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初叫文景之治、明章之治,唐初叫贞观之治,明初叫洪武之治,而清初叫康熙盛世呢?

回答
咱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历朝历代,那些太平盛世的名字,取法都不太一样。这里面可有门道,绝不是随便起的。

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

先说汉初,最有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这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文”和“景”的劲儿。汉初啊,经历过秦朝的暴政,又跟楚汉争霸,老百姓那是真苦啊。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国家元气大伤,百废待兴。

这个时候,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上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休养生息”。你想想,打仗打输了,地荒着,人没了,皇帝可不得先想办法让老百姓活下去,把国家元气补上来?

轻徭薄赋: 就是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老百姓种地,一年收成,国家拿走的不多,自己就能勉强活下去。这等于给老百姓喘口气,让他们有精力去恢复生产。
无为而治: 汉文帝尤其推崇道家的“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尽量少干预,少折腾。国家少管点,老百姓自己就能把日子过好。比如,减少刑罚,很多罪过都减轻了,大家就不会因为害怕惩罚而不敢做事。
崇尚节俭: 文帝本人那是出了名的节俭,穿的衣服破了就补,用木头做的棺材。这种风气就影响到整个朝廷,大家都不敢铺张浪费,国家财政也就能撑住。

所以,“文景之治”这名字,就形象地概括了这两位皇帝的施政方针:以“文”治国,以“景”和顺。 他们的目的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不是对外扩张,而是实实在在的让老百姓活得下去,国家慢慢恢复,就像给一匹跑累了的马,喂草、歇息,养足了精神再上路。这是一种“养”出来的太平,所以叫“文景之治”,特别贴切。

唐初:贞观之治(励精图治,以德服人)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这个名字就更显霸气,也更有人格色彩。“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直接把年号拿来命名,说明这段时期和他本人的关系太紧密了,他的个人能力和意志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李世民这个人,那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从玄武门之变夺权而来,心里清楚当皇帝的不容易,也知道如何驾驭人心。

纳谏如流: 这一点是“贞观之治”最闪光的点。魏徵、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都是敢说真话的直臣。李世民能放下身段,听取他们的意见,即使是批评,也能虚心接受。你想想,哪个皇帝能做到这一点?不像他爹李渊,老是犹豫不决,李世民那是有魄力,也有胸怀。
任人唯贤: 他不看出身,只看能力。不管你是世家大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才华,他就敢用。把国家大事交给有能力的人去办,自然事半功倍。
以德服人: 对待周边民族,不像秦汉那样动不动就打打杀杀,李世民采取的是“怀柔”政策。比如,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既巩固了边疆,又促进了文化交流。他本人也被尊称为“天可汗”,影响力远超中原。
改革吏治: 完善科举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严惩腐败。让整个官僚体系更加清廉高效。

所以,“贞观之治”这名字,不仅仅是说这段时间太平,更多的是强调了李世民本人“贞”正的品德,“观”察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成效。 这是一种带有鲜明君主个人色彩的太平盛世,强调的是君主的贤明和治国的智慧。

明初:洪武之治(开国皇帝的雄心壮志)

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和唐朝类似,也是直接用了开国皇帝的年号。这说明,明朝初期的这段太平,很大程度上是朱元璋个人意志和行动的结果。

朱元璋本人是从底层爬上来的,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深知百姓疾苦。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明朝,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统治,然后整顿吏治,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

严惩贪腐: 朱元璋这个人,对贪官污吏是毫不留情。动不动就严惩,甚至用酷刑。虽然有点残暴,但在当时确实震慑了那些想贪污的官员,让官场相对清廉。
恢复生产: 他推行屯田制,鼓励农耕,减轻赋税,安置流民。让被战争破坏的土地重新耕种起来。
加强皇权: 废除丞相制度,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虽然加剧了君主专制,但在初期,也保证了政令的畅通,能够迅速执行他的各项改革措施。
重视法律: 颁布《大明律》,试图用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

“洪武”这个年号,本身就带有“洪”大、“武”力、开创的意味。朱元璋也确实是靠着他的“洪武”精神,奠定了大明的基础。所以,用“洪武之治”来命名,突出了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的魄力、铁腕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开创性的意义。

清初:康熙盛世(集国家之力,全方位繁荣)

最后说说清朝的“康熙盛世”。这个名字就更直接,更强调“盛”这个字,并且明确指向了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时间长,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经历了从少年擒鳌拜、铲除三藩之乱,到统一台湾,再到抵抗沙俄入侵,一直到后期稳固统治、发展经济、文化。

