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文宏称这将是最后一个疫情寒冬,是否说明从1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疫情将会好转?

回答


张文宏医生在2022年12月的公开讲话中提到“这将是最后一个疫情寒冬”,这一表述需要结合当时的疫情背景和其个人的医学判断来理解。以下是对这一言论的详细分析:



1. 背景与时间点
疫情的起点:新冠疫情始于2019年12月,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爆发是在2020年初(尤其是2020年1月武汉疫情爆发后)。因此,从2019年到2022年期间,疫情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期防控、病毒变异、疫苗接种、疫情反复等。
张文宏的言论时间:2022年12月,中国疫情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高峰接近尾声,而全球范围内疫情也在逐步进入“后疫情时代”。张文宏的发言是在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从“动态清零”转向“优化调整”(如放开管控、加强医疗资源储备等)的背景下提出的。



2. “疫情寒冬”的含义
“寒冬”:通常指疫情的高发、重症率高、社会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阶段。例如,2022年中国的疫情高峰(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感染高峰)曾造成医院资源紧张、民众生活受限等问题。
“最后一个寒冬”:张文宏可能认为,疫情的高发、重症率高的阶段(“寒冬”)已经接近尾声,未来疫情将趋于平稳,不再对社会和经济造成全面冲击。这一说法可能基于以下几点:
病毒变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强,但致病性较早期毒株(如德尔塔)有所下降,且疫苗接种和自然免疫的普及可能降低了重症率。
医疗资源储备:中国通过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如ICU床位、药物供应)和调整防疫策略,为疫情高峰后的恢复做好准备。
社会适应:民众对疫情的接受度提高,社会运行逐渐恢复,疫情对日常生活的干扰减少。



3. 疫情的长期趋势
从2019年至今的疫情变化:
2020年:疫情初期,全球采取严格防控措施(如封城、限制出行),疫情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冲击。
2021年:病毒变异(如德尔塔)导致疫情反复,但疫苗接种逐步推进,疫情逐渐被控制。
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要毒株,全球范围内疫情进入“高传播、低重症”阶段,但部分国家(如中国)仍面临大规模感染。
2023年:全球疫情进入“后疫情时代”,病毒传播速度放缓,感染率下降,但仍有局部疫情反弹。
张文宏的预测是否准确:
中国的情况:2023年,中国疫情高峰已经过去,感染率和重症率显著下降,医疗系统压力缓解,社会活动逐步恢复。张文宏的言论可能更准确地反映了这一阶段的实际情况。
全球情况:全球疫情在2023年趋于平稳,但病毒仍会不断变异,未来可能仍有新的挑战(如更致病性的变异株)。



4. 疫情是否“好转”?
从2019年至今的总体趋势:
感染率下降:全球范围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在20222023年明显下降,尤其是疫苗接种和自然免疫的普及。
重症率降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较早期毒株明显下降,且疫苗接种率提高,重症率和死亡率降低。
社会恢复:疫情对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冲击逐渐减小,社会活动逐步恢复。
但需注意:
病毒仍存在:新冠病毒(SARSCoV2)仍然存在,未来仍可能因变异株或免疫压力而出现新的疫情高峰。
长期影响:疫情对全球卫生体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仍在持续,如长期护理需求、心理健康问题等。



5. 张文宏的言论是否意味着“从2019年开始的疫情会好转”?
从2019年至今的疫情趋势:张文宏的言论更准确地描述了当前阶段(20222023年)的疫情情况,而非整个从2019年开始的疫情。他可能认为,疫情的“寒冬”(高传播、高重症)阶段已经结束,未来将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
但疫情并非“好转”:疫情的“好转”可能是指从高传播、高重症的阶段转向低传播、低重症的阶段,而非疫情完全消失。因此,张文宏的言论更侧重于疫情的阶段性变化,而非疫情的彻底结束。



6. 总结
张文宏的言论:2022年12月,张文宏指出“这将是最后一个疫情寒冬”,主要针对当时中国疫情的高峰阶段(奥密克戎流行高峰),表明疫情的高发、重症率高的阶段已经接近尾声。
从2019年至今的疫情趋势:疫情经历了从爆发、控制、变异、缓解等多个阶段,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疫情趋于平稳,但病毒仍可能因变异或免疫压力而出现新的挑战。
未来展望:疫情的“寒冬”可能成为过去,但“后疫情时代”仍需警惕病毒的长期影响,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应对能力。

