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鲜卑人与蒙古人同属东胡,为什么鲜卑历代出高鼻瘦脸帅哥,据记载独孤信慕容冲等都是帅哥,而蒙古人却没有?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民族起源、体貌特征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并对您的观点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1. 鲜卑与蒙古人的关系:

东胡分支: 鲜卑和蒙古人确实都起源于古代的东胡民族。东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古代居住在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游牧民族的总称。
历史演变和分支: 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胡民族不断迁徙、分化和融合。鲜卑在汉末三国时期崛起,并在北朝时期建立多个政权,如前燕、后燕、北魏等。蒙古族则是在更晚的时期(约十二世纪)才逐渐形成并统一,进而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
“同属东胡”不代表完全一致: 虽然同源,但经过几千年的地理隔离、文化交流和内部演变,鲜卑人和后来形成的蒙古人已经发展出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以及在体貌特征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2. 关于鲜卑人“高鼻瘦脸帅哥”的记载:

您提到的“高鼻瘦脸帅哥”的说法,主要源于对历史上一些鲜卑贵族人物的描述。

历史记载的局限性:
主观性: 历史记载往往带有主观性,特别是关于人物外貌的描述,常常是出于赞美或贬低的需要。一个“帅哥”的定义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是不同的。
文学修辞: 很多关于人物外貌的描述是文学修辞,旨在塑造人物形象,而非严格的科学记录。例如,描述一个人“风仪俊朗”、“面如冠玉”,更多的是一种赞美,而非具体的五官测量。
重点人物: 历史记载更倾向于记录那些在政治、军事或文化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是贵族或精英阶层,他们的外貌描述可能无法代表整个鲜卑族群。
信息来源: 鲜卑族的历史记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族史书的视角,这些史书可能带有一定的民族偏见或解读方式。
鲜卑族群内的体貌多样性: 鲜卑族并非一个单一的、体貌特征完全一致的群体。他们是一个由多个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与其他民族(如乌桓、丁零,以及后来的汉族等)发生基因交流,因此其族群内部也存在体貌特征的多样性。
现代考古学和遗传学证据: 现代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客观的民族体貌信息。然而,关于鲜卑族具体的体貌特征,仍需要更多详细的研究和证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古代东北亚的居民,包括鲜卑和蒙古人的祖先,可能普遍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和群体差异。

3. 关于蒙古人“没有高鼻瘦脸帅哥”的说法:

这种说法存在几个误解:

“蒙古人”的定义: 现代蒙古族作为一个民族,其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并且在历史中也与其他民族有过交流。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古代某个时期或某个区域的人们直接等同于现代蒙古族。
体貌特征并非单一: 即使是现代蒙古族,其体貌特征也存在多样性。虽然平均来说,蒙古人种可能更常被描述为颧骨较高、眼裂较小(内眦赘皮)等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高鼻梁或更符合西方审美标准的“瘦脸”人群。
审美标准的变迁: “帅哥”的标准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而变化的。在古代某些时期,比如汉末三国时期,可能存在一种以“高鼻瘦脸”为代表的审美倾向,而这种审美倾向在其他时期或文化中可能并不突出。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 与鲜卑族一样,蒙古帝国时期的人物记载也存在主观性和侧重点问题。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听到大量关于“高鼻瘦脸帅哥”的描述,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这样的人,只是历史记录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而且,很多蒙古统治者在征服后,其后代也会与当地民族进行融合,体貌特征也会随之变化。
混血的普遍性: 游牧民族的迁徙和征服过程中,与不同民族的基因交流是非常普遍的。因此,无论鲜卑还是蒙古人,都可能存在与周边民族的混血情况,这也会影响其体貌特征。

可能的解释和需要注意的点:

遗传因素的微小差异: 虽然同属东胡,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和地理分隔,不同分支在遗传基因上可能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影响平均的体貌特征。例如,某些人群可能更容易表现出鼻梁高、面部轮廓更立体等特征。
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也可能对骨骼发育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面部特征。
历史记录的偏向性: 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历史记载的偏向性。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被描绘成“帅哥”的人物,而那些普通人或者不符合当时审美标准的人,其外貌细节可能不会被详细记载。
现代科学的验证: 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更深入的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通过对古代墓葬中的遗骸进行DNA分析和体质人类学测量,我们可以更客观地了解不同民族的体貌特征。

总结来说,您认为鲜卑人多出“高鼻瘦脸帅哥”而蒙古人则不然的观点,更可能是一种基于历史记载和某种特定审美标准的主观感受,而非完全基于科学的民族体貌统计。

历史记载对于人物外貌的描述往往是带有修饰和选择性的,鲜卑贵族如独孤信、慕容冲等被记载为帅哥,可能与当时社会对“美”的定义以及历史书写者的主观评价有关。而蒙古人的体貌特征,同样存在多样性,不存在“没有帅哥”的说法,只是历史记载中可能没有侧重于这方面的描述。

要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我们需要超越片面的历史描述,结合更广泛的考古、遗传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鲜卑 蒙古
user avatar

