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国志》说诸葛亮不善谋略,不会用兵?

回答
《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并非直白地说他“不善谋略,不会用兵”,而是通过陈寿的笔触,以一种极为含蓄、甚至是略带“春秋笔法”的方式,展现了诸葛亮在军事才能上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分析《三国志》原文的措辞、叙事逻辑以及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是西晋时期人。三国归晋,陈寿作为晋朝的史官,他的史书自然带有一定的“尊晋抑蜀”的倾向。虽然陈寿以“实录”为标榜,但其立场和选择性的叙事,无疑会影响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陈寿用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然治戎以安抚,忧民以劝农,政事理则兵甲益盛,论律论事则明达,所以能耳。”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称赞诸葛亮“治国理政”的能力——他通过安抚百姓、劝勉农耕,使得国家富强,兵甲日盛,并且在法律和事务的处理上都十分明达。这似乎是一句高度的赞扬。

然而, 很多后世学者,包括一些对诸葛亮评价持保留意见的评论家,就从这里发现了“弦外之音”。他们认为,陈寿在这里强调的,恰恰是诸葛亮 “政事理则兵甲益盛”,而非他 “亲身用兵,运筹帷幄” 带来的兵甲日盛。换句话说,诸葛亮国家兵力的强大,是得益于他出色的内政管理,而不是他高超的军事指挥。

更直接地指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足的,是陈寿在评价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武将时,用了“皆人杰也”这样的词句。而当评价诸葛亮时,陈寿用了“识治之良才”。这其中的区别非常微妙,但意义重大。“人杰”是强调其非凡的个人能力,尤其是军事上的卓越。而“识治之良才”,更多的是指其在政治、治理、甚至战略规划方面的才能,但“识治”不等于“善战”。

再来看看《三国志》中诸葛亮具体的军事行动描述。

北伐的结局: 诸葛亮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多次发动北伐。但《三国志》对这些北伐的记载,虽然详细,却也透露出其“功未克终”的结局。陈寿在诸葛亮传的末尾写道:“亮数出军,计不为空,但用度不给,积用劳费,士卒不乐,而功业不济,盖其慎而常过也。”
“计不为空”: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计划并非没有道理,不是那种鲁莽的行动。
“用度不给,积用劳费”:这是对北伐战略层面的批评。意味着他的军事行动在后勤和资源消耗上存在问题,持续的战争消耗了蜀汉本就薄弱的国力。
“士卒不乐”:这暗示了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并未得到士卒的普遍支持,可能存在战术安排不当、士兵伤亡过大或对战争前景感到悲观等原因。
“功业不济”:这是最直接的评价,他的北伐最终未能实现目标。
“盖其慎而常过也”:这句更是点睛之笔。陈寿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功业不济,是因为他“慎而常过”。翻译过来就是,他太过谨慎,反而导致了行动的延误和错失良机。这与许多人印象中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形象形成了反差。过度的谨慎,在军事指挥上往往意味着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进取,容易被对手抓住破绽。

对魏延的战略: 诸葛亮在临终前,对魏延布置了“空城计”式的退兵之策,即“五丁入山,烧栈道”。这是一种非常保守的策略,目的是确保自己能够安全撤退。虽然这种策略在当时是稳妥的,但与他之前“志在必得”的北伐目标相比,显得有些“差强人意”。而魏延当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虽然是否可行一直有争议,但至少展现了一种更为大胆、有冒险精神的战略思路。陈寿在记述此事时,也仅仅是客观地叙述了诸葛亮的安排,并未过多评论。

“治戎”与“用兵”的区别: 陈寿在评价中提到“治戎”。“治戎”更多的是指军队的日常管理、训练、装备以及整体的军事部署和规划。而“用兵”则特指战场上的指挥、战术的运用、临场的应变。陈寿之所以强调“治戎以安抚,忧民以劝农”,就是在说诸葛亮擅长的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通过内政),而不是指挥这支军队去取得胜利。

那么,为什么陈寿会这样评价?

