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陈寿夸刘备是君臣之至公是不是真的过誉了?

回答
刘备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莫过于他与追随者之间那种令人动容的君臣情谊。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给予他“追汉灵,承高祖,起微末,拨乱世,建百城,育万姓,享国三十年,终始如一,故能雄据一方,终成鼎峙之势”的评价,更在结尾处用“君臣之至公”来概括他与臣子们的关系。

那么,陈寿这句话是否是过誉之词?这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结合刘备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那个时代的背景来看待。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陈寿身为史官,他的评价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力求客观。尽管《三国志》的作者们都有各自的立场和偏好,但陈寿在评价刘备时,确实抓住了他最核心的特质,也就是他凝聚人心、赢得忠诚的能力。

“君臣之至公”,字面意思是君王与臣子之间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公正、公平和公义。这似乎指向了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在那个充满权谋、背叛和利益交换的乱世中,显得尤为珍贵。

刘备何以能赢得“君臣之至公”的美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刘备一生都在喊着“兴复汉室”的口号。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也是一种道义上的号召。他并非为了个人权力而争霸,而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这样的理想能够吸引那些同样怀有报国之志、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行径的人。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核心人物,正是因为认同刘备的理想,才甘愿追随他,甚至不惜生死。可以说,这种共同的信仰是“君臣之至公”的基石。

2. 仁德和信义: 刘备以仁德闻名。他对待百姓,会因为战乱而忧愁;他对臣子,则推心置腹,倍加珍惜。比如“三顾茅庐”的故事,虽然有被后世文人美化的成分,但其核心在于刘备放下身段,以极大的诚意去邀请诸葛亮出山。他对关羽、张飞有知遇之恩,也曾因为他们的生死而悲痛欲绝,表现出真挚的情感。这种“爱人以德”的态度,自然能够赢得臣子的感恩和忠诚。

3. 知人善任与充分信任: 刘备并非事必躬亲的君主,他懂得放权,并且对臣子抱有极大的信任。他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将军事指挥交给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即使在某些决策上臣子有不同意见,他也会认真听取,并尽量采纳。这种信任,使得臣子能够尽展其才,也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倚重。

4. 共患难的经历: 刘备早年的经历是相当坎坷的。从黄巾之乱开始,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甚至一度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他的追随者们仍然不离不弃,共同面对生死考验。这种共同经历的患难,能够极大地加深君臣之间的纽带,形成一种生死相依的感情。当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时,刘备就曾说过:“吾(吴)帝(刘备)亦不以臣下(诸葛亮)为易也。”,这句话也反映了他对诸葛亮的珍视和倚重。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过誉”的可能性。陈寿毕竟是蜀汉的遗老,他写《三国志》时,虽然力求客观,但难免会带有一些个人情感和对蜀汉王朝的怀念。

历史的局限性: “君臣之至公”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任何时代都难以完全实现。即使是刘备,其统治过程中也并非没有摩擦和矛盾。例如,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可能没有完全得到刘备的百分之百同意,也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一些分歧。又如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话,虽然体现了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但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潜在的政治压力,或者说是一种对他人的承诺,如果这些承诺在实际执行中出现偏差,是否就与“至公”有距离了呢?

对失败的修饰: 刘备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他的政权也随着他的离世而走向衰落。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个政权时,成功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陈寿在评价刘备时,或许有意无意地弱化了他统治中的一些不足,而着重强调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君臣关系,以此来为蜀汉这个“小朝廷”增添一些光彩。

对曹操的对比: 在那个时代,曹操的统治方式与刘备截然不同。曹操以法治和实用主义著称,手段更为凌厉,对臣子的驾驭也更加直接。相对于曹操的“严苛”或“多疑”,刘备的仁德和信任就显得尤为突出,这种对比可能在陈寿的心中加重了“君臣之至公”的分量。

