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晋书·陈寿传》记载的“陈寿索米”一事?

回答
关于《晋书·陈寿传》中“陈寿索米”一事的探讨

《晋书·陈寿传》中记载的“陈寿索米”一事,一直是史学界和对陈寿评价中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争议点。这则史料出自《晋书》,作者是唐朝的房玄龄等人,以“正史”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陈寿这位重要的史学家的生平事迹。然而,这寥寥数语的记载,却在后世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关于陈寿品德、史官职责乃至史书编纂动机的诸多揣测与讨论。

要理解“陈寿索米”一事,我们得先回到《晋书·陈寿传》的原文语境。原文大约是这样说的:“寿在蜀,为著作郎,尝在刘氏,无文辞,但纪实。后从军,又在杨氏,亦无文辞。既而与人论史,谈说能辨。时人以为皆出自寿笔,然其文辞不高。后为中著作郎,与张华、左思等论议,时人乃知寿之才。初,寿为著作佐,属晋受禅,受命修《晋阳秋》。时蜀中多事,晋朝未可独任一人,晋朝有司,乃得搜括人物,晋军初入,晋朝命,陈寿与刘斌等修晋阳秋,但刘斌死后,寿独自修,遂有陈寿索米。”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复述,原文的细节可能会更丰富一些。但核心的意思是,陈寿在修撰《晋阳秋》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原文可能提及原因,也可能没有明确说明),向晋朝的有关部门“索取米谷”。

首先,我们要明确“索米”的含义和背景。 在那个时代,米谷不仅仅是充饥的食物,更是作为一种报酬、一种资源。尤其对于史官而言,他们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需要查阅各种资料,这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持。所以,“索米”并非完全等同于今天的“索贿”,更可能是一种对劳务的合理报酬或说是工作津贴的请求。

那么,为何此事会引发争议?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清高的史官形象的冲击: 历来,史官都被寄予了“秉笔直书”、“铁肩担道义”的理想化形象。人们希望史官能够超脱于物质利益之上,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历史。陈寿作为《三国志》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史书的作者,其地位举足轻重。当“索米”的记载出现时,难免会有人认为这有损陈寿作为史官的清高形象,甚至被解读为一种“收受好处”的行为,从而影响其史书的客观性。
史书编纂的现实考量: 然而,历史的记录并非总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进行。陈寿修撰《晋阳秋》正值西晋初年,社会尚未完全安定,朝廷的财政状况也未必宽裕。史官的待遇如何,能否得到足够的支持,往往是影响史书编纂质量的关键因素。陈寿“索米”,或许是当时史官待遇普遍不高,他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自己能够安心完成这项耗时耗力的工作。这是一种现实的无奈,而非单纯的贪婪。
“索米”的动机解读: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陈寿“索米”的真正动机。
按劳分配的合理诉求? 如果“索米”是指向朝廷请求符合其工作量和贡献的合理报酬或津贴,那么这本身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毕竟,史官也是人,需要生活,需要为工作付出努力。
是为了获取更好的史料? 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陈寿“索米”是为了换取更好的史料支持。在那个年代,获取珍贵的史料往往需要一定的“打点”,尤其是一些私人收藏的资料,或者需要请人帮忙搜集整理。如果陈寿是出于此目的,那么他所“索”的“米”,或许就变成了“购买信息”的筹码。
是否有特定人物的推波助澜? 《晋书》的作者是唐朝人,距离陈寿所处的时代已经相当遥远。我们不能排除在史书编纂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有意或无意的增减、歪曲的可能性。例如,如果当时朝廷中有对陈寿不满的势力,他们是否会利用“索米”这件事来抹黑陈寿,从而影响他史书的公信力?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从史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评价此事:

“索米”并不直接否定《三国志》的价值: 即使陈寿存在“索米”的行为,这也不能直接否定他所著的《三国志》的历史价值和客观性。史学家的个人品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史学研究的方法、依据和结论。陈寿的《三国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在于其严谨的考证、精炼的文笔和相对公正的评价,而非其个人是否“清贫如洗”或“不食人间烟火”。
理解史官工作的艰辛: “索米”事件也提醒我们,古代史官的工作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光鲜亮丽。他们常常面临着资料的匮乏、考证的困难、政治的压力以及物质的匮乏等多重挑战。将陈寿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形象,可能反而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浪漫化。
对史料的批判性解读: 任何史料都需要经过批判性解读。对于《晋书》中关于陈寿“索米”的记载,我们不应全盘接受,也不能轻易否定。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史官的待遇、陈寿的处境以及其他相关史料来综合判断。也许“索米”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的“贪婪”,而是为了保证史书编纂顺利进行的一种必要手段。