因此,张文宏的言论更多是基于当前阶段的疫情情况,而非从2019年开始的整个疫情趋势,但这一说法在当时确实反映了疫情从高发阶段向平稳阶段过渡的客观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

user avatar

当我们在讨论清零和共存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共存派和清零派的分野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不存在最纯粹的清零派,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坚持100年不动摇的长期策略。一直坚持清零并不是最佳策略,因为防疫成本肯定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超过共存策略。仅有一种可能让清零真正完爆共存,那就是病毒奇迹的消失,估计用时间宝石看遍14000605个病毒的终局也许会有1个结局是这样。



目前国内包括顶级流行病学专家在内的众多清零派更多的是(近期清零+未来共存)派,短期内仍然坚持动态清零策略,未来进入病毒致死率极低的共存状态。中国目前是观望状态,继续观察病毒的演化方向和接种疫苗、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的相互作用,积极开发抗体药物和口服药物,为研发变异毒株专属疫苗做技术储备,目前这个阶段依然是优势在我。

但我所担心的是留给我们观望的时间不多了,每过半年疫情都会是全新的形势,现在累计的优势可能会荡然无存。我国最顶级的传染病学家并未就开放的时间点给出明晰的答案或方向。

”中国此时最佳的策略是保持战略定力与耐心,维持强化疫苗接种与公共卫生防控策略两手抓的策略,以时间换空间,最终在最合适的时间节点,以极低新冠死亡率顺利度过大流行期,逐步实现生活的正常化。”2022年1月13日张文宏微博长文最后总结道。

钟南山2021年11月11日表示“在将病毒病死率控制在0.1%,复制指数控制在1.0—1.5,传播系数降下来的前提下,可以完全开放。但要实现前提,需要全民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将社区群防群控常态化,并研制有效的药物。”随后22年1月6日,钟南山下结论“我国疫苗全程接种率86%。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已经率先实现“群体免疫”的目标。”

张文宏所谓的最佳时间节点也是钟南山所说的开放前提。有三点,按我的理解按优先级从高到低是1.达成群体免疫的疫苗接种率、2.多款有效率80%以上、产量足够、价格合适的单抗类和口服类药物的顺利上市3.社区、个人防控常态化

其中第一个是最有决定性的因素,第二第三点起辅助作用。原来的构想是,病毒的变异无法大幅击穿疫苗预防感染的有效率,疫苗接种至群体免疫阈值后就可以开放以极低死亡率度过大流行期。但由于奥密克戎的出现,连2剂mRNA的有效率在接种后6个月已经跌到了接近0%,灭活疫苗构建的免疫屏障肯定无法阻止奥密克戎的感染,但在防重症和死亡上应该仍然高度有效。无法防感染的疫苗带来的巨大感染量是我们目前不能接受的,所以目前最佳的开放时机没有了,那么下一个开放的节点在哪里?摆出我的观点,下一个最佳节点在中国开发出奥密克戎疫苗或奥密克戎/德尔塔二价疫苗并完成85%的接种率之时,最快能在2022年底实现。第二个选择是等待下一个VOC毒株的出现,并加速研发其专属疫苗,制成三价疫苗,短时间内完成疫苗大规模生产和极高覆盖率接种,这样开放的时间可能来到2023年底。

下面给出我的论证,首先,我们把时间拨回疫情刚爆发之时,那时候面对传染性和致病力未知的病毒,有3种典型的方案被各国采取,分别是躺平派、压平曲线派、清零派。清零很好界定,就是在境内实现病毒的零感染。躺平和压平曲线的边界在于医疗系统是否发生挤兑和超负荷运转,造成额外的死亡。印度作为躺平的代表,在德尔塔那一拨疫情中很多重症患者没法得到呼吸机的支持救助发生了非预期死亡。大部分国家都是压平曲线派,实施了一系列防控措施缓解病毒传播速度,保证医疗系统不至于崩溃,患病者都得到充分的医疗资源。