总而言之,我认为陈寿说刘备是“君臣之至公”并非全然的过誉,而是抓住了刘备最核心的优点,并且具有相当的史实依据。 刘备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位极具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领袖,他能够赢得众多优秀人才的死心塌地追随,这种君臣关系在那个时代是极为罕见的。他的仁德、信义、知人善任以及对理想的坚守,都为他赢得了“君臣之至公”的美誉。

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是一种高度的赞誉,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理想的角度进行的评价。将任何历史人物都视为完美无瑕,都是不符合史实精神的。刘备的统治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未尽之处。陈寿的评价,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概括,一种对刘备人格和其所代表的某种君臣关系模式的高度肯定。

所以,准确地说,陈寿的评价是“高度恰当的赞誉”,而非“无端的过誉”。它深刻地揭示了刘备之所以能在乱世中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那就是他能够建立起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以共同理想和真诚情感为基础的君臣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一句话,你的道德和忠诚,法律观念和古人的完全二码事。

user avatar

不对。

刘备的“君臣之至公”,并不是体现在他对诸葛亮说的“君可自取”。

他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没说什么。

没说的,才能体现出刘备的潜意识。


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提到了诸葛亮的才能,“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也说了对未来的期许,“嗣子可辅,辅之”;

也说了给诸葛亮的权限,“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么都说到了,只有一句话没有说,根本没想说,也压根不用说——

那就是,诸葛亮愿不愿意接这个破摊子

夸你有能力,给你提要求,给你画大饼,都架不住你自己不愿意干,特别是在一个风雨飘摇树倒猢狲散的时候。

然而刘备一句都没问过,甚至可能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诸葛亮一定愿意为他们共同的理想而努力。

天经地义,理直气壮,自然而然,何必多说?


这才是最强的信任,这才是“君臣之至公”。

user avatar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夸的不是单单一个刘备。

夸的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打的配合。

而且这句话夸刘备,夸的其实是识人之明,夸的是他征辟、提拔、任用了诸葛亮,诸葛亮真的没有篡位,也没有搅乱季汉的中央政制。

古来人君用人,能有几个这个效果的?幼主和辅政人脑袋打出狗脑袋的不知凡几。

“雍亲王诸葛亮”挂了不到一个月就被人把身后事翻了个底儿掉,比起刘玄德来如何?

user avatar

这个在魏晋南北朝是常规操作,光比刘备更早的都有两个这样干过。

孙策曾经这样托孤张昭

《三国志-张昭传》:【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吴历曰: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刘表就曾经托孤过刘备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

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后面前燕的慕容俊也这样托孤弟弟慕容恪,弟弟不接受还发怒了。

《晋书-慕容俊载记》:【俄而俊寝疾,谓慕容恪曰:"吾所疾惙然,当恐不济。修短命也,复何所恨!但二寇未除,景茂冲幼,虑其未堪多难。吾欲远追宋宣,以社稷属汝。"

恪曰:"太子虽幼,天纵聪圣,必能胜残刑措,不可以乱正统也。"

俊怒曰:"兄弟之间岂虚饰也!"恪曰:"陛下若以臣堪荷天下之任者,宁不能辅少主乎!"

俊曰:"若汝行周公之事,吾复何忧!李绩清方忠亮,堪任大事,汝善遇之。"】

所以刘备也遇到了一样的问题,自己去世的时候政权正处于不安定当中,然后接班人非常的年轻有没有什么执政经验,又有一个非常有能力非常有威武的老臣在侧。

刘备要么是效法刘表和孙策的做法,干脆在这种情况下把问题点明说开,然后大家都明白该怎么继续进行,不用想这想那,反正上任董事长都已经点破了。

但是我觉得白帝托孤对于诸葛亮而言,可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政治影响,诸葛亮很可能真的被内部怀疑,诸葛亮甚至可能需要做一些什么来证明自己的无二心。