总而言之, “陈寿索米”一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不能简单地用“贪污”或“清廉”来概括。它折射出的是古代史官工作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史官品德的理想化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审视这件事,理解陈寿在当时条件下所做的选择,同时也要认识到史料本身可能存在的解读空间和局限性。

最终,陈寿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他那部严谨而深刻的《三国志》。与其纠结于他是否“索米”的小节,不如更多地去品读和学习他史学研究的智慧和方法,从中汲取历史的营养。这或许是对这位伟大史学家更恰当的致敬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应该是一件在流传过程中被传变味了的事。陈寿一个仕途并不算很顺利的蜀地士人撰写私史,怎么会到处高调地索取大米,除非编故事的人一开始就知道他写的史书会流传后世。

举个类似的被传变味的事,魏收写的魏书里记载北魏大臣崔浩曾向毛修之称赞陈寿的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毛修之却说自己当年在蜀中听当地老人说陈寿曾经担任诸葛亮门下书佐,受过鞭打百下,所以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事挺魔幻的,因为诸葛亮去世时陈寿差不多才刚出生,虐杀婴儿了属于是。更魔幻的是博览经史的崔浩一时间竟然没发现这个故事有漏洞并进行反驳,而是批判起了诸葛亮的用兵。

在晋书里有两句与之颇为相似的记载,说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在马谡战败后受到了髡刑,陈寿本人又受到过诸葛瞻的白眼,所以在三国志贬低二人。这事也挺不靠谱,因为马谡自己的职位就是参军,编段子的人可能是混淆了。这两个段子和上面那个段子应该来自同一个原型,即有人不满意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编出两人有私人恩怨的故事。一开始说陈寿挨了诸葛亮的打,后来发现时间对不上,有的编陈寿他爹和诸葛亮有过节,有的编陈寿和诸葛瞻有过节,接着越传越玄乎,到晋书里还出现了陈寿之父参加街亭之战这种细节内容。

另外晋书里还说张华很赏识陈寿,但中书监荀勖厌恶张华,于是也排斥陈寿,将其外放出去当太守。而在晋书三百年之前成书的华阳国志里却说张华和荀勖都很赏识陈寿,荀勖甚至认为陈寿的水平高于司马迁和班固,但因为陈寿所撰写的魏书让荀勖很不满意,于是将其外放。这应该是事实,因为推荐陈寿编撰诸葛亮集的人里就有荀勖。从这里来看,荀勖外放陈寿和张华并没有关系,但张华和荀勖是政敌,于是这个故事就传成陈寿因为受张华赏识而被荀勖外放,并被晋书所采用。

关于陈寿找丁仪之子索米这件事我有一些个人猜想,可以在这里谈谈。晋书里对这件事的记载很简单: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翻译下来就是有人说丁仪和丁廙在魏国有很大的名声,陈寿告诉他们的儿子,只要送自己千斛米,就给他们的父亲写一篇好的传记,对方没给,于是陈寿就没有为丁仪二人立传。

这段话用了“或云”二字,表示这就是个小道消息。丁仪二人的官职分别是西曹掾和黄门侍郎,且最后被曹丕所诛杀,说二人“有盛名于魏”未免夸大其词。三国志里还说曹丕上台后就杀光了丁仪兄弟家的男口,无论从常理还是人物年龄上看,这事都太不可信。

但如果继续深挖丁仪的家族,又会发现这个段子在另一个层面的意义。丁仪的父亲叫丁冲,是曹操在沛国谯县的老乡,沛国丁氏与曹氏、夏侯氏历代交好,其早年地位甚至在夏侯氏之上。曹操父亲曹嵩的正妻姓丁,曹操的原配夫人也姓丁,这位丁夫人很可能就是曹操的表妹。夏侯渊的正妻也姓丁,并且是曹操的“内妹”,至于这个“内妹”指的是表妹还是妻子的妹妹就不得而知了。

曹嵩在中平四年(187)当上三公之一的太尉,和他同属三公的司空是沛国丁氏出身的丁宫,二人估计是亲戚加政治盟友关系,丁冲则应该是丁宫的晚辈。后汉纪记载丁冲和钟繇一起在汉献帝手下担任黄门侍郎,他们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帮助汉献帝逃出长安,被封为列侯。魏略记载丁冲当时给曹操写信,请他率兵来迎奉天子,并在事后被封为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负责首都及附近几个郡的官员纠察工作,与刺史相似,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被称为“三独坐”,是具有相当权力的官职,李傕把控朝政时就被封为司隶校尉。曹操迎奉天子后自己亲自担任司隶校尉,后来钟繇也担任了司隶校尉,曹操让钟繇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等同于是把司隶还有关中一带都交给他来管辖。刘备入蜀后也自封司隶校尉,并在称帝后先后让张飞和诸葛亮担任这一官职。