情景1:先假定最简单的情形,再思考复杂的

假设1.人类没有成功开发出疫苗或者说需要花费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开发出疫苗

假设2.病毒没有产生新的变异毒株(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将原始毒株、阿尔法和德尔塔等归为一类或一种病毒,因为他们都不会对疫苗或既往感染生产的免疫力有大幅的突破,研究表明mRNA疫苗对阿尔塔和德尔塔仍能保留初始有效率的90%以上,也就是说通过前者构筑的免疫屏障也能对后者起效。我将奥密克戎这样会直接击穿之前形成的免疫屏障的变异毒株视为实质上的新变异株,因为就算接种了疫苗或之前被感染过,大概率还是会被这个变体感染,整个人群大部分人被感染重新达成群体免疫)

如果将时间拨到20世纪以前,假设1很可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人类社会的科技不足以在短期内完成疫苗的成功研发。设定一个国家有1亿人,病毒的初始传染数为5,感染死亡率为1%。达成群体免疫阈值为80%,即8千万人感染,80万人死亡,假定需耗时2年达成。(后面每个图中百分比就是以不同情景不同派别确诊病例和死亡数与未施打疫苗时感染和死亡数的比值)。压平曲线派在2年后疫情结束,最终感染8千万,死亡80万。躺平派在半年后疫情结束,最终感染8千万,由于医疗系统奔溃,死亡120万。清零派1年后开放,3年后疫情结束,8千万感染,80万死亡。此时,最优解为压平曲线派。



情景2:在一年时间成功研发疫苗,病毒未发生变异

躺平党感染和死亡数无变化,分别是8千万和120万。但压平曲线派在1年后开始施打疫苗,感染数和死亡数开始下降,疫情结束后总计感染6千万,为没有疫苗时的75%,死亡48万,为没有疫苗时的60%。清零派在1后开始推广疫苗接种,半年后达成群体免疫并开放,最终感染3千万,为无疫苗时的37.5%,死亡8万,为无疫苗时的10%。此时,清零派完胜。



情景3:出现大幅免疫逃逸毒株奥密克戎,仅使用灭活加强,不研发专属疫苗,未来不出现新的变异毒株(目前最乐观情形)

假设该情形下上一波的80%免疫屏障对奥密克戎仅保留了20%,仍需感染60%即6千万人才能达成群体免疫。但已有免疫力预防死亡有效率仍高达90%。躺平和压平曲线派都选择不等奥密克戎疫苗,通过自然感染达成群体免疫。

躺平派合计感染8千万+6千万=1.4亿,死亡120万+8万=128万。

压平曲线派感染6千万+6千万=1.2亿,死亡48万+8万=56万。



情景3.1清零派未研发奥密克戎专属疫苗,于第二年开放

清零派感染6千万,死亡24万



情景3.2清零派研发奥密克戎专属灭活疫苗,于第三年开放

清零派感染3千万,死亡8万。



清零派两种方案均优于躺平和压平。

情景4:每半年到一年出现新的突破免疫屏障的毒株,研发专属奥密克戎灭活疫苗(最不乐观)

躺平是最差方案,不列入对比讨论,主要讨论清零派不同节点病亡数。

压平曲线总感染数:6千万+6千万+4.8千万+4千万+3.2千万

死亡:48万+8万+6.4万+4.8万+3.2万



情景4.1

清零派:奥密克戎专属疫苗覆盖率足够高时,派或柔成为主流毒株

感染:4.8千万+3.2千万

死亡:12万+3.2万



情景4.2

清零派:2.5年派开始盛行时立刻开发派/奥密克戎/德尔塔三价疫苗并全民接种,在3.5年开放,迎接柔或西格玛毒株

感染:4千万

死亡:9.6万



在不考虑经济成本的情况下,肯定是不断开发新变异株的专属疫苗、最迟开放越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国外逐渐恢复正常,我国的优势丧失,经济压力陡增。因此推迟开放节点能获得更低的感染和死亡数,但是边际效益在不断降低的。因为奥密克戎和原始毒株的抗原差异很大,原始毒株/奥密克戎二价疫苗接种后能让人体产生更的光谱中和抗体;但新的变异毒株出现后研发原始/奥密克戎/派三价疫苗,甚至原始/奥密克戎/派/柔四价疫苗的收益越来越低。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一下原因,如果接种原始毒株版疫苗或感染原始毒株获得的抗体多样性面积为1。之前的抗体中仅有0.2对奥秘克戎有效,接种奥密克戎版疫苗后广谱性增加至1.8。接着原始毒株/奥密克戎产生的抗体仍有0.5对派有效,接种派专属疫苗后体内抗体广谱性达到2.3,最后如果继续接种柔专属疫苗,广谱性仅略微增值2.5。因此接种疫苗虽然价次越高越好,但收益在急剧降低。最高收益为2价,3价次之。




