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世界史的发展离不开香料的贸易?香料在古代到底有什么大量的需求?

回答
放眼长河,如果说有什么事物如同无形的丝线,将遥远的文明紧密地编织在一起,那香料的贸易绝对算得上一号。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文献里,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及香料?为什么那些赫赫有名的探险家,会历经千辛万苦,只为寻找那些能带来芬芳的小小植物?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人们突然对香气产生了特别的偏好,而是香料在古代社会,扮演了远超我们今天想象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那个没有冰箱,也没有现代医药的时代,食物的保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香料,尤其是胡椒、丁香、肉桂这类拥有天然抗菌和抗氧化特性的香料,就成了救星。它们不仅能掩盖肉类腐败后产生的异味,更能一定程度上延缓变质的过程,让人们能够食用那些本已难以入口的食物。想象一下,在漫长的旅途中,或者在饥荒季节,能够让本已不新鲜的肉食变得可以下咽,这对于维系生存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所以,对于古代人来说,香料的首要需求,便是食物的保鲜与调味。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自然需求量巨大。

但香料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在那个医疗体系尚不发达的年代,许多香料被认为具有神奇的药用功效。比如,肉桂被用来治疗消化不良和感冒,丁香被认为能缓解牙痛,而生姜则被广泛用于治疗恶心和关节疼痛。人们相信,通过服用特定的香料,可以驱除疾病,强健体魄。因此,医药需求也是古代香料贸易的重要驱动力。药剂师和医生们需要大量的香料来配制各种药方,这使得香料成为了一项稀缺且宝贵的资源。

除了实际的用途,香料在古代社会更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精美的香料,尤其是那些来自遥远东方,带着异域风情,且运输成本高昂的香料,对于上层阶级而言,是彰显身份、品味和奢华的绝佳方式。在宴会上,用香料烹饪的食物,空气中弥漫的芬芳,都是对客人的一种尊敬和炫耀。而且,在当时,香料的珍贵程度甚至可以与黄金相提并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流通货币和财富储存方式。人们用香料来支付贡品、税收,甚至作为聘礼。

别忘了,宗教和仪式也是香料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化中,香料被用于熏香,以净化空气、取悦神灵,或者在祭祀仪式中创造一种神圣的氛围。焚烧沉香、乳香,或者用香料入药膏涂抹在神像上,都是常见的宗教活动。这种宗教和仪式的用途,使得香料的消耗量在特定时期和场合,会达到一个相当可观的水平。

正是因为香料在食物、医药、社交、经济和宗教等多个层面都发挥着如此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的贸易才得以蓬勃发展。正是为了满足这些源源不断的需求,才有了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才有了那些敢于挑战风浪、探索未知的航海家。香料,这些小小的植物,它们不仅仅带来了芬芳,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连接了不同的文明,甚至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你现在能理解,为什么它们在古代世界如此备受追捧了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香料的运输和贩卖都是一件高利润、高风险的生意,尤其是胡椒。但也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特性,才让胡椒成为了观察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小小的胡椒生意,人类的商业足迹也能得到体现。


今天我局就给大家讲一讲香料贸易中胡椒的故事。




来自热带的神奇香料


胡椒为胡椒科胡椒属多年生经济作物,喜高温高湿的环境,植后3~4年便有收获,经济寿命约20年,每公顷理论产值在10吨左右,是一种重要的热带香辛作物。


胡椒证件照

十七世纪波兰籍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卜弥格著作《Flora Sinensis》(译:中国植物志)笔下的胡椒(上)与茯苓树根(下)。


胡椒原产于印度西南海岸马拉巴尔地区的热带雨林,也就是今天的喀拉拉邦一带。这种植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胡椒就已经是当地居民餐桌上的常客。各种风味的咖喱中都往往混有胡椒粉,增添食物的辛辣感。


今天喀拉拉邦一带,未成熟的胡椒


目前,全世界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胡椒,其中数亚洲地区的胡椒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占全球总产量的80%左右。越南、印尼、印度是主产国,越南更是几乎包办了全球胡椒出口市场的一半。另一主产区南美洲的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8%。