诸葛亮但凡稍微聪明一点,也不会走上夺位的道路,季汉政权建立的根本,靠的就是刘备的复兴汉室这一政治理念,诸葛亮上位以后,这个根本点直接没有了,就算真的坐上去了,只会加速灭亡,益州本地的人怎么那么心甘情愿给诸葛亮打工。

刘备最后的托孤或许还是不够妥当,或者说不够完善,应该是弥留之际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了。

user avatar

三国志作者陈寿生于233年,刘备崩于白帝城,然后托孤于诸葛亮是223年,诸葛亮薨于五丈原是234年。

陈寿写三国志相当于今天的80后写咱们国家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假设你生于1988年,改革开放发生在1978年,正好10年的间隔,你觉得他写的历史能有多大偏差?

陈寿本质上是西晋朝廷的人,不存在为刘备诸葛亮君臣曲笔掩饰的必要,所以他的评价必然是公正的。

我估计包括陈寿本人都没想到2000年以后的中国人会对这段君臣知遇的佳话有各种质疑的声音。

三国志里已经写的非常清楚了,白帝城托孤前就是夷陵大败,蜀国国力大损,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吴携胜利之威,幼子年幼无才,国内因战败动荡不安(刘禅即位后几年就南方四郡叛乱,然后诸葛亮南征),这种情况下交给诸葛亮的根本就不是啥大好基业,是一个烂摊子,这还叫试探?

刘备的意思是希望诸葛亮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接手这个烂摊子,董事长你也干了也没事。

