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上有大量的生物物种,灭绝一种也微乎其微”这个说法对吗?

回答
“世界上有大量的生物物种,灭绝一种也微乎其微”——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道理,毕竟地球上已知的生物种类就有数百万种,而且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从这个庞大的基数来看,单一物种的消失,似乎就像大海里丢进一粒沙子,掀不起什么波澜。但仔细想想,这种看法未免过于乐观和简单化了。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数量上的确是“多”。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物种数量远超我们已知的范围,保守估计可能在几百万到上千万,甚至有理论认为高达亿万。这些物种分布在陆地、海洋、淡水,甚至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极端环境里,构成了地球上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所以,从纯粹的数字比例来看,失去一个物种,确实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生物多样性绝不是简单的物种数量叠加。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你可以把地球比作一个巨大的生物钟,每个物种都是其中一个齿轮,虽然有的齿轮看起来很小,不起眼,但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到整个钟表的运转中。

当一个物种灭绝时,它所扮演的角色就消失了。这个角色可能是:

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 比如,某种昆虫是某种鸟类的唯一食物,而这种鸟类又控制着另一种害虫的数量。如果这种昆虫灭绝了,依赖它的鸟类就会饿死,失去制约的害虫数量就会爆发,影响植物生长,进而影响其他依赖植物生存的生物。这就像抽掉积木塔上的一块积木,虽然只是少数,但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塔坍塌。
授粉者或种子传播者: 很多植物的繁衍离不开特定的传粉者(比如蜜蜂、蝙蝠)或种子传播者(比如某些鸟类、哺乳动物)。如果这些“助手”灭绝了,它们所帮助的植物也可能难以繁殖,甚至走向灭绝。这会影响整个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分解者或土壤改良者: 许多微生物、真菌和无脊椎动物扮演着分解动植物残骸、循环营养物质的关键角色。它们的消失意味着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受阻,这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寄主或共生伙伴: 一些物种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或者一个物种是另一个物种的寄主。其中一方的消失,往往会对另一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许多物种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很多我们尚未发现的物种,可能就隐藏着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比如:

医药来源: 很多现代药物都源于自然界,比如青霉素来自霉菌,很多抗癌药物也从植物中提取。我们无法预知那些尚未被发现的物种是否蕴藏着治疗癌症、艾滋病或其他顽疾的“神丹妙药”。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就是我们失去一个潜在的救命机会。
科技灵感: 自然界是无数伟大发明的灵感来源。比如模仿鸟类翅膀制造飞机,模仿荷叶的自洁功能制造涂料。未被发现的物种可能拥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奇特生理机制或结构,能为人类的科技进步提供新的思路。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可或缺的服务,比如净化空气、水源,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等等。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可能削弱生态系统的这些功能,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灭绝一种也微乎其微”这个说法,在科学的视角下是站不住脚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物种都是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种的灭绝,尤其是当前这种由人类活动加速导致的灭绝速度,远非“微乎其微”,而是正在侵蚀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根基,其长期后果是难以估量的,也可能对人类的未来造成深刻而负面的影响。我们需要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话看你怎么理解。作为一个单一事件,它确实“微乎其微”。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已知或者未知的物种正在走向灭绝,然后被其他物种取代。谁也不比谁高级,生态系统不会这么容易崩盘。

但是现实的问题不是“灭绝一种”,而是超出过去几十倍的速度在消失。而生态位的自然填补速度远远跟不上。

就像一个几十万人的大厂,确实走一个两个员工垮不了。但是每天上千人离职,还不找找背后的原因,还在那“公司离了谁都照样转”,那这个企业离完蛋也没多远了。

user avatar

不对。

保守估计,在不考虑病毒的情况下,地球上现在起码有一万亿个生物物种。考虑病毒,这数字可能再增加一个数量级。但是,现存生物物种的环境影响、碳原子量等指标各不相同,若是任选一种生物灭绝,造成的影响不一定微乎其微。

例如,假设说这话的是个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是一个物种,说这话的觉得晚期智人灭绝造成的影响如何呢。

