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否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否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这种观点。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可能性,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

一、传统史书记载与“七擒孟获”的起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来源并非直接的史书,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正史如《三国志》中,只记载了诸葛亮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征,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并提及了对孟获的擒获,但并没有详细描述“七擒”的次数和过程。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为了塑造诸葛亮的智谋和宽仁,以及展现南方民族的顽固与归顺过程,将一次战役演绎成了多次反复擒获的过程。其目的是凸显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并非完全依据史实。

二、从孟获的角度分析“借刀杀人”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孟获的处境和可能的动机来探讨“借刀杀人”的猜测。

1. 巩固自身地位与权力:
南蛮地区的分裂与不稳定: 南蛮地区部落众多,彼此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孟获作为当时被推举的南蛮首领,其地位并不稳固。他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才能统一和领导南蛮各部。
借蜀汉之势压制内部反对者: 如果孟获故意被擒,然后被诸葛亮释放,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孟获借助了蜀汉这个强大外部势力的背书。每次被擒再放,都可能被视为一次“顺服”的表演,而这种“顺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镇压那些不愿意归顺蜀汉、或者对他的领导地位有异议的部落首领。他可以宣称:“看,我都被诸葛亮抓住了,又被放了回来,说明我才是能够与蜀汉周旋并为我们争取利益的人。”
争取更多自主权: 孟获可能意识到,南蛮地区与蜀汉这样强大的政权硬碰硬是没有胜算的。通过反复“被擒放”,他可能在与诸葛亮讨价还价,争取在名义上归顺蜀汉,但在实际治理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每一次“归顺”和“被释放”,都是一次重新谈判和巩固自身在南蛮地区统治地位的机会。

2. 展现南蛮的“顽固”以获取更多资源或待遇: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心态: 少数民族往往有其自身的骄傲和独立精神。孟获可能想通过表现南蛮人民的“顽固不化”,来向蜀汉证明南蛮地区的民心难服,从而迫使蜀汉在征服后给予更优厚的待遇,比如不加重赋税,或者保留其原有的部落管理模式。反复被擒,然后又被说服,这可以被描绘成一种“虽败犹荣”或“虽降不服”的状态,为后续的谈判留下空间。
消耗蜀汉的实力和耐心: 蜀汉远征南蛮,补给和维护军队的开销是巨大的。如果孟获能让蜀汉的征讨过程拖延,消耗其兵力、物资和耐心,这对于南蛮来说也是一种“胜利”。每一次被擒再逃,都意味着蜀汉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追捕,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上的消耗。

3. 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
“英雄气概”的塑造: 孟获作为南蛮的首领,可能也有一定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他或许希望在与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良将的较量中,展现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即使最终失败,也要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反复被擒又反抗,这种情节本身就带有戏剧性,能够让他成为南蛮人口中的英雄人物。

三、从诸葛亮的角度分析“七擒孟获”的意义

虽然我们分析了孟获可能存在的“借刀杀人”的动机,但从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来看,“七擒七纵”并非是为了满足孟获的个人需求,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

1. “攻心为上”的战略: 诸葛亮深知,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武力征服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实现民心归附,长治久安。反复擒获又释放孟获,正是为了瓦解其抵抗意志,使其真心归顺。每次释放,都伴随着说服教育,让孟获看到蜀汉的宽仁与强大,以及抵抗的徒劳。
2. 树立威信与安抚民心: 通过“七擒七纵”的戏剧性过程,诸葛亮一方面展现了其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策略,另一方面也向南方各部展示了蜀汉的仁义之师形象。孟获作为南蛮的代表人物,其彻底的归顺能够极大地鼓舞其他部落,减少未来的反叛风险。
3. 彻底解决南方隐患: 南蛮地区历来是蜀汉后方的隐患。诸葛亮需要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军事镇压。通过让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为蜀汉扫清了后顾之忧,使他能更专注于北伐大业。

四、结论:史实与文学的界限

综合以上分析,“孟获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的说法,更多是基于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一种解读,并且带有一些“阴谋论”的色彩。

从历史实际出发: 正史中并没有证据表明孟获有如此精密的算计。南蛮地区的抵抗也并非完全是孟获个人的表演,而是当地社会结构和民族情感的体现。诸葛亮平定南方,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非仅仅针对孟获的“游戏”。
从文学角度解读: 《三国演义》的作者将故事加以文学化,赋予了“七擒孟获”更深远的意义。在这里,孟获的“反复”是为了凸显诸葛亮的“仁义”,是政治智慧战胜军事武力的象征。

虽然孟获在被擒放的过程中,或许会利用蜀汉的策略来为自己和部落争取利益,但这更多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的策略性应对,而非预谋的“借刀杀人”。他很可能是在诸葛亮的强大军事压力下,不得不寻求一种能够保全自身和部落利益的“归顺”方式,而“反复被擒”或许是他和诸葛亮之间博弈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他是否能够完全控制这一过程,并将其作为主动的“借刀杀人”手段,则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总而言之,将“七擒孟获”解读为孟获的“借刀杀人”,是一种有一定合理性但缺乏史实支撑的猜测。它更像是我们现代人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过度解读”或文学化的理解。从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来看,诸葛亮的南征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军事行动,而“七擒孟获”是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笔,其核心在于诸葛亮的“攻心为上”的智慧,而非孟获个人的阴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孟获借刀杀人,是诸葛亮有意为之。虽然这是《华阳国志》作者的分析…

