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陈寿如果有机会举办一场知乎live,大家可能会向他提出哪些问题?

回答
如果陈寿有机会在知乎举办一场Live,以他治史的严谨和对三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以及他作为历史亲历者(虽然是晚期)和史学家的双重身份,观众的提问一定会非常踊跃,且问题会涵盖非常广泛的层面。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大家可能会向陈寿提出的,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的问题:

一、 关于《三国志》的创作与史料运用:

1. “陈老师,您好!您在撰写《三国志》时,是如何平衡个人政治立场和历史客观性的?例如,在评价像曹操、刘备这样的帝王时,是否存在您个人情感上的偏好?如果有,您是如何在史书中体现或加以控制的?”
详细展开: 观众会对陈寿作为晋朝臣子,如何评价前朝的奠基者曹魏以及新兴政权蜀汉产生浓厚兴趣。他们会想知道:
晋朝官方对曹魏的评价基调是什么?陈寿是否受到这种基调的影响?
在记载某些事件时,是否有“避讳”或“褒贬”的考量?例如,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评价,是否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限制?
他又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实录”精神的?例如,对某些有争议的事件,他是否会呈现不同说法,然后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
他如何看待裴松之的注?裴松之加入了许多野史、传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会影响《三国志》的客观性?陈寿本人对这些补充材料的态度是什么?

2. “陈老师,您能分享一下您在搜集和整理三国时期史料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吗?您是如何辨别史料真伪的?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难以确证的事件或人物?”
详细展开: 这是观众最想了解的史料学问题。他们会想知道:
当时的史书、竹简、口传等信息来源有多不稳定? 얼마나 불안정 했나요?
在缺乏现代化考古技术和便捷的文献查阅手段的情况下,他如何进行“史料辨伪”?例如,对一些道听途说或带有宣传色彩的记载,他会采取哪些方法来验证?
有没有遇到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即某个重要事件的史料非常匮乏,以至于难以形成完整的叙述?他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是留白、猜测还是放弃?
他会特别强调哪些类别的史料更为可靠,例如官方档案、将领的日记、还是普通士卒的口述?

3. “在《三国志》中,您对一些配角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生动,如甘宁、太史慈、张辽等。您是如何从有限的史料中发掘出这些人物的闪光点,并将他们写得如此鲜活的?您个人最欣赏哪个配角,为什么?”
详细展开: 除了政治家和军事家,读者对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物也充满好奇。观众会问:
您是如何获取这些非核心人物的详细事迹的?是通过地方志、家族史,还是当时的将领或士人之间的口碑传播?
您在记载这些人物时,会侧重于他们的哪个方面?是他们的勇武、智谋、忠诚,还是他们的生活片段?
有没有一些您觉得非常可惜,但因为史料不足而未能充分展示的人物?
您个人有没有特别欣赏的“草根英雄”或具有某种特殊品格的人物?

二、 关于三国历史事件的解读与细节:

4. “陈老师,关于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的胜利是毋庸置疑的,但后来兵败麦城。您认为导致关羽最终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孙权背刺,还是其自身策略失误?”
详细展开: 这是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观众会想听陈寿本人的“官方”解读:
他如何评价关羽的战略决策?“攻取许都”的目标是否过于宏大?
在当时荆州兵力分散、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关羽的决定是否是一种冒险?
对于东吴为何会突然背弃盟约,他是否有更详细的史料依据来判断其真实动机?是出于对关羽日益强大的恐惧,还是出于对荆州土地的垂涎?
他如何看待“大意失荆州”的说法?“大意”指的是政治上的疏忽,还是军事上的懈怠?

5.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虽然屡屡有出色的战术表现,但最终未能成功建立功业。您认为其北伐屡屡受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蜀汉国力限制,还是他自身战略选择的局限性?”
详细展开: 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象征,但他的北伐结果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谜团。观众会想听:
蜀汉在国力、人口、经济等方面与曹魏相比,到底有多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否是北伐成功的最大障碍?
诸葛亮在战略上是否过于保守?例如,是否应该更早、更果断地发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他对“屯田”策略的评价如何?这种策略的利弊是什么?
他如何看待诸葛亮后期频繁使用“车轮战术”,以及“围城打援”的策略?
在《三国志》的史料中,是否能看到当时蜀汉内部对北伐的态度和看法?

