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文宏谈未来抗疫要有三个「武器」,即疫苗的充分注射、抗病毒药物和充足的医疗冗余度,如何评价这一说法?

回答
张文宏医生提出的“疫苗的充分注射、抗病毒药物和充足的医疗冗余度”这三个“武器”来应对未来的疫情,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这三点构成了当前我们能够掌握的、应对传染病最核心和有效的三道防线,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并愿意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看法。

首先,疫苗的充分注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当前全球抗疫的重中之重。

为什么说“充分”? 这不仅仅是指覆盖率达到一定比例,更关键的是要考虑到疫苗的有效性、变异株的出现以及不同人群的接种情况。
有效性与变异株: 病毒的变异是持续的,而疫苗的有效性可能会随着病毒变异而有所下降。因此,“充分注射”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病毒变异的情况,适时更新疫苗,并保证高比例人群能够及时接种最新有效的疫苗。这可能包括加强针的接种,以及针对特定变异株研发的新疫苗。
人群覆盖率: 达到所谓的“群体免疫”门槛,需要尽可能多的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完成全程接种,甚至包括加强针。这不仅仅是保护个体免受感染和重症,更是为了降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从而保护那些因年龄、健康状况等原因无法接种或免疫反应不佳的脆弱人群。
全球公平性: 提及“充分注射”,我们也不能忽略全球疫苗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病毒不会国界,一个地区的高接种率并不能完全抵御来自低接种率地区的输入性病例。因此,全球范围内疫苗的公平分配和推广,对于最终战胜疫情也至关重要。

疫苗的作用: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它能够显著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在未来的抗疫中,疫苗将继续扮演“压舱石”的角色。

其次,抗病毒药物。这一点是疫苗之外的“利器”,能够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在感染发生后发挥关键作用。

“充足”的含义: “充足”体现在几个层面:
药物的可及性: 要确保抗病毒药物能够被广泛获得,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个人,都能在需要时及时拿到。这意味着要建立稳定高效的药物生产和分发体系,并且价格要合理,避免出现药物短缺或价格过高的情况。
药物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我们不能仅依赖一种药物。病毒同样存在耐药性问题,因此需要研发出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病毒药物,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耐药株。同时,要不断评估现有药物的疗效,并在必要时开发新一代更有效的药物。
早期干预: 抗病毒药物最有效的时机通常是在感染早期。因此,“充足”也意味着要有便捷的检测手段,能够及时发现感染者,并尽快给予治疗。这需要有普及的检测点、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以及方便快捷的用药流程。
特殊人群的考量: 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也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比如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 它们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病情,缩短病程,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在疫苗接种率不高或疫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它们能够为我们争取时间,减轻医疗负担,并为后续的康复提供保障。

最后,充足的医疗冗余度。这一点是兜底的保障,也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

“充足”的内涵:
床位和设备: 重点是指ICU床位、呼吸机、生命支持设备等关键医疗资源的充足储备。在疫情高峰期,医疗资源会迅速挤兑,而充足的冗余度能够确保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避免出现“应收尽收”而无处可收的尴尬局面。
医护人员: 这包括有经验的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数量和培训。在疫情爆发时,医护人员是第一线的战士,充足的医护人员储备和合理的轮岗休息机制,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维持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关键。
物资保障: 除了医疗设备,药品、防护用品(如N95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物资的储备也至关重要。要建立起强大的供应链和应急储备机制,确保在疫情爆发时,医疗机构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资支持。
分级诊疗和应急预案: 充足的医疗冗余度也体现在医疗系统的整体设计上。要能够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将轻症患者分流到社区医院或居家隔离,将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用于救治危重症患者。同时,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在不同疫情级别下,医疗系统的应对策略和资源调配方案。
科研和信息能力: 医疗系统的冗余度还包括强大的科研能力,能够快速响应疫情变化,研发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高效的信息化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疫情动态,及时反馈医疗资源使用情况。

医疗冗余度的作用: 它是应对突发性、大规模传染病的“压舱石”和“安全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最大程度地降低死亡率,并为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保障。一个拥有充足医疗冗余度的体系,才能真正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总体评价:

张文宏医生提出的这三个“武器”,构成了一个完整、协调、有层次的抗疫体系。

1. 疫苗是预防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 它从源头上控制病毒的传播和对健康的危害。
2. 抗病毒药物是辅助和补救的关键。 它在感染发生后,能够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减轻医疗系统压力。
3. 充足的医疗冗余度是最后的“定海神针”。 它是应对不可预测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压舱石”,是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底线。

这三个武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疫苗的充分注射,抗病毒药物和医疗冗余度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没有抗病毒药物的及时应用,疫苗的保护效力也会打折扣;而没有充足的医疗冗余度,即使有疫苗和药物,一旦疫情大规模爆发,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张文宏医生的这一说法,抓住了未来抗疫的核心要点,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以这三个“武器”为纲,持续投入,不断完善,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传染病挑战做好充分准备。这不仅仅是对专业能力的追求,更是对人民生命健康负责任的态度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哪有这么麻烦?

