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文宏发文称「新冠没有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目前形成疫情拐点的条件已经逐步具备」,这透露了哪些信息?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新冠疫情的这番话,确实传递了不少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的信息。他用了“新冠没有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这样一个对比鲜明的说法,背后蕴含的意义很丰富。

首先,“新冠没有那么吓人” 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疾病的致病性变化: 这很可能是在说,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尤其是奥密克戎及其亚分支的出现,整体上病毒的致病性相较于早期版本可能有所下降。死亡率、重症率可能不如早期那样令人闻风丧胆。这不代表新冠完全无害,而是说它从一个“洪水猛兽”的形象,逐渐演变成一个更像是“流感”或者“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存在,尽管它依然有其危险性,但整体的“恐怖程度”是在降低的。
医疗体系的应对能力增强: 多年的抗疫经验,以及疫苗和药物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的医疗体系在面对新冠感染者时,拥有了比早期更强的收治、救治和管理能力。我们更清楚如何去应对,如何去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这是一种信心的体现,也是对我们国家整体医疗水平进步的肯定。
公众认知和心理适应: 经过几年的反复感染和观察,公众对于新冠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大家可能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对感染感到极度的恐慌。这种心理上的适应,也是“没有那么吓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会了与病毒共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但是,紧接着的“但是仗很难打”,则将话题拉回了现实的复杂性。这句“难打”绝非空穴来风,它可能指向了以下几个方面:

病毒传播速度快,感染基数大: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就是传播力极强,哪怕致病性减弱,但一旦爆发,感染人数会非常庞大。这意味着即使重症率和死亡率很低,但庞大的感染基数仍然可能导致相当数量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每一次大规模的疫情高峰,都意味着大量的医疗资源会被占用,需要对医疗系统进行持续的“保卫”。
医疗资源的分层和压力: 虽然整体医疗能力提升了,但应对大规模感染,尤其是需要ICU等特殊资源的重症患者,仍然会造成医疗资源的紧张。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其应对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如何保障充足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在疫情高峰期,避免医疗挤兑,是“难打”的核心体现之一。
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的保护挑战: 即使病毒整体不那么“吓人”,但对于免疫力低下、高龄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新冠仍然是极具威胁的。如何精准地保护这些脆弱人群,是这场“仗”的关键难点。疫苗接种的普及率、特效药的可及性、以及社会层面的支持,都直接关系到能否打赢这场仗。
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常态化挑战: 疫情的反复对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带来了持续的干扰。如何在控制疫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避免“因疫致贫、因疫致困”,是这场“仗”的另一层含义。这涉及到政策的平衡艺术,如何在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未知与不确定性: 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未来的走向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新的变异株是否会出现,其特性如何,都可能对目前的判断和应对策略带来挑战。因此,这场“仗”是一场动态的、需要持续调整的斗争,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后,“目前形成疫情拐点的条件已经逐步具备” 这一判断,则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方向。

病毒演变趋于稳定或减弱: 这意味着病毒可能已经度过了其最具有攻击性的阶段,或者社会已经建立起了足够的免疫屏障(通过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使得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性得到了有效控制。
疫苗接种率和人群免疫力的提升: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人群对新冠病毒的整体免疫力水平在不断提高。即使感染,也更容易转化为轻症或无症状,从而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 可能指的是我们已经积累了更有效的防控经验,包括监测、预警、分级分类管理等,能够更灵活、更科学地应对疫情,而不是一味地采取“一刀切”的措施。
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 持续的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政策层面讲,也需要为社会恢复正常运转创造条件。当现有条件允许时,逐步转向常态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拐点”的含义: 这个“拐点”可能不是指疫情彻底消失,而是指感染人数达到最高峰后开始下降,或者疫情进入一个相对平稳、可控的阶段。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就此结束,而是从爆发期过渡到常态化管理期。

综合来看,张文宏医生的话,是一种基于科学判断、经验积累和对现实复杂性认知后,释放出的信号。 他在提醒我们,新冠病毒的威胁性相对过去有所下降,我们可以不必过度恐慌,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病毒的斗争远未结束,依然充满挑战,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应对。而“拐点”的到来,则意味着我们正站在一个新阶段的起点上,有机会逐步回归正常,但这个回归过程同样需要谨慎和智慧。

