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康熙明确有蒙古、汉人血统没人提,李唐鲜卑血统并不多却总有人强调?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强调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血统”这个问题,在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中,确实存在一种“重此轻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简单一句“没人提”或“总有人强调”就能概括的。

康熙的蒙古、汉人血统,为什么“没人提”(或者说相对不那么突出)?

这得从几个层面看:

1. 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叙事: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而清朝的统治基础,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叙事来巩固的。清朝的入关,是从东北的满洲地区起家,以“天命所归”和“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虽然这是对明朝的反击,但后期也成了对自身统治的合法性论述之一)作为号召。康熙本人,虽然继承了皇位,但他更是清朝皇室的代表。他的统治合法性,主要建立在他是“大清皇帝”的基础上。

满洲正统性: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满洲民族自身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尤其是在早期。他们需要强调自己是强大的、继承了北方民族(包括蒙古)的传统,并且能够统一中国。康熙作为皇室的核心,他的满洲血统自然是其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膺天命,抚四海”: 更重要的是,康熙通过一系列军事征服(比如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准噶尔等)和政治改革,展现了他作为“天子”的权威和能力,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尤其是汉族士大夫阶层。他的合法性更多是通过“德政”和“功业”来体现,而非仅仅依靠血统。
大一统的框架: 康熙更是清朝“大一统”事业的奠基者和巩固者。他将蒙古各部纳入清朝版图,通过盟誓、封赏等方式与他们建立联系,也通过和亲政策与蒙古王公联姻。在他看来,他不仅是满洲皇帝,更是整个中华帝国的统治者,包括汉、蒙、藏、维吾尔等各个民族的君主。在这种“大一统”的框架下,过于强调他某个单一民族的血统,反而可能显得狭隘,不如强调他作为“中国之君”的身份更有利于统治。

2. 叙事构建的“大汉族主义”倾向: 传统上,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叙述,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很多史学著作和民间话语,往往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这是一种将汉族视为历史主体、文化核心的倾向。在这种叙事下,非汉族王朝的“汉化”程度或者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往往会被放大,而他们自身的民族特质和起源,有时会被选择性地忽略或淡化,以“融入”主流叙事。康熙的满洲背景,虽然大家都知道,但为了强调他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他作为“明君”的形象,其“满洲性”就可能被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

3. 与汉族文化的高度融合: 康熙皇帝本人极其重视汉族文化,他本人就能说流利的汉语,精通儒学,并且大力推崇汉族文化,比如组织编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这种高度的汉化和对汉族文化的尊崇,使得他在许多方面更像一位汉族皇帝,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他作为“外族”统治者的界限,使得他的民族身份不像一些前朝统治者那样尖锐和突出。

李唐的鲜卑血统,为什么“总有人强调”?

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问题,之所以被反复提及,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焦点:

1. “胡汉融合”的典范与争议: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关键阶段。李唐王朝的建立者,其祖先是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的部下,姓李)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长期杂居、通婚的结果。这个血统的强调,实际上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胡汉融合”的性质和程度。

早期李唐的“胡风”: 在隋末唐初,李氏家族在关陇地区崛起,这个地区本身就是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特别是鲜卑)与汉族杂居的中心地带。当时李氏的许多文化习俗、军事组织,甚至个人气质,都带有鲜卑族的印记。比如,他们的勇猛善战、崇尚武力,以及在某些仪礼上的表现,都被认为受到鲜卑文化的影响。
“胡汉一家”的政治策略: 为了巩固统治,李唐王朝非常积极地推行“胡汉一家”的政策。一方面,他们鼓励各民族通婚,吸收少数民族人才,甚至把一些汉族士族与鲜卑贵族进行“门阀对配”。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宣传来模糊民族界限,强调自己是继承了北朝的军事力量和统治经验,同时又吸收了隋朝的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
强调“鲜卑血统”的解读: 当历史学家或评论者强调李唐的鲜卑血统时,他们往往是在探讨:
王朝的起源与文化特质: 这种血统如何影响了唐朝初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对外政策?例如,唐朝对西域的开放态度,以及早期对骑兵的重视,可能都与这种背景有关。
“胡化”与“汉化”的辩证: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统治者具有明显少数民族背景的情况下,反而能实现高度的文化繁荣和开放包容的朝代。强调鲜卑血统,是理解这种“胡汉融合”如何促进而不是阻碍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角度。这与后来一些王朝在民族问题上的保守和排斥形成对比。
挑战传统史观: 在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中,如果统治者是“胡人”,其统治可能被视为“正统性”的缺失。强调李唐的鲜卑血统,也是在挑战这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说明民族融合的复杂性和“非我族类”并非全然负面。