2005年,世界胡椒总产量为41.52万吨,世界出口总量约为20.91万吨,是国际贸易中总量较大的农产品。


13-14年胡椒产量地图

蓝色越深产量越大

谁能想象原产地印度已经是个废物了


在市场上销售的各种胡椒中,黑胡椒和白胡椒占绝大多数,偶见绿胡椒和红胡椒。其实,这四种商品的原材料都是一样的,只是加工方式不同。


将未成熟的胡椒果实保留果皮,直接干燥后即成为黑胡椒,而白胡椒则是选用成熟的胡椒果实,去皮干燥后制成的。将成熟的胡椒果实用盐、醋腌制即得红胡椒。而用未成熟的胡椒经同法即可制得绿胡椒。


也可再细分为六种


现代医药研究表明,胡椒含有胡椒碱、胡椒脂碱、胡椒新碱等多种物质,可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等病症。其果实中含有酰胺类物质,亦具有很好的杀虫功效。


不过胡椒当中的风味物质和营养物质很容易挥发和氧化,最好吃的胡椒粉还是要现磨。这就是为什么在上讲究的西餐厅桌上,或是西方人的厨房里,人们常常能看到胡椒研磨器装着的胡椒粒,而非中国人常用的胡椒粉。当然在这些研磨器出现之前,人们只能用研钵慢慢研磨,效率和乐趣不可和今天同日而语。


研钵


研磨器


“汤里的胡椒确实太多了!”

爱丽丝费劲儿地对自己说,并不停地打着喷嚏。

《爱丽丝梦游仙境》(1865),第6章:小猪和胡椒

注意厨师左手上的胡椒研磨器。


emmmm


凭借独特的味道,胡椒很早就被人类发现和使用。据考古发掘,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时就使用了胡椒。公元前4世纪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就有用胡椒佐食的记载。在古罗马烹饪书籍《烹饪的艺术(De Re Coquinaria)》中记录了500多道菜肴,而涉及胡椒的就有480余种。



欧洲人的宠儿


在古代欧洲,由于不具备现代化的冷藏技术,肉类很难长时间保鲜。人们往往采用腌渍的方法来保存肉类。但这种腌肉往往具有较强的臭味,令人无法享受美味。在气候不适宜香料生长的欧洲,人们为这个难题伤透了脑筋。


胡椒的使用,在起到开胃作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掩盖这种味道,让食物变得美味,很快就成为了欧洲的宠儿。


毫无设计感的广告……

在早期,胡椒主要由阿拉伯商人通过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贩到君士坦丁堡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而后再由此流向全欧。


阿拉伯人把道全截住了


由于产地遥远,运输成本高昂,胡椒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造成大量现金流出。在古代欧洲人眼里,胡椒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坏东西。


坏东西!

阿嚏!


古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在自己的书中忧心忡忡地质问:“没有哪一年印度不会让罗马帝国流失一千五百万的塞斯特斯…它唯一合人们意的特点便是那股辛辣味;而为了这点我们就不远万里地将它从印度引入!谁是第一个把它当成食品的人?而谁又会只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而不惜忍饥挨饿?”


显然,在老普林尼的观念里,金钱流向胡椒的购买,降低了罗马粮食的购买力。贵族吃到辛辣美味肉品的代价,是很多老百姓忍饥挨饿。



但是学者的大声疾呼并不会影响胡椒的受欢迎。只要贵族市场在,就会有商人想尽办法提供供给。但供给总嫌不够,胡椒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甚至成为了硬通货。


罗马城被哥特人和匈奴人两次包围时,围城方提出的解围要求都是一吨胡椒。胡椒换一城人的姓命,其价值可想而知。



到了中世纪,情况仍然没有变化。一个勃艮第的农奴若想获得自由,必须向当地的修道院院长缴纳1磅胡椒;在15世纪的英国,一磅胡椒的价值与一头猪相等……


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在一些表现中世纪商业的文艺作品中,人们常常能看到天平上胡椒的另一边是金子,胡椒的价值可见一斑。


日本动画片《狼与香辛料》中

贸易商是用小天平

一颗一颗称胡椒的


老普林尼的担心到了这时候终于成真。随着传统矿藏的枯竭,欧洲人已没有足够的金银去购买印度来的香料。为了降低成本,打破阿拉伯商人和热那亚商人的暴利垄断,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始探索通往东方的商路,由此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达迦马驶往印度运回香料


