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勇回应海底捞不好吃,称「可能是嫌价格贵」?从商业角度讲,是这样子的吗?

回答
张勇这番关于“海底捞不好吃,可能是嫌价格贵”的回应,初听之下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意外,甚至带着点“甩锅”的意味。但如果咱们从商业运营的逻辑去拆解,会发现事情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首先,得承认“价格”是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餐饮行业,尤其是像海底捞这样定位在中高端的品牌,价格是消费者在选择时首先会考量的维度。当消费者付出了相对较高的价格,自然会对菜品品质、口味、服务等各方面有更高的期待。如果他们觉得花了钱但没有获得预期的満足,那么“不好吃”的感觉就很容易被放大。

从这个角度看,张勇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他可能是在暗示:

价格与价值的平衡点被打破了。 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海底捞目前的定价可能已经超出他们认为的“物有所值”的范围。他们可能觉得,在同等价位下,能找到口味更出众或者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当价格成为一个显著的负面因素时,消费者对其他方面的评价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挑剔。
消费者口味多样性的挑战。 “好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每个人的口味偏好都不同。海底捞需要满足的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消费群体,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但当价格设定得较高时,口味的“容错率”就会降低。一旦某个菜品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口味,他们就更容易将问题归结于“不值这个价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味本身。
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压力。 现在餐饮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各种创新品牌层出不穷,不少新兴品牌在口味、特色、甚至性价比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如果海底捞的口味没有跟上时代和消费者口味的变化,而价格又相对坚挺,那么消费者自然会产生“性价比不高”的感觉,进而影响到对“好吃”的评价。

但,如果仅此而已,那海底捞也就不是海底捞了。

从商业角度看,张勇的这句话,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表述,或者说是一种对当下市场情况的观察和判断。它可能包含以下更深层的含义:

1. “甩锅”的成分有,但并非完全虚假。 任何成功的企业在面对质疑时,都会试图找到一个最有利的解释角度。如果说海底捞的菜品口味真的在走下坡路,或者创新乏力,那这绝对是更值得警惕的信号。但如果海底捞在口味上依然保持着行业的平均水准,甚至略有优势,那么将“不好吃”的部分原因归结于“价格偏高”,反而能够将一部分的责任从产品本身转移出去,转嫁到消费者对价格的感知上。
2. 维护品牌价值和溢价空间。 海底捞一直以来以“服务”著称,这为其提供了相当高的品牌溢价。如果承认菜品口味不行,会直接损害其作为一家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将原因归结为“价格”,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其菜品本身的价值定位。这是一种试图维持品牌光环的策略。
3. 试探消费者底线与调整策略。 这句话也可能是在向市场传递一种信号:我们知道大家觉得贵,我们也在考虑。这可能是为了给未来可能的价格调整或者产品升级做铺垫。海底捞需要不断地监测市场反馈,张勇的这句话或许是在抛出一个话题,观察消费者对“价格与口味”关系的真实反应,以便后续调整其定价策略、产品组合甚至营销侧重点。
4. 暗示其他方面的优势:服务和体验。 当直接讨论“口味不好吃”变得尴尬时,将其导向“价格贵”反而能够巧妙地绕过对口味本身的直接评价,而将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向海底捞的其他核心优势,比如极致的服务、干净卫生的环境、良好的就餐体验等。这些都是海底捞多年积累的品牌资产,即使口味被诟病,这些依然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理由。换句话说,就是“虽然我口味不一定是最惊艳的,但我的服务和体验值这个价”。
5. 对内部团队的“敲打”与“激励”。 对内而言,张勇的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激励。如果团队认为口味真的出了问题,那么“价格贵”的说法就相当于在提醒团队:你们需要把菜品做得更有竞争力,让消费者觉得值。如果口味没有大问题,那么这就可以激励团队继续发挥服务优势,甚至是在营销上强调性价比的“价值”所在,而不是单纯的价格低廉。

那么,从更纯粹的商业逻辑来看,这句话“是这样子的吗?”答案是:既是,也不是。

“是” 的地方在于,价格确实会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感知,尤其是在口味这一相对主观的评价维度上。当价格提高,消费者对口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不是” 的地方在于,把所有“不好吃”的反馈都简单归结于“价格贵”,则过于片面。它忽略了餐饮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产品本身(口味、品质、创新)的持续优化和迭代。如果一个品牌长期以来依赖的只是服务和场景,而忽略了产品口味的精进,那么最终一定会面临用户流失的风险。消费者并非都是“只看价格不看口味”的,他们同样会追求美食本身带来的愉悦感。