2. 血统的“稀释”与“强化”: 相比于康熙,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在后来的传承中,确实“稀释”得更厉害。一代又一代的通婚、融合,到盛唐时期,统治者身上鲜卑的痕迹可能已经不那么明显了。然而,正是因为在后世,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的叙述中,唐朝的“黄金时代”的光环过于耀眼,并且被塑造成中华文明的巅峰之一。在这种背景下,追溯其最初的“胡汉杂糅”的起源,特别是鲜卑这个曾经的北朝重要民族的元素,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或讨论点。它帮助解释了唐朝为何能如此开放,为何能吸引和融合如此多的外来文化。

3. 历史研究的视角变化: 近代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民族史观的兴起,对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民族融合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在这样的研究框架下,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就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入点,用来分析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机制和特点。

总结一下:

康熙的血统不被强调,更多是因为他作为清朝皇帝,其合法性和权威建立在“大一统”的帝国统治和杰出的功业之上。 他的汉化程度极高,并且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功勋卓著,使得他的“满洲性”在宏大的帝国叙事中相对不那么关键。而且,清朝的叙事体系更倾向于强调满洲作为东北先进民族的先进性及其对中国统一的贡献,而非仅仅突出其某一个特定血统。
李唐的鲜卑血统被反复强调,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唐朝的起源、文化特质,以及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胡汉融合”的性质和意义。 强调这一血统,有助于理解唐朝初期的社会风貌,以及民族融合如何能够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同时,这也是史学界在反思和深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时,一个重要的学术视角。

所以,并非有人“故意不提”康熙的蒙古血统,也不是有人“无端强调”李唐的鲜卑血统。这背后,是历史叙事、政治需要、文化认同以及学术研究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和侧重点自然会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认知过程里的边际效应,所谓“屁大点事……”,就这意思。

碰见王二嫂吵架,那么多年的陈芝麻烂谷子,你要马上列出不定积分方程,这就是素养。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推荐中央民族大学钟焓老师的文章《“唐朝系拓跋国家论”命题辨析——以中古民族史上“阴山贵种”问题的检讨为切入点》。

钟焓老师总结了唐朝拓跋国家论、唐朝内亚化论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这种说法主要是日本的蒙元史学家杉山正明、美国汉学家梅维恒、加拿大籍华裔历史学家陈三平等人在发展。他们提出的的结论很惊人,有的甚至不止于鲜卑化,而是认为唐朝是突厥化的国家。

但是他们的论证过程往往存在非常大的漏洞,比如关于唐太宗与突厥会盟这一段,陈三平认为唐太宗能“渭桥退突厥”,能跟突厥人谈判,说明唐太宗的母语和突厥语很接近,因此认为唐朝是一个内亚化和突厥化的国家。

但是实际上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安元寿墓志(现存于陕西礼泉昭陵博物馆),墓志中记载了出身粟特的唐朝大臣安元寿的生前事迹:在渭桥之会时,李世民“唯留安元寿随侍帐内”。看来安元寿是怀有某项特殊本领,才会得到太宗的如此信任与看重。考虑到当时的中亚粟特人经常以娴熟掌握各种语言著称,从而频繁作为使者来往奔走于突厥汗国与其他各方之间,那么源出粟特的安元寿在这种高峰会晤中扮演的角色也应当是中介口译。

