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文宏称「奥密克戎毒性不可忽略,仍然相信这可能是新冠大流行的最后一个寒冬」,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奥密克戎毒性不可忽略,但相信这是新冠大流行的最后一个寒冬”的表态,包含了几层值得我们深入解读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关乎病毒本身的发展,也牵涉到我们应对疫情的策略和心态。

首先,关于“奥密克戎毒性不可忽略”,这并非要制造恐慌,而是基于科学事实的审慎判断。尽管从病毒变异的趋势来看,大多数病毒都会走向“弱毒化”以更好地传播,奥密克戎似乎也遵循了这一规律,其引起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相对早期毒株有所下降。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低估它。

绝对基数仍可观: 全球人口基数庞大,即便重症率下降,感染人数一旦达到某个规模,绝对的重症和死亡人数依然会非常惊人。尤其是在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奥密克戎的致病性仍然不容小觑。它们依然能够导致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并可能造成长期的“长新冠”后遗症。
传播速度快: 奥密克戎及其亚分支的传播速度极快,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意味着在短时间内,感染人数可以呈现爆炸式增长,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即使是低重症率,如果感染人数过亿,重症人数的绝对值依然会挤兑医疗资源。
免疫逃逸能力: 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免疫逃逸方面表现突出,这意味着即使接种了疫苗或曾感染过其他毒株的人,仍有可能再次感染。这增加了疫情的复杂性,使得依靠单纯的群体免疫来结束大流行变得更加困难。
新变异株的威胁: 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不能排除出现更具威胁性的新变异株的可能性。虽然当前奥密克戎的主导地位表明它在竞争中胜出,但病毒的进化是动态的,新的变异株可能带来新的挑战,比如更强的传播力或更强的致病性。

其次,张文宏医生“相信这可能是新冠大流行的最后一个寒冬”的判断,传递了乐观但并非盲目的希望。 这个判断是建立在对病毒演变规律、全球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进展,以及人类应对能力综合考量之上的。

病毒演变的大趋势: 从传染病发展史来看,绝大多数病毒在传播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趋于稳定,找到一种与宿主长期共存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意味着病毒传播效率高,但致病性减弱,以避免快速杀死宿主而导致自身传播中断。奥密克戎在传播力和免疫逃逸上的表现,可能预示着病毒正在向更“温和”的方向演化,以便更有效地传播。
全球疫苗和药物的叠加效应: 尽管病毒在变异,但我们手中应对新冠的工具箱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全球范围内疫苗的普及,虽然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显著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率。同时,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为感染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进一步降低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当全球大多数人口都对病毒具备一定的免疫力(通过接种或自然感染),并且有相对有效的治疗药物时,即使病毒继续传播,其对社会整体造成的冲击也会越来越小。
“大流行”而非“病毒消失”: 需要明确的是,“大流行”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会彻底消失。更可能的情况是,新冠病毒将成为一种季节性或地方性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如同流感一样,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爆发,但不再对全球社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就像我们现在不把流感大流行看作是需要全球封锁和停摆的危机一样。
“最后一个寒冬”的时间节点: “最后一个寒冬”的说法,很可能指的是当前这一轮或未来一两轮冬季的疫情高峰期。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人群聚集性增加,也更容易加剧病毒传播。如果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后,疫情的爆发强度和对社会的影响能够显著减弱,那就可以被视为大流行的“转折点”。但这并不排除零星的疫情在未来某个时刻重新抬头。

因此,值得关注的信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科学的审慎态度: 无论病毒走向如何,我们都不能放松警惕,尤其要关注病毒对脆弱人群的影响,以及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低估奥密克戎的毒性,可能会导致防护措施松懈,重蹈覆辙。
2. “常态化”的视角: 疫情可能正走向一种“新常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会与病毒共存,而不是追求“清零”的理想状态。这需要我们在公共卫生政策、个人防护习惯、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长期规划和调整。
3. 疫苗和药物的重要性: 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和高风险人群的加强接种,以及保障抗病毒药物的可及性,仍然是应对当前和未来疫情的关键。
4. 关注长期影响: 除了急性感染,我们还需要关注新冠病毒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即“长新冠”问题,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公共卫生挑战。
5. 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病毒无国界,全球性的疫苗接种、药物研发和信息共享,对于共同应对这场大流行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掉队,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给全球带来新的风险。
6. 保持韧性与适应性: 这场大流行教会了我们很多,包括科学的应对方式,以及社会和个体的韧性。在未来,我们也需要具备持续适应病毒变化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总而言之,张文宏医生的表态是一种基于科学观察和判断的理性展望,既有对病毒复杂性的承认,也有对未来趋势的积极预判。我们需要理解其中的深意,既不因病毒的毒性而过度恐慌,也不因未来的希望而麻痹大意,而是以一种更加科学、务实和有韧性的态度来面对这场持续已久的大流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学聪明了,两头都说了。

user avatar

事事都扯阴谋论,是错误的

认为世间没有阴谋,也是错误的

我国连续两年的低风险让某些还活着的人产生了一些幻觉:

