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铁邀。
国内的情况咱不熟,啥都说不上来。
谁让咱最近在练习装外宾呢~
但既然张主任提到了咱大英帝国,这个咱可就不陌生了~
那么咱就勉为其难,针对下面这部分内容做一点fact check吧:
简而言之,
《每日邮报》号称流感IFR高达0.05%,而英国的Omicron这波爆发的IFR是0.03%,所以Omicron致死性低于流感了~
——请品鉴:
那么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刚好前几天《FT》也提出过类似论调,
然后咱闲着没事儿跟他们对了个线,
所以这里咱偷个懒,直接搬运现成内容吧,
相当于把《FT》跟《每日邮报》拉一块儿AOE得了。
(FT版本的流感IFR是0.039%,其实比每日邮报还保守一丢丢)
各位朋友你们好,
最近《FT》的某篇奇文火遍了墙里墙外~
——请品鉴:
那么下面就让咱们来扒一扒皮呗,
看看《FT》这篇奇文到底有哪些猫腻。
在正式开始批判之前,
咱不得不首先表扬一下《FT》,
他们家不愧是玩弄数据界的巅峰存在,
特别是这两年风头正旺的数据可视化鬼才John Burn-Murdoch老师,
靠着给这篇奇文配了几张特别言简意赅的示意图~
一举在推特上狂刷17k点赞~
这影响力,早就超越了第一二三四五层,直抵大气层。
——请品鉴:
还没完呢~Burn-Murdoch老师的鬼才之作,
还顺理成章地火过了墙,
在中文社媒平台激起了不小的反响~
——比如说,请再品鉴:
——以及,知乎这边也有土生土长的版本:
总之,简单归纳一下,
FT这篇奇文,以及Burn-Murdoch老师的数据可视化鬼才作品,
都阐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那就是:
在2022年初,由于疫苗、既往感染和Omicron的共同作用,
英格兰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infection fatality rate,IFR)已经低于流感的感染死亡率了!
这简直是躺平党们的特大喜讯啊有没有!
……
……
然而很可惜,咱不得不泼一盆冷水啊各位~
让英格兰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低于流感的,
主要并不是疫苗,也不是既往感染,更不是Omicron,
而是Burn-Murdoch老师玩弄数据的高超本领。
在正式出手扒皮之前,
咱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使用IFR衡量疾病危害的局限性,
勉强凑个数,算是第一层和第二层吧吧~
——名词解释顺便走一个:
↑ 从上述公式不难看出,以IFR来衡量疾病危害,主要有两大缺陷,
首先,IFR这玩意儿吧,
它完全不涉及患病风险,
所以根据“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的知乎祖训,
这玩意儿显然没法单独用来衡量患病后的死亡风险。
或者咱来举个例子说明呗:
现在假设拍老师我有两口糖罐子,A罐代表流感,B罐代表新冠;
然后每一罐里面有10000颗小熊软糖~
其中A罐里面有4颗糖有毒(姑且按照FT的口径,流感的IFR 0.039%),B罐里面则有3颗糖有毒;
总之咱一旦吃到有毒糖果就会扑街……
那么现在咱每隔7到13年从A罐抓一颗糖吃,然后每年从B罐抓两颗糖吃~
请问哪边扑街的风险更大?
上边儿的第一层,可能很多朋友都想得到,
不算稀奇,那么下边咱再来看看第二层呗~
——请品鉴:
这事儿其实咱已经唠叨过无数遍了……
就如同在个人层面上不能完全靠IFR来衡量因病扑街的风险一样,
在全人口层面上,也不能靠IFR(以及IHR、CHR、CFR等等各种R)来衡量疾病负担,
这玩意儿作为疾病负担指标,已然过时40多年啦,原因就在于:
“指标单一、局限性大,不能反映伤残/早死/失能等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
“指标单一、局限性大,不能反映伤残/早死/失能等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
“指标单一、局限性大,不能反映伤残/早死/失能等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
(重说三)
具体分析可以看咱的老文:
看完上面的暖场戏,某些朋友可能会说:
“是的拍老师,IFR这个参数有局限,咱知道了…可是英国新冠IFR到底有没有跌破流感水平?”
那么……下面正式开始表演吧~
——请品鉴:
↑ 让我们来仔细品鉴品鉴FT这张图表呗~
(其他几张图也是一样的毛病,就不重复劳动了)
上图横轴是年份,纵轴是新冠IFR相对于流感IFR的倍数(注意坐标系魔法),
然后一路跳水的红色曲线上的三行字分别是:
乍看之下,这图简直可以说是特大定心丸了对吧?
可是……容老夫提醒一句,
请看红框框出来的那条脚注:
"IFR for seasonal flu as calculateed for New Zealand in BMJ"
翻译成人话:
季节性流感的IFR取《BMJ》上计算的新西兰数据
所以问题来了啊各位……
FT你特么这是啥骚操作?
你堂堂大英帝国的Omicron感染死亡率,
为啥不嫌麻烦要拿去跟几千英里之外的新西兰流感搞攀比?
为啥不跟英国自己的比?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猫腻?
那么就让我们顺藤摸瓜,
瞅一眼FT脚注所说的那篇BMJ文献呗~
咱已经贴心地找出来了,不用谢!
——请品鉴:
翻译成人话啊,
BMJ这篇文章(其实也不是啥正经文章,而是一堆关于新冠和流感IFR的撕逼)提到,
新西兰流感的IFR是0.039%,
当然这一点我们从FT那张图的纵坐标也能大致看得出来……
——元芳!上放大镜:
让我们重温一眼这个惊人的数字:0.039%。
然后再回头品鉴一下,同样来自BMJ,
大英帝国自己家的流感IFR~
——当当当当:
所以同样根据BMJ的数据,
在英国,流感IFR介于0.005%到0.009%之间,
比新西兰版的那个0.039%也就低了个4-8倍的样子~
FT这cherry-picking的本事,也是没谁了……
各位你们以为FT的本事只是如此而已吗?
那你们就太小瞧人了~
要知道,流感的IFR,它是根据年份不同而略有浮动的~
正因为这个原因,为了避免cherry-picking的坏名声,
咱找的那个0.005%到0.009%的IFR,
是2009年H1N1大流行期间的数字,
——请看:
但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详见:
——请看下面的名词解释:
简而言之,既然要搞横断面对比,
一大注意事项就是“特定时间点”。
所以严格来说,
咱拿2009年流感的IFR去对比2022年初Omicron的IFR,
这其实是不妥的,
本质上就相当于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
那么如果拿2022年英国的流感IFR去对比2022年的Omicron IFR的话,
会是什么样的造型呢?
……
……
——请勉强品鉴:
实在很抱歉啊各位,
由于2022年英国死于流感的人数太少,
根本画不出来IFR对比图,
所以咱只能用UKHSA Weekly Flu Report的重症入院人数来暂时代替了~
或者咱也可以临时换个战场,
借鉴一下美帝那边的近期流感IFR数据呗(虽然这样也不太严谨)~
——请再品鉴:
翻译成人话:
根据CDC数据,在2021年10月1日到2022年3月5日期间,
美帝约有2700000-4500000例流感有症状感染;
(然后流感感染的有症状比例约为65-85%[1])
最后约有1500-4500例流感死亡。
各位你们现在可以根据以上数据口算出一个美帝版的流感IFR了,不用谢~
哦对了,
FT精挑细选的新西兰流感数据,又来自啥年份呢?
咱顺着上面BMJ文章的脚注扒拉了一下,
终于把信源给找出来了~
——请品鉴:
1994年到2008年……
完美避开了2009年的H1N1大流行……
怪不得FT刻意强调说这是SEASONAL flu呢~
FT你们太棒了!