1. 蜀汉的国力限制: 蜀汉的国力在三国中是最弱的。它人口少,地盘小,资源匮乏。诸葛亮作为丞相,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内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他的大部分精力必然要放在民生、经济、以及政治体制的建设上。在这样的国力背景下,与曹魏这样强大的对手进行全面战争,本来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诸葛亮的“慎”,或许也是基于对蜀汉国情和军事实力的清醒认识。

2. 对“善将”的标准: 陈寿所处的时代,对“善将”的定义,可能更倾向于战场上的辉煌战绩,如同韩信、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诸葛亮虽然在战略规划上有着过人之处,但其北伐的成效,确实不如他治理内政那样令人称道。

3. “尊刘抑曹”之外的“尊晋抑蜀”: 晋朝是取代曹魏而建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晋朝继承的是曹魏的衣钵。而蜀汉作为曹魏的对手,其覆灭也标志着三国时代的一个终结。陈寿作为晋朝史官,自然不希望看到一个蜀汉名臣的光芒过于璀璨,以免显得晋朝的统一来得不够“理所当然”,或者是在某种程度上“借”了前朝的成功。尽管陈寿对蜀汉人物的描写普遍持正面态度,但他的评价中也必然会隐藏着一种“晋朝的合法性”考量。

4. 历史的“真实”与“演义”的距离: 我们现在对诸葛亮的很多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小说中的诸葛亮,呼风唤雨,神机妙算,几乎无所不能。而《三国志》则是一部史书,它更侧重于史实的记载和基于史实的评价。陈寿的评价,或许是更贴近历史真相的,只是这种真相,不如演义那般精彩。

总结来说,

《三国志》并非直接否定诸葛亮“不善谋略”或“不会用兵”,而是通过对他北伐成果不佳、过于谨慎等细节的描述,以及对他政治才能的突出强调,暗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并非他最闪耀的光芒。陈寿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规划者和内政管理者,他通过出色的治理,增强了蜀汉的国力,但他在实际的军事指挥和战略执行层面,可能存在着“过犹不及”的局限性,尤其是“慎而常过”的评价,更是直接指出了他军事指挥上的软肋。

将“治戎”的成就归功于“忧民劝农”,而非“善用兵”,这是陈寿评价诸葛亮时,一种非常高明的、甚至可以说是“春秋笔法”的表达方式,使得后人解读时,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它不是否定,而是“定位”——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但未必是那位能够横扫千军、万夫不当的“用兵如神”的名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志没说过诸葛亮不会用兵,所谓“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是可能大概怎么的意思。

要是弱国不会用兵之人率军翻越数千米海拔山脉,孤悬在强国境内,强国军队不像秃鹫一样上去围而歼之,反而闭门自守,尤其是强国皇帝还下令“坚壁拒守以挫其锋”,这好吗,这不好!

皇太极数次入关,各勤王明军基本上玩闭门,让皇太极来去自如,这可是明朝末期,军制早已败坏,而曹魏开国才10多年就开始暮气沉沉了?

拜托,诸葛亮还是从巴蜀来的,不是从东北来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治蜀12年,南征北战也就2年左右,而战绩却是非常显赫的。

困局巴蜀,诸葛亮却平定南中,斩夷王高定,擒孟获;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斩魏将王双、张郃,蜀汉土地人口扩张近1倍,开疆拓土50多万平方公里,而汉朝十三州的面积也就400万平方公里,不算君王,诸葛亮这拓土50多万的战绩在臣子里也是少有的,名将该有的战绩-拓土和斩将,全部齐全。

诸葛亮接手的是军队主力几近全灭的蜀汉,而留下的却是有百万平方公里的蜀汉,南中庲降都督治所从平夷县南迁600多里到味县,南中充继军资而费用不乏。


至于将略这种东西,用什么奇兵抄后路算不算?比如司马懿去抄诸葛亮后路,司马懿抄成功,诸葛亮就授首完蛋了,蜀军应该全军覆没了。

司马懿就四伐与张郃一起对诸葛亮南北夹击,五伐“遣奇兵掎亮之后”,可惜司马懿每次都歼敌一亿,胜利转进。。。

达不成目的的将略又有什么用?

