换取两百年统治权

日本鬼一条都做不到还说个锤子

user avatar

民国二十六年12月,驻兖州七十二师师长孙桐萱奉蒋中正委员长之命,连夜安排孔德成夫妇离乡。

晚上9点, 孙桐萱带队,要衍圣公撤离,衍圣公一会儿说小妾要生孩子,一会儿说要安排家里事宜,就是不走。

凌晨两点,孙桐萱给孔德成跪下,沉重而坚决地说:“孙某的官比您小,但今天必须执行军令,请您务必马上动身!不走不行。”

凌晨四时,衍圣公离开了孔府。

两个小时后,日军炸开曲阜北城门。


另外就是,日军占领了很多地方以后,结果入不敷出

比如甲午的时候,日军自己的记录,消耗的子弹和炮弹,缴获是百倍以上···

还有很多清朝修的炮台,都是重炮炮台,都是被日本无伤占领的

有的炮台用日本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日本所有的炮都调过来,都对射不赢的

然后守军早就跑了,日军轻松占领

无本买卖···

很多日军部队刚开战逃兵很多,都怕,打了一仗一个一个都成了无敌的天皇勇士了···

这是赚钱仗


但是当时清朝比日本还发达一些,买的和自己造的东西都多,但是人不行,都被日本缴获了,发了大财。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欧洲打成了一锅粥,美国赚钱赚的手软,中国当时轻工业也赚钱赚的手软,但是运输和生产产品的机器都是日本的,日本不光赚的手软,自己的比欧美差的机器也都卖出去了···还有钱搞技术进步了。

而到了国民党时期,买办横行,国家自己的产业更是惨不忍睹

有个笑话,叫想我北洋,能造240毫米的巨炮,能出兵外蒙屯兵西伯利亚,小小炮党,连75毫米的山炮都造的磕磕盼盼····

这时候,日军侵华以后,就陷入了一个

我打出去几十万发子弹,缴获只有几十发的一个局面··

当然豫湘桂的时候,日军倒是捡了不少美国货·····算是为数不多的几次消耗比缴获少的战斗


也就是说,蒙古和清朝还有早期的日军和清军打仗,都是缴获大于消耗


但是因为买办横行,日军全面侵华后,买办的公司赚得钱是多,可是就几间办公室,几个人····剩下的工厂只有一些面粉厂、印染厂之类的···军火都得不到补充


不光不能得到补充,还得从国内千里迢迢的运过来····


我们看比较轻松的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我们几十个村几万人,对付的也就是几十个鬼子几百个伪军

但是如果没有这几万人的努力

这几十个鬼子就能抽走了···

当地不光不能消耗鬼子的物资,还要给鬼子提供物资了·····

几个抗战根据地的成千上万个据点加起来,那就不是小数了



不得不承认, 蒋公把衍圣公强制带走,把胡适这种低调俱乐部的“汉奸苗子”送出国等等方案,最大限度了统一了思想。

反面来看,蒋公大力扶持买办,扼杀民族工业,虽然造成了我们对抗日本时候武器不好,还不能自产,但是也杜绝了大批量被日本缴获,不信大家看看豫湘桂·······

--------------------

有个故事,说抗战胜利后,有个灯谜,结交日本投降,打一古人名字

有人说是 屈原,就是屈服原子弹。

有人说是 苏武 ,就是苏联摧古拉朽解决关东军,消灭了日军最后的希望。

最后一个人说是 共工 就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user avatar

这跟工业国不工业国没关系,跟民族的治理能力有关系。

蒙古吃下中原后,学习汉文化,用汉文化治理国家,同时汉族的地主阶级和文人还是得到了任用,在朝做官,换朝代受损的只是少部分人,所以大家都可以过下去。

日本人占山东和东三省,用的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来管理中国人,这是要奴役所有人,损害了所有中国人民的利益,当然要反对他们,反抗他们。

日本就是个小国,文化和治理都是小国那一套,跟汉文化比起来差的很远,就是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别看当时日本的军事力量强,本质上还是小国思维,成不了大器,更吞不小这么大个中国。