上边咱已经简单提到了一嘴,
FT那个信源虽然来自高大上的BMJ,
但BMJ的这篇具体文章,却根本不是啥正经文章,
而是一堆关于新冠和流感的没营养的撕逼信。
——具体来说,请品鉴:
标题翻译成人话:
关于新冠病毒根除策略的争论需要正确的数据
???
我可去你麻痹的吧!
FT这夹枪带棒的本事,也是没谁了!
——总之,请继续品鉴:
红框部分翻译成人话:
- 我们知道新西兰流感致死率(mortality rate)大概是每十万人每季扑街13.5人;
- 我们又根据血清型筛查的数据得知,新西兰流感血清抗体阳性率35%;
- 根据以上俩数字口算可知,新西兰流感IFR是0.039%!
……
……
这就是为啥,咱一上来就吐槽,
这玩意儿虽然发表在BMJ上头,但根本不是啥正经科研文献,
各位你们啥时候见过正经科研文献靠口算来毛估传染病IFR的……
不过呢,调侃归调侃,
以上口算虽然略糙,但放在它本身的那个上下文里头,其实算不上啥特别的硬伤~
但FT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经过他们倒手之后,没有硬伤也能凭空创造出硬伤。
为啥这么说呢?
请跟着名侦探拍老师来一探究竟吧~
上面咱已经看到,
FT的引用源,也就是BMJ那篇撕逼信,
靠着简单的口算得出了IFR 0.039%~
然后这个简单口算的基础,又是另外两个已有数据:
——其中,第一个已有数据的来源见这里:
似乎没啥毛病对吧?
但请各位再等等,
咱再瞅一眼这篇文章的方法论部分。
——请看:
红框部分翻译成人话:
流感相关死亡,靠的是(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P&I”来确认——也就是流感和肺炎
………
………
这就是为啥咱上面会说,
原本没啥硬伤的东西,
被FT倒一次手,没有硬伤也能凭空创造出硬伤~
一方面呢,肺炎和流感打包计算致死率,这个是一百多年来的老传统,
另外一方面,《国际疾病分类(ICD)》上头也确实是这么划分的~
——请品鉴:
所以上面的原文这么用,并没有什么毛病。
但是呢,FT直接拿这个数据来跟新冠病毒PK,
这就属于故意搅浑水了~
因为啊,大伙儿都知道,
第一,新冠病毒感染症的主要杀手锏就是肺炎,
以至于直到现在,国内的官方名称都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结果你FT搞了一场新冠vs流感的同场PK,
你直接把肺炎这一坨死因给划到流感那边,
这算不算拉偏架?
第二,根据ICD的编码定义,
其他各种病原体造成的肺炎全都涵盖在J09-J18编码下,包括但不限于:
等等等等……
(详见:https://icd.who.int/browse10/2019/en#/J09-J18)
说好的流感vs新冠,
结果夹了一大堆各种肺炎,
这又算不算请外援?
各位,FT的骚套路还没完呢~
上面咱看到了,他们引用的那个BMJ版新西兰流感IFR数据,
是根据另外两个数据口算出来的,分别是:
刚才咱已经分析了“致死率每十万人每季13.5例”这部分背后的猫腻,
下面咱继续来瞅瞅“患病率35%”这部分呗~
(是的各位你们没有看错,FT就是这么牛鼻,每个想不到的小细节都被他们埋了雷)
总之,根据BMJ那封撕逼信的蛛丝马迹,
咱找到了患病率35%这个说法的源头~
——请品鉴:
各位,看出问题了没?
看出来没有?
嗯嗯嗯?
好吧,没看出来也挺正常,
毕竟FT这雷埋得太隐蔽了……
——元芳!上放大镜:
所以这35%流感患病率,
全都是靠着没接种疫苗的选手刷出了的啊,
失敬失敬!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FT在2022年3月份发表的文章,
精挑细选,找了BMJ当初2020年10月份的一封撕逼信作为数据源~
但却刻意忽略了一个关键的情况变化,那就是:
2020年10月那阵,
不管是英国人还是新西兰人,
都没打新冠疫苗,
所以只能跟同样没打流感疫苗的队列进行横向对比;
然而时过境迁啊各位,
到了2022年,英国人民的新冠疫苗接种率是啥造型呢?
——请品鉴:
完全接种率72%、增强针接种率56%……
所以FT暗搓搓地安排这么一个接种率惊天地泣鬼神的新冠代表队,
去pk隔壁接种率为零的流感代表队,
这是人干的事儿???
各位,在进一步八卦之前,
让我们再次总结一下FT一副图里面埋的各种惊天大坑呗:
各位,FT它再厉害,始终不过是在第六层罢了…
真正牛鼻的,还得看大英帝国和他们家NHS,简直堪称大气层。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不管FT怎么玩儿数据吧,他们那张图之所以能骗到人,
根本原因就在于,Omicron这波,英国的IFR确实跌了。
(或者更准确地说,从Alpha那一波的后期开始,随着接种率不断提升,英国的IFR一直在跌。)
而且这里咱交个底啊,
英国这波IFR,确实低得出乎了当初咱的意料。
因为当初咱的想法十分朴实:
咱觉着吧,决定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率的最主要因素,不是既往感染史,也不是疫苗接种率,
而是医疗系统蚌埠蚌得住。
但凡蚌得住的,那么一切好商量,
而一旦蚌埠住了,全面崩盘了,那么死亡数据就必然会一飞冲天。
所以当初咱根据Omicron在南非的有效再生数,以及英国的NPI力度,另外还根据当初NHS用脸硬接Alpha那波时一触即溃的惨况,
咱天真地认为,NHS这把多半又蚌埠住了,又要躺了~
可是没曾想,他们居然硬撑下来了,这你们敢信?
所以下面咱就来看看,
为了硬扛Omicron这波,大英帝国以及NHS创造出了怎样的奇迹,怎样一举突破到大气层~
——开门见山了啊,请看:
以上是英国独立智库Nuffield Trust搞的NHS月度表现评估报告~
划重点:
- 2021年12月,NHS择期治疗排队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达到607万人;
- 2021年12月,等待择期住院治疗超过一年的人数约31万,规模约为疫情前的两百倍。等待择期住院治疗超过两年的人数则有约两万;
- 2022年1月,急诊病床的等待时间也创下新高。一共1.6万人从被救护车运到医院开始到实际住院的等候时间超过了12小时,比上个月增长了28%;
- 2021年12月,有三分之一已得到GP紧急转诊的癌症患者,接受首次癌症治疗的等待时间超过两个月
……
……
怪不得你NHS可以正面硬刚Omicron而不崩~
而你大英的前任殖民地香港,却一开局就被Omicron按倒在地疯狂摩擦……
感情你NHS屹立不倒的诀窍,就是对自己人下手够狠啊……
咱不得不夸一句,
NHS,你们不愧在大气层!
——请继续品鉴:
——请接着品鉴:
2021年12月,33%已得到GP紧急转诊的癌症患者,接受首次癌症治疗的等待时间超过两个月,这是NHS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拖延比例~
……
……
这尼玛不是一般的择期手术啊各位,这可是癌症啊~
——请耐心品鉴:
……
……
只能说,NHS这统筹安排的技巧越来越炉火纯青了
——还有:
——咱继续啊:
……
……
大气层,不愧是大气层!
