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吴迷可以小小地兴奋一下,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答主,陈寿确实有在部分地方歧视东吴,歧视地方主要集中在孙权头上,主要体现在地位、称呼,以及孙吴诸臣的谥号上。当然,撇开这些歧视,陈寿并没有在其吴志的史料上胡编乱造。
最容易发现的歧视之处就是,陈寿在刘备的先主传里,称呼刘备为【先主】,从开始到结尾都是如此。而在孙权的吴主传里,陈寿却对孙权【直呼其名】,也是从开始到结尾都是如此。
此外,陈寿对于刘备的去世日期在先主传里有详细的记载,为【夏四月癸巳】。但对孙权的去世日期在吴主传里的记载,却只有孤零零的【夏四月】,详细的日期反而记载在诸葛恪传里,而且还是写在诸葛恪给弟弟诸葛融的信里,日期为【今月十六日乙未】,也真是奇葩。
更让人感受到陈寿对东吴的歧视是其对吴蜀两国君主去世时的用词。
古代天子之死叫【崩】,又可以叫做【殂】,比如诸葛亮出师表里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殂】,这两个字的区别只是字面不同,并无等级差别,而诸侯之死叫【薨】。陈寿却在三国志里,对曹魏皇帝的死用【崩】,对孙吴皇帝发死用【薨】,而对刘备用与出师表相同的【殂】。
这说明陈寿虽然以曹魏为正统,但对故国蜀汉念念不忘,而对孙吴却在修辞上加以贬低。
最奇葩的是,陈寿在后主传里写到蜀汉有【史官言景星见】,结果在后主传的评曰里又强调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可以说是前后矛盾。
可就是这么一个【国不置史】的蜀汉,包括诸葛亮、庞统、法正、五虎等在内,三国志居然记载了11个人的谥号。反倒是拥有吴书、吴录等诸多国史的东吴,却只有陆逊、张昭、张承、顾雍(陆抗、孙邵2人有谥号,但在三国志里没有记载)寥寥4人,才记载有谥号。
以曹魏为正统,在蜀吴地位相当情况下,由于陈寿出身蜀汉,心恋故国,使用一些修辞来偏袒蜀汉情有可原,也算无可厚非。但是明明有孙权去世的具体日期,却在孙权的吴主传里不记载,反倒在诸葛恪传的一封信里才出现,那就是赤裸裸的歧视了。而拥有诸多国史的孙吴却只有4人记载有谥号,则更可怕了。
结合以上几点,陈寿歧视东吴可见一斑了。呜呼,悲哉!
至于其它地方,题主可以自己去发现。
引用史料: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三国志先主传: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三国志吴主传: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国志诸葛恪传: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於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与弟公安督融书曰:今月十六日乙未,大行皇帝委弃万国,群下大小,莫不伤悼。
三国志后主传: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谢题主邀。并无此事。
曹魏据中原九州之地,代表中央政府,为正统王朝;蜀据一州、吴据三州,是偏远割据势力。这是一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皆认可的史实。
直到南宋一些儒生始持“蜀汉正统论”,无非是抱着自己丢失了中原还要自居正统的心态,但一直没有能够成为官方主流意见。
道理很简单,灭蜀者魏,晋受魏禅,承魏制;何况当真以蜀汉为正统,则263年蜀亡,266年晋立,中间这3年的空窗期,正统王朝又是谁?没得闹笑话。
因此尊崇魏朝,以曹操为太祖、曹公,将曹魏诸帝皆入本纪,而以蜀吴诸帝入列传。是任何晋人修三国史都不可免的。
陈寿原本是蜀人,刘禅是其故君,谯周是其恩师,因此对蜀国相对推重,也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虽然同样只列为列传。相比对东吴诸帝直呼其名,陈寿尊称刘备、刘禅为先主、后主,符合当时崇尚的礼法道义,若不如此,反要受时评非议了。
即使如此,《晋书·陈寿传》尚且认为陈寿对诸葛瞻评价不公,有挟私报复嫌疑,却遗漏了陈寿为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重要官职的记载。
《华阳国志陈寿传》:【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至于吴国,陈寿于他们既无利害关系,又无故国情谊,亲朋故交,可以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去记述,因此其记载反而可能是最接近真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