钟繇担任司隶校尉是在官渡之战前,然后直到建安十六年(211)征讨马超韩遂时依然在任。当时夏侯惇担任河南尹,负责治理守卫洛阳一带,他参与征讨河东卫固等人时要受钟繇节度。丁冲担任司隶校尉应该是在曹操离开洛阳之后,钟繇成为司隶校尉之前。建安二年(197)朝廷派谒者仆射裴茂率领关中诸将讨伐并击杀李傕,个人认为这件事很可能就是镇守司隶的丁冲安排的。

丁冲去世得很早,他的两个儿子丁仪和丁廙在曹操手底下做官,曹操原本想把长女清河公主许配给丁仪,但后来按照曹丕的建议许配给了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据说事后还很后悔。曹操让丁仪担任西曹掾,这是管理府事的实权官职,陈群崔琰都当过。

另外丁氏还有另一个成员丁斐,魏略记载此人是曹操的亲信,担任典军校尉,并且总摄内外,曹操非常听他的话。丁斐经常被毛玠弹劾,但曹操都原谅他,犯法丢了官也很快被起复原职。典军校尉是曹操出任西园八校尉时担任过的官职,夏侯渊也当过这一官职,丁斐担任典军校尉应该在夏侯渊之后。

虽然史书里对丁冲和丁斐着墨不多,但可以知道二人地位相当重要,不亚于夏侯惇和夏侯渊。魏书记载丁斐之子丁谧“为人沈毅,颇有才略”,“有父风”,那丁斐应该也是一个颇有才智的人,而丁冲被曹操安排为司隶校尉,曹操评价他为“衣冠良士,有学问材器”,这二人应该为曹操的事业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但丁家的点实在太背了。曹操的正妻丁夫人养育曹操的长子曹昂长大成人,结果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扫黄抓包时导致曹昂战死,于是丁夫人非常怨恨曹操,两人最后也以离婚收场。丁仪兄弟因为积极帮助曹植夺嫡而被曹丕处死,丁谧因为支持曹爽而被司马懿灭族,这么一个曾经堪比夏侯氏的家族最后几乎无人幸免。

陈寿在三国志里没有为丁冲父子以及丁斐父子立传,丁冲毫无记载,丁斐只记了一件他在潼关之战救了曹操的事,而丁仪和丁谧等人都是以极其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其实不能完全怪陈寿,因为曹魏官方对他们几个人的定性就是这样。

但陈寿撰写魏书时确实有为高官祖先作佳传而淡化失意者祖先的现象。例如权臣贾充的父亲贾逵在魏书里形象极其正面,但他的政敌任恺的父亲太常任昊则只字不提,又如夏侯渊在魏书里战功赫赫,夏侯惇却成了肉票将军,其中重要原因是夏侯渊的后人在西晋出任高官者很多,而夏侯惇则差点绝嗣。还有和司马懿张郃一起对付诸葛亮的费曜戴凌在官职上都要高于郭淮,但二人的后人地位不显,也没有被写进列传。

前面提到荀勖对陈寿所写的魏书感到很不满意而将其外放,从他对陈寿的评价来看,他应该是期待陈寿写出一部不亚于史记汉书的巨著出来,但陈寿并没有达到他的要求。荀勖年轻时曾被曹爽征辟,曹爽被杀后其故吏都不敢前去奔丧但荀勖却带头前往,魏书里曹爽一党的人形象极其恶劣,这大概就是荀勖不满意陈寿的重要原因,他希望陈寿秉笔直书,结果却感到十分失望。

可以想见当时的一些人对于陈寿这种写法也是有意见的,这些意见里就包含不满陈寿几乎只字不提为曹操做出过重要贡献且地位显赫的丁冲和丁谧,还将其后人刻画成奸佞小人。估计时人最初讽刺陈寿的说法是丁家的后人没有大米送给陈寿,所以陈寿不写丁家的人,传到后面就变成了陈寿找丁仪的儿子要大米对方没给,于是陈寿不写他们。

user avatar

关于这则记载,现在大多数人都将其当作段子看待,许多前辈与大佬都对其做过剖析,对于丁氏兄弟是否有资格立传、丁氏一族是否还有子嗣存在等问题展开过论述,意在说明这则记载的不可取之处,我的观点大致类似,也认为这是个可信度不高的段子,但这个段子却反映了唐时人们对于陈寿史德有亏的看法。下面是我对这则记载的一点小小的思考。