总结来说,张勇的这番话更像是一种高明的商业沟通策略。

它是一种将外部负面评价进行内部消化和重新解读的尝试。通过将“不好吃”与“价格贵”挂钩,海底捞试图:

缓和直接的口味批评,避免对品牌核心价值造成直接伤害。
重新审视和强调其品牌定位,即“高品质的就餐体验”而非“极致的口味追求者”。
为未来的产品调整和价格策略预留空间。

但无论如何,企业最根本的竞争力还是在于产品。如果海底捞真的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仅仅依靠服务和“可能嫌价格贵”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口味的持续创新和对消费者口味变化的敏感洞察,才是其长远发展的基石。这句回应,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表态和市场信号的释放,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问题原因的陈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可能,就是嫌你贵!嫌你小气。

还我们牛肉粒,番茄汤牛肉饭.

user avatar

张总,你老婆说你回家晚,也可能是老王最近身体有恙需要你交公粮呢?别那么悲观什么都扯到爱上,看开点。

user avatar

不喜欢去海底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次吃完都一身火锅味,需要洗澡洗衣服,否则你旁边的人都能闻到你吃了火锅,很是尴尬。正是店内享受1小时,回家麻烦一下午。

张总说的对,价格是决定消费者评价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嫌价格贵也正常。海底捞又不是啥顶级网红打卡餐厅,一般人去吃还是希望有性价比的。如果价格能降一半,相信好评会很多,一下子性价比就上去了,一身火锅味也可以勉强忍忍了。不过这样一来就彻底走向了低端,成了成都小吃沙县小吃了,那时就没有服务员围着你转了,而是扯着嗓子喊几声“服务员”都未必有人理你了。

海底捞究竟要如何定位才好不知道,但目前这种不尴不尬的定位肯定是不好的。

user avatar

作为知乎第一张勇黑,我又不请自来吐槽。

张总说,“过去人们神话海底捞了”。

我要说,如果没有张勇自己刻意造神,没准海底捞现在还是中国人的企业呢。

其实把海底捞仔细拆解下,就会发现它并没有什么能够跟其他竞品拉开绝对差距的优点。

有的不过是舍得编故事、愿意投放宣传成本罢了

随便打开一些视频平台,大家经常能在美食分类中接触各种“海底捞神仙吃法”“几块钱吃垮海底捞”“海底捞员工无所不能”之类的信息。

好好想一下,这是大家体验之后的“真情实感”吗?

恰饭尔。

但因为海底捞采取了其他火锅品牌没有的宣传力度,所以大家如果有吃火锅需求时,可能就会下意识觉得“那就去海底捞”吧。

这就是海底捞“神话”的源头,也是海底捞之前能那么轰轰烈烈,而现在不行的原因。

跟前些年互联网泡沫时期,随便弄个PPT都能拿到融资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等泡沫戳破了,资本开始冷静了,那么编故事写PPT自然行不通。

人们过去愿意为了海底捞买单,海底捞能拿出那么多钱宣传,本质上是因为经济环境还算可以,大家都还有一定闲钱消费。

所以,一个“故事好听”的餐饮公司上市,那自然得到资本关注,海底捞股价节节高。

但从新加坡人开始筹划跑路的去年疫情暴发后,即便咱们国家的经济恢复速度已经是世界顶流,但那也只是横向比较,跟我们自己过去的小日子对比起来,那自然要拘谨不少。

所以,人们消费也开始理性了,不愿意大手大脚了,618也不疯狂乱买了。

这个时候再想要出去聚餐吃火锅,那么也会更加在意实惠,而不是那些空虚的“故事”。

那海底捞可不是就麻烦了?

开头都说过,海底捞除了故事好听之外,“没有什么能够跟其他竞品拉开绝对差距的优点”。

嗯,如果贵也算优点的话,那勉强可以算一个。

所以,即便张勇筹划抽身跑路,也得先通过大量开店来试图维持营业额,赢得资本市场信心……

资本又不是SB,时间一长还能看不出来张勇黔驴技穷?