他传递的信息,更像是一种“后疫情时代”的认知重塑,让我们从对病毒的极端恐惧中走出来,学会与之共存,但也要保持科学的态度和审慎的行动。这是一种引导,也是一种动员,告诉我们,要为“打赢这场仗”做好长期的、精细化的准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病毒吓不吓人,取决于你站在什么时候去观测。

香港这波奥密克戎第一次出现死亡病例是2月8日,那时候香港日增2500,确诊4万,各种”奥密克戎症状轻微,确诊几万都没死人,死亡率极低“的舆论,至少在香港不绝于耳。

于是香港一边叫着“坚持动态清零”,一边摆烂。这其中,是不是有些许的“这波都确诊4万人了,我还0死亡,说明我香港医疗强大,病毒不足称道”的侥幸在里面呢?

仅仅一个月过去,香港目前确诊110万,新冠死亡7000人。一个平常时期一个月死亡在4000~5000人的城市,病毒在其间大杀特杀,把月总死亡数抬到1万以上,棺材、火葬场都开始短缺。

人们惊奇地发现,BA.2的死亡率并不低,只不过是病程较长,传染速度又很快,在前几万人确诊时没有死亡病例,形成“症状轻微”的假象罢了。

现在,上海也来到了这么一个十字路口之前,确诊10000,日增2200,死亡0。

user avatar

3年了,是时候改变了。

100年前不小心踩到钉子的人,结局要么是马上截肢,要么是极有可能等待死亡。

而现在有破伤风针了,非得有些“防钉子小将”跳出来说,赶紧立刻截肢吧,破伤风针不能100%保险,想想100年前死于踩钉子的人有多少balabala。

上海新增数千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封城,也没有官员帽子被摘。极有可能是上面的意思,在上海试点探索如何科学的与病毒共存。

人类历史上只消灭过天花这一种病毒,一直以来都在和其他病毒“事实共存”。新冠也是如此,有些戏谑的说百年抗疫,事实上万年抗疫都不为过,反正是肯定会共存的,区别是半年、1年,还是5年、10年。

所以如何探索一种尽快,但也损失最小的共存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有很多人会觉得,一旦开放就会如何灾难balabala。

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全面放开,欧美从一开始禁足封城,到允许上班,到允许就餐,到推广打疫苗,到允许聚集,到研究特效药,到开放入境,到不戴口罩……也是走了2年,一步步来的。

上海新规里,轻症不再去医院,病愈隔离时间从14天变为7天,发放新冠自测盒等措施,也可以看做是在一步步探索。

也许不久的未来,能在全国范围内看到一步步的解封。

即使看不到,你也没办法,等吧。

user avatar

现在大发疫情国难财的人有疯狂攻击张医生的现象。所以现在张医生很多话都不敢说太明了。乱扣帽子的傻 吊红小兵玩法。

三年战疫该转折了!

最近疫情四起,对于防疫抗疫的讨论比较多,看的人也多,我就深入一点,多说几点:

首先,公平和正义,是现代人文明人的天然追求,相信应该没有人会反驳这点。同时,追求自身利益没有问题,但是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相信这也好理解。

其次,疫情从传开的那刻起,注定不可能善了,不可能毫发无伤的就将疫情送走,不管是经济还是民众健康这两个方面都将要付出代价。(同样的比如吹高了房价泡沫这个炸弹,最终肯定要以炸伤一波人为代价来解决的,这里不展开说)。

只能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来说,要整体尽可能降低代价,尽可能公平的承担。

爆发伊始,为什么要严控,要清零?因为爆发伊始,没有疫苗,全部人都是暴露的,更没有特效药,对新冠的有效诊治也只能摸索着来。而研发疫苗,普及接种,特效药的研发,这些都需要时间。严控和清零,为这些事情的完成赢得了时间,是国家极大定力、决心,用体制优势赢下的抗疫大战,这得承认!