——最后一张图:
所以咯,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感染人数更多,病伤负担也更大的Omicron爆发,
没能正面压垮身处大气层的NHS,
因此Omicron这波的IFR,得以持续下降~
就这一点而言,NHS确实牛鼻~
但各位你们如果打算从NHS身上借鉴什么的话,
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可笑的念头吧~
毕竟,全世界只有一个NHS,
而且更重要的是,
你们都没在大气层~
最后,英国第四波(Delta)和第五波(Omicron)爆发,死亡人数PK图,
——请品鉴:
以及,在第五波爆完不到一个月之后,第六波又开始了~
——请再品鉴:
所以可能只能有劳NHS在大气层上面多呆一会儿了~
张文宏每次提出“共存”可能性都有一个前提“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
而我国医疗体系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大众认可的分级诊疗。小病也非三甲不去是常态,而这点不但对疫情防控,对整个医疗体系的良性运转都是个大问题。
可无论是医疗口还是更上层,貌似都没有推动分级诊疗的实际动作。
而不落实分级诊疗,张文宏那个最开放的想法也就没有落地的条件。哪怕他说的算,疫情防控依然只能按照现在的方法来。
我记得上一个被形容为倒春寒的时代好像持续了十几年吧?
时间仅仅过去了一天,张主任的观点跟周末的“清零论”已经大大不同。
然后又说“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躺平的理由”理由是”通过最近全国各地的疫情应对情况看,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社会资源的配置上,还没有做好应对大量病例同时出现的准备。现在全面开放一定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造成难以预计的过度死亡。“
我不是50万,我也不想移民美国,我是真的没有看懂这个逻辑bug.
毕竟昨天还在免职,今天说要躺平不大靠谱,要循序渐进。
我搞不懂的一点就是,全国各地疫情那么多,需要处理的病人那么多,每个地方都有一堆的医护人员要处理一堆事情,每个地方抗疫也都有领导的人。
哪怕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也不过是卫健委十个中心里的一个,也没有比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高和更重要。
为啥每次你一说话,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热搜呢?
合着你说的话大家都得听,疫情全按你的思路来呗?
哥们我求求你别再拿季节打比方了。
别再立flag了。
众所周知,季节年年有,冬天年年有,倒春寒年年有。
从来就不存在说什么“最后一个寒冬”。
如果真的有最后一个寒冬,那就意味着气候剧变,人类药丸。
是是是,春天必将到来,然后就是夏天,接下来又是秋天,一转眼又到冬天。
四季是循环不休的。
你的意思是疫情也循环不休?
开光嘴啊开光嘴。
微博热搜都是买的
这是王高飞说的,你要杠跟他去杠,可能你比王高飞更懂微博
张丁真这两年上热搜没有三五百也有百八十,他一个医生哪来这么多钱买热搜?
答——有人买单
为什么捧他?
因为躺平对普通人是灾难,但利好买办
我把话说开了,可能号就没了
水军们一直把张丁真的话扭曲成“上边的意思”
每次张丁真上热搜,就一群水军号狂刷——这是上边探口风了,要躺平了巴拉巴拉巴拉……
像不像忽悠人去银滩买房的中介?
银滩就要通高铁啦……就要修机场啦……房价马上暴涨,快来买啊……
不能说十分相近吧,只能说一模一样
张丁真是干嘛的?上边没嘴,要他一天天试探?
事实上上边的态度很明确,绝不放弃清零
大家应该早就有类似疑问——全国防疫专家这么多,为什么是张丁真这个在上海都排不进前十的nobody天天上热搜?
殖人们一直在硬着头皮天天扭曲事实传播一个很无脑的悖论——医药资本支持清零,因为清零他们有钱赚
但凡你的学历不低于真丁真,也就是成功攻读了小学三年级,那你应该很容易捋清楚其中的逻辑
——医药资本是最希望躺平的,感染人数越多,他们才能大赚特赚
反而是清零政策让他们代理的“辉瑞神药”卖不出去
复星代理了辉瑞bnt,结果只有台湾香港加起来不到三千万人的市场
还有辉瑞隔三差五的“神药”,因为清零政策没有销路,砸手里了
还记不记得2020年初疫情初期殖人们是怎么吹瑞德西韦,呼吁“等美援”的?
甚至后来他们还吹印度吃兽药,说政府不开放兽药给人吃是“利欲熏心”
所以以复星为首的医药资本打造了张丁真这个网红,花费上百万给他买热搜力捧这个没去过一天前线的演讲达人成为“抗疫权威”,隔三差五让他出来吹风
把代表医药资本利益的张丁真的言论扭曲成“上边探口风”
因为只要躺平,感染几亿人,他们就可以靠“辉瑞神药”大肆收割
即便两年来辉瑞营销的几款“神药”没有一款成功
但在美国的宣传经费打造的舆论攻势面前,复星等医药资本代理的密西西比河鱼腥草可以变成拯救世界的灵丹妙药
你可以自己去翻翻,是不是每次辉瑞营销“神药”,张丁真就要买热搜吹风
醒醒吧,别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
变异病毒以前就有好几种了,为什么以前没事?严防死守了几年了,之前一直都好好的,比如广州每次有疫情都是封地区封路的,很快就控制住了,一直防疫的很出色。现在到底是哪里的防疫漏洞,没人去关注。反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存身上。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规避上面的责罚,没记错以前疫情都会下台不少人吧。 自从香港疫情爆发后,从深圳开始到其它城市陆陆续续都一直有新增,深圳疫情后,为了GDP,防疫很”人性化“就是不给你封区封路,只会封小区,导致很多无症状者在乱跑,然后深圳疫情从去年到现在一直没好,春节还放出来好多人,祸害了其它好多城市。就到现在3月份了其它城市还时不时有深圳的密接到处跑的新闻。
这就是澎湃系政府的不要脸:
别人做得差,他地域攻击;自己做的差,就要求全国人民把标准“提升”到他这个程度,以掩盖他这个吹了二十年的“发达沿海城市”的无能。
这里不仅要替被黑了几十年的东北以及去年封城表现差评的西安说两句话,看看人家,这他妈才叫宣传!
怪不得你们老是吹西方,就不要脸和双标来说,真的跟西方一个路子!
上海防疫做的这个样子,他也是有脸。
就这”疾控人员打魔兽,隔离酒店中央空调,院感瞒报还打架“,还搁这又开始”与病毒共存“?香港的今天怕不是上海明天的上限……
这个病毒的病死率已经很低很低,在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
美国算是"群体免疫”的先驱了吧
张文宏不等式,676>111085?你们复旦大学的人那么喜欢不等式?
这黑压压一片里,哪个警察是流感死的?别给我说他们是老年人、抵抗力弱的人、不打疫苗的人(拜登去年就规定,这些行政机关的人,不打疫苗不准上班了)。
我们统计的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有人说病人中94%的打了疫苗还感染,说明疫苗没有用。这就不讲道理了。现在国际旅行的人疫苗接种率很高,达到90%以上
输入病例94%打了疫苗,接种率90%,问疫苗有效率多少?
其中不到5%的入境时候被筛查出来有核酸阳性。
这TM是各国大使馆检测检测再检测,N阴报告才准上机,给你拦下来的。就这么拦,还有5%的阳性……
香港数据,新加坡和英国数据都显示,不打疫苗不一定有事,因为病毒已经变得相对比较弱了。但是有事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打过疫苗的。在香港这次疫情中,死亡个案中,有 89.4%的人并无接种疫苗或只注射了一针疫苗。 而 80 岁或以上的死亡个案中,更有 91.5%的人未接种或只打了一针。 根据死亡率分析,接种一剂或未打针人士的整体死亡率是 2.03%,相较接种两针人士的 0.09%,有 23 倍的差别。
香港超额死亡率都200%+了你搁这说啥呢?