德不配位,欲望大过实力,就是给自己挖坑,这真不是什么好事。

现在美国一直捏着日本的三寸,日本毫无独立自主发展可言,只配当狗,这就是德不配位的代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历史、民族性、地理、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需要深入探讨。简单来说,满人、蒙古人成功入主中原,而日本工业国却未能征服中国,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方面:一、 成功入主中原的满洲人与蒙古人:满洲人和蒙古人在征服中原时,并非是简单的军事力量碾压,而是利用了当时中国内部的政治真空、社.............
  • 回答
    蒙古与满人席卷中原,日本缘何止步于海疆?千百年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无数风雨洗礼,也曾被来自塞北草原的铁骑踏破,又被东北的勇士逐鹿中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以及满人建立的清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与这两支民族不同,尽管历史上日本也曾对中国产生过觊觎之心,甚至发动过大规模的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民族情感和现实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日本人普遍存在负面情绪,而对蒙古人和满族人的态度则相对缓和,甚至有些人有怀旧情结,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一、 侵略与被侵略的深刻伤痛:日本侵华战争是核心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日本在20世纪发动的侵华战争,.............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民族起源、体貌特征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并对您的观点进行更细致的分析。1. 鲜卑与蒙古人的关系: 东胡分支: 鲜卑和蒙古人确实都起源于古代的东胡民族。东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古代居住在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游牧民族的总称。 历史演变.............
  • 回答
    蒙古人创立的元朝被中国历史视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历史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国家概念的演变 “朝代”的含义: 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朝代”通常指一个相对稳定、以某个家族或群体为核心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权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更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等复杂议题。要理解为什么“国人不原谅日本人,却原谅蒙古人”这种普遍感受(尽管并非所有人都如此),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原谅”本身是一个很主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上的释怀,也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叙事、历史教育、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中亚地区复杂而迷人的历史变迁。契丹(西辽)和蒙古人确实是中亚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最终中亚的主体民族变成了突厥人,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咱们就慢慢道来。首先,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契丹(辽朝衰落后): 契丹族,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他们建立的辽朝。辽朝在112.............
  • 回答
    越南、缅甸、蒙古和老挝人对中国的看法,以及越南和蒙古部分民众对中国存在的敌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诸多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剥开这些因素,看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越南人眼中的中国:复杂的历史情结与现实考量.............
  • 回答
    要理解蒙古人和中国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情感,需要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将这种情感简单地归结为“恨”或许过于片面,因为民族关系往往是多层面、动态变化的,并且受到不同群体和个体经历的影响。历史上,蒙古族和汉族(构成中国主体民族)的交往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充满机遇与挑战。征服与统治:元朝的遗产蒙古民族最显.............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开放平台上,关于历史人物、民族起源的讨论常常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不乏一些带有情绪化或片面性的解读。你提到的“内蒙古人是正统黄金家族,外蒙古人是奴隶”的说法,在知乎上确实可能存在,但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准确、具有误导性,并且可能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要理解为什.............
  • 回答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之所以能够成为俄罗斯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即使他生前在某些方面确实需要依靠蒙古金帐汗国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镇压了罗斯人的反抗,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叙事,以及他对俄罗斯民族认同形成的至关重要作用。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历史的深层逻辑,也说明了不同的文明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其反应和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莫斯科公国能够吸收蒙古的军事和治理经验,并将其内化,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而明朝虽然初期也受益于元朝的遗留,却未能持续下去,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先来看看莫斯科公国是怎么.............
  • 回答
    在蒙古国,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中国人持有负面情绪,甚至表现出仇视的态度。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心理。历史的阴影与集体记忆首先,历史是理解这种情绪的重要切入点。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蒙古国版图是在近代形成的,但从历史上看,蒙古.............
  • 回答
    一些人认为蒙古族(非蒙古族文化)的消亡是一件好事,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常常是基于误解或偏见的观点。理解这些观点,需要深入探究其提出的理由,并进行审慎的分析。支持“消亡是好事”的论点及其分析:1. “现代化”和“进步”的论调: 观点: 有些人认为,传统的游牧文化、语言和习俗是“落后”的.............
  • 回答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国内的蒙古族人口,会比整个蒙古国的人口还要多?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里面牵扯的历史、地理、民族构成,还有很多我们日常可能不太会注意到的细节。”首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个“中国国内的蒙古族人”到底指的是谁。在中国,我们通常说的“蒙古族”是一个民族称谓,指的是.............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国际关系以及当下舆论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骂”与“点头哈腰”的对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对整个族群的攻击和赞扬,都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绝大多数人都拥有个体化的思想和行为,.............
  • 回答
    拓拔部和蔑儿乞部,这两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草原民族的独特光芒。他们虽然最终汇入了鲜卑和蒙古的洪流,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却能以叶尼塞河流域的血脉,在广袤的漠北草原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业,统御着许多与他们并非同源的部族。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的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方方面面。虽然表面上看都是“收复”的说法,但台湾和蒙古的背景差异巨大,这决定了它们在中国(以及更广阔的世界)心目中的分量和被提及的频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下:1. 台湾:历史纠葛、现实联系与战略价值的叠加 历史上的“未竟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困惑。确实,当我们聊起宋朝,尤其是南宋,很多人第一时间脑海里会浮现出“金国”,甚至是“岳飞抗金”的画面。而你说得对,从最终灭亡的角度看,蒙古才是那个终结南宋的国家,而且其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无疑更胜一筹。那为什么我们似乎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