关于唐朝内亚化,拓跋国家论的其他的各种谬误和自相矛盾之处,钟焓老师也都做了辨析,详见原文。

user avatar

西方中心论的某种奇妙的产物而已

借用山高县的话,其原因就是当今世界体系下,中国为一切蛮夷之中最偏最贱,最落后,最无可救药的,因此汉族血统,采用汉文化反而是耻辱,不值得炫耀的。

具体来说,古代社会由于地理原因,中国和欧洲接触是很少的。中国与“西方”的接触,绝大多数是与波斯,阿拉伯,印度的接触,与欧洲国家的接触基本都是通过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意大利商人等二道贩子完成。因此,在古代的西方世界,“中国”是一个极其遥远,与“世”隔绝的地方。

而蒙古等一些游牧帝国,历史上和西方接触却很多,也造成了巨大的历史影响。比如匈奴西迁带来的欧洲民族大迁徙,直接推动了西罗马的覆灭。阿瓦尔人保加尔人塞尔柱人,和西方纠缠几百年。蒙古西征给阿拉伯世界带来的大动荡反而意外促成了基督教世界的发展。

因此,从西方视角来看,蒙古匈奴再“野蛮”,由于其对西方的影响和相对密切关系,都不能把他说得特别野蛮,不然自己也成野蛮人了。

而中国,就无所谓了……

现在我们站在西方视角来看亚洲诸民族:游牧帝国的光辉历史是西方切实感受过的,而中国的只是传说。等到了近代西方与中国大量接触的时候,看到的恰恰是晚清那个极端保守落后的景象。所以中国也就被打上了“落后,保守,顺从”的标签,必须和一切“开拓进取进步甚至是反抗”无缘,必须永远停留在“保守落后封闭”的“晚清”(加引号是因为哪怕现实中的晚清都不是那个样子),等待外来力量的征服,冲击,甚至于毁灭。所以各类文艺作品中,义和团要被360度无死角丑化批判。所以直到1993年的时候,美国华人女性私下聚会讨论丈夫还能被当作大新闻报道。甚至于在美剧“马可波罗”里面,原本是汉人忽必烈幕僚(比如姚枢,史天泽等)都被换成了蒙古人,毕竟“汉人/中国人参与了征服世界的大行动”这种事,他们不敢想也不愿意想。

而近代以来,尤其是改开以来,中国各界以极高的程度接受了西方中心论,甚至于如今中国的历史课本里,对希腊民主罗马法,文艺复兴英国革命的评价,其西方中心论的成分,其辉格史观的色彩,都远远超过了当今西方国家自己的评价,甚至可以说直追种族主义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和西方更接近”的蒙古血统,以及“和蒙古更接近”的鲜卑血统,自然也就成为了相对“汉”乃至“中国”这个“只配被征服的对象”更优越,更值得炫耀的存在。

user avatar

让我们实事求是,列一列李唐前期一直到李治的血统,和清前期一直到康熙的血统呗。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妻子是安定梁氏,追尊景烈皇后梁氏。那我们就按这二位是百分之百的汉人吧。

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是唐国公李昞,母亲是独孤信四女,追尊元贞皇后。元贞皇后独孤氏的母亲郭氏就算是百分之百的汉人吧,可独孤信还是鲜卑族啊?这样一算李渊不就已经有鲜卑血统了?

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太穆皇后窦氏,就不说窦氏是出自代北窦氏,原为没鹿回部落 ,北魏穆帝时改称为纥豆陵部,至北魏太祖时入魏 , 《魏书·官氏志》中被归入魏太祖时始为编民的四方诸姓。太和年改胡姓为汉姓时 “次南有纥豆陵氏, 后改为窦氏”,又因从孝文帝迁居洛阳 ,故始为河南洛阳人。唐时还被柳芳列为“虏姓”之一了。而且窦氏的母亲还是北周的宇文泰第五女襄阳公主宇文氏啊?所以说李世民的母亲不论怎么说也都是鲜卑族吧?这样一算李世民还是宇文泰的外曾孙呢……

然后是李世民的文德皇后长孙氏,也是本姓拔拔氏的鲜卑人啊?