3 月 10 日英国《每日邮报》称,由于经过群体感染与高水平的疫苗接种,包括付出了惨痛的群体感染过程中大量人员的损失,新冠肺炎在英国的致死性已经低于流感。病死率下降了七倍,仅为 0.03%。由于 奥密克戎已经变得很温和,在实现了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的国家,新冠病毒现在可能甚至没有流感那么致命。
这个拍老师已经驳完了
张文宏每次发声都是有明确的事实为依托,根据其专业给出的观点。他的一变再变,证明其不是一个为了发声而发声的墙头草,也证明其并不为舆论所绑架,是一个纯粹的医者。只会让我更加心生敬意。
一个真正的医者,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香港)做出专业的判断并且告知大众,何错之有?倘若他为名气所累,为了名气一直共存或者一直清零,我反倒要低看他一眼。
而现在各个疫情问题下面吹共存的跳梁小丑,必将是以后真正共存时候最严格反对共存的人。因为他们吹的并不是共存或者清零,他们吹的是反党反国。
真正探讨共存和清零的人,都是实实在在的,想要让疫情影响变小的人。
现在我们强烈反对共存,是因为在中国14亿人口的体量下,以现有病毒的传播性、重症率、死亡率和现有医疗资源条件下,不允许共存。
抗疫三年,从一开始只能通过发烧判断,到现在的核酸检测。从一开始一针疫苗管三个月,到现在三针疫苗免疫率80%。
这三年的抗疫,实实在在的争取到了时间和机遇(世界经济大倒退,中国还算稳定)
谁规定接下来一年,没有新的疫苗或者新的病毒变种呢?
等到疫苗的抗性足够高、病毒的毒性足够低。我们清零党自然会全力支持共存。
到时候攻守易势,就该你们这群现在的共存党坚持清零,时代里的一颗沙就是压死人的一座山了
问题火了带动这个回答火了。补充两句。
第一:关于谁会喜欢张文宏。只要愿意理性探讨的人,看到一个专业学者从各种事实出发阐述观点,基本都会表达赞同和喜欢。从知乎高赞的风格就能看出来。喜欢被扫盲,喜欢知道更多。当你足够专业,就能得到这堆人的赞扬。
第二:谁会讨厌张文宏。二极管和恨国党都讨厌张文宏。因为他今天可以给你提供舆论的弹药,明天就可能提供对手的弹药。一心只想着清零,或者一心只赞同共存的,没有一个不讨厌他的。恨国党就更简单了,能让中国变好的,谁他不恨呢?
这也是张文宏前期成神跟钟老并提,而现在口碑远远不如的原因。但我觉得他也并不在乎这个。
至于我是什么人。简单了,就是一个普通的,目前坚决反对共存,支持俄罗斯打乌克兰但是同时希望政府防着俄罗斯的中国汉族爱国主义者。
中国人总被他们最勇敢的一群人保护的很好,所以,我也要发声,尽可能让这群勇敢的人知道我爱他。仅此而已
至于暗戳戳说我吃爱国饭的,殊不知我在某些问题下比你想象的还要50万的多的多
可别奶了
张是真的猛士,只希望回头论文别再被查了。
问题一:在开窗的情况下,家里蚊子能不能一劳永逸,彻底打完?
答:我相信三岁孩子都知道,不能。
问题二:家里能不能不开窗?
答:一段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
按照张的文章讲,现在还是得开始慢慢吹风要逐步放开了。
问题只在于两点。第一,我们国内打的灭活疫苗有效率太低,远远不及欧美的RNA疫苗。更不要论欧美大量的人已经感染过新冠有自然免疫了。逐步放开后,根本达不到欧美当下的水平。
第二,就是大量的老人根本没有接种或者只接种了一针疫苗。这些老人恰恰是最容易转危重症的。我们能不能承担死上百万甚至更多的60岁以上老人?
香港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香港和国内很相似,放开后要面对的就是香港的情况。
现在我们能做的只能说期待国内自己研发的RNA疫苗能早日成功,等国内70%以上接种RNA疫苗,那才能比较大胆的逐步放开。
张教授说的非常好,比我前两天写的好多了。
既然观点一致,我把我的删了。
张教授说香港经验,奥密克戎确实毒力小多了,没打疫苗的病死率仅2%
所以,“疫情结束”的定义要明确。
如果说,“疫情结束”等于社会层面基本不再管控。
那么,对于我这样做ICU工作的来说,等于才刚刚开始,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我现在思考的,都是如何迎接工作量的爆涨。
以终为始,做好准备。
听他口气,我们是共存晚了。。
张主任水平太高,我也听不太懂。
什么“最后一个冬天”、“倒春寒”、“病死率低于流感”……一套一套的,文学性高于科学性,容易让人糊涂。有人说,你看张主任讲话,不如看他的评论区,一看就懂,我去看了一下,果然如此。
张主任实际上是个写日记的,真心话不会自己写出来,一般车轱辘话两边讲,肺腑之言暗藏其中,得靠粉丝拥趸们来解读。
我们还是来谈谈美国吧,最近因为各种新闻,大家已经不太关注美国疫情了,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已经高达99万人,离百万大关仅一步之遥……实际上过去一周,美国每天都有上千人死于新冠病毒,比俄乌战场死的人多多了。
刚好,美国CNBC3月7日发了一份报告,20余位科学家、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指出:美国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始终远高于季节性呼吸道病毒导致的死亡病例数。
过去几年当中,在没有实施紧急措施的情况下,流感和RSV等呼吸道病毒每周给美国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1150人。美国目前的新冠死亡病例数仍是前者的约10倍,有时一周就有1.2万人死亡。根据美国CDC的数据,仅上周美国就有9000多人死于新冠肺炎。
更有力的证据,是美国的人均寿命变化,2021年美国人口人均的寿命比预期的还要少很多,人均减少1.13岁,这是二战以来最大幅度的人均寿命下降,刷新了记录。
至于英国所谓的“病死率不如流感”,那也完全是个文字游戏,英国媒体引用的数据是2022年新冠致死率和2009年新西兰流感致死率的对比,至于2022年,根据统计英国暂时还没有人死于流感……
有人抱怨,经济更重要,可是打眼这么一看,但凡那些自由开放、与病毒共存的国家,经济都一塌糊涂,通货膨胀,货架上没有商品,工厂没人上班,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人死了,饭也没得吃,我不知道所谓“放开”,能起什么作用?