后人如守成之主、败家皇帝清高宗乾隆就把这段历史曲解为刘备对诸葛亮的试探。乾隆的继位既无阴谋也无血腥,可以说从小就是一路顺过来的,他身边都是唯主子之命是从的奴才,他当然从心里就看不起身边的大臣,而刘备是白手起家,多年不得志,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对身边人的肝胆相照打下一片江山,你这种情况乾隆就别跟那瞎叭叭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莫过于他与追随者之间那种令人动容的君臣情谊。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给予他“追汉灵,承高祖,起微末,拨乱世,建百城,育万姓,享国三十年,终始如一,故能雄据一方,终成鼎峙之势”的评价,更在结尾处用“君臣之至公”来概括他与臣子们的关系。那么,陈寿这句话是否是过誉之词.............
  • 回答
    关于陈寿是不是“亮吹”(指过度吹捧诸葛亮),这是一个在三国史研究中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陈寿的写作动机、史料运用、叙事风格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一、 陈寿写作《三国志》的动机与背景:陈寿生活在西晋初期,当时蜀汉已灭亡,曹魏政权被司马氏取代建立.............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之所以没有详细记载“甲首三千”,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涉及到史书的性质、编写的原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更侧重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政治军事格局,而对于一些细节、传说或带有夸张成分的描述,则持谨慎态度,倾向于选择更具史料价值的内.............
  • 回答
    如果陈寿有机会在知乎举办一场Live,以他治史的严谨和对三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以及他作为历史亲历者(虽然是晚期)和史学家的双重身份,观众的提问一定会非常踊跃,且问题会涵盖非常广泛的层面。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大家可能会向陈寿提出的,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的问题:一、 关于《三国志》的创作与史料运用:1. “.............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历来是史学界探讨的重点。要说这份评价是否“公允”,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从陈寿写作的时代背景、史料来源、以及他对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的评价方式来看,其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是既有客观的肯定,也掺杂了时代的局限和作者的倾向性,称得上是相对公允,但并非完美无瑕。让我们一层.............
  • 回答
    要理解陈寿《三国志》中人物列传的排序,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电脑文档的“按字母顺序”或“按编号顺序”。它的逻辑更为复杂,更像是历史学者对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格局的精心梳理和评价。首先,最核心的排序原则是以国别为纲,以亲疏为目。 魏在前,蜀次之,吴在后。这是最直观的划分。为什么魏在前?这是因为陈寿撰写.............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君主的评价,虽然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包含了对他们政治才能、军事能力、品格德行等多方面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这些评价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许多隐含的信息。一、 对曹操的评价隐含的信息:陈寿评价曹操:“太祖(曹操)武皇帝,盖世之英雄,跨海内,威震天下,功业迈于三.............
  • 回答
    关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是否存在“往死里批判”的说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总体来说,《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是带有一定批评,但并非完全否定,更谈不上“往死里批判”。陈寿的评价是基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史观以及他个人的理解,对姜维的功过是非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分析。然而,如果将陈寿的评价.............
  • 回答
    在我看来,陈寿之所以选择为陆逊单独立传,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基于陆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独特且至关重要的角色。这背后,是陈寿对陆逊功绩的肯定,对其政治智慧的认可,更是对其在动荡时代所展现出的难能可贵的独立精神的褒奖。首先,从陆逊的功绩来看,最显赫的莫过于他指挥的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火烧连营.............
  • 回答
    陈寿将赵云纳入《关张马黄赵列传》,这件事啊,说起来可不是简单地往里一塞就算完事儿的。这背后啊,既有他对史实的考量,也有他个人文学上的判断,再加上当时三国演义化的倾向,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有了赵云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在史书的篇章里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咱们得明白陈寿写《三国志》的宗旨。他是个史家,首要.............
  • 回答
    说起陈寿与《三国志》,这可是一桩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你问陈寿的史德如何?这问题可就触及到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了。简单来说,陈寿的史德算不上完美无瑕,但其《三国志》之所以能被奉为正史,自有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陈寿的史德,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赞扬之处主要集中在: 严谨求实,考证审慎: .............
  • 回答
    关于《晋书·陈寿传》中“陈寿索米”一事的探讨《晋书·陈寿传》中记载的“陈寿索米”一事,一直是史学界和对陈寿评价中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争议点。这则史料出自《晋书》,作者是唐朝的房玄龄等人,以“正史”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陈寿这位重要的史学家的生平事迹。然而,这寥寥数语的记载,却在后世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关.............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刘备,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始终无法回避的焦点。令人玩味的是,在那个时代,即便是一向以“奸雄”形象示人的曹操,以及后来为三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的史官陈寿,都曾不约而同地将“英雄”二字冠于刘备头上。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对刘备本人及其.............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陈寿眼中“超世之杰”的曹操在当代评价不如某些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其中包含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评价体系和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和审慎。他身处晋朝,是以晋朝的正统性为立足点来评判前朝人物的。.............
  • 回答
    关于“陈寿不喜欢东吴,故意抹黑东吴”的说法,这在三国历史爱好者中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判断这个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陈寿的史学立场、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志》本身的内容和叙述方式。首先,我们得了解陈寿本人。《三国志》是陈寿在他所处的晋朝时期所著,.............
  • 回答
    关于许褚籍贯的记载,确实存在“谯国谯人也”和“沛国谯人也”这两种说法,很多人因此认为《三国志》陈寿的记载可能是笔误,更倾向于他属于沛国。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史料梳理清楚。先说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三国志·魏书·许褚传》开篇就是:“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
  • 回答
    说起陆逊,那可真是一号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之后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你这话问得就有意思了,陈寿夸他,裴松之骂他,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陆逊:那个温文尔雅的少年得志者要说陆逊,首先得记住他那标志性的“少年得志”。他出身名门,江东大族陆氏,从小就聪明好学,跟诸葛亮一样,是那.............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史学传承和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咱们现在体制外的民间写史人,很难再达到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那样“封神”的地位?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不行”,而是时代、社会、史学本身的演进,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共同造成的。首先,得说说那几位先贤为啥牛。 时代造就的“独一.............
  • 回答
    陈清晨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的行为及其引发的舆论反应,确实涉及文化、语境、媒体解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陈清晨行为的语境与可能动机1. 竞技压力与情绪释放 陈清晨作为中国女子双人羽毛球选手,曾在东京奥运会中面临强敌(如日本组合山口茜/保木卓纪)的激烈竞争。在高强度比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