  • 晋书宣帝纪: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 晋书宣帝纪: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陈寿的评价非常客观,诸葛亮本身用兵就很一般。

可以这么说,曹操有官渡之战垫底,周瑜有赤壁支撑,陆逊有夷陵之战加持。诸葛亮有什么?

先主以身经百战的经验告诉诸葛亮,马谡绝对不能用,诸葛亮这个半路出家的领兵者偏偏不信,不仅用了马谡而且是重用,结果这次北伐直接崩盘。

客观地讲,他的整个北伐没有实质性的战果,没有神一般的战绩没资格封神。

再来看看几个重量级的评价:

司马懿:亮虑多决少,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陈寿: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吴国大鸿胪张俨: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我个人认为张俨的评价最为客观,在最后的结论中,他认为诸葛亮最接近的人物是郑相子产。并没有把诸葛亮类比为乐毅、白起这样的一流战将,就其军事能力而言确实非其所长。

最后我还是想对诸葛粉认个怂,你们实在是太强大了,我认怂!!!

就我个人看来,诸葛亮在军事上没什么可吹的,诸葛亮的军事生涯只能说是在战术上偶有小胜,在战略上毫无斩获。

补充说明:鉴于无数蜀粉在评论里硬杠,我必须得公开回应一下。我的话不多,我只希望你们认识两个人。其一,马谡;其二,郝昭。

马谡的事情不必我多说,似乎没有人在这一点上去替诸葛亮辩解什么,当然了我也欢迎你们来解释说明。

关于郝昭,你们蜀粉很有必要认识他。公元229年年初,蜀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包围陈仓城,魏将郝昭以千余之兵拒守诸葛亮数万大军,双方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因粮尽而乘机退兵。你们经常取笑“孙十万”,那陈仓是不是诸葛亮的“合肥”呢?郝昭跟张辽相比,论水平张辽远在郝昭之上吧。

user avatar

这就受不了啦?《三国志》还算各打33.333大板的,基本上三家都说好,都正统。简直史书之奇葩了,还不满意?要按《资治通鉴》,“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那就是贼寇诸葛亮入侵我正统曹魏了,你还不得把司马光也挖出来阉了?诸葛亮摆平朝堂三股势力的本事,换别人还真不一定行。还要怎么样?非得十项全能?种地,刀法,看病,打铁,纺纱,捞鱼,统统都得三国第一?

user avatar

我一直主张一个观点:史官就该老老实实做好记录,不应该随意在史料里埋藏自己的私货,哪怕是自己的立场上最中立客观的评价都不行。

为什么?因为隔行如隔山。史家们或许有从政不错的如司马光。反倒是司马光绝口不提他本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因为司马光懂份量啊,越懂的人越不敢评价。而是在《资治通鉴》里就事论事。

而司马光即便就事论事,一跳出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子午谷奇谋”这块就闹了个大乌龙。因为司马光即便既是史学家也是政治家,但他不懂军事。在子午谷奇谋里夹带私货结果夹出了车祸。

司马光尚且如此,陈寿的史评翻车便不足为奇。陈寿的仕途本来就一塌糊涂,在蜀做不到高层,在魏屡次被贬。他对政治是存在认知偏差的。

陈寿的军事履历除了一个随军主簿外再无记载,他对军事的认知可能也就比吃瓜群众强上那么一些。

因此哪怕陈寿尽量,尽一切努力去公正评价诸葛亮,这个评价也是翻车的。

首先陈寿的“长短说”,无论长和短作何字意去解释都是有问题的。因为“凭什么说诸葛亮在政治上比军事上更强?”或者说“凭什么说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

诸葛亮在军事层面的造诣属于武庙十哲的水平,政治层面的造诣属于十大贤相的水平。都是属于通史十佳的范围内,你如何去对诸葛亮的政军之才作出长短之较呢?