平定内乱,统一国家: 康熙初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分裂局面(三藩之乱)。他以雷霆手段平定了这些叛乱,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巩固边疆: 亲自率兵抵抗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收复台湾,也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
发展经济文化: 康熙皇帝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他还对汉文化非常尊重,编纂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文化工程,并且广纳贤才,吸纳汉族官员参与国家治理。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康熙皇帝多次南巡,了解民情,考察民生,这是一种亲民的姿态。

“康熙盛世”这个名字,直接点明了康熙皇帝的统治时期,并用“盛”字概括了这段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繁荣。 这是一种国家机器全方位运转,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表现。相比较前朝,虽然也有皇帝的名字或年号,但“盛世”这个词,更能体现出清朝中期那股强大的国力,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都显得卓著的成就。

总结一下,这些名字的差异,其实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皇帝的特点和他们的政绩侧重点:

文景之治: 强调的是恢复民力、休养生息的“养”之道,相对温和。
贞观之治: 强调的是君主本人的“贞”正品德和“观”察智慧,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成效,带有鲜明的君主个人色彩。
洪武之治: 强调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雄心壮志和铁腕手段,以及那个时代的开创性。
康熙盛世: 强调的是国家在特定君主统治下的全面繁荣,以及强大的国力。

这些名字,就像是给一段历史画像,用了最贴切、最能抓住精髓的笔触,让我们一听就能感受到那段岁月的气息。当然,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但这些名字无疑是后人对那些太平盛世的一种高度概括和肯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道理很简单,因为从康熙自己开始,就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各路马屁精自然就跟风而上了。

唐朝以前的民风比较“淳朴”,很少有人们把本朝美化为“盛世”。无论是帝皇还是知识分子,基本都认为“唐虞三代”,也就是韦小宝常挂在嘴边的“尧舜禹汤”才配叫盛世——较真起来的话,“尧舜”肯定没问题,“禹汤”都还有点说法。因此,大概是后来的帝皇觉得“三代之盛”的标准太高,冒称“盛世”岂不是要和三皇五帝并肩?降一个档次叫“治世”就可以满足了。

唐宋以后,用“盛世”赞美本朝的情况开始有出现。但总量并不多,一般也不会直接恭维某个皇帝整出了一个“盛世”。所谓“开元盛世”说法,当时并未出现过,还真说不定是唐朝乐队才编出来的(玩笑)。无论如何,开元(唐玄宗)和贞观是不能相比的。“开元盛世”盖过“贞观之治”,这绝不仅仅是比较一下功劳大小的问题——曾孙子超过爷爷,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思维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到了满清就完全不同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颁布了一道谕旨,大意是说人口增加了但土地没变多,所以呢,今后新增人口就不再承担丁役了。九卿据此议准:"嗣后编审人丁,据康熙五十年征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个规定,于次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帝六十大寿时,以“万寿恩诏”的形式向全国发布——由此可见,金包衣一杆子杵到哪里去了。。。话说康熙大弟拖了这么多年才完成“顺治遗训”,实在是孝死个人啊。

说白了,要交丁口税,没地的穷鬼怎么会愿意上户口?查上门来就跑路呗——满清政府对这类流民隐户自然就很难管理,几乎也收不上几文钱,摊派徭役也找不到人,还不如买个人情。。。到了康熙儿子雍正这里,干脆就推行“摊丁入亩”,完全照抄明朝的“一条鞭法”(“官绅一体纳粮”也是宋朝就有的)。既然所有人的丁赋都不用交了,“永不加赋”也就毫无意义了