因此通过上面冗长的论证,我想得出的结论是,收益最高应该采取场景4.1的方案,即用半年时间研发奥密克戎专属疫苗,再花3个月完成全民接种,最终在2022年底开放。该方案能最快提振经济并兼顾人们生命健康。

收益次之的方案是,等待下一个变异株出现后开发3价疫苗并接种,在2023年中或年底开放。该方案更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但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影响。

user avatar

明白了,以后都是暖冬

这波利好新能源


重写

理解错了

意思是到春天就不防了

user avatar

以后就是疫情暖冬啦!

user avatar

张文宏的估计是纯医学判断,没有引入社会变量,不一定可靠

按现有病毒变异进化方向,假设从这个奥密克戎开始,逐级进化为不考虑传染性,但重症率和致死率都会降低到一般流感程度,那么,这种程度的疫情防疫措施显然多余又可笑。所谓疫情好转实指病毒的致命性减弱,因而不必作为疫情防控,而不是说新冠如萨斯一样消失(尽管也存在这种可能,但由目前国际范围内的流行程度论,概率很小)。

从这个角度说,很自然地,国内这种程度的防控迟早会放松直至恢复正常。

至于时间点

除去考虑病毒进化、疫苗接种人群规模以及抗新冠药物的研发等医学事实

以及经济成本国际交流的迫切需要等等

还有最重要的两个国内政治要素要考虑:

今秋党代会和明春人大政协两会

已坚持了两年多的清零政策是否会放松并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状态

除去纯医学因素外

就是今冬明春重要大会的时间节点最关键

最早党代会结束,最晚明年春天两会结束

目前的严格清零政策必有所改变

user avatar

更:上海防疫还有牛叉的一点就是一直很人性化,很注意保护患者个人信息,从来没有过患者信息被泄露到网上被网暴的事,然而其它一些地方动辄泄露个人信息导致患者全家被网络暴力。

悲哀的是上海守住了新冠患者不被网暴,结果防疫负责人张文宏一直被网暴。~~~~~~~~~~~~~~~~~~~~~~~~~~~~~~~~~~~~~~~~~~~~~~~~~~~~

张医生的每一次论断都要遭到打击和嘲讽,目前为止他一、没代言,二、没带货,三、上海疫情处理是全国数得着的,四、兢兢业业的尽力拯救着每一个病患的生命,五、屡次被打压甚至面临职业和声誉风险后依然坚持发声,我们要让不同的声音发出来。

经历过网暴与莫名其妙的人身攻击后张医生依然在发声,在其指挥下,上海这个国内,国际上的交通中心城市,拥有着巨量人口的城市疫情依然没有失守。精准防疫每一次都能把疫情扼杀在萌芽里从没大规模封区,封城,所有的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人都可以作证。在保障了2000多万人口健康的前提下精准防疫也保住了上海经济还有百姓的饭碗。

实话实说这样的人放在国外任何一个城市里都是百姓的福音。放在古代就是战争时力保城池不失的大将军,就这样的英雄一般的人物非但没有奖赏与赞赏反而整天被辱骂,网暴,造谣学术造假,提问的问题里10个回答9个骂,公平公正何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将守城的将军治罪,将前线的岳飞12道金令召回斩首。喝完奶就骂娘,吃饱了就骂厨子,治好病就喷大夫。一个在一线为国家和人民战斗的战士,一大群人不去维护他,反而对着做实事的人砸黑石头,下黑绊子,非要致其于死地,键盘侠们可以的。

在喷子们诡异的脑回路里刘国梁不懂乒乓球,张文宏不懂新冠病毒。靠着别人替你挡风遮雨,喷子们坐家里吃着火锅唱着歌,腆着大脸、呲着大牙,不知廉耻的喷着顶在一线治病救人的病毒专家是水货,网红,这还是人吗!?喷子们又拯救了几个患者的生命?得病的时候你们靠着一个被你们喷的猪狗不如的网红救治还能要点脸吗?医生是专业性极强、技术门槛极高的职业,其中的专家更是!结果被键盘侠们形容为网红医生,你见过哪个网红敢下场处理新冠的?妖言惑众搞的病患都不信任病毒专家了难道你来救治?唯恐天下不乱!

