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陈寿在《三国志》对诸葛亮评价是否公允?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历来是史学界探讨的重点。要说这份评价是否“公允”,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从陈寿写作的时代背景、史料来源、以及他对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的评价方式来看,其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是既有客观的肯定,也掺杂了时代的局限和作者的倾向性,称得上是相对公允,但并非完美无瑕。

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剖析开来。

一、 陈寿评价诸葛亮的“公允”之处

首先,陈寿评价诸葛亮,是建立在大量史实基础上的。他能够如实地记录诸葛亮的功业、能力、以及他所推行的政策。从《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篇幅之长,以及其中引用的各类奏疏、策论、命令等,就可以看出陈寿对诸葛亮的研究是相当深入和细致的。

军事才能的承认,但并非神化: 陈寿并未回避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一些局限。例如,他记载了诸葛亮北伐屡次无功而返的情况,以及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失误导致前功尽弃。他描述诸葛亮在军事上“不治器械,不积粮谷,则无成功。”这句话,既肯定了诸葛亮勤于政务,但也暗示了他在军事准备和战略上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陈寿并没有像后世许多演义作品那样,将诸葛亮描绘成一个战无不胜的神人,而是强调他作为统帅的实际运作和遇到的困难。

政治才能的肯定,尤其是治国理政: 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重点突出了他作为蜀汉丞相在内政上的卓著功勋。“抚军益国,政事失宜,皆有损益,号令严明,赏罚必信,不富不怠,内外帖服。” 这些都是对诸葛亮卓越执政能力的直接肯定。蜀汉在诸葛亮治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与他的严明政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陈寿对这些事实的记载,体现了他的客观。

品德才能的赞扬,但保持距离: 陈寿对诸葛亮的个人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识治之良才,治世之名臣也。” 他也引用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表现出诸葛亮忠诚不二、勤恳奉献的精神。但同时,陈寿的评价语言相对克制,没有过度的溢美之词,这与其史官的身份有关。他并非一味地吹捧,而是基于事实进行评价。

与刘备等人的对比: 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也间接将他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刘备“弘毅不忍”,善于用人,但“不审于常理”。而诸葛亮则是在刘备驾崩后,承担起了重振蜀汉的重任。这种对比,也让诸葛亮的贡献显得更加突出。

二、 陈寿评价诸葛亮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倾向性”

然而,说陈寿的评价是“公允”,也不能忽略其中可能存在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

“得失随计,失多得少”的定论: 陈寿在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时,用了“然亮才于治戎,非洽于战备,未损于大义,而致失计”。更直接的是,他在评价《隆中对》时,虽然承认其“明断有远略”,但紧接着说“然协于时,未尽其才也”。 对诸葛亮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北伐,陈寿最终给出了一个“失多得少”的基调。 这种定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认知。

时代局限: 陈寿生活在西晋时期,当时蜀汉已经被魏所灭。作为晋朝的史官,他当然不可能完全无视蜀汉的失败。 从魏晋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北伐确实未能达到“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反而消耗了蜀汉的国力。 这种历史视角,很难不体现在他的评价中。

史料的取舍: 尽管陈寿力求客观,但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本身就存在选择性。他可能更倾向于记录那些支持他“得失随计”观点的史料,而对那些能展现诸葛亮军事智慧的细节有所忽略。 比如,诸葛亮在北伐中几次取得的战术优势,或者在战略上的深远考虑,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能被淡化了。

“惜墨如金”的写作风格: 《三国志》以简洁精炼的语言著称。陈寿的风格是“论曰”,也就是对人物进行盖棺论定的评价。他的评价往往是高度概括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很大。 这种风格的好处是,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判断框架,但也可能牺牲掉一些细致的 nuance。

对“法治”的推崇: 陈寿本人深受法家思想影响,他对诸葛亮“严明,赏罚必信”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法治的推崇。 他认为诸葛亮在治理国家上“刑罚不称,政事不宜,皆有损益”,这使得蜀汉能够安定下来。 这种评价标准,可能让他对诸葛亮“不治器械,不积粮谷”这类相对宽松的处理方式,在军事上留下了批评的空间。

