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晋朝以孝治天下?

回答
晋朝以孝治天下,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一套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思想体系的体现。要理解它,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咱们得明白“孝”在古代中国究竟是个啥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道可不是一般的道德规范,它简直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做臣子的本分。一个孝子,自然被认为是一个忠臣的潜力股,因为他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忠诚。这套逻辑,从周朝就开始了,一直传承下来。

那么,晋朝为什么特别强调“以孝治天下”呢?

这得从晋朝建立的背景说起。晋朝是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的。曹魏末年,政治黑暗,权力斗争激烈,名士们也纷纷被卷入其中,许多人因此丧命,或者被逼得不得不装疯卖傻来逃避。这种混乱的局面,让司马家族看到了机会,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建立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理念,才能长久立足。

司马炎(晋武帝)建立晋朝后,确实面临着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他想到了“孝”。为什么呢?

继承汉朝遗风,顺应民心: 汉朝就以“举孝廉”来选拔官员,这是根深蒂固的政治传统。晋朝虽然是九品中正制,但对孝道的重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上的“去芜存菁”,试图重拾先秦汉代的政治道统,来获得士族和民众的认可。
士族的支持是关键: 晋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士族的力量建立和巩固的。而士族本身就是讲究门阀,讲究家族荣耀的。强调孝道,有利于维护士族的家族体系,也就更容易获得他们的支持。孝道在家族内部的实践,也体现在对家族声誉的维护,对族人的关照,这与士族集团的利益是高度契合的。
对抗曹魏的“名士风流”: 曹魏时期,虽然有“正始之音”,但名士们往往政治上不积极,甚至有些行为出格,与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有所脱节。晋朝强调孝道,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这种“越轨”风气的纠正,试图将士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更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轨道上来。
“不失父子之道”是政治的起点: 儒家思想认为,“父子之道”是“君臣之道”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父亲都不能好好对待,又怎么能指望他忠于君主、治理好国家呢?所以,以孝治天下,就是从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出发,推演到国家政治的层面。

那么,具体是怎么“以孝治天下”的呢?

这不仅仅是喊口号,晋朝在制度和宣传上都有体现:

制度层面:
“举孝廉”的延续: 虽然九品中正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孝”依然是考察官员德行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地方官僚需要考察和举荐有孝行的人才。
鼓励孝行,表彰模范: 晋朝政府会公开表彰那些有杰出孝行的个人,比如为父母守孝三年、为父母卖身为奴赎罪等等,这些事迹会进行宣传,树立榜样。
法律与孝道结合: 法律体系中也包含了维护孝道的条款,比如虐待父母、不孝等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思想和宣传层面:
儒家经典和名士言论: 晋朝有很多名士,他们虽然生活方式比较超脱,但在理论上,还是会引用儒家经典,阐述孝道的意义。比如,一些士人会谈论“移孝作忠”的道理。
《孝经》的普及: 《孝经》作为宣扬孝道的经典,在晋朝依旧是重要的教育读物。
家族伦理的强调: 整个社会的氛围都强调家族的传承和个人的孝行,这在文学作品、史书的记载中都有体现。

但是,咱们也不能把“以孝治天下”看得太理想化,它也有其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孝道可能沦为政治工具: 当“孝”成为治国的纲领,它很容易被统治者用来压制异见、维护统治。如果有人对皇帝不满,或者对现有政治体制有意见,可能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从而失去政治合法性。
可能助长家族特权: 强调孝道,往往也伴随着对家族力量的巩固。在士族政治下,这可能进一步加剧了门阀制度的僵化,因为家族的荣耀和孝道的实践,使得家族的利益凌驾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
“孝”的实践存在虚伪性: 就像很多道德口号一样,强调“孝”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在权力斗争和现实利益面前,“孝”可能只是一个装饰,甚至是互相攻击的工具。比如,有些为了争夺家产而上演的“孝子”故事,背后可能隐藏着残酷的算计。
阻碍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过分强调对长辈和传统的尊崇,有时也可能压抑创新和批判精神,不利于社会思想的活力。
个人与集体的矛盾: 极端的孝行,比如“割肉疗亲”、“剖棺易葬”,虽然感人,但有时候也违背了更广泛的社会伦理和公共利益,甚至可能出于对失去亲人的过度悲伤,而采取了非常规的行为,这与“治天下”的理性政治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