在一片谩骂与侮辱声中,国家对其选择了信任,众多网友嘴中的网红医生已升职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显然政府和国家选择了信任专业的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是最明智的,谣言止于智者,事实胜于雄辩。也希望张主任能够将上海精准防疫的模式推广至全国惠及全民。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

包括张文宏,也不例外。

正因为如此,评价一个人,要观其言,更要察其行。

当许多人用恶毒的话去骂张文宏,恨不得把他弄臭,再踩上一脚,张文宏在做什么?

时间往前推10天,240个小时,不难看到。

他仍在尽一个医生的本分,门诊、查房、手术,一如既往;

他仍在尽一个专家的责任,用最温柔的话,去告诫上海市民应该怎么做;

他仍在坚守着一个公众人物的底线,沉默是他保守尊严的方式。

漫天骂声中,他没有被干扰,一如既往的说实话、干实事。

上海幸好拥有张文宏;张文宏也幸好在上海。

2、即便是不完美的英雄,也应该珍惜。

张文宏最为网友认可的品格是什么?

是他在疫情中总是每每站出来;

是他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刻的认知,而且能把关键信息极度凝练,告诉大众;

是他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希望这个世界变好。

是他总是能够勇敢发言。


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Omicron变种比Delta变种的传播速度达到惊人的70倍。但同时,它在肺部的复制速度慢了10倍。
针对Omicron的这个结果不出意外,目前各地的Omicron病例都证明这个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里delta的数据。

之前所有媒体政府都在宣传delta比之前的病毒更快更致命。让人以为新冠病毒自然进化的方向不没有按一般规律走。我看到的数据明明致死比例在下降与这种宣传不符也以为是疫苗的作用。
现在看来, 新冠病毒的进化趋势一直都是这个方向: 更快但更弱。

下面是最近的南非数据:
从南非日增过万到今天已经半个月,日新增死亡仍然维持在30附近。死亡率低于疫情前南非自然死亡率(2019,南非死亡率千分之9)。

比较过去的疫情波,现在新增已经超过2021年7月的疫情,但死亡比同期大约十分之一。

user avatar

如果全世界都是中国,那我信。

问题是世界上两百来号国家地区,只有一个中国。

user avatar

他总是那么乐观

user avatar

你把张网红对疫情预测的言论找出来,看看50%正确率有没有?

这个事情,他没谱。看他还不如看看我的回答。





2019年12月

12 月 30 日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目前情况如何?

我当时的回答

中国的体制,只要重视起来,从上到下有命令,该查查,该隔离隔离,不是大问题。

就怕不重视,或者隐瞒。只有个别地方重视,相关区域没有联动起来。

既然能发红头文件,说明体制已经行动起来了。个体做好自己的防护,注意一下。

老大哥会掐死传播路径的。


事实:就怕不重视或者隐瞒,结果武汉前期的处理一言难尽。

但是,中国的体制重视起来,老大哥还是给掐死了。


2020年1月3日

我当时的回答:


1月5号更新,传染数增加,重症减少。100 多个人依旧是跟踪,没有隔离,但是说法变成人传人没有明确证据。

相对香港的警惕,国内还是比较松,没有对武汉出去的人先测体温。

也没有对100多个人先隔离观察再说,过了潜伏期再放。潜伏期能赔几个工资钱?