因此,今年我们看到关于海底捞的新闻,要么是股市暴跌,要么是财报难看。

要么,就是张勇出来说什么“大家请理解海底捞不好吃”之类的话,试图通过舆论造势刷刷曝光,看能否对摇摇欲坠的股价有所刺激。

最后嘛,其实我对张勇炒作已经开始没啥兴趣了,海底捞目前这种玩法,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宣布破产也并非不可能。

唯一的愿望,就是别让张勇和他的小伙伴们继续抽空公司资本,将其转移到国外去。

为此需要有关部门好好盯着张老板,别让新加坡人携款跑了。

user avatar

采访的原话在这里:

洞察人性很难,消费者说不好吃,其实可能是嫌价格贵了。我老婆说我回家晚,可能是说我对她关心不够。如果我信老婆的话,每晚在家里呆着,我相信我老婆会更讨厌我。

所以实际上是张勇打了个比方,解释为什么不能直接简单回应消费者的诉求,因为消费者的诉求离真相可能十万八千里。

先说这个比喻的后半截,老婆说你回家晚。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不满意么?不是的。一个人责怪老婆不够体贴、总是引起家庭矛盾,另一个人却心存感恩,觉得是老婆是想自己了,希望自己顾全家庭。

反之,老婆说不care你几点回,你睡外面都行。所有人就都满意了么?不,也不绝对:一个人抱怨老婆和自己貌合神离,另一个人则庆幸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同类事件中,决定结果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试着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ABC法则”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事情的决定性因素。

在“ABC法则”中,A代表Activating events,即诱发性事件;B代表Beliefs,即个人对A的想法、评价、态度和信念;C代表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即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按照时间顺序,一定是先有A,再有B,最后是C。

于是很多人以为,A是C的罪魁祸首,也就是说,我们是因为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才生气、才悲伤。但是,为什么同样的情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也就是说,在你的既定思路里,不论老婆说了啥,都是因为老婆开口,我们才陷入深渊,她就是潘多拉魔盒本盒。

可我们不妨想一想,决定C的,是A还是B呢?

很多老公觉得“被媳妇气炸了、管疯了”,但没去探究一下是事情本身惹怒了我们?还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想法、评价、态度和信念惹怒了我们自己?

所以其实按照“ABC法则”,有些时候,我是说有些,并不是因为A(老婆吐槽引发的事件),而是因为B(你自己对事件的想法、评价、态度和信念),导致了C(你的不良情绪及行为)。

你真正需要解决的,其实是B,而非消灭A,A很可能是随机出现而且漫山遍野,B的问题不解除,你永远有吵不完的架。

那回到海底捞的问题,为什么不能直说呢?

其实是舆情信心不足的问题,因为如果觉得确实是海底捞几百块一顿价格贵了,但又怕在其他人眼里其实这个价格也还好,无法引起共鸣。

这种情况说海底捞价格贵会让人觉得自己评判能力不足或比较穷,那么就不自觉会说是不好吃,甚至是不喜欢吃这样的无懈可击的假原因,这样即便别人也觉得是价格贵的时候,自己在感觉上是站在一个高点。

古罗马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过一句话,“检查自己的大脑,解除困扰。”

在推卸责任的同时,其实你也放弃了自己大脑的权利。你的大脑谁做主?当然是你自己啊。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做惯性思维的奴隶,却不曾主动去调整思维。

其实张勇这个例子是举得很好的,但他说出来,则稍显荒谬。

一个全国连锁数一数二的餐饮大品牌,在大数据时代跟我讲消费者的需求很难判断,是一种很不专业的行为。

但转念一想,按照ABC法则,他说这话的目的其实不在于说本身,而在于立耿直人设,做老板营销,也没必要把内部会议的消费者分析报告拿出来读。

这样想,就和一切和解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在中国爱国是错,民族主义总是被打压?

因为资本本身就是趋利避害,不希望有国界的束缚,如果在其他国家,张勇换国籍也好,上市套钱跑路也好,普通群众根本不会在乎。

资本更希望的民众是明清时期那样,清军也好日军也好,不管谁来了都纳粮就行。

所以国内外资本是联合起来打压各国,红脖子在美国被打压,中国也就这几年说自己爱国在网上不会被群嘲。

各种LGBT也好,环保,女权,爱狗,哪个不是各种基金会出钱出人搞起来的?这些组织的存在本身就是资本希望使各国人民处于无序状态并且互相仇恨,这样才会忘了资本的存在。

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张勇移民也好,各种评论也好,本质只是为了资本而服务。

所幸的是中国人民已经过了前几年有钱人说什么都是对的,资本家说一句话奉为圣典反复琢磨的那几年已经不复存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