别的我不太懂,我只知道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医疗资源远不如美国,甚至只是人家的几分之一,而我们的人口密度是美国的四倍……美国如今感染了8000多万人,死了近100万人,如果我们像美国那样……做个简单的算数就知道是什么情况了。
我还知道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拥有最强大的医疗资源,并且有着中国最出色的肝病专家指挥抗疫,“精准防控”、“外松内紧”、“智慧抗疫”云云,水平太高,其他地区学习不了,也复制不了。
上海三甲医院多
上海人均病床数量多[1]
对比发达国家(单位是每千人)
可见,上海人均病床数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
而中西部县城缺乏医疗资源,在疫情之前,有苏北乃至河南的重伤患者送上海六院治疗。
扬州属于较发达地区,但450万人口的扬州市仅收治了300人左右的病例就出现了传染病床饱和,部分患者转移到南京治疗。[3]可见我国基层医院收治传染病患者的能力还不足。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更加落后、执行力不强、医疗资源匮乏(呼吸机、隔离病房都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经验,如果发生一定水平的社区传播,疫情可能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3月13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1例(含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28例。新增两地为中风险地区。[4]
一天时间净新增病例167人,按总人口数量2490万人计算,日新增感染者占总人口的比例=0.00067%
可与英国对比下[5]:
英国日增病例72898人,总人口6720万人,日新增感染者占总人口的比例=0.108%,是上海的161.6倍。
英国日均死亡约100人,按同比例换算,相当于上海日死亡37人。
所以上海每个患者的医疗资源还是相当充裕的。
此外,由于大面积筛查,所有患者治疗介入较早(使用中西药早期介入,阻止病情恶化),且由于新冠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所有患者免费隔离治疗(治疗手段不受个人经济条件限制)。
由于早期干预,人均医疗资源非常丰富,所以重症率低。
再看下香港的最新数据[6]
由于出现了医疗挤兑,750万人口的香港,日死亡人数达到264人。按同比例换算,相当于上海日死亡876人。
同样换算到上海人口数量,如果大面积感染,医疗不挤兑(类比英国)日死亡37人,挤兑后(类比香港)日死亡876人。
可见,只有在医疗资源充沛的情况下,才能维持极低死亡率。
(1)我国医保财力相当于人均900多元
《国家医保局:2020年全国“医保账单”公布 》
2020年,职工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15732亿元,比上年减少0.7%。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12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020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9145亿元,比上年减少8.6%;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7931亿元,比上年减少0.1%;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当期结存1214亿元,累计结存(含生育保险)15327亿元。2020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收入6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个人账户支出49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个人账户当期结存1650亿元,累计结存10096亿元。
(2)新加坡医保财力人均1.77万人民币
根据新加坡医保局数据,新加坡500万人口大概有188亿新元的医保开支,也就是883.6亿人民币的医保支出,人均1.77万人民币,支付能力大概是我国的19.26倍。在如此高的人均医疗支出下,疫情高峰期的新加坡医保也有压力。
(3)新冠治疗费用较高
2021年3月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0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以下简称快报),《快报》对于医保参保情况、医保扶贫、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支付改革等进行了披露。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快报》中提到,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地医保部门向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机构预拨专项资金194亿元,全年累计结算新冠肺炎患者医疗费用28.4亿元,其中,医保基金支付16.3亿元。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中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7071例,以此粗略推算,每一个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大约需要医疗费用3.25万元。[7]
秘鲁本轮Omicron疫情日均感染高峰约4万人/天,日均死亡高峰200人/天,死亡率约0.5%。[8]
从疫情开始以来死亡率6%。
对比下西部地区和秘鲁的区别
优点:疫苗情况,社会组织情况,防疫物资供应强于秘鲁
缺点:我国西部地区收入水平(23986.1元)低于秘鲁(6740美元),人群缺乏既往感染经历。
而由于部分重症患者治疗费用上百万,即使不再收治轻症,人均新冠治疗费用不会有太明显的下降。
而我国医保财力有限,一旦“广泛共存”,绝大多数患者就肯定要自费。
目前新冠特效药并不便宜,2022年辉瑞预备生产1.2亿份疗程的新冠特效药,每份疗程定价约500美元。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9],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39438.9元,同比增长8.7%。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相对较高均超9%。2019年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25.3元,同比增长9.4%。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仅23986.1元。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70.6,同比增长7.2%。
在高额的医药费压力下,一部分富人靠保险和自己的积蓄能得到不错的治疗,低收入人群要不因病返贫,要不就“自动出院”。
新冠病毒是正链RNA病毒,RNA病毒的自然突变概率高,达到0.0001~0.000001之间。
突变可以体现为单个或多个碱基的替换、增加或减少,突变会影响病毒性状,如传播性、致病性等。
突变的详细内容,可参照:
病毒的种群越大(感染人数越多)、单次感染持续的时间越长(警惕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感染),病毒突变的概率就越大。
假设病毒在某个患者体内出现可存活变异的几率为,则对于一个数量为n的宿主群体,病毒发生可存活变异的概率为 。即使为很低,只要n足够大, 就趋近于1。
俄罗斯女子体内发现有18个变异点的新冠病毒。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系教授康斯坦丁·克鲁托夫斯基指出,这项研究工作首次确认了一个事实,即“新冠病毒在一个生物体内长期存在即会导致大量突变的出现”。[10]
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基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
在大流行背景下,病毒经过2年多的进化,有越来越丰富的基因库。
由图可见,Omicron与Delta没有亲缘关系,所以不能得出新冠越发展重症率越低的结论。下一波疫情的重症率是未知的。
由于国际交通非常发达,不同地区的主流毒株都有前往其他地区的机会,人群交叉感染多种毒株的现象严重,不同病毒重组产生新毒株的概率很大。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变异和重组已经进入正反馈状态,病毒通过重组丰富自身基因库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选择压是进化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外界环境施加给物种演化方向的压力,不同的外在的压力导致物种向不同方向演化。[11]
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0.00001的显性基因只要16100个世代就可增加到0.99的频率。
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
例如在青霉素发明的时候,细菌普遍没有耐药性,在普遍使用抗生素的环境中,少数可以耐药的细菌被筛选出来,成为主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某病毒具备能适应环境的特征,传播速度就会显著加快,从而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特效药和疫苗都可能成为病毒进化的选择压,特效药和疫苗的长期效果都存在不确定性。
每一次疫情爆发后,随着大量人群感染普遍有抗体,群体感染达到“群体免疫”后,病毒传播趋缓和。
如果不能控制突变和疫情输入,新的有免疫突破能力的毒株就会成为新的主流,引发新一轮疫情。
例如:南非的毒株在持续迭代,2020年夏天流行原始毒株,2020年年末到2021年初期流行Beta,5月后流行 Delta,11月流行Omicron[12]。
又如,香港2022年元旦到2月底2个月,BA.2 毒株逐渐取代了BA.1 和 Delta(AY.127),成为新的主流。[13]
美国疫情降低了工人劳动生产率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截至2021年10月,有1亿年龄在18至64岁之间的美国人感染了新冠。研究表明[14],27%至33%的COVID-19患者在感染后数月仍会出现症状。
这意味着3100万工作年龄的美国人(超过工作年龄美国人的七分之一)可能已经或正在经历挥之不去的COVID-19症状。
他们被诊断为"新冠的急性后遗症",或者更通俗地说,是Long-Covid(新冠长期后遗症)。
根据英国数据,超过70%的后遗症患者患病了三个月以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已经病了至少一年。
假设3100万新冠后遗症患者平均生病三个月。这意味着在过去20个月中,平均每月有450万人处于虚弱状态。
两项针对长期新冠患者的研究发现,在研究时,分别有23%和28%的人因没有及时康复而失业。这表明,在任何特定时间,由于新冠的后遗症,可能有大约11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
一些长期新冠患者减少了工作时间而不是休假:根据《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这一比例为46%。这意味着另外210万工人不能全职工作,相当于损失50万劳动人口。
根据现有数据的合理假设,新冠后遗症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可能占全国1060万个未填补工作岗位的15%。
长达数月的劳动力短缺正在给美国经济带来压力。由于人手不足,小企业正在亏损。
来源:
所以“共存”国家会间断受到劳动力损失、工业效率下降、全球粮食短缺等多方面威胁。
2020年时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有库存,所以生产不正常的问题在2020年不太明显,2021年随着库存告急,产业链问题才逐渐凸显出来,美国已经出现农机配件不足的问题,美国粮食产量下降。
“共存”的时间越长,经济受损越严重,境外的经济压力也很大。
1.医疗挤兑的点是最关键参数。同样换算到上海人口数量,如果大面积感染,医疗不挤兑(类比英国)日死亡37人,挤兑后(类比香港)日死亡876人。
2.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差距明显,挤兑阈值(兜底能力)相差巨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政策倾向)。
3.由于病毒持续突变,抗体、疫苗和特效药对病毒进化产生选择压,原有毒株会被淘汰,新的具有免疫突破能力的病毒会成为主流,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疫苗和特效药很可能筛选出耐药毒株,从而让疫苗和特效药效果不稳定,疫情影响大概率比预计的长,局面可能反复。
4.疫情影响劳动力市场供应,会明显降低产业链和供应链效率,造成另一种形态的通货膨胀。这样的通胀无法用货币政策解决。
5.我国在近期内必须坚持“动态清零”,同时继续深入了解评估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6.境外应对疫情的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和传染性、重症率、疫苗有效性等因素相关。例如刚出现Omicron的时候,日本果断封国。
都到了这种时候,还在提问“本轮疫情”,说难听一点,纯粹是自欺欺人。
“本轮”疫情什么时候结束,重要吗?根本无关紧要。这一轮压下去了,新冠就投降了?对不起,新冠的进攻只会一浪高过一浪,防住一波还有下一波,这是个塔防游戏,你问怎么防下这一波,有多大意义?