很多答主也都提到,这则记载最初的面貌,在裴启的 《语林》:

裴启《语林》: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觅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为佳传。”丁不与米,遂以无传。

不过,这则记载与《晋书》的记载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丁梁州”,一个是“丁仪、丁暠之子”,那么,二丁的子嗣真的就是《语林》中所谓的“丁梁州”吗?我觉得,可能不是。

有晋一代,可考的丁姓的梁州刺史,似乎只有一位(如果我没有遗漏的话),丁弥,他的父亲,便是东吴后期重臣,官至司徒的丁固。

《三国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丁固)子弥,字钦远,仕晋,至梁州刺史。
《晋书·丁潭传》:丁潭,字世康,会稽山阴人也。祖固,吴司徒。父弥,梁州刺史。

丁弥之父丁固为东吴司徒,比起丁仪兄弟,自然是更有资格立传,同时也不存在如丁氏兄弟“并其男口”被诛而存在的是否有子嗣留存的争议问题。更重要的是,丁固在《三国志》中,确实无传,我们只能通过裴松之所注的《会稽典录》等资料以及他人传记中的只言片语来了解丁固其人。这样看来,“陈寿索米”的对象是丁固之子丁弥,要比是二丁兄弟的子嗣要合理的多。因此,我的猜想是,在裴启的《语林》中的“丁梁州”当为丁弥,在裴启作《语林》的东晋,已有“陈寿索米”的版本流传,只不过对象是东吴司徒丁固之子丁弥,而流传至唐时,已讹作丁仪、丁暠的子嗣了。(当然在《语林》中出现的“丁梁州”并非是陈寿索米之事发生时,丁弥已是梁州刺史。按《三国志》成书至迟不晚于太康五年,即书中所写孙皓逝世之年,而《陈寿传》记载《三国志》曾交由张华过目,而张华于太康三年出镇幽州,虽说张华所观未必是《三国志》的完整版本,但亦当大致作成。因此陈寿索米之事当发生于太康初年,此时东吴新灭,丁弥仕晋未久,不太可能立刻为梁州刺史,当为《语林》作书时所追称的最高官职。)