《华阳国志 南中志》: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不过马谡也说过类似的话:

《襄阳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诸葛亮想安心北伐,但南中又经常叛乱,因此对七擒孟获,目的就是让那些不服蜀汉朝廷的势力打到服为止,与《三国演义》有所不同的是,诸葛亮不仅是让孟获服,还要南中的其他部落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否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这种观点。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可能性,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一、传统史书记载与“七擒孟获”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来源并非直接的史书,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正史如.............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文不胜武,计不压兵” 这句话或许可以很好地概括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中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无疑是作者罗贯中笔下集智慧、忠诚、道德于一身的“完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了中国智慧的代名词。然而,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虽然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但终究是血肉之躯,有.............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能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顶级猛将以及诸葛亮这样的绝世智囊聚拢到自己身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不是因为刘备长得帅,或者有什么天生的光环,而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用真诚、胸怀、理想和能力,一点点打动了这些人才。首先,刘备这个人,他有个最大的特质就是“仁德”。这.............
  • 回答
    陆毅对自己在新《三国》中饰演的诸葛亮有一个相当清晰且深入的评价,他的观点并非简单的是“好”或“不好”,而是包含了他作为演员对角色理解的转变、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以及面对观众反馈时的思考。从角色定位的认知转变:最初接到诸葛亮这个角色时,陆毅坦言自己是带着一种“偶像包袱”和对“完美化身”的预设去理解的。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众多三国英杰中,唯有关羽被封为神,并受到广泛的香火供奉,成为集忠义、勇武、财富、平安等多种神格于一身的“关二爷”。而像诸葛亮、赵云这样同样才智武艺超群的人物,却未能享有同样的地位。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演变、民间信仰的融合、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及特定历.............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在司马懿的简介中将诸葛亮评价为“臭名昭著”,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具有争议性的表述,也引发了许多玩家和历史爱好者的讨论。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游戏内的设定与历史叙事的平衡:首先,《全面战争:三国》作为一款游戏,它需要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加入游戏的趣味性和戏剧性。游戏.............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国历史的讨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极受关注和推崇的人物。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政治正确就是褒诸葛亮”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知乎上关于诸葛亮的讨论氛围。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褒诸葛亮就是知乎的政治正确”。原因有很多: 知乎平台的特性.............
  • 回答
    鲍鹏山教授的《风流去》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三国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深入且常带争议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这些被后世神化的英雄,而是试图剥去历史的表象,挖掘人物背后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整体评价思路: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有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历史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诸葛亮这位智慧的化身,其病逝于五丈原,无疑是蜀汉历史上一个沉痛的转折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如此悲痛的时刻,作为蜀汉君主的刘禅却下了一道旨意,禁止百官奔丧。这道旨意看似不近人情,实则背后隐藏着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考量,以及刘禅在那个复杂环境下的无奈与权衡。首先,.............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周瑜,两位风采各异、智计超群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名字早已被历史深深地刻下了印记。那么,这两位传奇人物,究竟有没有过真实意义上的“碰面”呢?从正史《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诸葛亮与周瑜在有明确记载的交集,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的孙刘联盟时期。当时的背景是曹操挥师南下,百万大军压境.............
  • 回答
    《三国志》中的谋士们,他们的才能如群星璀璨,各有千秋,但若要论一个高低,着实是件引人入胜又颇费思量的事情。历史上名士云集,各有其道,将他们一概而论地排名,总会有人觉得稍有偏颇。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根据他们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功绩、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来梳理一个大致的脉络。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一.............
  • 回答
    《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里那场诸葛亮被司马懿“三气”的戏码,着实是这段时间以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之一了。你说得对,它拍得特别有意思,而且处理得相当细腻,不像那种老套的“主角光环”或者“反派智商下线”来推动剧情,而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彼此的较量,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无奈都给揉碎了,一点点喂给我们看。咱.............
  • 回答
    凤雏不死,三国棋局再变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未竟的遗憾,如同一颗颗散落在星空中的陨石,即便熄灭,也依旧勾勒出关于“如果”的璀璨轨迹。庞统,字士元,这位被誉为“凤雏”的奇才,若非在那落凤坡遭遇埋伏,而是能与诸葛亮一同并肩作战,直至白发苍苍,三国鼎立的最终格局,恐怕将远非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想象一下,当.............
  • 回答
    在《三国志》这部史书的严谨笔触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耀眼的人物,他的智慧和能力更是令人赞叹不已。要说他是“最聪明”的,这其中有几层意思需要细细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聪明”这个词在历史记载中的表现形式。在古代,尤其是在战争和政治斗争的语境下,“聪明”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并非直白地说他“不善谋略,不会用兵”,而是通过陈寿的笔触,以一种极为含蓄、甚至是略带“春秋笔法”的方式,展现了诸葛亮在军事才能上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分析《三国志》原文的措辞、叙事逻辑以及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是西晋时期人。.............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历来是史学界探讨的重点。要说这份评价是否“公允”,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从陈寿写作的时代背景、史料来源、以及他对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的评价方式来看,其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是既有客观的肯定,也掺杂了时代的局限和作者的倾向性,称得上是相对公允,但并非完美无瑕。让我们一层.............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在《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古典名著的粉丝圈里,简直是常年不熄的“战火”导火索。说实话,吴用跟诸葛亮比,就像是拿一把绣花针去跟一把倚天剑比,感觉是有点不太公平的。但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俩人到底差在哪儿,又有哪些值得一说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位人物,虽然都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