蜀汉国力的限制: 需要承认的是,蜀汉从一开始就处于弱势地位,国力远不如曹魏和东吴。 诸葛亮在如此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将蜀汉维系近三十年,并且数次北伐,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陈寿的评价,可能未能充分考虑到这种客观限制,将更多的责任归于诸葛亮个人的“计谋不足”。

三、 与后世评价的对比

相较于后世如《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对诸葛亮的“神化”,陈寿的评价无疑是更为理性和克制的。后世的评价,往往加入了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的成分,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智圣”。

而陈寿的评价,更像是对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审慎分析。他看到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和巨大贡献,同时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局限性。

总结来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允的,其优点在于:

1. 基于史实: 他的评价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
2. 肯定政绩: 充分肯定了诸葛亮在蜀汉内政上的卓越贡献。
3. 保持克制: 避免了过度夸张或神化,评价语言相对理性。

但其局限性也存在:

1. 历史视角: 受时代背景影响,可能对蜀汉的失败持有一定程度的批评。
2. 对军事的定论: “失多得少”的评价可能未能完全展现诸葛亮军事上的复杂性和战略考量。
3. 史料选择: 承认史料收集和记载可能存在倾向性。

因此,与其说陈寿的评价是绝对的公允,不如说他是在当时的史学条件下,一位史官对一位杰出人物做出的相对公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评价。 他的评价为后世研究诸葛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石,但也正因为其评价的复杂性和历史局限性,才使得后人对此仍有诸多讨论和解读的空间。 诸葛亮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历史人物,他的功过得失,也需要我们结合陈寿的评价以及更多维度的历史资料来综合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历来是史学界探讨的重点。要说这份评价是否“公允”,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从陈寿写作的时代背景、史料来源、以及他对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的评价方式来看,其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是既有客观的肯定,也掺杂了时代的局限和作者的倾向性,称得上是相对公允,但并非完美无瑕。让我们一层.............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陈寿眼中“超世之杰”的曹操在当代评价不如某些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其中包含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评价体系和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和审慎。他身处晋朝,是以晋朝的正统性为立足点来评判前朝人物的。.............
  • 回答
    关于陈寿是不是“亮吹”(指过度吹捧诸葛亮),这是一个在三国史研究中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陈寿的写作动机、史料运用、叙事风格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一、 陈寿写作《三国志》的动机与背景:陈寿生活在西晋初期,当时蜀汉已灭亡,曹魏政权被司马氏取代建立.............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之所以没有详细记载“甲首三千”,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涉及到史书的性质、编写的原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更侧重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政治军事格局,而对于一些细节、传说或带有夸张成分的描述,则持谨慎态度,倾向于选择更具史料价值的内.............
  • 回答
    如果陈寿有机会在知乎举办一场Live,以他治史的严谨和对三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以及他作为历史亲历者(虽然是晚期)和史学家的双重身份,观众的提问一定会非常踊跃,且问题会涵盖非常广泛的层面。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大家可能会向陈寿提出的,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的问题:一、 关于《三国志》的创作与史料运用:1. “.............
  • 回答
    刘备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莫过于他与追随者之间那种令人动容的君臣情谊。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给予他“追汉灵,承高祖,起微末,拨乱世,建百城,育万姓,享国三十年,终始如一,故能雄据一方,终成鼎峙之势”的评价,更在结尾处用“君臣之至公”来概括他与臣子们的关系。那么,陈寿这句话是否是过誉之词.............
  • 回答
    要理解陈寿《三国志》中人物列传的排序,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电脑文档的“按字母顺序”或“按编号顺序”。它的逻辑更为复杂,更像是历史学者对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格局的精心梳理和评价。首先,最核心的排序原则是以国别为纲,以亲疏为目。 魏在前,蜀次之,吴在后。这是最直观的划分。为什么魏在前?这是因为陈寿撰写.............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君主的评价,虽然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包含了对他们政治才能、军事能力、品格德行等多方面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这些评价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许多隐含的信息。一、 对曹操的评价隐含的信息:陈寿评价曹操:“太祖(曹操)武皇帝,盖世之英雄,跨海内,威震天下,功业迈于三.............