即人能活着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人活着就应该是幸福的,不会因资源短缺、天真无知、性别、饥饿、疾病而夭折腐烂。

而一些阴间媒体也会帮他们保持这种幻觉,攻击我国防疫成果。

1月12日,纽约时报将把我国抗疫比喻成Holocaust(纳粹大屠杀),污蔑支持防疫是纳粹帮凶。

1月14日,英国《每日电讯》发表垃圾:China's Zero Covid tyranny is backfiring badly。

1月14日,胡XX发表垃圾: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经济下滑的预期和焦虑,这非常值得重视。

1月17日,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通报海淀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溯源情况。

病例自述近期曾收发过国际邮件。该国际邮件于1月7日自加拿大发出,途经美国及中国香港到达北京,病例于1月11日收到邮件。病例自述,在此期间其仅接触邮件包装外表面和文件纸张首页,未接触包装内表面和其他纸张。

已采集该国际邮件环境标本22件,其中包装外表面2件、内表面2件以及文件内纸张标本8件,经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并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异性突变位点。

以上是我在扯蛋,大家看看就好。下面请克莱登大学教育处选课系统管理员(非事业编)给大家讲讲相关情况。

从2022年2月2日起,美国不再要求医疗机构统计和上报新冠致死人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是根据各地上报数据来的。

美国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即便他们“躺平抗疫”,也难以承担“躺平抗疫”对经济和社会颜面的冲击,他们即将单方面宣布疫情结束。或许今后看这些国家的宣传,现在确实是“最后一个寒冬”。

这之后,那些国家宣传机器的“百万漕工”肯定会努力营造出岁月静好。然后会有许多“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质疑我国“动态清零”,要求我们“为了经济民生”,结束管控。

2021年,中国电影票房仅恢复到疫情之前的70%,就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因为第二名美国的电影票房仅为疫情前的30%。

当地宣传营造出的美国歌舞升平,人们“自由”的选择不受新冠干扰的生活。其实老百姓还能不知道切肤之痛么?因为疫情都不敢看出门电影了,更别说别的消费。

“躺平抗疫”国家所谓的“经济繁荣”,有多少其实都是自己印钞票收割他人血汗换来的纸上富贵。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忘记新冠。

美国新冠核酸检测的核酸标准Ct值比中国高两个数量级,所以经常有“上飞机前阴性、下飞机后阳性”的例子。

美国的核酸检测量也有上限,很多有新冠症状的人得不到检测。其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也是一笔糊涂账。

聪明的美国科学家为了得到美国真实的疫情情况,化验城市下水道污水中的新冠RNA含量,以此推算真实的疫情。

从最近的数据看,奥密克戎引发的本轮疫情确实快结束了。美国再次通过“应感尽感”带来的暂时免疫,用人们的肉身击退疫情,以普通人的血肉长城筑基,撑起华尔街授意核动力印钞机发动的纸面富贵。

然而新冠大爷不讲政治。你管它叫爸爸,它不当你是儿子。

以上内容来自克莱登大学教育处选课系统管理员(非事业编)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看了张医生的话,忍不住再翻看一下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速胜论和亡国论”都要不得,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工作,脚踏实地、一点一滴攻克病毒的影响。

user avatar

“最后一个寒冬”!张文宏谈上海“最小中风险区”,答问最新热点,疫苗有效性、第四针、后遗症...