所以要说李唐皇族自李虎之后真正母系是汉人不是鲜卑人,还得是到李治的皇后武则天才正式开始……

再说满清,努尔哈赤和叶赫纳拉氏生皇太极,这时候是纯满人。

皇太极和科尔沁部落的孝庄生福临,这时候是满蒙混血。

顺治帝福临和佟佳氏生康熙帝玄烨,这时候是满蒙汉混血。

然后呢?我记得很早以前百家讲坛也好提康熙和乾隆有汉人血统啊,但是如今在知乎上难道不是因为屁股问题,所以各位才不愿意提这个了吗(不想当团结壬)?至于李唐的鲜卑血统问题不也是因为屁股问题,所以有这么多的人不讲事实,只愿意胡搅蛮缠吗(不愿意承认唐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user avatar

因为汉族是中国的绝对主体。

如果汉族有民族意识,脱离中国,中国不存。

原本我觉得这完全搞笑,汉族怎么可能在中国搞独立。

直到我发现,苏联解体,是因为俄罗斯人不想跟苏联混了,第二个声明独立的加盟国就是俄罗斯。否则就算其他加盟国都独立,俄罗斯人也完全可以用武力组织。(现实是苏共为阻止解体搞政变,结果理当最忠诚的政变部队在莫斯科被叶利钦一通嘴炮说服了。)

但我还是不明白,不停的打压汉族的民族意识真的有用吗?

user avatar

通过论证唐朝皇室不是纯正汉人,证明汉人没什么了不起。这就是他们的目的,不难理解啊。如果刘邦老家在山西河北,他们还能考据出来老刘家有匈奴血统呢。老手段了,不新鲜。

user avatar

秦桧儿是汉族,但是血统没妨碍他卖国

user avatar

谢邀。

借用之前的一个答案回答。

李唐(母系胡人血统)则被看成是胡人政权,归根结底还是成心的。

说李家是胡人,隋唐时,是源于几大姓出于政治利益分配的考虑,不愿给予李家世族大家的地位;宋时,是君臣不思进取的遮羞布;清时,是满人执掌天下的合法性;民国以来,是为了证明一个文人臆想出来的伪命题——汉人保守,胡人开放。

窃以为,汉人保守、胡人开放,这是一代或几代旧知识分子的悲哀。百年积弱,让他们彻底丧失了民族自信心;酸腐之气,又让他们惯于把失败原因推给整个民族。

于是,看到明朝闭关、清朝锁国,他们说这是大河文明的保守本性;看到军阀混战,他们说这是农耕民族的内斗本性;看到科学落后,他们说这是儒家文化的功利本性……总之,本来只是一代或几代人的特征,他们非要上升到五千年民族特征上,并且寻找或制造证据。于是偏于保守的宋和明就成了典型的汉族政权,开凿西域的汉,则反复强调这是出于对抗匈奴的功利目的。唯有唐,不好歪曲事实,便千方百计地证明李唐皇室是胡人……

可是,一个两千年前就征服了东亚几乎所有耕地、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怎么可能是保守的呢?

果然,一个不信邪的汉人组织,用了一百年的时间,终于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汉人完全可以打造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充满进取心的煌煌大国。

所以,李唐皇室胡人之说、黄河文明保守之论应当休矣。

其实,这些论调这些年已然式微。现在多的是“战狼”过火论,但是很显然,换汤不换药而已。

user avatar

如果只盯一个民族,那么肯定能找出点啥来讽刺一番,尤其是汉族这个有5千年文明历史记载的民族。

但如果看看别的民族,就会知道汉族在血统上有多干净了。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近6百年,没有一个皇帝的妈是突厥本族的女性,全是异族的奴隶。因为苏丹怕外戚篡权,所以规定不找皇后。历代苏丹都是从欧洲抓来白人奴隶给自己生孩。

-英国,现女王老公菲利普亲王来自希腊皇室。那么查尔斯王子及其王孙们,算是希腊人咯?英国最辉煌的时期,皇室来自德国,但你看谁把盎撒人的荣耀归于日耳曼人身上?