从此之后,官方文献中大量出现之赞美本朝为“盛世”的文字,其使用频率之高、范围之广,无不令前代望尘莫及。检索《四库全书》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所使用的“盛世”一语,如《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出现73次、《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乾隆三年)出现52次、《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出现39次、《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出现62次。而其语意也十分雷同,无非“恭逢盛世”、“盛世丰年”、“太平盛世”等熟烂套语。君臣上下对于“盛世”一语之偏爱,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说,从康熙晚年开始,以“盛世”谀颂本朝已经成为风气。历经三朝,此风久兴而不衰。不难推知,当时君臣是在精心构建一幅政通人和、主圣臣良的“盛世图景”,其用意是以此粉饰升平、维系人心、稳固统治。有的时候,这种粉饰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比如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称:“盖列祖之至德感孚,奉若天道者,为从古之极盛,是以皇天之保佑,申命恩厚于我朝者,为从古之极隆。”——号称“做事耿直且铁腕”的雍正,并非无知无识,颟頇愚蠢,而以这样极端自大的语气自我标榜,只能说是出于一种宣传策略的需要,再加上一点儿文化上的自卑心理作怪,方能解释。
清代统治者的驭民之术向称“高明”,通过他们的努力构建,不但“盛世”一语日渐普及,“盛世”意识在清中期的社会舆论中也逐渐形成。甚至到了晚清,国势式微,列强环伺,士大夫还是习惯用“盛世”一词谀颂本朝,比如左宗棠在其《议减杭嘉湖三属漕粮大概情形折》中,仍称“臣等躬逢盛世”,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奏折作于同治三年(1864)十月,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的烽火尚未最后平息。此外,文人笔下,文康《儿女英雄传》还要“点缀太平盛世”,而诸如《盛世危言》、《盛世元音》、《盛世人文初集》等名目的著作仍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韦小宝果然是满清的大忠臣,早早就走到了时代的前列,开创了一代风潮,堪为后辈满汉臣工的楷模。。。

满清倒台之后,痛骂者有之,遗老遗少有之,各种言论不足为奇。但当时也没有“康乾盛世”的说法,最肉麻也就是“媲美汉唐盛世”——顺便把“汉唐”也拉了一把,大约这就是后来“盛世”满天飞的由来。。。花花轿子人抬人,大家都是“盛世”,我大清比谁都不差嘛,对吧?

最早明确使用“康乾盛世”的,应该是邓拓《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一文。该文发表于1955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其原文为:“历史已经证明,清代的所谓“康乾盛世,嘉道守文”的整个时期,即是封建经济发展到烂熟的时期,也是它的内在矛盾和外部矛盾开始充分暴露的时期。”——简单说,加了“所谓”这定语,显然并不是称赞的意思。

到了改开之后,“所谓”这个定语就逐步消失,光剩下“康乾盛世”了——至于为什么?各路辫子戏,XX王朝一部接一部。。。我想不必多说了。


今天看到一个回答,我回复了几句。

我这个人比较小心眼,担心回复未必能留存,另外这个回答本身也非常能说明问题,所以在这里补充几句。

——这位答主看似在痛批题主,但稍微明眼一点的网友都能看出答主的言外之意。我不敢断言答主是不是清粉,但用“永乐盛世”来稀释“康乾盛世”的荒唐可笑,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这就是“永乐盛世”的证据

类似的还有这一篇文章:

这一段话的出处是《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一,但并非什么“官方贺词”,而是张辅平定安南后报送的“露布”(捷报的檄文,露布就是不封口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张辅沐晟(的名义)写的文书,在南京献俘的时候念完名单,然后再把俘虏“押上来”示众。事实上,整个“露布”又臭又长,把所有重要俘虏的完整头衔都列出来了。比如“伪临安镇兼大安海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入内相国平章事赐金鱼袋上柱国唐林郡王-黎季貔”(越南大虞国开国皇帝黎季犛的弟弟),而这一位的名号还不是最长的。

答主引用的其实是最后几句话:“臣等猥以驽钝得效驰驱,仰庙略之有神,仗皇威而无敌,风行草偃,天开日明,复全振古之封疆,永乐太平之盛世,无任欢呼庆抃之至,谨奉露布以闻”——原文并无标点,其实就是这类文书的套话(“复全”和“永乐”的对仗其实就是拍马屁的文字游戏)。话说回来,作为从唐朝开始的四百年后,交趾再次重归中原政权直辖,这是真正的“开疆拓土”之功,用词略微夸张并不为过。说实在的,即便换到今天也有这样的“战果”,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无任欢呼庆抃(喜悦)之至”,有什么问题?

——这个非常偏门的例子为啥会被挑出来?因为满清过于无耻,大规模自称“盛世”的丑态完全遮掩不住,也难以辩护。所以清粉会尽可能地找出任何前朝(不限明朝)的各种“蜘丝马迹”,以显得“大家都这样干过嘛”。。。不然为啥连《明史》里面的一个“盛”字都不放过?