其实现在先严格点,宁可小题大做,也先防万一比较好。


从目前的消息看,这次重症比例很高,但是传染性不太强。

家属都没全部隔离。

如果人传人确认,家属同事早就扔宾馆隔离观察了。

医护人员没有被感染,说明面对病人,医护人员那套防护有用。

最早去医院的,可就是当发烧去。当时接诊的医生也就是普通口罩,不排除有不不戴的。

他们没事,说明面对真病人,口罩就行,不戴也可能没事。

媒体说有个人快好了,都直接给拉到传染病医院隔离了。说明很重视,有感染传播可能的,先隔离再说。

因为上次教训太惨重,所以这次很重视。

不过,只是武汉动不行,全国对武汉出来的,发烧的,应该有个控制,以防万一。

都警惕起来,以中国的体制,应该很快防治住。


事实是:武汉市的处置让我很失望,事后看已经知道人传人,但是没有把家属同事扔宾馆,结果造成事情最后发展恶化。


2020年1月5日,我还写了一个非典的回答,

我最后写了一句,事实证明,在强有力的措施下,即使病毒传播开,也能在短期内控制住。初期如果强力控制,效果会更好。

这句其实是有所指的,就是指武汉,我回答这个非典的老问题,就是想发出声音,这种传染病早期发力,苍鹰博兔是对的,不能犹豫。


2020年1月8日,外界已经知道了武汉的问题,我希望不要变成全国的问题,所以写了:


春节前升级一下公共交通的安全措施。

出入武汉,体温先测测。发现到过武汉有发烧的,人先隔离慢慢检查慢慢治疗,密切接触者尽量减少对外接触,跟踪观察一个潜伏期,检查出来不是新冠状病毒再正常治疗。

可以防止潜在的全国流行风险。

重复了中国的体制只要动员起来,消灭一种感染性不强的新病毒不困难,就怕不动员。

我当时希望全国能动员起来,至少把疫情控制在武汉。

2020年1月16日,我对在武汉阻止住扩散已经放弃希望了。至少对知乎我的粉丝发个提示。

当时我的回答是:

不管哪个城市,洗手戴口罩。

没事少去公共场所,春节人口大流动,你不知道周围的老兄谁去过武汉。

老人,身体不好的有基础疾病的,尤其要注意。

随时注意公开的信息,什么地方出现新病例了要格外小心。

这次病毒目前传染性和杀伤力没有非典厉害,但是冠状病毒存在变异可能。

有不适去医院的戴口罩,防止医院内被感染。


这个问题后被编辑了,实际最初是1月20日问的。

1月20日,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

此后就是解决办法了,我的嘴开始开光了。

user avatar

这里面其实有个问题。

即使打过疫苗了,那些免疫力差的人,面对新冠还是会造成远高于流感的死亡率。

欧美国家目前没这个问题,因为一轮一轮的新冠已经将免疫力差的人,筛选出来干掉了数十万人。而我们国家免疫力差的人,还没有被筛选过。

更何况还有很多无法打疫苗、不愿意打疫苗的人。

所以面对解封,欧美国家几乎无压力,因为理论上随着病毒毒性越来越减弱,已经几乎不存在打过疫苗还能被干掉的人(除了那些自愿不打疫苗)。

换句话说,他们用几十万老头生命换来的解封,我们能承受同样代价吗?

user avatar

这一道题堪称断章取义的典型。

这是新闻原文:



这难道不是一句祝福语吗?

这是原句:

我依然对今年年底结束新冠大流行抱有很大的信心。

这句话没有断言,没有判断,只有希望和期待。

这些话没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信息。

就像别人说祝你今年找个女朋友,你会说借你吉言一样。

你能把这当真,真的不怪人家说了什么,把祝福当现实岂不是会错了意。

今年和去年一样,大家无非是:居家隔离,集中隔离,或者就地过年的区别。

心怀美好的期待,做着最坏的准备。

已经持续了两年的疫情大家不都看到了吗?还有临近过年多点爆发的疫情。你觉得今年会结束吗?

如果上面那句话会被误解,那么这一句呢?

这是张文宏的新年愿望:希望明年春节,每个家庭都能够团聚,每对异地恋的恋人都可以拥抱在一起。


另外这个问题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连新闻链接都不放。连原问题都不敢放。这道题曾经是知乎热榜前十的问题,删除了新闻标题中重要的“仍然相信“四个字。


这是另外两个断章取义案例:

郑强

雷军



这是一道有毒的题目,不提供新闻内容,恶意删减关键信息。让人误解。因此我将其和另外两个断章取义问题放在一起供大家批评。

user avatar

你去了北极旅游,无意间听到路边的爱斯基摩老人对着西边喃喃自语:这是今年最后一次日落~

你听完之后觉得这次日落之后太阳再也不会落下了,心里特开心,结果是太阳再也没有升起来过.......