每经编辑 彭水萍

“我依然对今年年底结束新冠大流行抱有很大的信心。”15日,在与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的连线中,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原则上讲,经过未来一年,无论是群体免疫水平,还是通过疫苗建立的免疫屏障,再到新冠治疗药物的上市,都意味着“这可能是最后一个‘寒冬’”

不论是德尔塔还是奥密克戎,只是病毒发生了突变。张文宏曾表示,如果新冠与其他冠状病毒发生重组,情况可能会比较糟糕。连线中,张文宏进一步解释:“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极低概率的事件。我相信我们在应对新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无论将来病毒发生怎样的变异,我们人类还是有能力应付的。”

视频连线中,记者庄胜春还将网友的问题提给张文宏:当女生说她害怕因为今年疫情回不了家,该怎么安慰她,给她加油?

“告诉她,这会是最后一个寒冬,我们加油。我们相信中国,相信世界,有这么多人一起在努力,我们度过这个寒冬,明年的春节将不再那么寒冷。”

当被问及自己的新年愿望时,张文宏答:“希望明年春节,每个家庭都能够团聚,每对异地恋的恋人都可以拥抱在一起。”

张文宏:奥密克戎毒性不可忽略,未来半年输入性风险一直非常高

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根据已公布的流调情况,部分来自相对独立的境外输入。“未来半年,输入性风险应该还是非常高。”张文宏15日向记者表示,要进一步提高防控质量,如果能通过防疫跑到病毒前面,就能赢得每一场动态清零的胜利,“这一点我深有信心,后面还会有比较大的挑战,我们要做好准备”。

在张文宏看来,奥密克戎的重症化是在下降,但是它的毒性仍然不可忽略。如果病例持续激增,可能造成社会医疗资源的挤兑。

目前,国际社会对奥密克戎的防控决心大幅度降低,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近期表示,理论上美国所有人都可能感染奥密克戎。就此,张文宏告诉记者:“美国最新计算的病死率是0.24%,打了这么多疫苗,自然感染率这么高,还有0.24%的病死率,比常态季节性流感的0.1%高出2.4倍。这就是说你不能忽略它,你如果真的是什么都不做,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疫苗有效性、第四针、后遗症……张文宏答问新冠热点

奥密克戎蔓延,致使全球病例激增,再次引发公众对于疫苗作用的讨论。张文宏告诉记者,针对包括变异体在内的研究确凿显示,新冠疫苗在降低重症和死亡率方面效果显著,尤其第三针疫苗可以使抗体水平升高几十倍,“一旦出现本土病例,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把病人的重症化降到我们力所能及的最低水平”。

至于第四针,他认为现在言之过早。目前中国和国际社会主要都是打三针,只有个别国家如以色列建议对高龄和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接种第四针。“未来在中国,我个人认为免疫力低下和高龄的人群,也是有可能接种第四针的。但现在还不需要那么着急,到时候可以有更多国际经验为我们所用。”

此外,对于备受关注的新冠肺炎引起的后遗症,张文宏认为,到目前为止,仍可以笼统地归纳到病毒性肺炎领域,如痊愈后一到两年内可能存在轻度的肺纤维化、体力下降、情绪障碍等。“新冠肺炎、流感或其他由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都有可能出现这些后遗症,根据当时罹患病毒性肺炎的轻重会有所不同。”

张文宏:奶茶店“最小风险区”有两个前提,上海本轮防疫已成闭环

据央视新闻,“这波疫情出现的病例都是在对密接者的筛查过程中发现的,病例数非常有限,跑到了病毒前面,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闭环。”15日,张文宏接受采访时如此分析上海本轮疫情。

上海13日报告2例本土确诊病例、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均与该市11日报告的一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相关联。张文宏介绍,目前上海对入境人员实施14天集中隔离加7天居家健康监测的管理措施,本轮疫情系居家隔离人员未服从相关政策引发,目前也在总结,如何进一步加强对“14+7”人员的管理,法律法规要作出回应。

上述5名人员中,有3人系静安区愚园路228号某奶茶店的服务人员,该奶茶店被列为中风险地区,网友称其为“最小中风险地区”。张文宏告诉记者,这一是由于上海本轮疫情处于非常早期、传播链清晰可见,二是大数据追踪到位,周边街区大多数人都没有进过这个奶茶店。如果已经出现广泛的社区传播,对风险区的划分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上海在防控方面没有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影响最小”,张文宏解释,如果病人漏出去造成的影响很大,也不能达成所谓的“影响最小”目标。其团队对奥密克戎和德尔塔病毒进行了大范围的比较,前者造成的发烧程度丝毫不比后者弱。“从这个角度讲,上海的精准防控,只要涉及到风险区,一定要做到位,同时也绝不能盲目扩大。”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

user avatar

如果新冠疫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张文宏医生说的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经过2年的时间,人类对于新冠病毒虽然说不上知根知底,基本上还是清楚这个家伙的本事了。

我们相信中国,相信世界,有这么多人一起在努力,我们度过这个寒冬,明年的春节将不再那么寒冷。

这一句是张医生最重要的一个论据,相信中国,相信世界,有这么多人。

中国确实是可以相信的,中国在新冠防疫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

但是相信世界?