  • 回答
    关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是否存在“往死里批判”的说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总体来说,《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是带有一定批评,但并非完全否定,更谈不上“往死里批判”。陈寿的评价是基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史观以及他个人的理解,对姜维的功过是非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分析。然而,如果将陈寿的评价.............
  • 回答
    在我看来,陈寿之所以选择为陆逊单独立传,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基于陆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独特且至关重要的角色。这背后,是陈寿对陆逊功绩的肯定,对其政治智慧的认可,更是对其在动荡时代所展现出的难能可贵的独立精神的褒奖。首先,从陆逊的功绩来看,最显赫的莫过于他指挥的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火烧连营.............
  • 回答
    陈寿将赵云纳入《关张马黄赵列传》,这件事啊,说起来可不是简单地往里一塞就算完事儿的。这背后啊,既有他对史实的考量,也有他个人文学上的判断,再加上当时三国演义化的倾向,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有了赵云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在史书的篇章里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咱们得明白陈寿写《三国志》的宗旨。他是个史家,首要.............
  • 回答
    说起陈寿与《三国志》,这可是一桩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你问陈寿的史德如何?这问题可就触及到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了。简单来说,陈寿的史德算不上完美无瑕,但其《三国志》之所以能被奉为正史,自有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陈寿的史德,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赞扬之处主要集中在: 严谨求实,考证审慎: .............
  • 回答
    关于《晋书·陈寿传》中“陈寿索米”一事的探讨《晋书·陈寿传》中记载的“陈寿索米”一事,一直是史学界和对陈寿评价中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争议点。这则史料出自《晋书》,作者是唐朝的房玄龄等人,以“正史”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陈寿这位重要的史学家的生平事迹。然而,这寥寥数语的记载,却在后世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关.............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刘备,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始终无法回避的焦点。令人玩味的是,在那个时代,即便是一向以“奸雄”形象示人的曹操,以及后来为三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的史官陈寿,都曾不约而同地将“英雄”二字冠于刘备头上。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对刘备本人及其.............
  • 回答
    关于“陈寿不喜欢东吴,故意抹黑东吴”的说法,这在三国历史爱好者中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判断这个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陈寿的史学立场、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志》本身的内容和叙述方式。首先,我们得了解陈寿本人。《三国志》是陈寿在他所处的晋朝时期所著,.............
  • 回答
    关于许褚籍贯的记载,确实存在“谯国谯人也”和“沛国谯人也”这两种说法,很多人因此认为《三国志》陈寿的记载可能是笔误,更倾向于他属于沛国。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史料梳理清楚。先说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三国志·魏书·许褚传》开篇就是:“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
  • 回答
    说起陆逊,那可真是一号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之后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你这话问得就有意思了,陈寿夸他,裴松之骂他,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陆逊:那个温文尔雅的少年得志者要说陆逊,首先得记住他那标志性的“少年得志”。他出身名门,江东大族陆氏,从小就聪明好学,跟诸葛亮一样,是那.............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史学传承和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咱们现在体制外的民间写史人,很难再达到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那样“封神”的地位?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不行”,而是时代、社会、史学本身的演进,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共同造成的。首先,得说说那几位先贤为啥牛。 时代造就的“独一.............
  • 回答
    陈清晨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的行为及其引发的舆论反应,确实涉及文化、语境、媒体解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陈清晨行为的语境与可能动机1. 竞技压力与情绪释放 陈清晨作为中国女子双人羽毛球选手,曾在东京奥运会中面临强敌(如日本组合山口茜/保木卓纪)的激烈竞争。在高强度比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