-俄罗斯,在崛起前,被蒙古统治很久。你们想象的那种事,也确实发生在俄罗斯身上,所以每个俄罗斯人的血统都有一点蒙古人的基因。但有人会嘲笑俄罗斯是串了黄种血统?此外,沙俄的皇室也来自德裔,一战时,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和德国照样打得不可开交。

-匈奴,有不少匈奴单于的母亲,是源自汉朝和亲的姑娘,身上有汉人的血统。但你见哪个汉人以此为荣、哪个匈奴人以此为耻?

血统这个东西,其实并不应该以“纯度”来评判高下,而是以背后体现的雄性主导来分。

-A民族男性让B民族女性给其生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体现的血统,对A民族来说就是好事,对B民族就是可耻。

-反之,任何本民族的女性给外族生孩子,那么对本民族的男性都是侮辱。因为,若外民族是高一等的民族,则说明自己民族还不够强;若外族是低一等的民族,则说明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出了巨大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强调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血统”这个问题,在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中,确实存在一种“重此轻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简单一句“没人提”或“总有人强调”就能概括的。康熙的.............
  • 回答
    让一位穿着明朝服饰的男子在康熙初年安然无恙地走在街上,确实是一个需要策略和小心翼翼的任务。康熙初年,清朝刚刚确立统治不久,对前朝遗民和潜在的反对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办法,可以帮助他避免被当街斩杀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融入当时的社会:核心原则:低调、适应、融入,避免引起注意。一、 服饰与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联姻政策的考量。简单来说,隋炀帝之女能成为李世民的杨妃,与明朝公主不能与康熙联姻,主要原因在于“身份匹配度”、“政治联姻的逻辑”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隋唐联姻:时势造就的“特殊”与“必然”首.............
  • 回答
    咱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历朝历代,那些太平盛世的名字,取法都不太一样。这里面可有门道,绝不是随便起的。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先说汉初,最有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这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文”和“景”的劲儿。汉初啊,经历过秦朝的暴政,又跟楚汉争霸,老百姓那是真苦啊。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
  • 回答
    鳌拜将朝政牢牢抓在手里,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头脑发热或短视,而是根植于他当时的处境、权势以及对局势的判断,即便他心里明白康熙终将长大并夺回权力,他也别无选择地将自己推向了那个风口浪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权力的诱惑与根深蒂固的地位: 四大辅政大臣的“合法性”与权力基础: 顺治帝临终托孤,.............
  • 回答
    很多人听《向天再借五百年》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康熙王朝》中那个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但仔细品味歌词,会发现它似乎指向了另一个历史人物——郑成功。这首歌的原立场究竟是明朝(郑成功)还是《康熙》剧组的刻意安排?两者之间是否会因为“不伦不类”而产生尴尬?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歌词的“指向性”:郑成功与明朝的影.............
  • 回答
    药明康德股价的暴跌是一个复杂事件,是由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并非单一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可能的原因:一、 直接导火索: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潜在影响这是近期药明康德股价暴跌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法案内容概览: 美国众议院在2024年1月24日通过了一项名为《生物安全法案》(The BI.............
  • 回答
    2021年12月15日,中国医药板块经历了一场普遍性的下跌,而其中尤以药明康德的“闪崩”跌停最为引人注目。这家市值一度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的医药巨头,在当天几乎没有抵抗地触及跌停板,让无数投资者感到震惊和不解。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当日的市场情绪与医药板块的整体背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明清两代在对外关系、民族认同以及国家治理上的一些关键差异。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分析一下。首先,得说明白一个概念:“亡国的明朝”和“康乾盛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国家实力、内部状况以及对外政策都有着天壤之别。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明朝末年,风雨飘摇中的民族脊梁郑.............
  • 回答