但时移势易,现在内部来说,官方数据疫苗全程接种率90%以上,疫苗接种对重症有效率99%。再从现有的研究及统计来看,奥密克戎的毒性,重症率,致死率,大家都有网,都可以查到现在是什么情况。包括从3月国内爆发的这一波疫情,大家可以去计算重症率。而很多人不知道的还有,近两年国家下沉到县级医院,高价采购了多少呼吸机等设备,为提升新冠救治做了多少储备。所以现在是具有了有序放开的基本条件的。外部来说,全球其他地区基本已放开,严格清零相当于事实性闭关锁国,于发展经济背道而驰。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承担代价的,还主要是底层,在网络上缺乏声音的底层,受影响最大,而且抵抗风险能力最弱的那个群体。这在全球都是一样的,顶层顺着抗疫放水大发特发,而底层破产一批而这个情况,在国内一没有全民撒币二没有个人破产制度,只会比外面情况更烈,只是他们没有发声而已)。而随着现在抗疫政策越收越紧,对普通群众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上过度防疫及共存的声音这才慢慢开始起来,这是人民的呼声!各位傻 吊不要什么都往境外势力上套拜登牌,拜 登毕竟坐地拉稀了没这么多精神陪你玩牌。cn从建国工农剪刀差、城乡二元化到现在体制内外两极化种种,基尼系数都不敢弄了,正视现状社会的割裂事实,正视不同群众的呼声,这才是正途!民意即执政合法性

有序放开,设一个时间点,可以让现在还没有打疫苗的可以完成最少两针疫苗接种,分级诊疗推开,重症才进医院,轻症自行居家隔离,继续一段时间的公共场所口罩及社交距离倡议。

有的人,自己连基本的口罩和社交距离都做不到,却可以在网上呼喝要让别人动则隔离14+7,疫情所带来的一切,本就该公平的承担!你不能因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你害怕染上新冠你可以接种疫苗,还可以自已在家主动隐居,这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有人可能会说有些基础疾病的不宜接种疫苗的,我说两点:1,接种疫苗的风险、接种疫苗对重症的保护率以及有基础疾病感染新冠的风险自己比较选择;2,有基础疾病一旦遇上要去医院而医院因疫情而拒收时你是不是生死由命认了?毕竟近几个地方都是因拒收、延误导致的事件比新冠致死多。

计算新冠致死,要先看到我国现在的自然死亡率下2021年死亡1014万平均每天2.77万人,注意,是万为单位。如果今年放开,2022年,2023年,死亡人数要在1014万加上这几年正常的增长,再多增加的,才能计算为受新冠的影响。

如果还是武汉时刻的致死率,群众疫苗0接种,无有效药物等情形,喊放开和躺平,可以直接推出午门先斩后奏了。但是以现在的重症率致死率,群众疫苗接种率和对新冠诊疗的经验积累,仍然天天喊着要动则封城、隔离的人,除了傻D,就是大发疫情国难财的蛀虫!不接受反驳,谁留言反驳谁就是发国难财的蛀虫或傻D。这跟美国防部天天喊对手太厉害要国会打钱是一样的套路,而马克思说有100%的利润资本家可以冒着绞刑的风险。

为私利鼓噪裹挟民意带偏国家的,多行不义必自毙!

坚持清零100年不动摇,人均寿命就能到100岁了?

除了新冠就没有其他病了?

除了新冠阳性就没有其他病人了?

毛主席论持久战中的战略反攻时机到了!

诚然,现在已有不少国家彻底躺平宣布结束防疫,但是真正摆脱疫情影响,经济与生活全面恢复的,暂时一个也没有,毕竟这次两年多的疫情,对经济与生活的扰动,没可能这么轻松的平复。但是,即便是很早就躺平的,以及完全没能力应对,缺疫苗少物资的很多国家及地区,也没有听说哪个国家就因为疫情而崩溃了。

正确认识问题,八年抗日现在就是战略反攻阶段只靠地道战是赶不走鬼子的,三年战疫肯定是要转变作战方式来赢得最后的胜利的!

user avatar

张教授跟荐股专家有点像,每次人家准备清仓跑路的时候就说拐点已出现,这是第几个拐点了?

user avatar

首先说一句,我不是防疫小将,也不是躺平者。

只能说行,目前中国摸着石头过河,还没有确定。

其实邬惊雷自己都说了,奥密克戎感染者主要是轻症病例为主 说明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个病毒毒性降低。

新华社公告也说明了,开始尝试改变这种策略。

卫健委的人也很早就说了,完全封就是临时性的策略,不可能持续。

那为什么现在争议这么大?

