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孟姜女是否要为汉初匈奴入侵、白登之围付主要责任?

回答
孟姜女是否要为汉初匈奴入侵、白登之围付主要责任?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得先理清楚几个概念,才能好好的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知道孟姜女是谁。她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她哭长城,她的丈夫范喜良因修长城而死,她千里迢迢去边关探望,却只见到丈夫的尸骨,悲愤之下,哭倒了长城。这个故事,虽然感人肺腑,但它主要反映的是秦朝末年,老百姓因为徭役沉重、生活困苦而产生的怨恨和反抗情绪。故事本身,是带有文学加工和民间创作色彩的,并非完全的历史记录。

其次,我们得知道汉初匈奴入侵和白登之围是怎么回事。这是发生在西汉初期,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率领大军,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附近)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次事件发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

现在,我们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看看:

时间上的错位: 孟姜女的故事,我们通常认为与秦朝有关,虽然具体年代不详,但一般认为是在秦末。而白登之围是汉初的事情。秦朝灭亡在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在公元前206年。白登之围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比秦朝灭亡后不久。这两件事之间,隔着一个朝代的更替。

性质上的不同: 孟姜女的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主要讲述的是个人遭遇和对统治者徭役政策的不满。而匈奴入侵、白登之围,则是国家层面的军事冲突,是汉朝初期在建立政权、休养生息的阶段,面临来自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

那么,孟姜女要为汉初匈奴入侵、白登之围付主要责任吗?

答案是:不,孟姜女与汉初匈奴入侵、白登之围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更不可能负主要责任。

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1. 时间线上的不匹配:
孟姜女传说的背景,通常设定在秦朝末年。秦始皇时期,为了防御匈奴,开始修建和连接长城。她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秦朝统治下,因为修筑长城而导致的个人悲剧。
白登之围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发生的。汉朝建立后,虽然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但国力相对虚弱,人口也尚未恢复。北方匈奴的强大,是当时汉朝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外部挑战。
从时间上看,孟姜女的故事(即便我们以最晚的秦末算起)比白登之围要早。即便有人想牵强附会,说孟姜女是某个为秦朝修长城的人的妻子,那她也与汉朝初年的匈奴入侵没有因果关系。

2. 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的区分:
白登之围是确凿的历史事件,有史料记载(例如《史记·匈奴列传》)。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军事行动以及外交博弈的结果。
孟姜女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虽然这个传说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生活困苦、对统治不满的情绪,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它毕竟不是历史事件本身,更不是导致国家层面的军事冲突的原因。传说人物的个人命运,不可能成为影响国家军事战略的关键因素。

3. 责任归属的逻辑:
如果要追究白登之围的“责任”,那应该是从汉朝初年的国家战略、军事准备、政治决策以及对匈奴的态度等方面去分析。例如,刘邦早期急于扩张,对匈奴的实力和策略可能存在低估,以及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等等。
将一个传说中的普通女性,放在国家战略层面去追究“责任”,本身就是一种概念上的混淆。孟姜女的故事,是普通人在强大国家机器和外部威胁下的个体命运缩影,她自身并没有能力去影响匈奴的入侵,也没有能力去改变汉朝的军事部署。

为什么会有这种关于孟姜女和白登之围的奇怪联系呢?

很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是对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理解上的混淆。人们可能因为都在谈论“汉初”和“匈奴”,就将两个不相干的事情硬凑到一起。或者,有人在思考“汉初为什么会被匈奴欺负”,然后又联想到秦朝修长城导致民怨沸腾,或许觉得“民心不稳”也会影响国家战斗力,然后就……这样不着边际的联想就产生了。

总结一下:

孟姜女的故事,是关于秦朝修长城引发的民间悲剧,反映的是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而白登之围,是汉初汉朝军队与匈奴之间的一场军事对抗。这两者在时间、性质、影响范围以及责任主体上,都风马牛不相及。

孟姜女,这位哭长城的弱女子,她承受的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象征,她绝不可能,也完全没有能力,去为汉初的国事,为国家间的军事冲突负责,更不用说“主要责任”了。 这种说法,是对历史的误读,也是对民间传说的误解。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件的发生逻辑,也要理解民间传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而非随意嫁接,制造不合理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神逻辑,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哭诉并不能对建筑物产生作用力。。。