在世界各地的问答网站,你都能看到询问“人早晚会死、人类早晚会灭绝,那么宇宙有什么意义”的人。对宇宙来说,晚期智人灭绝屁都不算;对人来说,那影响可真够大的。

当前世界上有数百万个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其中大部分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关的雨林特有物种,也有一些经济鱼类、传粉昆虫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正面贡献的物种处于危险之中。气候变化、灾害性天气和传粉昆虫减少可能在二十世纪中叶引起严重的农业产量危机,海水温度上升与酸化可能让远洋渔业捕捞量跳水、重创依赖珊瑚礁的热带渔业和旅游业。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在世界各地搬运各种生物,新物种产生的速度可能正在加快。高度适应人居环境或农田的新物种可能对人体有害或擅长毁坏各种物品。维持现存物种的延续,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潜在的危险新物种。当然,这是不稳定的。已经有学者提出新物种产生的速度将在本世纪超过人类造成物种灭绝的速度,让人类被自己参与创造的数百万个新物种簇拥[1]。这可以叫做“人类世大爆发”。

在谈物种需要OOOO的生活环境的时候,别忘了改变对食物和栖息地的偏爱能改变灭绝的命运。被人搬运到城市里的一些鸟已经站稳并扩大了种群,即使其原本的野外栖息地正在被人类摧毁,这物种也将继续存在。