你真正应该问的是:在无限出兵,兵种越来越进化的新冠面前,钱越来越少的你,要怎么撑到春天?
香港为什么死亡率高,最大的问题是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人口占了香港人口差不多15%,
上海是24%,上海70岁以上人口是15.8%。也就是说上海有10%以上人口是高危人群,这群人无论打不打疫苗,本身脆弱的身体素质都根本无法抵御病毒的冲击。
这就是长期老龄化后的结局,如果躺平像香港那样,上海每天死亡人数可能接近1000,
这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也会让整座城市医疗系统彻底瘫痪,这对于政府而言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说疫情远远没有结束。本轮疫情的冲击度要远大于之前几轮,乐观估计都会要断断续续持续到夏天5,6月份。
没什么值得关注的,这篇文章本身的同时,上海单日确诊数终于开始放量。本来就是吸引一下对上海ZF的火力,尤其是被外溢的城市民众的抱怨。(重申一遍,上海有疫情,可以理解。大多数情况的疫情外溢,也是难免。但是上海的,无法理解的是在出现疫情超过12天之后,才对离沪提出核酸阴性要求,这是对其他城市极大的不负责。因为A离开上海,到了目的地B,无论B多么努力多么防患于未然,在A没有主动报备的情况下,B地想第一时间找到人是很难的,而且这时候可能已经传染了。本来这次疫情,只要上海像其他城市一样尽快出台 非必要不离沪,需要48小时核酸阴性离沪,本轮的绝大多数外溢可以避免。而上海在疫情发生10多天后,还在向南京,常州,南昌等地外溢阳性人群。)
目前的新冠变种病毒,是否已经真的“流感化”?
这个月的香港,600万人口的现代大都会,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范例。
香港疫情的死亡总人口,至今为止是3993人,已经超过了最早爆发疫情的武汉市(3869人)。
过去两个多月时间,香港的“第五波疫情”,已造成3780人死亡,昨日仍有264个新增死亡病例,单计算这波疫情死亡率,是0.54%。
其中,5例是儿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3603例,占比95.3%。8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2648例,占比70%。
好了,目前关于「共存派」与「清零派」的种种争执,归根结底的根本矛盾:
【是否要继续为了保护这些易重症的老年人的生命,而牺牲年轻人的各种“自由”?】
看看目前人潮汹涌的香港海滩,就知道作为一个西化程度严重、自由主义至上的国际大都会,香港的年轻人,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和这几年的欧美年轻人一样的选择,
即使是目前仍有三万的新增病例,二百多的新增死亡病例,香港的年轻人,可绝不愿为了年迈老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出行自由与娱乐自由。
海滩挤满游客,商场人山人海,菲佣成群聚会!
从本质上,那些怨声载道【青春才几年,疫情已三年】,鼓吹“新冠流感化”“向国际接轨”的“共存派”,不就是和这些香港人一样潜台词么:「素不相识的老人的死活,干我何事?防疫影响了自己的收入与自由,万万不能」
香港600万人口,内地有14亿人,相当于二百多个香港。
没错,香港老年人是有很多没打过疫苗,可是内地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又哪有香港那样的医疗条件!
中国从来不是只有北上广深!「6亿人口月收入不足1000元」,言犹在耳。
因为各种基础病慢性病,不能打疫苗,全靠着“清零政策”保护的年迈老人与慢性病患者,同样为数众多。
比照香港这波疫情的数据,意味着如果按“共存派”的主张,不再搞清零防疫,轻症居家不管的话,
那么在两个月左右的疫情爆发周期,需要承受全国88万死亡病例(老年人占绝对多数),其中每天死亡2~4万人的代价,以此来保障年轻人的工作自由、出行自由、娱乐自由。
如果这些“共存派”,竟认为这样的死亡数据,社会心理竟然可以承受,一样有不亚于欧美印度的【低人权优势】,那他们高兴就好。
——哪怕用种种说辞,循环论证,掩饰得再好,也藏不住骨子里的极端利己主义与社达主义!——离法西斯已经只差一步了!
打疫苗依旧是此次抗疫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儿童和老人群体,更应加速疫苗的接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卫健委)提醒大家,疫苗就是应对当前疫情的有力武器。
绝大多数人疫苗接种前,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
而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有效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尽快恢复我国社会经济、居民生活正常运转[3]。
需要强调的是,儿童和老年群体更应重视疫苗接种。
国外数据显示,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广泛传播的现实下,加强儿童群体疫苗接种至关重要。例如在新加坡,儿童是现阶段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率最高的群体,首先是5~11岁儿童,其次是12~19岁青少年[4]。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指出,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展成重症或危重症[5]。
因此,我国已开放针对3岁以上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的新冠疫苗接种。
由于新冠病毒变异能力很强,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已与原始病毒展现出较大差别,疫苗对最新毒株是否有效?很多人都不免担心起来。但看完下面内容,相信大家可以稍稍放宽心:
权威专家这样说
中国疾控中心(CDC)专家表示,2021年11月9日,南非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冠病毒变异株,随后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优势流行株,并最早于2021年11月27日输入我国香港,12月9日首次输入我国内地。多国流行病学数据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能力较其他变异株有所增强[6]。
不过,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有一定保护效果,只是对其预防感染的能力有所下降;未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率和死亡率上升,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现有疫苗预防重症和死亡仍有效果[6]。
WHO也提示,目前所有变异株都可能导致重症或死亡;预防病毒传播始终是关键,新冠病毒疫苗对减少重症和死亡依然有效[6]。
2021年11月29日,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在央视《新闻1+1》栏目的直播连线中表示:奥密克戎仍然属于新冠病毒,虽然它比起野生型病毒发生了突变,但是疫苗依然对其有效,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此外,我国有多种类型疫苗上市,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还有加强针、序贯免疫,之后还会进行二代苗的研制,以上手段是可以应对奥密克戎毒株的[7]。
研究数据也不少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疫苗具有充足的保护作用。今年1月,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连发多篇文章,探讨了新冠疫苗对于奥密克戎的效力。
其中一项研究来自奥密克戎高度流行的南非,分析了接种2针新冠疫苗对于预防奥密克戎与德尔塔变异株感染所致住院的有效性。
研究封面
(图片来源:文献[8])
经过分析20余万份核酸检测结果,研究者发现德尔塔流行期和奥密克戎流行期的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4%和24.4%,入院率分别为10.8%和2.2%,疫苗预防住院有效性分别为93%和70%[8]。
接种2针疫苗的有效性对比
(图片来源:文献[8])
基于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接种2针该疫苗对预防感染奥密克戎所致住院是有效的;加强针接种或有助于改善有效性。
另外两项离体研究,均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尽管现有疫苗对于奥密克戎效力相对低于野生型COVID-19,但仍有一定保护效果,特别是接种加强针后效力更强[9-10]。
加强针,很必要
那么,疫苗打几针效果最好呢?一定要打加强针吗?我国的一项研究给出了解答。
1月28日,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多家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完成一项重磅研究,并在线发表于医学顶刊《自然》杂志。研究团队系统分析了灭活疫苗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效力。
研究封面
(图片来源:文献[11])
研究结果显示,接种2针灭活疫苗对新冠突变毒株的中和能力较差(3.3%),但接种第3针灭活疫苗可显著提升体内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血清阳转率至95%。研究团队认为,这些数据与之前观察一致,即3针灭活疫苗接种可增强对变异株的中和强度,这一接种方案在目前的形势下是合理的[11]。加强针很重要!