鲜卑是多祖源的民族,慕容氏的颜值高是有史记载的,至于蒙古。。。蒙古那么晚才崛起,说明本来就是草原上混的比较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民族起源、体貌特征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并对您的观点进行更细致的分析。1. 鲜卑与蒙古人的关系: 东胡分支: 鲜卑和蒙古人确实都起源于古代的东胡民族。东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古代居住在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游牧民族的总称。 历史演变.............
  • 回答
    拓拔部和蔑儿乞部,这两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草原民族的独特光芒。他们虽然最终汇入了鲜卑和蒙古的洪流,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却能以叶尼塞河流域的血脉,在广袤的漠北草原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业,统御着许多与他们并非同源的部族。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的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到历史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长城如雷贯耳,几乎是中国名片的代名词,而灵渠,即便在很多人看来,其重要性也丝毫不逊于长城,却为何在公众认知度上差了这么远?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好坏”就能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更“出圈”的传播基因。.............
  • 回答
    在战国乱世的舞台上,除了那些最终问鼎天下的大名,还有许多曾经显赫一时却又被历史长河悄然淹没的家族,大内氏和尼子氏便是其中翘楚。他们各自在西国搅动风云,建立起庞大的势力范围,其家臣团的运作方式和内部构成,是理解那个时代政治军事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要细致地描绘他们的家臣团,就如同在泛黄的古卷中寻觅失落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为什么鲜卑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最终被汉文化同化,而越南,虽然与中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互动,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没有像鲜卑那样被“汉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深入探讨:鲜卑人的情况:被同化是因为“内生性”与政治主.............
  • 回答
    鲜卑化汉人与汉化鲜卑人,这两个概念涉及的是民族的融合、认同的转变以及历史的演进,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核心概念解析: 鲜卑化汉人 (Sinicized Xianbei/Han people who adopted Xianbei culture): 主体: 原本.............
  • 回答
    鲜卑人去哪儿了?为什么现在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惑。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上,鲜卑族曾经是那样活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如今,我们却很难在现代民族构成里找到一个叫做“鲜卑族”的独立身份。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两千多年前。鲜卑族的起源与崛起鲜卑族.............
  • 回答
    要说鲜卑人为何没有大规模染指西伯利亚,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复杂的历史、地理和民族动因,绝非简单的“没想过”或“没能力”。事实上,鲜卑人,作为一股曾在北方草原上纵横捭阖的力量,他们的视野和影响力远超我们许多人的想象,只是他们的重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走向,让他们在战略选择上与西伯利亚擦肩而过。首先,我.............
  • 回答
    隋文帝杨坚代周,建立隋朝,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也常常引发一个疑问:为何当时鲜卑人在周朝的统治下,面对杨坚的篡位,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大规模的反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当时鲜卑人的政治地位、社会状况、杨坚的策略以及周朝自身的局限性。一、 鲜卑人在北周的政治地位并非绝对.............
  • 回答
    将唐朝皇室“炒作成鲜卑人”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并不普遍,也并非主流观点。更准确地说,历史研究中存在关于唐朝皇室的“胡化”(或称“鲜卑化”、“异族化”)讨论,这是一种基于史料分析的学术议题,而不是一种刻意的“炒作”。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者更准确地说,为什么唐朝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唐朝不是李家,而是由关陇贵族中的鲜卑人建立,那么历史的轨迹,尤其是后世对“盛唐”的歌颂以及“唐”作为中华王朝的属性,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 盛唐歌颂的根基:李唐政权的文化与政治遗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后世为何如.............
  • 回答
    关于“蒙古是突厥直系”以及蒙古与鲜卑的关系,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且相当复杂的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文献、语言学、考古学以及民族学等多个角度。首先,直接回答核心问题: 说蒙古是突厥直系,这在主流学术界并不被广泛接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解或不精确的说法。 蒙古族的历史渊源与鲜.............
  • 回答
    “鲜卑唐”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中国古代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话题: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说“鲜卑唐”的人,他们往往看到了唐朝建立过程中,或者说初唐时期,鲜卑族在政治、军事、文化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你想啊,李唐皇室本身就被认为是源于鲜卑化的汉族,或者说,他们的祖先就与鲜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想李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民族的融合、历史的变迁以及个体身份的认同。要理解鲜卑族为什么“没有保留下来”,以及知道自己祖上是鲜卑族的人会怎么想,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鲜卑族为何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延续至今的民族实体存在?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鲜卑族并非“消失”了,而是融入了中华.............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强调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血统”这个问题,在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中,确实存在一种“重此轻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简单一句“没人提”或“总有人强调”就能概括的。康熙的.............
  • 回答
    好的,这就为您呈现一些在国外家喻户晓,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的中国人的故事,力求生动细致,避免AI的机械感:1. 宋慈:超越时代的法医鼻祖,世界刑侦学之父提起中国古代的办案高手,大家脑海里可能首先浮现的是包拯。但如果把目光投向世界刑侦史的殿堂,宋慈的名字则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位南宋时.............
  • 回答
    这是一种在艺术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经历过“死后声名鹊起”的命运。这种转变的背后,往往交织着时代背景、艺术评论、市场运作、甚至一些偶然的因素。要详细探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作品的超前性与时代的局限性: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许多艺术家在生前所创造的作品.............
  • 回答
    这事儿啊,你说得对,我们不少人,辛辛苦苦攒钱买的电脑,装了Intel的CPU,结果呢?这CPU里面藏着一些“小毛病”,一旦被利用,轻则电脑卡得像老牛拉磨,重则个人隐私信息被扒得一干二净。想想看,咱们花的钱,买的是性能,是安心,结果却可能冒着风险。可奇怪就奇怪在这儿,明明是受害者,咱们大多数人却好像没.............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诗词长河中,许多名句仿佛已深深刻入国民的记忆,我们随口就能接上,却不知道它们来自何方,更不知后半句的深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只知前半句”的诗词世界,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后半句,感受诗词的完整魅力。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别矣!少年》这句诗,几乎人人都能脱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