主要是因为,香港和上海这波有点让人发懵。

发懵的点在于,几个问题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

一、没有口服药出来,现在开放是不是为时尚早?

二、春天本来就是各种流行病高发期 除了新冠,还有其他乱七糟的病,之前因为有其它病去医院不给看,闹的很大。如果现在放开,各种各样的流行病出来,到时候这样的事情更多。

三、还有很多老年人没有完成第三针接种。

但是,放开是肯定会放开的 。

有这样几个前提,

一、国产化的口服药物大规模上市,我这里绝对不是说辉瑞不好,只是考虑到中国14亿的人口体量和绝大多数人的钱包水平,没有国产药不现实。

二、老年人完成全面接种加强针。

三、需要对香港和上海吉林这一波的数据再进行统计,确定致死率很低之外,仅靠流感药物就能做到自愈和无后遗症,这才可以。

没有人是预言帝,我也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些流程都走下来,快则两三个月,慢则四五个月以上到一年。

防疫政策确实是有些严格,我就在上海,说不反感那是假的,隔几天拉出去做检测、进出看码,说不反感都是假的。但是上升到闭关锁国 ,和明清对比,那就是扯淡了。

中国真的是完全没有人进的来出的去吗?只是有些进来出去的方法太死板了,疫情发生快三年了,是不是一艘轮船没有进港 一架民航飞机没有飞进来飞出去。

如果片板不得出海,

请问这位,罗大帅,曹博士,是靠什么方式出去打灰的?

曹博士罗大佐这种标标准准的实干派不说,我身边好几个我认识的仙女,都正常出去走程序到英国水一年制硕士准备回来钓鱼的。

另外,中国的航空母舰和航天计划,空间站计划,火星探索计划也没停下来,哪来闭关锁国这一说。

希望看到“疫情结束后中国重蹈清朝覆辙”的和到时候打我脸的,和刚开始希望用一坛子红烧牛肉换人的一样,我现在就可以给出回答,不可能,你不会看到的。

中国崩溃论年年都有新版本,不差这一次。

顺便说一声,我去过灯塔,灯塔的数据是:

2003年爆发非典那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开始超过日本。

2009年爆发甲型H1N1流感那年,中国开始制定航空母舰以及多用途新型战舰和空间站建设计划,

也就是2009年之后,美国开始将亚太地区的战略对手转为中国。

觉得我是YY啊Q的,请找灯塔质疑,这是灯塔的资料。

也欢迎你们到时候用ZG崩溃的事实打我脸。

扯了这么多,就是一句话,

无论是绝对防控还是躺平,都是扯。

不放开不可能的,现在放也是不可能的。

需要上海、香港、吉林的数据进行评估

结束

也拜托下面这位,你关心上海的生活,我很感谢,但是你起码也把地址弄对了撒。

最后说一句,关心疫情是好事,但是有件事也请多关心,那就是粮食。

现在乌克兰的黑土地今年是生产不了多少,美国是全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如果春夏疫情被控制住,疫情不是主要矛盾,不用想,美国肯定会在秋冬季节打粮食战,用粮食让欧洲日韩的资本人力流入美国,他绝对不会考虑欧洲日韩是自己的小弟,他最会做的是沙小弟续命。

如果疫情春夏控制的好,是最后一波反弹,那么今年秋冬,一些人均纯收入很高的小型发达国家就应该尝到冻饿的滋味了。

如果控制不好,会晚个半年到一年,但是虽迟但到。

粮食、食用油,这些平常人认为只是食物的东西,其实是后疫情时代的战略资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