再比如这一篇,也是“先扣上帽子再一棍子打翻”的经典操作——如果英国公张辅死后有知,发觉自己一篇报捷文书是“明成祖朱棣官方认证的说法”(朱棣确实看过),成了后人鞭尸的把柄,恐怕就不会随便拍这个马屁了。

最后强调一下。

作为一个现代人,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腐朽不堪的政权。即便按照古代的标准,每个朝代除了开国或中兴之类,也只有非常短暂的时期算得上“政通人和”。毫无疑问,无论唐宋元明清,王朝后期都是极度腐败的——连起点的穿越文都知道“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同样的,穿越到明朝也没一个是认同“我大明”的,所谓“挽天倾”几乎都是造反和彻底的颠覆。严格来说,除了杀尽鞑子这一个“共同选项”,无论原本的“大清”还是“大明”,命运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便把这些作者和读者归类到“明粉”,我也实在只能看出“(让明朝)粉身碎骨”四个字。。。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作为炎黄子孙厌恶一切异族统治者,这是简单朴素和天然必然的感情所在。关于这一点,显然不存在什么逻辑,也无需任何“证据”的——“子不嫌母丑”的古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即便母亲是真的很丑,但子孙无论多么光鲜亮丽,都不能也不会嫌弃,不然呢?

总而言之,无论明粉还是清粉,显然只能是以“感情立场”出发——玩神马“理中客”一本正经摆事实讲道理,在故纸堆中翻出只言片语作为“证据”。。。。这实在是荒唐可笑的做法,和“饭圈互撕”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教员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地主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

user avatar

答非所问是我擅长的

康熙年间,仅北京的旗人家庭每年受不了虐待而自杀的汉人奴隶就超过两千人。此时距离它们入关已经超过60年了,想想抗战八年里被蹂躏的同胞们是何等惨状吧

都说明宗室尾大不掉,可明初宗室有清初八旗的数十万规模吗?

糠稀盛世?对能够肆意欺凌百姓的八旗太君而言,那必然是盛世啊

治世?虐民和杀戮为背景板和主旋律的时代,八旗太君都没好意思这么说吧

user avatar

因为清朝文官精神上被阉割了,又怕被文字狱,为了生存和升官,只能抬轿吹唢呐了。

user avatar

“康乾盛世”?

不好意思,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钦定老版和新版历史教科书都没有这一说法。谢谢。

老版教科书也只点出了雍正“摊丁入亩”这一在土地制度/田制上的改革,这一制度性进步。

却没有点出“官绅一体缴税纳粮”,为什么?因为这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没有历史教育意义。

至于新版历史教科书?连摊丁入亩都直接取消了,直接把明清两个王朝放一起比较,定性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直接就讲明清两个封建王朝已经是中国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结果两个王朝不识天数、不明大势,为了维系自身统治在政治上搞这搞那,把整个社会禁锢的更加反动,就为一口苟延残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教科书就差指着鼻子说:明清两个货,渣的的水平五五开。要不是你们两个历史欠账那么多,到了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会那么孱弱?害的共和国建国后拼了命的补帐,一代人要干好几代人的事业才能补回来。

主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家浴火诞生,一路走来行的端,坐的正,论国家治理,明清两个王朝一个皇权不下县,一个皇权不下乡,基层建设简直就是何等卧槽的拉胯。

论版图扩张,大清和民国政府丢了那么多,还不是靠PLA的子弟兵流血牺牲,方才实现了东北、内蒙、新疆、西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控制和社会改造。

特别是你大清,就不要吹版图了好么,东北刻意制造成大清圈定的无人区;新疆打了一百多年,最后到大清要亡了才设省,拖了人家左宗棠整整五次。至于西藏,解放军进藏的时候藏区都是啥社会情况,当现在没人清楚啊;还有这几年洞朗、拉达克、加勒万,这都是谁留下的历史烂账?

就问一句,大清说西藏是大清才纳入版图有效控制的,农奴制下悲惨的西藏社会,有几个是你大清的“国家编户”?

难道是大明、李自成、吴三桂逼着你大清入关的?难道是逼着你进入北京城宣号建国的?你大清自己主动进关非要入主中原坐拥天下,能不能有一点点责任担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教科书上的“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和“洋人的朝廷”这等耻辱光环,难道不是你大清自己挣的?