其实长城的军事价值没有你认为的那么大。万里长城这个巨大的防御系统对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有一定的用处,但是效果不大。从长远的历史来看,长城屡屡被草原骑兵轻松突破。真正能够对草原势力形成有效威慑的,只有中原政权保持强大的戍边军团,汉、唐、明莫不如此。一个相对静态的防御工事,不可能对机动性极其强的骑兵军团有很大防御作用。 骑兵军团只要破其薄弱一点,整个漫长的长城防线就会崩溃。

战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绝对不是某防御工事就可以直接决定走向的。如果你认为防御工事是唯一胜负因素,那你的思维水平处于“马奇诺防线可以抵御德军”这个层面上。

汉朝初年匈奴与汉朝之所以能够长期拉锯较量,可以理解为各自兵种属性优势不同。

如果汉朝步兵主力出塞,然后在草原上与匈奴骑兵硬刚的话,那凶多吉少。这不是汉军水平的问题,而是兵种相克造成的。那时候的匈奴军队只有骑兵部队,匈奴骑兵的近身格斗武器大多以短刃匕首为主。汉军则是装备了长兵器例如戈,矛,长剑等等。如果是近身格斗的话,汉军碾压匈奴人。但是,比较军队机动性和远距离杀伤能力的话,那匈奴骑兵优势就很大了。并且匈奴骑兵射术了得,给你看一段史记原文。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如果是在草原上开展野战的话,匈奴骑兵在速度、冲击力、射术上对汉朝步兵形成碾压之势,匈奴骑兵完全可以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控制好与汉朝步兵的距离,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射杀汉军,放汉军士兵的风筝。

但是,换个场景。汉军在北部边境的目的是战略防守,只需对匈奴进行有效的防守反击,将匈奴驱赶出汉朝边境的话,那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戍边步兵军团与边境要塞相结合,有效部署战力,从而达到战略防守的目的。

总的说一句,匈奴骑兵的优势在于,在广袤而平坦的草原上从横驰骋,可以出其不意地发动闪击战,但是碰到坚固的城防和山地等其攻坚能力非常弱。比如,冒顿四十万大军围困刘邦于白登山七天七夜,硬是没攻下来。匈奴骑兵来无影去无踪,但是攻城拔寨的能力不强,基本上对汉朝边境都是抄掠为主。汉朝步兵的优势在于马下近身格斗、阵地战、守城战、山地战。