总的来说,晋朝“以孝治天下”,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巩固统治、凝聚社会而采取的政治策略。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也试图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它有其积极意义,比如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也为士人提供了一种行为规范。

但同时,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容易被异化为政治工具,助长家族特权,以及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虚伪性和僵化。

所以,咱们看待晋朝“以孝治天下”,不能简单地赞扬或否定。得看到它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必要性,也得认识到它未能解决的深层矛盾,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用来“治”,也能用来“乱”。

在我看来,与其说晋朝是“以孝治天下”,不如说它是“以孝为纲,以士族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孝道是它吸纳士族、维系统治的重要手段,而士族则是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这个模式,最终也限制了晋朝长远的活力和发展。

这件事情,得辩证地看。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制度的弊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孝治天下,很正常。

这个主张是汉朝提出的,所以有了孝廉制度,晋朝只不过是继承这一传统罢了。

至于说司马家只敢言孝,不敢言忠,确实是错误说法。

拿出晋书武帝纪看一看,就能解惑了。

【乙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司马炎上位后让各地中正依据六条标准举荐人才,其中第一条就是“忠恪匪躬”,而第五条则是“信义可复”。

后来司马炎继位后,有臣子对他进谏,有司想要阻碍,司马炎对此下诏道:

【九月乙未,散骑常侍皇甫陶、傅玄领谏官,上书谏诤,有司奏请寝之。诏曰:"凡关言人主,人臣所至难,而苦不能听纳,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也。每陈事出付主者,多从深刻,乃云恩贷当由主上,是何言乎?其详评议。"

还有诏书中说:“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以及己未,诏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十二月,班五条诏书于郡国: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方正、正身,也就是立身正直的意思,总不会和忠义毫无关系吧?


至于司马炎对待忠臣的态度,可以参考:

【泰始初入朝,诏曰:“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给鼓吹。”又赐山玄玉佩剑。】

罗宪在归顺晋朝后,被司马炎下诏表彰并进行赏赐。


所以说晋朝对待忠义方面和前朝也没什么不同,君王一样赞赏忠义之士,而选拔人才也以忠义为其中的一项准则。

user avatar

堪称是晋朝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巨大贡献。

曾经我也以为这是一个垃圾政策,一个篡权者的遮羞布。但后来发现晋朝前面的那个魏国,似乎连孝道都打算放弃。。。。

看看曹操死了以后曹丕是怎么守孝的。

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祇,绍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嫔于魏。 ——《三国志》

甲午,王次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于邑东,设伎乐百戏,吏民上寿,日夕而罢。

吃喝饮宴睡美女,大红囍字不知道贴的有多高。

不仅如此,曹丕还不许别人守孝。

《魏书》:休丧母至孝。帝使侍中夺丧服,使饮酒食肉,休受诏而形体益憔悴。乞归谯葬母,帝复遣越骑校尉薛乔奉诏节其忧哀,使归家治丧,一宿便葬,葬讫诣行在所。帝见,亲自宽慰之。其见爱重如此。

他还通过学驴叫哭吊好友王粲,以哄堂大孝为乐。

《世说新语·伤逝》:“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哀,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等到曹丕嗝屁后,他的儿子长江后浪推前浪,居然连出殡都懒得去了。

《魏氏春秋》: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群、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

你们听说过谁会因为天热就不给父母出殡的?《军师联盟》进一步发挥,表示曹睿连孝布都不带,其实可能性也并不低。

等曹睿嗝屁后,曹芳更是孝力加倍。虽然刚当皇帝时还小,还不懂作怪。不过长大后他就努力给补回来了。

《三国志少帝纪》:见九亲妇女,帝临宣曲观,呼怀、信使入帷共饮酒。怀、信等更行酒,妇女皆醉,戏侮无别。

最后说一下曹操。曹操的孝仪如何史书确实没怎么讲,但他做了个很奇怪的事情。他把父亲曹嵩留置在徐兖边境地带,自己却主动攻击徐州,而且是数次袭扰。最终连累父亲被杀。

《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我想正常人遇到这种事,即使一时来不及撤走父亲,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和陶谦起了矛盾,之后也会立刻想办法移走他,至少在第二次战斗发生前一定会撤走他们吧。为什么曹操“数击”陶谦之后,也就是三次以上主动和陶谦发生矛盾后,仍然会让父亲滞留原地呢?