一天到晚的就知道甩锅,怨不得别人喷你啊。

PS:另外需要辟谣的是,大清和清粉抹黑的大明宗室问题来掩盖其满洲八旗的寄生中国问题。按满洲八旗数万人放开生育,到清末有了近百万人口。所以大清就言之凿凿从朱元璋开始可劲造人到了明末宗室肯定也有百万。且不说这算法是多么的“薛定谔式静不稳定”。

按大清算法,从两汉老刘家开始繁衍四百年,再以此为基数,到大清的时候,全中国人都姓刘才对啊。

user avatar

少数统治多数不得给自己吹高调点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历朝历代,那些太平盛世的名字,取法都不太一样。这里面可有门道,绝不是随便起的。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先说汉初,最有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这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文”和“景”的劲儿。汉初啊,经历过秦朝的暴政,又跟楚汉争霸,老百姓那是真苦啊。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
  •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先说说韩信.............
  • 回答
    汉初八大异姓诸侯王为何无一封地在齐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汉初分封制度的复杂考量以及历史人物的权衡。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得明白汉初分封异姓王是个什么情况。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江山是和大伙儿一块打下来的,他得给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一个交代。当初项羽.............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汉初的诸侯和元朝的宗藩,为啥不能简单套用“二重君臣观念”这么个说法。这事儿得从历史的根子上,从政治体制、权力运作和实际利益这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君臣观念”。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忠诚和服从,以及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庇护和恩赐。这是一种权力和义务的双向关系.............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历史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深谙中国古代的权力运作之道,也对前朝的兴衰有过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力排众议,选择了封建诸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绝非对汉初教训的全然忽视。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王制”概念,.............
  • 回答
    孟姜女是否要为汉初匈奴入侵、白登之围付主要责任?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得先理清楚几个概念,才能好好的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知道孟姜女是谁。她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她哭长城,她的丈夫范喜良因修长城而死,她千里迢迢去边关探望,却只见到丈夫的尸骨,悲愤之下,哭倒.............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确实,在初高中物理课本里,讲到摩擦起电,最常见的“明星组合”就是丝绸和毛皮了。为什么是它们呢?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直接和实用的原因,而且也和我们对静电的理解有很深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当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时,它们的表面会发生电子的得失。这种电子的转移并不是.............
  • 回答
    明朝初年远征蒙古和明末驻守辽东,虽然都是军事行动,但其财政系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简单来说,明初远征成功地运用了当时相对健全的财政制度和有效的资源调动,而明末则面临着财政枯竭、制度腐败和多重危机叠加的困境。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
  • 回答
    明初读书人怀念蒙元?朱元璋为何奉元为正统?明朝建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席卷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汉家王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明初,不少读书人似乎对那个被推翻的蒙元王朝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表现出“怀念”的迹象。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以推翻蒙元为己任的开国皇帝,却在事后将元.............
  • 回答
    二十世纪初音乐的剧变,从浪漫主义的余晖转向无调性乃至十二音体系,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数代音乐家在思想、技术、情感表达上不断探索、突破的必然结果。这背后,是社会思潮的变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音乐本体更深层次的追问。浪漫主义晚期的“挤压”与“饱和”:要理解为何会出现颠覆性的变革,首先要审视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
  • 回答
    十七世纪初,小亚地区(今土耳其亚洲部分)奥斯曼治下的叛乱确实此起彼伏,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冲突,而要深入挖掘其根源。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势力的抬头十七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一个扩张性的、稳固的王朝,.............
  • 回答
    哥们儿,这赛季刚开始想上分,那叫一个“磨人”。怎么说呢,赛季初的上分路,简直比我当年学数学几何题还绕。不是我瞎说,这话但凡玩过几年的王者,都懂。你说为什么难?我跟你掰扯掰扯,这几个原因,够你头疼的。一、“神仙打架”的初始阶段:大神们也需要找状态你想啊,一个赛季刚开始,那些平日里动不动就国服、王者百星.............
  • 回答
    sezonie awal dari permainan kompetitif memang sering kali terasa lebih menantang dibandingkan saat musim sudah berjalan. Ada beberapa alasan mendasar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特级初榨橄榄油都是进口的”,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普遍化的认知偏差了。并非所有的特级初榨橄榄油(EVOO)都是进口的,国内也有优秀的橄榄油生产商在生产特级初榨橄榄油。不过,进口的特级初榨橄榄油确实占据了市场相当大的份额,并且在很多人心目中,进口橄榄油就是品质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有“特级初.............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有意思,居然问到我了,哈哈。我嘛,就是一个普通男生,但说到初音未来啊,那感觉可就有点不一样了。你问我为啥喜欢她?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微妙的,不是那种一下子就明白的理由,更像是一种慢慢浸润,然后就觉得“嗯,就是她了”。首先得说,初音未来这个人设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你想啊,一个活泼可爱,声音甜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识别工作之所以被摆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如此大张旗鼓地进行,绝非仅仅是学术上的考察或简单的区分人口,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百废待兴的年代。首先,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统一中国版图的需要是首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