今年2月,《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同样值得关注。研究者筛选了13744项相关研究并最终对其中18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尽管疫苗全程接种完成6个月后效力会有所下降,但其对重症的有效性依然很高(对于重症,疫苗效力在所有年龄人群中下降了10.0%,在老年人中下降了9.5%);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81%)疫苗对严重疾病的有效性预计仍大于70%[12]。
此外,疫苗效力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很大程度上可能并非仅由德尔塔变异株流行引起[12],也就是说病毒变异对疫苗有效性的影响可能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这意味着,疫苗对病毒变异株仍然很有效,人们需要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并及时接种加强针。
研究封面
(图片来源:文献[12])
现有疫苗很安全
关于疫苗的安全性,前几日刚发表于《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对比了两种常见疫苗的各项数据,两者的不良反应率分别是79.4% vs. 53.6%(接种第一针后)以及88.2% vs. 57.1%(接种第二针后)。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疲劳、肌痛、注射部位疼痛等,绝大多数被认为可以耐受且平均48~72小时即可恢复,未见报告严重不良反应[13]。
研究封面
(图片来源:文献[13])
所以说,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该打还是得打!而且要全程接种,不要落下加强针!
至于如何鼓励和敦促大家尽快完成疫苗接种,此前香港政府推出的“疫苗通行证”等有力措施,有一定借鉴意义。
措施推行后效果立竿见影,香港市民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截至3月12日的数据统计显示,香港12岁以上人口中,逾九成已接种第1针;3~11岁儿童中,也已有半数接种了第1针[14]。
香港新冠疫苗接种最新概况
(图片来源:特区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官网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zh-CN/)
特别是在40~49岁中年人群中,第1针与第2针接种率分别为99.94%与92.34%,几乎达到了全员接种;只是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疫苗接种率仍然偏低,例如80岁以上老年人第1针和第2针接种率分别为53.83%与33.43%[15]。
打或不打疫苗,差异巨大:特区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官网上截至3月12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第5波疫情的3231例死亡患者中,未接种两针疫苗者占89%,而已接种两针疫苗者仅占11%[16]。
第5波疫情死者疫苗接种史
(图片来源:特区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官网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_tc.pdf)
在此倡议,为了能够更大程度遏制疫情、保护自己和家人、尽早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大家都应尽快完成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加强针不可或缺。相对脆弱的儿童和老年人群,更是亟需疫苗的保护。
衷心祝愿我们能早日战胜疫情,健康平安!
参考文献
[1]http://www.nhc.gov.cn/xcs/yqtb/202203/1e2807036ce7462ca6cc265f2fbb38b8.shtml
[2]https://wx.wind.com.cn/WindSariWeb/sari/message.html?lan=cn
[3]http://www.nhc.gov.cn/wjw/hygq/202104/8e62004e41d648d5a084b3fb7bf098ea.shtml
[4]https://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220209-1240718
[5]http://www.nhc.gov.cn/xcs/fkdt/202201/409500ce44a24ce9a6512b1e54d9a8e3.shtml
[6]http://www.nhc.gov.cn/xcs/s7847/202201/1c1a23e9e172481da9a6b087c3eaa8fe.shtml
[7]https://tv.cctv.com/2021/11/29/VIDE8dHhHw6gzu1zElZ32pHx211129.shtml
[8]Shirley Collie, et al., (2021). The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c2119270.
[9]Ital Nemet, et al., (2021). The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c2119358.
[10]Fabian Schmidt, et al., (2021). The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c2119641.
[11]Wang, K., Jia, Z., Bao, L. et al. Nature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466-x
[12]Feikin DR. et al. Lancet 2022; 399: 924–44.
[13]Peng Q. et al, Lancet eBioMedicine 2022;77: 103904.
[14]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zh-CN/
[15]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zh-CN/dashboard
[16]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_tc.pdf
张医生是摆事实讲道理。
话术大有长进。
其主要意思是,在打疫苗普及的情况下(超过90%),目前的奥密克戎型新冠病毒的毒力比流感还不如。
现在把张医生发在微博的关键部分说一下。
今天下午,我和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讨论了数小时。对于未来,我们都有高度一致的看法:
1. 病毒的毒力真的是明显降低了,香港这轮疫情死亡的病例除了年纪大是高风险因素外,绝大多数有明显的基础疾病。换句话说,免疫功能正常,打过疫苗的,无论是何种疫苗,只要是加强过的,基本上都没事。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2. 我们统计的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有人说病人中94%的打了疫苗还感染,说明疫苗没有用。这就不讲道理了。现在国际旅行的人疫苗接种率很高,达到90%以上,其中不到5%的入境时候被筛查出来有核酸阳性。你去看这感染的5%的人,当然是大多数打过疫苗,这可以理解为打了疫苗仍有突破感染的机会。但是重症率与死亡率真的低于流感了。,
3. 香港数据,新加坡和英国数据都显示,不打疫苗不一定有事,因为病毒已经变得相对比较弱了。但是有事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打过疫苗的。在香港这次疫情中,死亡个案中,有 89.4%的人并无接种疫苗或只注射了一针疫苗。 而 80 岁或以上的死亡个案中,更有 91.5%的人未接种或只打了一针。 根据死亡率分析,接种一剂或未打针人士的整体死亡率是 2.03%,相较接种两针人士的 0.09%,有 23 倍的差别。
4. 3 月 10 日英国《每日邮报》称,由于经过群体感染与高水平的疫苗接种,包括付出了惨痛的群体感染过程中大量人员的损失,新冠肺炎在英国的致死性已经低于流感。病死率下降了七倍,仅为 0.03%。由于 奥密克戎已经变得很温和,在实现了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的国家,新冠病毒现在可能甚至没有流感那么致命。
上面的话讲得很通俗。
反过来讲不能放松的理由如下。
即便不死人,如果放任的话,就算是普通的感冒,也会引起短时间内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传染病学的模型表明。
这种病目前已经属于地方性流行病,即周期性的流行病。
只从统计学的角度指出第2点分析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抽样的对象不具有普遍代表性
”2. 我们统计的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有人说病人中94%的打了疫苗还感染,说明疫苗没有用。这就不讲道理了。现在国际旅行的人疫苗接种率很高,达到90%以上,其中不到5%的入境时候被筛查出来有核酸阳性。你去看这感染的5%的人,当然是大多数打过疫苗,这可以理解为打了疫苗仍有突破感染的机会。但是重症率与死亡率真的低于流感了。“
死亡率和重症率的抽样的对象是海外输入性病例。
那么请思考什么样的人能够在近6个月可以从海外入境上海:
基本得是身强体壮的人群。身体弱的,在海外就传染上了,之前的阳性的病例基本拿不到绿码。其中很多是海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属于是年轻体格壮的人群。
用这样的人群得病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作为普通人群的参考,抽样的对象不具有普遍代表性,所以第2点分析显然是有问题的。
这次全国范围疫情确实凶险, 首先是新款病毒传染力更强, 毒性更弱, 这两点都十分不利于防疫
传染性更强自不必说, 稍有疏漏就会外溢, 这么巨大的防疫压力之下难免哪里出现点疏忽, 而往往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个确诊的去商场溜达一圈就是一大片
毒性更弱也不利于防疫, 一方面症状轻微, 生病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还到处瞎跑, 另一方面很多人觉得毒性弱了没关系了, 就放松警惕, 但是毒性弱了不代表没毒性啊, 一样会死人的啊, 中国人可都是当人看的啊怎么能说死就死
咱们跟着躺平也绝无可能, 首先其他国家已经被疫情蹂躏了两年了, 该凉的已经自然淘汰了, 而我们没有啊, 我们的老弱病残还活着啊, 一旦躺平, 第一波就要带走这些人, 把前几年没死的人都要补回去, 这是不可接受的, 在一个老百姓已经认定新冠可防可控, 整个社会已经承担了这么巨大的损失后宣告投降, 也是不可接受的, 甚至会引起动荡的, 所以绝无可能躺平
香港给大陆做了最好的示范
大陆人口是香港人口200倍,香港现在一天死亡280+,换算成大陆的话一天将近6万人,
什么概念?