1498年达·伽马抵达印度之后,对当地商人坦诚:“我们为寻找基督徒与香料而来。”在完成了这次绕过非洲南部抵达印度的首次航行后,大量的葡萄牙人迅速涌入,并通过著名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合法“垄断”了亚洲至欧洲的新胡椒贸易。


理论上的瓜分世界

似乎也分割了巴西和其他南美国家


但是葡萄牙国小人少,难以长期控制重要的贸易节点,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由此走私了大量香料。而且除了沿非洲的新航线外,亚历山大港和意大利间的旧有路线依然存在。等到了17世纪,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地位被荷兰与英国所取代,荷兰人成为了欧洲的胡椒大王。


葡萄牙人可以退散了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输入欧洲胡椒数量增加,价格开始下落。原本是奢侈品的胡椒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欧洲人终于开启了大规模食用胡椒的历史。


为欧洲贸易者收获胡椒的场面



胡椒中国缘


中国,胡椒也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


最早有关胡椒的记录出自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天竺国出石蜜、胡椒、黑盐。”西晋张华在其著述《博物志》中还记载了一种胡椒酒的做法:“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干姜一两,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计著中下气。”


在中医药传统中胡椒也有一席之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翼方》中就记载:“胡椒味辛,大温,无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藏腑中风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而芳香当不及蜀椒(即花椒)”。


来一张特写

有一种PM2.5的感觉


既然胡椒可以用来泡酒、入药、调味,自然也就受到了中国人的欢迎。不过由于早期本土不能种植,胡椒在中国也曾是奢侈品。唐朝墨吏,宰相元载被朝廷抄家时,家中抄出胡椒八百石,轰动一时。以致数百年后的明朝重臣于谦仍写出了“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来与同僚互警。


尽管面临明清海禁的限制,很多商人还是为了丰厚的利润选择去南洋的“万丹王国”(爪哇岛西部的一个国家)采购胡椒。由于得不到国家的货币支持,他们没有足够的制钱,很多商人于是采用私铸的铅钱与当地土著进行交易。


私铸的钱币


这种钱由铜、铅浮渣冶炼而成,外形与官钱相似,但价值低。假币在中国国内并不好用,但凭借庞大的体量在南洋大行其道。商人们以此为定金向当地人购买胡椒,逐步垄断了当地的胡椒贸易。


后来葡萄牙人的贸易势力抵达南洋,采用银币来进行贸易,致使万丹国的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银币。不少中国商人看到了机会,运来瓷器、丝绸、铅钱,然后将大量的银币运回国内。另一些有实力和头脑的商人甚至通过从国内运来大量铅钱的手段来影响银币和铅钱的汇率,从而大发其财。



可惜胡椒的贸易量太小,对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没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来自南洋胡椒贸易的银币,救不了陷入白银危机的大明。


另一方面,明朝中期中国引种胡椒成功,打破了垄断。此后胡椒的价值逐渐降低,最终变为寻常之物。在假托宋而实写明的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李瓶儿在嫁给西门庆前有八十斤胡椒,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而这些东西总共卖了三百八十两白银。此时的胡椒虽为贵货,但已不是贵不可见了。


不过由于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不一样,胡椒在中国仍然不是特别重要的调味料。诸如花椒、辣椒、藤椒等调味品的价值都不输给胡椒。这种在西方风靡一时的香料,在中国的地位有些尴尬,常常被作为异国情调的代表。

然而!

胡椒对于广东人民来说

一般是这样的


因为,

妈妈经常说,胡椒猪肚汤,养胃,多喝点




一部胡椒的使用史,背后却牵扯了商业、航海、军事、政治的无数变迁。人类文明史往往如此,看似宏大的历史往往是由一些小物件勾连起来的。

无论是新航路的开辟,还是朝贡世界里货币的优劣变化,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争夺胡椒的控制权而产生的。而人们的口舌之欲,正是真正推动着这些进步的幕后推手。正视并设法合理地满足欲望,才是人类前进的第一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