当然,这个推测也并非没有漏洞,毕竟与丁固同时期且地位相当的范慎、孟仁等人在《三国志》中亦无传,丁固自然也没有可能比他们更有资格立传。也许是丁固的子嗣入晋后混的比范慎、孟仁更好,也许是范慎、孟仁的家人同样拒绝了给陈寿送米(dog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晋书·陈寿传》中“陈寿索米”一事的探讨《晋书·陈寿传》中记载的“陈寿索米”一事,一直是史学界和对陈寿评价中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争议点。这则史料出自《晋书》,作者是唐朝的房玄龄等人,以“正史”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陈寿这位重要的史学家的生平事迹。然而,这寥寥数语的记载,却在后世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关.............
  • 回答
    《晋书》将祖逖评价为「贪乱者」,这一评价确实颇具争议,也反映了史家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所面临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祖逖的政治作为,以及《晋书》成书的时代特点和史观。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晋书》对祖逖的评价并非“贪乱者”。确切地说,《晋书》在《祖逖传》中,是以一种复杂而.............
  • 回答
    晋江文学城作为国内领先的网络文学平台之一,其要求作品内不能鼓吹、赞扬、美化自杀情节,这是一个在内容审核和平台责任方面都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这个问题:一、 平台责任与社会影响 未成年人保护: 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未成年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一个人的不负责任行为,竟然能让三千多人因此被医学观察,这代价实在太大了。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晋江有一个男子,之前在武汉工作,后来返回晋江。本来按照规定,从疫情重点地区回来是需要如实申报健康状况的,以便相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比如居家隔离或.............
  • 回答
    晋朝以孝治天下,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一套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思想体系的体现。要理解它,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孝”在古代中国究竟是个啥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道可不是一般的道德规范,它简直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孝顺父母,尊敬长.............
  • 回答
    晋江文学城最近推出的“付费修文”政策,无疑是近期在网络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项政策允许作者在作品已经完结并付费之后,对已发布的章节进行修改,但修改后的内容需要读者额外付费才能阅读。这背后牵扯到的利益方很多,包括作者、读者、平台,各有各的考量和感受。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角度来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晋江作者月逝水(本名黄某)因丈夫疑似出轨并引发的自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家庭的悲剧,更触及了许多关于婚姻忠诚、情感伤害、网络暴力以及女性权益的敏感话题。事件的缘起:长久婚姻的裂痕根据月逝水本人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她与丈夫相识15年,结婚5年,在外人看来是一对恩爱夫妻.............
  • 回答
    关于“晋江月逝水”事件新爆出的录音,这确实是近期网络上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这个事件本身就牵扯到不少敏感的议题,比如内容创作的边界、版权保护、平台责任以及创作者的权益等等。新爆出的录音更是将这些议题推向了更尖锐的层面,让整个事件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进一步加剧。要详细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事情的.............
  • 回答
    RNG晋级四强后,UZI在赛后采访中将全球总决赛比作“电竞世界杯”,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比喻背后蕴含着多重含义,既体现了中国电竞的国际影响力,也折射出赛事格局、选手心态及舆论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 一、赛事背景与UZI的言论语境1. RNG的晋级意义 R.............
  • 回答
    福州晋安警方将见义勇为的小伙赵宇以“过失致人重伤罪”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从普通人的朴素正义观来看,赵宇的行为是挺身而出制止不法,保护他人,怎么反而会走到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地步?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步步来捋。首先,要区分开“见义勇为”和“.............
  • 回答
    关于“明末晋商是汉奸”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产生的背景、论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汉奸”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一、 “汉奸”论的来源与核心论点这种言论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与清朝的经济往来与合作: 最核心的指控在于,.............
  • 回答
    这件事情,说实话,让很多人心里都不太舒服,甚至有些愤怒。福州晋安警方公布不起诉通报之后,舆论场上的声音可以说是此起彼伏,褒贬不一,但更多的是质疑和不解。咱们就一件件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个通报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首先,咱们得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在福州晋安区.............
  • 回答
    青岛晋级山东首个特大城市,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背后蕴含着这座城市发展的勃勃生机,也承载着山东省整体区域战略的深远考量。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门道。首先,啥叫“特大城市”?这可不是随便封的,是有国家标准的。通常看的是城区常住人口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就会被认定为特大城市。青岛能迈过这个门槛,说明它的.............
  • 回答
    对于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公开对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经济学领域的“无知”进行评价,这其中蕴含的意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让整个讨论更丰富也更接地气一些。首先,要理解泰勒的背景。这位经济学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学院派”人士,他的研究,特别是行.............
  • 回答
    2019亚洲杯淘汰赛面对泰国队,对于当时的中国男足来说,这绝对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比赛,也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赛前,外界对于国足的晋级形势,可以说是充满了讨论和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和希望。赛前形势分析: 纸面实力对比: 普遍认为,从球员个人能力、国家队整体实力以及球员在欧洲主流联赛效力的情况来看.............
  • 回答
    战火中的足球判决:俄罗斯世预赛出局与波兰的“幸运”晋级国际足联(FIFA)在俄乌冲突的阴影下,对俄罗斯在卡塔尔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中的命运做出了裁决——俄罗斯队被取消参赛资格,其对手波兰队不战而胜,直接晋级附加赛决赛。这个决定无疑是严肃的,其背后牵涉到的不仅仅是两支球队的命运,更是体育与政治之间复杂交.............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挺有意思的。《创造101》这节目,大家关注的点本来就挺多的,结果杀出个王菊,这名字一听就挺不一样,再一看她,更是不一样。一开始,她不是那种大家传统印象里的小仙女。她的造型、她的年纪、她的自信,都和那些二十出头、白白嫩嫩、说话软软糯糯的女孩们不太一样。很多人可能一开始就没把她当成“C位.............
  • 回答
    “象群又要进城了?”这个消息一旦传开,准保能让昆明人朋友圈里的讨论热度蹭蹭往上涨。我琢磨着,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角度去看。首先,咱们得知道这象群为啥老是往这边晃悠。 去年那群被大家伙儿关注着的“网红象”,一路从云南南边儿往北走,最后到了昆明周边。大伙儿刚开始还挺新鲜,觉得这事儿挺神奇,一群野象咋能“.............
  • 回答
    关于东京奥运会上日本拳击选手田中亮明(Ryomei Tanaka)坐轮椅晋级这一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我来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希望能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避免显得过于机械化。首先,要明确一点,田中亮明当时是参加拳击比赛,而不是残奥会。他之所以在比赛期间被拍到或提及坐轮椅,.............
  • 回答
    2018年10月28日,唐嫣和罗晋这对备受瞩目的荧幕情侣,突然毫无预兆地在微博上公布了结婚的消息,瞬间引爆了整个娱乐圈和社交媒体。这个消息的到来,仿佛一枚重磅炸弹,让无数粉丝和网友感到惊喜和兴奋,也为他们两人之间多年的情感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望他们公开恋情到结婚的这段路,可以说充满了甜蜜和低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