按一般人的思路肯定想不明白,但如果以曹丕的爸爸,曹睿的爷爷的思路,答案呼之欲出。据说盗墓者不可使父亲下穴捞财给儿子,这个规矩恐怕就是从曹家开始的吧。


孙盛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故虽三季之末,七雄之敝,犹未有废衰斩于旬朔之间,释麻杖于反哭之日者也。逮于汉文,变易古制,人道之纪,一旦而废,固已道薄于当年,风颓于百代矣。魏王既追汉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飨宴之乐,居贻厥之始而堕王化之基,及至受禅,显纳二女,是以知王龄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

孙盛曰:夫窀穸之事,孝子之极痛也,人伦之道,于斯莫重。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夫以义感之情,犹尽临隧之哀,况乎天性发中,敦礼者重之哉!魏氏之德,仍世不基矣。昔华元厚葬,君子以为弃君于恶,群等之谏,弃孰甚焉!


不难想象,曹魏一朝打算从头到尾的毁灭儒家的忠孝之义,而且搞了几十年。晋朝能以孝治天下,虽然不好意思言忠,而且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作为是一次文化抢救,我们仍然应当持一个以褒扬为主的态度。

何况以孝治国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曹家人立刻就不乱伦了(曹丕曹睿曹芳三代连续乱伦)。

有些曹粉盲目批判蜀直百,总是故意忽略当时钱币交易已经消失的事实前提,结果闹出以物易物好于商品经济的笑话。而道统方面也一样,脸都不要的魏国把忠孝信仰全部放弃,司马家好歹捡起一张孝的脸皮,怎么看都是历史的大进步。


p.s.评论区开始有曹粉借批判封建道德给魏国洗白的了。问题是曹魏抛弃了儒家思想里最基础的孝道,它还能以什么为信仰?

整个一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军国主义王朝,你们还打算和他洗出花来了?

一、不忠

这个我好像不必再多说了。

其实演义里曹操那些不忠的行为跟史书比,几乎就是少儿规制版了。

二、不孝

说过了。


三、不仁

以前大致计算过,曹魏开国的屠城比例为历代汉族王朝之最。连侵华日军都要俯首称祖。

曹魏的税率高到举世无双,古来第一。

曹贼自创的计亩税法让百姓在灾年雪上加霜。这件事连曹操自己都甩锅于他人。

此外,曹魏徭役更为繁重。只是这个不好量化对比,姑且不提——反正他们家的缺德事也不差这一条,我帮他稍微隐点恶吧。


四、不义

1.在正常外交程序中强行扣留对方首领当做人质。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建安中,呼厨泉南单于入朝,遂留内侍,使右贤王抚其国,而匈奴折节,过于汉旧。
《三国志武帝纪》:秋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

目的是绑架迁移匈奴大举入境,有学界推测迁移了近40w匈奴,占北方人口的10分之一左右。刘渊之父刘豹也于此时被迫入境,成为后来五胡乱华中第一个北方建国者(按佛教思维算中国人的报应吧)。

(晋书匈奴传 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晋书刘元海载记 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通典边防十 魏武帝遂分为五部,置於西河、离石诸郡。)

2.对战将的夸奖,会随着他的失败变成辱骂贬低。

《三国志夏侯渊传》: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曹操《军策令》:“渊(夏侯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

3.排除异己,即使是曾经共赴国难的生死同志也毫不珍惜。

《三国志·卷十》: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这件事影响极其恶劣,连隔壁孙权刘备都为之不齿。

《三国志裴引献帝春秋》彧卒於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操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这里只是略提几个出名的,其人不义之事太多,实在不胜枚举。

甚至曹魏连鬼神信仰都用“绝淫祀”给你封禁了,老百姓连精神鸦片都没得抽。如果曹粉觉得魏国还有什么玩意可以当做国家信仰,在下洗耳恭听。


附:补齐曹家三代乱伦的资料。


《三国志少帝纪》:见九亲妇女,帝临宣曲观,呼怀、信使入帷共饮酒。怀、信等更行酒,妇女皆醉,戏侮无别。

“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宠爱之,寝止恒同。尝与帝戏赌衣物,有不获,辄入御帐,服之径出,其见亲宠类如此。”——《世说新语》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世说新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