汶川地震死亡了7万人,一天一次汶川地震,试问能受得了吗?人人都有父母,家家都有孩子,中国现在还没到躺平的时候。也不可能与病毒共存
这次疫情前我还是疫情阴谋论的反对者,但现在逐渐的,我开始相信了。或者说,作为一个非医学专业的其他领域博士,我无法说服我去排除阴谋论的种种可能。基于此,我非常认同张文宏的这个结论,但对于他论述中夹带的私货颇为反感。
新冠究竟是不是美国的阴谋?一天没有证据,一天就无法下定论,但各种现象都让反对者无法回答,而反对者的质疑,阴谋论质疑者却可以轻易回答。
比如,反对阴谋论者最大的论据是:美国自己也在疫情中受到巨大的损失,他们的体制无法控制这种疫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美国在疫情中受到的是巨大的“损失”吗?美国不少电影,比如《人类清除计划》等,都勾勒出资源紧张,负担沉重时,人类通过无理由的屠杀老弱病残来维持强者的繁荣。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目前最大的累赘就是日益沉重的高福利社保医保体系,以及日益严重的难民潮。而在这几年里,欧美死亡最多的无疑就是老弱病残穷,而从资本的角度来冷血的审视他们,他们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进步的累赘。可是没有任何人敢真的好像电影一样去直接屠杀他们,尽管内心都嫌弃(和我们许多承担沉重养老义务的穷苦中年想法一样),但嘴上必须道德正确。这次疫情最大程度的把欧美从这些负担中,毫无道德愧疚的解放出来。这么看,损失固然也有,但长远看,恐怕是利大于弊。毕竟青壮年和社会精英,在这场浩劫中存活率是非常高的(不要举特例,要看比重)。
解决了这个问题,再看美国制造病毒对中国的危害和对他们的收益,我就不再赘述了——所有的阴谋论支持者都叙述过很多。
上面说的是美国搞病毒的动机和自我辩护的论据的质疑。接下来看美国搞病毒的可能性。俄罗斯在乌克兰发现了针对斯拉夫人的病毒研究所,并把资料上传网络。其实各国基于基因的武器和防护研究都在进行。并非好像有人以为的,这些故事只在美剧里。人类现在的科技,很多二流国家都能研究出简单粗暴的灭绝人类的病毒,但难点在于基因识别——如何避免无差别人类攻击。如果说目前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科技实力方面,我绝对相信美国。
接下来说我为什么反对张文宏的论据,他在微博陈述这段观点时,多次提到西方和病毒共存的现状,虽然他很懂纪律,但言语间明显还是透露出对动态清零政策的动摇。我这里可以下个结论——反对坚持动态清零,希望效仿西方搞和平共存的人,并非傻子,也不是坏人,但绝对是“病毒阴谋造”的反对者。原因很简单,他们有个隐藏的逻辑——病毒毒性会越来越弱,欧美致死率不到0.025,我们也会如此。
我自然拿不出证据证明这个逻辑的错误,因为未来的压根还没发生。最不可预测的就是明天。但面对风险和未知,我们必须问自己一句:万一呢?以及有至少几套应急的应对措施。
这里我们假设一下,这些假设其实技术上都是可以实现的。我们看下如何应对?
当我们效仿西方放开政策,希望和病毒共存,却突然发现在我国的病毒再次发生“变异”,而且基本只在东亚传播,致死率达到1%。汝之奈何?那时,政策放开,人们的心气已经泄了,strength in numbers的决心也不在了,我们该怎么办?那时,真的只能用“失控”两次来形容了。所以,不弄清楚病毒的源头和来历,不想到后手措施,我国都不能放开。这波疫情有可能只是阴谋者的新一轮攻势,我们不敢奢望他是最后的杀手锏。所以,张文宏说的未来,我认为确实如此,甚至还乐观了。
现在网上有句很动情的话,青春才几年,疫情就三年。讲真,我觉得很不幸,我和家人因为疫情曾经两年分隔未见。我最爱的旅游,看电影,泡咖啡吧都很难实现。我只能说这三年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人类的渺小,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丑陋,很无奈,但我也很幸运,至少有国家在帮我兜着底,让我知道至少我可以粗鄙的活着。至于青春,本来就是稀缺的奢侈品。在强国,我们面对大国博弈,在某些阶段我们得不到它。在弱国(比如我去过的南苏丹和马里),他们面对强国的掠夺,更是别谈什么砥砺的青春。
人生苦难是常态,珍惜身边的美好,及时行乐,追逐目标,实现价值,才是真正的不负韶华。除此之外,祈祷吧。
我作为一个毫无影响力的小人物,一直在知乎不遗余力地鼓吹”现在不是讨论开放躺平的时候“,是因为我认为今年防疫任务会极度艰难——艰难到我们不能分心去想以后该怎么办。
这是我昨天的回答:
截图如下:
当时就有人评论说,你凭什么不让别人讨论呢?讨论又不是说一定会开放!
看上图,我回复说,公开讨论会强化一部分人”开放“的期望,对现在的防疫是极端不利的。
张文宏主任作为防疫干将,专业性没问题,功劳也是大大的。他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当然也可以与主流看法不同。
但是,他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防疫政策需要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并不仅仅是医学问题,它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心理问题、民生问题。。。。而在其它方面,张文宏并不是专家。
作为一个关键位置公职人员,他是否应该、是否有权公开他与现行政策不一致的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是很值得商榷的。
因为作为一个网红人物和决策人员的混和体,他的网络影响力是巨大的,他的任何一个发言都会影响很多民众的看法,而这些民众大多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源和逻辑思考能力。
今年的防疫会比2020和2021年都艰难,医学和经济因素还在其次,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经过三年抗疫,人心疲乏了。
我们常说事不过三,疫情三年必有变局。疫情自2020年春节前后始,最可能的大变局应该是今年冬天。所有中国人这两年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所以我们更不能倒在变局的前夜,那真就是前功尽弃了。
这就是我不断呼吁”不要现在讨论开放“的原因。
更新:
有些朋友总是追问“以后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明年怎么办,我只是提出“现在怎么办”。很多东西,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的。
明年怎么办,明年再评估,你非得现在就问明年怎么办,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么?
共存派的人,既然你们主张搞共存。那就请你们拿出一个在全中国都切实可行的方案出来。
1.如何在共存下控制疫情不像欧美那样蔓延?
2.如何稳定老百姓的民心?做好其工作?
3.如何让各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能发展?
4.如何确保有足够的医院病床和医护人员保证治疗?
李大霄年年唱多鼓吹牛市,各种黄金底,钻石底,婴儿底概念一个接一个造出来给被割韭菜的股民翻身发财的幻想。
张文宏一直鼓吹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病毒危害在削弱,全国生活生产活动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这个“很快”,从20年一直持续到22年都没有兑现。反正大众喜欢听到好消息,需要这种“谎言”自我欺骗,麻痹现实世界的苦。
像李大霄,张文宏这种代表业界权威的预言大师最容易成为网红,只说好消息,能带领大众乐观的人当然受欢迎。就算预言一次次被打脸,也没有多少人对其口诛笔伐。因为大众需要好消息,期望好消息,相信好消息,所以也会一次次相信预言好消息的专家。
张博士关于疫情的言论还是非常不错的,最后一个寒冬,倒春寒等等,非常有原创性,相比之下,某年上海医科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就显得原创性不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