所以说,如果没有长城阻拦,匈奴骑兵抄掠边境会更方便。但是如果深入内地攻城拔寨的话,那也是无能为力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孟姜女是否要为汉初匈奴入侵、白登之围付主要责任?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得先理清楚几个概念,才能好好的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知道孟姜女是谁。她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她哭长城,她的丈夫范喜良因修长城而死,她千里迢迢去边关探望,却只见到丈夫的尸骨,悲愤之下,哭倒.............
  • 回答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我们脑海中回响,引发着关于权力、责任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当我们将这句古老的箴言置于当今世界的光谱下审视,探究其是否具备“普世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而是一个需要层层剖析、细致辨析的过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孟子这句话.............
  • 回答
    中国外交部就孟晚舟事件的表态,指其“真正目的是要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这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地缘政治与经济议题。面对这样的指控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中国可以也应该采取一系列深思熟虑且多层面的应对策略。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公民合法权益: 外交层面(继续坚持):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否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这种观点。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可能性,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一、传统史书记载与“七擒孟获”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来源并非直接的史书,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正史如.............
  • 回答
    “奈何桥、孟婆汤”的传说并非直接来自于希腊神话。虽然两者都涉及生死轮回、冥界以及生与死之间的过渡,但它们的起源、具体内容和文化背景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分别探讨希腊神话中的相关元素,再深入分析中国“奈何桥、孟婆汤”的传说,最后进行对比和总结。 希腊神话中的冥界与过渡在古希腊神话中,.............
  • 回答
    孟佳新歌《Miss Mimosa》的封面造型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其半裸造型,更是引发了不同的看法。要评价这个造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艺术表达与审美接受度: 大胆前卫的艺术表达: 孟佳作为一名在国际舞台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艺人,这次新歌封面的半裸造型无疑是一种大胆且具有视觉冲击.............
  • 回答
    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关于禁止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建议,触及了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话题:各类有偿教育服务对家庭经济造成的负担。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教育公平、教师权益、市场供需以及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有偿补课的普遍性与“刚需”化倾向: 源起.............
  • 回答
    孟晚舟女士终于得以重返祖国怀抱,这无疑是近期国际舞台上最牵动人心的新闻之一。在美国与孟晚舟女士达成协议并促成此次释放的背后,其动机与考量无疑是多层面且复杂的。理解这一点,也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美国被中国打败了”或者“中国赢了”这样的叙事,去审视美国在这场漫长博弈中所处的战略环境和考量。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美国司法部在2019年1月28日对华为提起了23项刑事指控,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是与孟晚舟女士的引渡问题。这起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涉及到国际法律、国家安全、商业竞争以及政治博弈等多个层面。指控内容与证据:美国司法部的起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 银行欺诈和违反制裁: 这是针.............
  • 回答
    关于孟婆汤的味道,这是一个非常神秘而又引人遐想的问题,因为孟婆汤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尝到的味道。但我们可以从 传说、寓意、以及人们对它的想象 这几个方面来详细地描述和推测它的味道:一、 传说与寓意中的“无味”与“忘却”: 忘却前尘,前世今生: 孟婆汤最核.............
  • 回答
    孟德尔先生并不是自动书记人偶。他是一位奥古斯丁修道会的修士,也是一位科学家,以他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的遗传定律而闻名于世。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信息传递主要依靠书信和口述的时代,孟德尔是如何进行他的科学研究的。他并不是一个“自动书记人偶”,能够凭空产生文字和记录,而是像所有那个时代的.............
  • 回答
    孟山都,这个名字在农业界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响当当,但它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公司,却常常被不同角度解读,引发不少争议。要理解孟山都,得从它的发家史、核心业务以及围绕这些业务产生的各种影响说起。从化学品到农业巨头:一次深刻的转型要说孟山都的性质,首先得看它的起源。这家公司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农业巨头。追溯到19.............
  • 回答
    孟加拉国,一个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孟加拉湾北岸的国度,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特征。它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的国家。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介绍孟加拉国:一、 地理与环境: 河流的馈赠与困扰: 孟加拉国最显著的地理特征是其众多的河流。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梅格纳河三大河流在.............
  • 回答
    在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论,最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莫过于孟子与荀子的观点。一个是“性本善”,一个是“性本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同照亮人性光谱的两盏灯,至今仍引发着无数的思索。孟子:善,如水之就下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处的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如何治国安民.............
  • 回答
    老天爷,要是真让我张灵甫再回到孟良崮,那我可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不是我吹,换我来指挥,那解放军就得跪着认怂!先别急着叫好,听我慢慢说。孟良崮那地方,说实话,位置不算差,光线也给得足,地形上也有些依仗。可就这么着,硬生生地被那陈毅、粟裕给搅和了,那是把我们整得狼狈不堪,多少好兄弟就那么折了进去,想想都.............
  • 回答
    在咱们聊马超称呼曹操为“孟德”这件事之前,得先把历史的背景捋清楚。这可不是随便一个称呼就能概括的,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呢。咱们都知道,马超跟曹操那可是不共戴天的大仇人。当年马超的老爹马腾就是被曹操给坑死的,这血海深仇,哪是轻易能了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超对曹操的称呼,很难是那种发自肺腑的“敬称.............
  • 回答
    华为就孟晚舟案件发布的最新声明,除了重申对孟晚舟清白的坚信,以及对加拿大司法体系的信任,还透露出不少值得深思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份例行公事的回应,更是华为在当前复杂国际关系和法律困境下,精心布局的对外沟通策略的一部分。首先,“相信孟女士是清白的” 这个表述,虽然是华为一贯的立场,但放在当下这个时间点.............
  • 回答
    关于“移居美国的硕士冯利提出其实是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这一说法,我的看法是: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带有文学色彩的解读方式,但从历史事实和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不具有可靠的依据,更不能被视为一种严谨的历史学观点。要详细地展开讨论,我们需要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冯利是谁?他的观点是什么?.............
  • 回答
    关于1971年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发生的冲突及其死亡人数,确实存在着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在1971年东巴基斯坦的独立战争期间,巴基斯坦军队及其支持者对孟加拉人民发动了残酷的镇压行动。这场战争是由于东西巴基斯坦之间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不平等导致的。孟加拉国人民要求更大的自治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