全部放开,一年后再测,阳性的取消上海户籍,直接成硬盘,你看上海人会不会自觉防疫。

user avatar

传染病三要素:

1.传染源

2.传播方式

3.易感人群

所有抗疫的操作,都是从这三个要素入手。你切断一个,流行就能停止。

张文宏的三个武器,其实都是集中在最后一环。提高免疫力,药物治愈和确保医院收治。

核心思考是,不管你疫情有多严重,我拿钱砸,能把人救回来。

利好疫苗药物生产商和医院收入。

也利好“医疗地产”行业。

这几句话看起来简单,含金量极高。可以领个大红包。

user avatar

看张文宏博士的系列发言,感觉张博士始终以一个精英医师而非公共卫生专家的视角来讨论抗疫。

窃以为,张博士这种思维是很不好的,何不食肉糜。

站在张博士的角度来看,别说是隐患肺炎了,就是埃博拉病毒也没什么可怕的,研发疫苗、研发特效药、老药新发现、对症治疗、支持治疗、提升医生专业能力、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大家多吃优质蛋白多喝水、日常生活讲卫生多洗手勤通风。

但实际上,张博士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新冠疫苗是研究出来并有条件地上市了,但比起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常见疫苗来,新冠疫苗的保护力比较低,加上新冠传播力极强,又不是人人可以接种,现在还很难像乙肝疫苗那样行成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疫。

国外、国内也都研发了一些单克隆抗体,这东西确实可以称作是特效药,但生产成本几何?产能如何?真得新冠了,几个人能用得上?啥样人能用得起?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张博士那样的收入。

「非常充足的医疗冗余度」的说法更是罔顾现实,德、美、韩、日在面对肆虐的新冠疫情时都做不到医疗冗余,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均床位本就落后的中国拿什么来保证「非常充足的医疗冗余」啊?

疫苗和特效药咱就不说了,单说说张博士口中的「非常充足的医疗冗余度」。

张博士该不会以为全中国都跟上海似的吧?

张博士可能不知道东北、西北已经落后长三角珠三角好多好多了吧?

张博士可能不知道落后地区县城的儿科、五官科医生都看不明白小儿急性喉炎吧?

张博士可能不知道落后地区的社区门诊、乡镇卫生院主要就是打个疫苗治个感冒吧?

张博士恐怕不知道落后地区的诊所大夫把多囊卵巢当做世界性疑难杂症吧?

张博士恐怕不知道广大农村的农民轻来轻去的病都在家挺着靠免疫力硬抗吧?

张博士恐怕不知道广大农村的农民患者在被认为是绝症的肺癌等病痛时往往会选择等死吧?

中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还是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当上海已经开始关注密切接触者的宠物时,哈尔滨、绥芬河只能让确诊病例的宠物进行安乐死,《我不是药神》里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对于中国来说,之所以选择张博士口中的「饱和式抗疫」,之所以坚持「动态清零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抗疫总方针,就是因为我们还很穷,我们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没法针对一个可以靠雷霆手段压下去的疫情进行大量的医疗投入。

我们落后地区的医疗资源还很不足,以前放开的私营医院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问题,私人诊所、药堂的医疗水平又良莠不齐,县医院乃至一些非省会计划单列市的地市医院不但能力不行而且有了过度医疗的趋势,社区门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感觉就像是解决就业而非解决看病难的地方。

更不要说普通地市医院、县医院、乡镇医院的医护本就是不努力的一群人了,上学时成绩吊车尾,将来读个专科甚至卫校,在学校玩几年,毕业就去这些地方当医护,知根知底的谁敢去这些地方看病啊?到这样的地方看病,碰到当年上学时成绩吊车尾的同学,你恨不得立马转身走人!相反,如果你在哈医大一院、吉大一院偶遇当年学习成绩优异现在当医生的同学,你会更信赖这样的医院。

现在请告诉我,怎么保证「非常充足的医疗冗余度」?引入更多的私营医院吗?建设更多高不成低不就的普通地市医院、县医院吗?医专扩招更多的考生吗?

作为医生,张博士的确是精英。但张博士面对疫情发言时的问题就是他总以精英的视角来看问题,很少考虑普罗大众的自律能力、消费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认知能力、工作能力,也很少考虑复杂中国所要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为中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跟治大国的道理一样,新加坡也好,韩国也好,乃至被认为是西方大国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也好,都不能跟我们比,他们国内的复杂度远远比不上我们,张博士总是谈论新加坡的防疫经验,事实上,新加坡的防疫经验最多适用于上海这座城市,完全不适合幅员辽阔的中国。

user avatar

每次都是说一堆正确的废话。

炒股看李大霄,A股永远涨;

防疫听张文宏,疫情很快好起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