6.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您认为孙刘联军获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周瑜的指挥才能,还是曹操军队本身的缺陷?另外,您如何看待‘火攻’在其中的作用?”
详细展开: 这个问题关乎军事战略的经典案例。观众会问:
在您看来,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指挥,最突出的亮点在哪里?
曹操军队在当时面临哪些具体的困境?例如,水土不服、士卒疲劳、军心不稳等因素的记载有多确凿?
您如何评价黄盖的“苦肉计”和庞统的“连环计”?在您收集的史料中,这些计策的真实性如何?
对于“曹操是否真的将船只连在一起”以及“是否是瘟疫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这些细节,史料是如何记载的?

7. “陈老师,您如何评价‘三国归晋’的这一历史进程?您认为司马氏最终能够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因素居多?在您看来,司马家族最大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详细展开: 这是对整个三国时代终结的宏观提问。观众会想知道:
在您身处晋朝,撰写《三国志》时,您是如何看待“禅让”和“统一”的?是否存在某种历史“宿命论”的倾向?
司马懿父子在政治斗争中,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哪里?例如,他们是如何在曹魏政权内部逐步巩固权力的?
您如何评价司马炎在建立晋朝后的施政?是偏向于稳定,还是存在一些弊病?
在您看来,蜀汉和曹魏最终灭亡,是由于其自身的衰败,还是司马氏的强大?

三、 关于人物传记与评价:

8. “您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非常客观,既肯定了他的雄才大略,也记录了他的奸诈残忍。您认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是否准确?您更倾向于从哪个角度来理解他?”
详细展开: 曹操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治家之一。观众会想深入了解陈寿的看法:
您是如何从众多史料中提炼出曹操“奸雄”一面的?例如,他是如何对待汉献帝、如何对待政敌的?
您认为他的“雄才大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军事才能、政治改革、文学成就等等?
您在记载他的一些负面行为时,是否有受到当时社会舆论或政治氛围的影响?
您认为“奸雄”这个评价,是否完全涵盖了曹操的一生?

9. “刘备以仁德著称,但他也曾犯过一些错误,比如‘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君才能十倍曹丕,则可君而兴复汉室,否则可自主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以及他后来对魏延的处置,您认为是否合理?”
详细展开: 观众对“仁君”刘备的复杂性也充满好奇:
“白帝城托孤”这句话,在史料记载中是如何呈现的?您认为这句话是否反映了刘备对诸葛亮和蜀汉政权的真实担忧?
您如何评价刘备对魏延的看法?在您收集到的史料中,关于魏延的评价是怎样的?
您如何看待刘备在收养刘禅后,对他培养的实际情况?

10. “陈老师,您如何评价孙权的一生?他能够守住江东基业,与曹操、刘备抗衡数十年,他有哪些过人之处?同时,晚年的他是否有些昏聩和猜忌?”
详细展开: 孙权是三国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一位成功的守成者。观众会问:
孙权在执政初期,如何能够驾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批优秀的将领和谋士?他的用人策略是什么?
您如何评价他与曹操、刘备的关系?在关键时刻,他做出的决策(如赤壁之战的联盟,夷陵之战的进攻)是如何权衡利弊的?
关于他晚年的“猜忌”和“废立”等事件,史料是如何记载的?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晚节不保?

四、 关于历史哲学与文化传承:

11. “陈老师,您认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您所撰写的《三国志》在民间的影响力,您有何感受?您认为小说的虚构成分和您史书的严谨性,哪一种更能帮助后人理解三国历史?”
详细展开: 这是现代观众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三国演义》的普及度远高于《三国志》。
您知道您的史书在几百年后会被改编成小说并广为流传吗?您对《三国演义》中的某些情节有什么评价?例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等。
您认为小说中的虚构和夸张,是否会对后人形成错误的认知?您希望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后,如何进一步去了解真实的历史?
您如何看待历史与文学的界限?