    康熙皇帝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尽管当时传教士云集,大清却未能因此走向科技强国之路,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深刻,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历史的脉络。一、 康熙的求知欲与科学启蒙:一段特殊的君王画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康熙皇帝个人的博学与对自然科学的非凡热情.............
  • 回答
    提起康熙皇帝立储之事,最绕不开的便是他那命途多舛的长子,胤礽。这位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太子,最终却两度被废,终身幽禁,这背后牵扯的不仅是父子情深、君臣之道,更隐藏着清初政治舞台上暗流涌动的权力斗争。要说清楚为什么胤礽最终没能登上皇位,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康熙朝早期,甚至康熙皇帝自己登基的那段历史说起.............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看《康熙王朝》的时候,确实对其中几次提到彼得大帝的桥段留下了深刻印象。要说为何要“刻意强调”,我觉得与其说是“刻意”,不如说是为了烘托康熙的伟大,同时在历史的对照下,给观众更鲜明的感受。首先,得说说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中国正处于清朝由盛转衰的开端。而在遥.............
  • 回答
    要说康熙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八阿哥胤禩作为继承人,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实在太复杂,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这其中既有八阿哥自身性格和行为上的考量,也有康熙帝对未来江山社稷的深远打算,甚至还有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的微妙影响。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八阿哥胤禩在康熙晚年确实是热门人选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权力斗争场景。康熙擒拿鳌拜与汉献帝诛杀曹操,虽然都发生在皇帝与大臣之间,但两者的背景、条件、操作方式乃至最终结局都大相径庭。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关门”这个说法,在现代语境下常常带有一种私密、突然且掌控局面的意味。在古代宫廷.............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康熙早年政治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抉择。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鳌拜手握重权,又在辅政大臣中地位显赫,何不留着他,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倚重的力量,用来对付其他可能不那么听话的藩王呢?但康熙最终选择了先除掉鳌拜,再一步步削藩,这背后自有他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康熙登基之初的处境。他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坏,而是时代、制度、个人能力和战略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康熙皇帝大破葛尔丹和明英宗被俘也先这两件事摆在一起比,就像把一个训练有素的现代军队和一支装备简陋的古代部落放在一起较量,虽然都是“亲征”,但起点和过程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咱们先说说康熙皇帝和葛.............
  • 回答
    康熙皇帝为何不早早让太子胤礽接班,自己去游江南享福?这个问题,得从康熙皇帝的性格、对太子的培养方式以及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等多方面来看,绝非简单的“享清福”就能解释的。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考量,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想明白的。首先,咱们得说说康熙这人。他可不是个寻常皇帝。自打16岁亲政,把辅政大臣鳌拜扳倒.............
  • 回答
    周培公,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对清朝,尤其是康熙皇帝的“死忠”,确实是不少人心中一个值得探究的谜团。一个汉人,为何不顺应那股“反清复明”的思潮,反而将自己的才华和忠诚奉献给了他本该视为“异族”的清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简单的民族标签,深入到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取向以及周.............
  • 回答
    在《康熙王朝》这部恢弘的历史剧中,姚启圣无疑是康熙帝身边一位举足轻重但又充满争议的人物。说康熙“恨死了”姚启圣,甚至“恨不得杀了他”,这种说法在剧中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是信任与猜忌、倚重与拂逆、君臣之道与个人性情激烈碰撞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姚启圣的“.............
  • 回答
    康熙之后的清朝统治者,确实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满语,也没有积极鼓励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考量。虽然满族入关后,满语曾一度享有特殊地位,甚至在早期有过推广的意图,但最终未能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言。1. 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与融合的挑战: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