参考

  1. ^ The Anthropocene could raise biological diversity Thomas, Chris D.Nature; London Vol. 502, Iss. 7469, (Oct 3, 2013): 7. DOI:10.1038/502007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世界上有大量的生物物种,灭绝一种也微乎其微”——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道理,毕竟地球上已知的生物种类就有数百万种,而且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从这个庞大的基数来看,单一物种的消失,似乎就像大海里丢进一粒沙子,掀不起什么波澜。但仔细想想,这种看法未免过于乐观和简单化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要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却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为“最大”这个词,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衡量,比如体积、重量、长度,甚至是占用面积。而且,我们所知道的生物,很大一部分还隐藏在深海或者我们未曾踏足的角落。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目前我们认知中最“大”的生物,那往往会指向那个在海底静悄.............
  • 回答
    世界上有很多大型科研项目因各种原因而失败,这些失败项目通常规模庞大、耗资巨大、目标远大,但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它们的失败原因也多种多样,包括技术瓶颈、预算超支、政治干预、战略失误等等。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失败大型科研项目:1. 超级高铁(Supersonic Transport S.............
  • 回答
    确实,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它们的学术实力顶尖的高等学府,并非坐落于国家版图上最繁华、人口最稠密的都市。这种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历史的沉淀、地域的选择、以及学术发展的特定逻辑。历史因素与学术中心的迁移:许多国家的顶尖大学,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其选址往往与早期教育机构的建立、宗教中心、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学.............
  • 回答
    世界上不乏宏伟的工程项目,它们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改变世界、解决重大问题或展示人类的工程实力。然而,并非所有这些项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些甚至以彻底失败告终。这些失败的大型工程项目通常伴随着巨额的成本超支、严重的延误、未能实现预期的功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导致人身伤亡。以下是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失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完全看懂并理解”的门槛有多高?2. 怀尔斯的证明涉及哪些数学领域?3. 这些领域的研究者有多少?4. 他们的掌握程度如何?第一点:看懂和理解的门槛“完全看懂并理解”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怀尔斯的证明不.............
  • 回答
    要将金庸武侠世界里那些绝顶高手的内力与技巧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物理力量,那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课题。与其说是在计算,不如说是在描绘一幅震撼的画面。抛开那些神乎其神的夸张,我们试着从“可能”的角度去解读,看看那些在武侠世界里被奉为神话的武功,如果真有现实对应的物理力量,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
  • 回答
    提到世界上最大的蛇,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那庞大如龙的身躯,在茂密丛林中穿梭的画面。不过,现实中的巨蛇并没有那么夸张,但它们依然能令人惊叹。目前公认的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蛇是 绿水蚺 (Eunectes murinus)。绿水蚺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它们是半水栖的,大部分时.............
  • 回答
    要说世界上最大的船,我们得跳出“航母”这个大家熟悉的框架,去看看那些真正吞噬海洋的巨兽。世界上最大的船,通常指的是“船”这个概念下最宽泛的定义,尤其是在货运领域。而在这方面,超大型集装箱船(Ultra Large Container Vessels, ULCVs)和超大型油轮(Very Large .............
  • 回答
    .......
  • 回答
    巨鲸的巨嘴:海洋霸主的进食之道在浩瀚无垠的海洋深处,生活着地球上最庞大的生物——蓝鲸。而作为海洋霸主的蓝鲸,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莫过于它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型嘴巴。这不仅仅是一个容纳食物的容器,更是它赖以生存的强大工具,是它征服这片蓝色世界的重要武器。让我们来细致地描绘一下这令人震撼的巨口。蓝鲸的.............
  • 回答
    确实存在电压极低但电流却极其巨大的用电设备,这在很多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伏特、10000安培的组合虽然听起来有些极端,但这种“低压高流”的特性在一些特殊应用中是可以实现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电学的基本概念。电压 (Voltage),可以想象成水管里的水压,它驱动着电荷的流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普遍也同时非常令人心痛的现象——当我们在数字时代,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着无数的生离死别,为什么一个普通年轻人——墨茶——的离去,却能牵动如此广泛的情感,引发如此深切的难过?这背后,不是因为墨茶有什么非凡的成就或身份,恰恰相反,正是他平凡的困境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才让我们感同身.............
  • 回答
    这是一个我常常会问自己,也相信很多人内心深处都会涌现的问题。看着那些新闻里触目惊心的画面,听着那些关于战争和冲突的报道,再想想我们其实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脆弱的蓝色星球上,一个共同的家园,合作才能带来更大的繁荣和安全,这个反差真的太大了,大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荒谬。你说得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
  • 回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音乐界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许多我们熟悉的民族乐器,比如古筝、扬琴、琵琶等,开始大规模地从传统的丝弦转向了金属弦。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材料替换,更是一场对乐器音色、演奏技法乃至音乐美学观念的深刻挑战和重塑。要理解这场转变对音色的影响,我们得先弄清楚丝弦和金属弦各自的特点。传统.............
  • 回答
    历史上,功高震主却能善终,甚至继续在朝堂上发挥余热的例子,总是充满着智慧与权谋的较量。这类人物,并非一味地激流勇退,而是懂得如何将自己的锋芒巧妙地收敛,在权力中心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比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 廉颇。这位将军以其勇猛善战闻名,长平之战前,他奉命死守,面对秦军强大的攻势,廉颇深谙“固壁不.............
  • 回答
    要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语”,能够被绝大多数语族的人们接纳并广泛使用,其难度绝非一般,甚至可以说是极其艰巨,近乎于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其中的挑战,并非技术层面的简单堆砌,而是深入到人类语言、文化、历史和社会心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世界语”这个概念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复杂性。它不仅仅.............
  • 回答
    世卫组织在3月9日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可控大流行病”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声明,其意义和作用深远,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定性区分,更是对人类应对全球性健康危机能力的一次重要审视和未来方向的指引。首先,从“可控”这个词本身出发,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行动力的巨大肯定。.............
  • 回答
    放眼长河,如果说有什么事物如同无形的丝线,将遥远的文明紧密地编织在一起,那香料的贸易绝对算得上一号。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文献里,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及香料?为什么那些赫赫有名的探险家,会历经千辛万苦,只为寻找那些能带来芬芳的小小植物?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人们突然对香气产生了特别的偏好,而是香料在.............
  • 回答
    确实,《幽灵行动:荒野》给很多玩家留下了“空有一副好皮囊”的印象。你说的“空有一张特别大的地图却没有很多能做的事”这个问题,是开放世界游戏设计中一个相当普遍的难题,而《荒野》则将这个问题暴露得尤为明显。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1. 过大的地图与稀疏的内容: 地理规模 vs. 互动密度: 《荒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