user avatar

最后一个疫情寒冬,指以后是疫情极寒天气。

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尤其是会否无夏还没有定论,但拉低平均气温是肯定。换句话说,未来一年的气候史无前例地利好病毒。

按过往规律,今冬最难打的仗应该在春节前后,然后在五月前全国平稳。但今年的火山变数一出,几月能基本控制住就难以估计了,甚至有可能夏季的疫情压力不逊于冬季,这就让医护和社区基层失去了修整时间,最坏的情况要连轴奋战到明年五月天气转暖。

这个情况的变数和压力就太大了。

真正的难关还没来,同志们多些紧迫,少些冶游,尽快脱离心理疲惫带来的麻木和懈怠,准备为家人扎紧篱笆。

user avatar

在2021年12月,由于Omicron的攻城略地,全球疫情在快速恶化。全球在达成“清零共识”后防疫形势将逐渐好转,但“清零”需要较长时间

一,各国数据

1.正处于夏季的南非数据(蓝色为新增感染,红色为新增死亡,下同)

2.韩国数据

3.美国数据

4.法国数据

5.德国数据

6.丹麦

可见,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在疫情高峰中。

二、Omicron的特点

西方国家中,丹麦的信息是相当公开透明的[1],可以作为重要参照。

1.Omicron传播速度很快

我在这个页面找到了最近20天的变异毒株测试数据,并做了翻译:

即使略过14日的数据,从11月27日到12月13日,仅仅17天时间,Omicron在丹麦的占比就从0.08%增长到21.26%。

从病例数量来看,11月27日到12月11日,14天时间Omicron病例数量翻了300倍,每天增长51.2%。


2.丹麦有相当一部分病例为年轻人

黑色为Omicron, 绿色为其他毒株

资料来源 [2]


3.相比Delta,完全接种丹麦常用疫苗的群体感染较为严重


4.重症率和Delta类似

丹麦数据:

可见,Omicron具有免疫突破、传播速度快、重症率和Delta类似的特点,对医疗体系压力很大。


三、Omicron的危害还将持续扩大

从全人类的角度看,Omicron出现后疫苗效果动摇,直接击穿“不清零”国家防线。

各国感染人数还在快速扩张。

由于重症高峰和死亡高峰一般比感染高峰推后两周左右,在元旦前后大概率会出现较广泛的医疗挤兑问题。

在防疫受挫后,西方国家什么时候能重新进入相持阶段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须采用隔离等措施才有可能扳回局势。


四、防疫利于速战速决,不利于持久

1.防疫资源增长速度在指数和线性之间

疫苗研发、临床试验、批量化生产、物流、分发的速度是线性增长的,长期看疫苗开发很可能赶不上变异速度。

莫得纳表示,针对Omicron的疫苗将在明年3月才能工业化生产。

每个地区的医疗设施配置、物资生产是线性增长的,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培养周期是漫长的,最多只能对数增长。

隔离等防控措施基本不受变异影响,但资源增长难度极大,也可认为是对数增长。

2.所以时间越长,防疫局势越不利

用线性增长甚至对数增长的医疗资源打危害性指数增长的病毒,只能争取速胜,不能速胜的话劣势会越来越大。

3.只有用隔离将病毒突变速度降下来,再配合疫苗和将来可能的特效药,人类才可能再度取得优势

然而,在任何特效药开发出来之后,病毒会逐渐点出耐药性。所以特效药只有短期效果,如果想靠特效药清零,机会窗口很短。


五、全球防疫的希望在于非药物干预措施(NPI)

防疫三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张医生说:“动态清零”能力是当前最为关键的公共卫生策略。

回想2020年春节的武汉,我国靠着“大面积核酸检测”和“应收尽收”才战胜了疫情。

西方国家战胜疫情也需要靠“应检尽检”“应收尽收”才能切断疫情传播,但由于缺乏社会防疫共识,传染基数过大,社会组织能力不足难以维持封控期间居民正常生活等因素,“动态清零”难度极大。

只有在全球调集充足物资,分片分区清零的方式才有可实施性,这个过程预计持续数年。

参考

  1. ^ https://covid19.ssi.dk/virusvarianter/delta-pcr
  2. ^ https://files.ssi.dk/covid19/omikron/statusrapport/rapport-omikronvarianten-13122021-i30w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