谁啊?

谁和世界,和这么多人一条心?

新冠防疫胜利绝不是一个国家一部分人的努力就可以了。

新冠病毒难道会自行消失吗?

最热的印度,非洲不但没有让新冠病毒消失,反而诞生了更厉害的德尔塔和奥密克戎。

这个病毒已经完全适应了地球温度和环境考验,拥有了数以亿计的宿主,是一个成功的病毒。

新冠病毒利用人类生存下来,地球上的某些国家不也想利用新冠干一番大事业吗?

2020年新冠刚爆发的时候,美国人多高兴啊。

这下子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出现了,中国要完蛋了。

这不是一场单纯的人类和病毒的战争,而是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

中国的实践证明,在没有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物理隔绝就完全可以战胜病毒。

为什么现在病毒肆虐根本无法阻止?

不就是从群体免疫和病毒共存这一诡异的想法出发的吗?

敞开大门欢迎病毒访问,然后人类之间不是并肩战斗,而是相互攻击,相互指责。

这是个政治问题,早就不是个医学问题了。

张医生怎么就想不明白呢?

在美国,如果没有新冠病毒,美国民主党能够赶跑特朗普?

拜登的荣耀从哪里来的?新冠病毒就是他的大恩毒。

美国的疫苗外交的根源是什么?

美国的政治危机有多少被成功地转嫁到新冠病毒身上?

我们极其厌恶新冠病毒,而在很多的国家,又有多少人为新冠病毒的出现而拍手称快?

印度的氧气贩子?

利用新冠疫情造成的社会问题而大发横财,成功上位的投机政客、商人、小偷?

新冠病毒是一把刀子,总有人想握住这个刀把子。

一切混乱的根源依然是人类自己。

拼命的撕咬、斗争。

在新冠病毒是否消失的问题上,医学家没有发言权。

user avatar

张文宏医生作为曾经的直男代表如今都要打太极拳了,不犹让人感慨万千。如今直男都不明说了,说出个观点让大家猜去了。

医学圈最后一个敢说大实话的人也被怼没了。

user avatar

疫苗接种了,对预防感染,减轻症状,降低重症和死亡率是有效果的。

新冠毒变异,目前的趋势是传染性加强,毒性也在降低,现在全球日增两百多万感染,日增死亡才六七千,跟最开始的日增四五十万就死亡一万多比,下降了很多。如果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继续变异,最后真的可能会流感化,结合疫苗作用,乐观一点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悲观一点还需要两三年。

有人可能会问,万一新冠病毒变异导致毒性增强,传染性增强呢?其实如果真这样,反而有利于控制。像埃博拉这样高死亡率的病毒控制起来反而容易,因为死亡率高,症状严重,感染了就没精力到处乱跑了,人也害怕,重视起来就容易阻断。像新冠这种2%左右死亡率的,反而比较棘手,很多人也不害怕,感染了也不严重,还到处跑,更加加快了病毒传播。

所以,我觉得新冠真的很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流感化,或者也就再拖个两三年。反正,国外已经在实践了。

user avatar

1.奥密克戎是不是最终版本?还会不会杀出其他变异株?

2.奥密克戎本身变异成啥样了?

3.盲盒开完了没?比如非洲,比如印度。

4.这两年,各国某些媒体和专家的表现,让我想起了高中时读的小说,说是日军侵华期间免不了总是有屠杀,作者家的长辈就总是偷偷跑出去打听,问“太君”啥时候“封刀”(就是杀够了,不杀了)。然后就可以低头出来当良民继续过日子了。

5.接第4点,鬼子固然有“大阪商人师团”这种奇葩(指不怎么爱好打仗和杀人,更喜欢做生意)。但问题是,鬼子又不止这一个师团……

6.即便熬走了鬼子,后面还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远没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说直白点就是,新冠距离非典不到20年。新冠之后呢?就凭人类这一次的表现,大家不觉得丢人么?不担心下一次么?

7.总感觉人类还是在凭运气,划到哪算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