12. “在您看来,三国时期最值得后人学习的政治智慧或军事策略是什么?有没有一些人物的言行,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详细展开: 这类问题旨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您认为在乱世之中,如何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战略上的远见?
您欣赏哪些政治家的政治手腕?例如,曹操的权谋,诸葛亮的勤勉,刘备的仁德,孙权的制衡。
您认为现代社会在某些方面是否还能从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中获得启发?例如,战术配合、情报收集、后勤保障等方面。

13. “陈老师,您在创作《三国志》时,有没有感受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使命感?您希望您的作品能为后世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
详细展开: 这是对陈寿个人创作动机和历史观的探索。
您在写史的时候,是否想象过几百年后有人会通过您的文字来了解那段历史?
您认为史学家的职责是什么?您希望《三国志》成为什么样的“史书”?是仅仅记录事件,还是包含某种价值判断?
您对历史的演进是否有某种哲学思考?例如,朝代更迭的规律,人性的善恶等。

总而言之,如果陈寿能够来到知乎Live,他的讲座将是一场关于历史真相、史料考证、人物评价以及历史智慧的盛宴。观众的提问将是对他一生史学研究的最高致敬,也将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他或许也会在回答中,透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史料细节或他个人的思考,这无疑将是每一个三国迷和历史爱好者的福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说你问丁仪的儿子索要米粮做贿赂,他不肯给,你就不肯为丁仪立传,这是真的?

听说你担任姜维的主簿,又做过诸葛瞻部下,但是待遇不好,后来不肯依附黄皓而遭贬,于是写姜维穷兵黩武,黄皓乱政,诸葛瞻误国,这是事实吗?

你记载郭嘉行为不检点被陈群检举,到底是什么不检点?跟你一样守孝期间让侍女照顾你吗?

你有参与研究《竹书纪年》吗?举荐你的杜预和出贬你的荀勖都有研究,你怎么看待《竹书纪年》与《史记》内容的差别?作为《史记》专家,不会放着这个大新闻不闻不问吧?

匈奴人刘渊也酷爱《尚书》、《史记》、《汉书》,你们有深入交流过吗?你觉得他史学如何?

你除了喷虞溥,跟他探讨过史学吗?为什么《江表传》里记载了许多《三国志》没有的内容?

许多人黑你师傅焦周,把《仇国论》贬的一无是处,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三国志》隐去司马亮败绩,是因为不能非议当朝首辅大臣吗?你如何评价他占尽优势情况下各种神操作?

杜预为什么没带你去荆州准备伐吴,而把你举荐给司马炎?做战地记者,实地取材不好吗?

如何评价左思《三都赋》,他以诗赋形式简述三国故事,是否又一篇《三国志》?洛阳真的纸贵吗?

潘岳真的很英俊吗?夏侯湛和你是书友,你该不会没围观过潘岳上街吧?夏侯渊的事迹是不是为讨好夏侯湛而故意美化?

陆机《辨亡论》是否对吴国人物吹捧过甚?

你为什么没写晋三祖?陆机占坑不让你写吗?张华不是说了《晋书》该让你写吗?

你为什么没有就任司马遹中庶子?按常理他做了皇帝,你可有机会登上三公啊。是怕他把针放到你坐垫上刺你屁股,还是你可以知道司马遹迟早必被贾南风所害?

如何评论你师侄罗尚?你认为他比得上罗宪吗?

为你辩解的何攀这种大好人,为什么要跟石崇这种坏人为伍?

王恺和石崇,你挺谁?

你觉得跟你同龄层的刘弘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早生二十年,你会为他立传吗?

你喜欢看张华的《博物志》吗?你觉得能超越《山海经》吗?

你认为司马衷聪明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