其次是陈寿对北伐的评价,又陷入了“胜”与“败”两个极端的毛病。这几乎是古代文人的通病。什么才算赢,什么才算输。或者北伐本身适不适合用输赢胜败去评价?这些都是个问题。北伐于蜀汉的意义,跟抗美援朝于我国的意义相似,是“立国之战”,这根本不属于可用胜败输赢去评价的范畴。

最后是对“北伐失败”的评价,更是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无基之谈”。陈寿连诸葛亮北伐的总体目标,以及历次北伐的战略选择,以及配套的战术设计,全都不知道。然后把韩信搬出来说诸葛亮身边没有韩信这样的名将作为理由。古往今来几个人能比得过韩信的?这样的史评看似态度端正,但是没有任何意义。为啥呢?因为这说了等于没说。

孙权北伐失败是因为没有白起这样的名将辅佐,曹魏率先事实性亡国是因为没有姜太公辅佐,唐玄宗未能迅速平定安史之乱是因为身边没有张飞站在黄河边一声大喝吓退十几万叛军。这种评价属于文人式的自我浸淫,你说不出他的话哪里不对,但无聊且无用,于当世没有指导意义,对后世没有借鉴价值。你总不能但凡事情没做成就开始抱怨往圣先贤不能转世再生吧?

史官老老实实记录历史,这是史官的本职工作。不添加私货,保证历史的客观公正性,就是最为成功的史官。而对历史或者历史人物的评价,交给专业的人来就可以了。

要评价军事能力,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质疑,李靖对诸葛亮的推崇,难道不更准确更有价值?

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评价,不用史官们发表意见。巴蜀一地,对完整的中原政权能维持攻势的有且只有蜀汉一个。而诸葛亮在世期间,强魏被弱汉压着打,丧师失地,魏地纵深,蜀汉军队来去自如,魏军却不能有效打击蜀汉军队。这段历史本身就是对诸葛亮军事能力最公正最有说服力的评价。

类比到现在,如果巴基斯坦出了一个领导人,在没有外界介入的情况下,他能带领巴基斯坦军队四次攻入印度境内,打下印度17%的国土面积,累计歼灭西线印军两个集团军,掠走印度一个邦的人口,打死印度国防部副部长。

这样的人强不强?能不能被冠上军事家的头衔?答案是肯定的。

而这个人在平均两年发动一次战争的情况下,国内物价平稳,国库充实。这样的人会不会被冠以经济学家的头衔?答案也是肯定的。

陈寿的评价,相当于“这位巴基斯坦领导人未能攻占印度全境,大概是因为他带兵的本事不如他治理国家的本事吧。他没有能够歼灭印度所有的军队,大概是因为他擅长建设军队,而不擅长临阵指挥吧。”然后就堂而皇之的将巴基斯坦定为战败方。

user avatar

关于什么是“用兵”在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认知其实是有偏差的。

举个例子,被很多人推崇的蒙哥马利,在中国民间的评价就很一般,反而他的对手隆美尔评价颇高。因为很多人的观点是蒙哥马利能赢是因为盟军优势太明显了,如果双方相同实力,蒙哥马利就占不到便宜了。累死的评价还有很多。

我这里不想扯蒙哥马利和隆美尔谁厉害,我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在大众的舆论里,以优势兵力战胜对方的将领并不会备受推崇。人们喜欢怎样的将领?人们最喜欢看那种算无遗策,一个锦囊秀翻全场的人。其次是绝境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再次是势均力敌的战斗中碾压对方的。

当然,这样的将领肯定优秀,但是不这样的将领就不优秀了吗?带领优势兵力攻必克战必胜的将领就因为优势兵力就不优秀了吗?奇谋秘计是衡量将领的唯一标准吗?

在想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再评价诸葛亮。

如果你还是认为不优秀,就必须是前面说的那种才叫厉害,那诸葛亮用兵的确不行。他虽然在正面野战击败过司马懿,但是也有攻城不破,用人失察之类的问题。而且很明显,诸葛亮在历史上并不是个奇谋秘计的人。

其实这也是陈寿的评价,奇谋为短。我们且不讨论他是没能力奇谋还是蜀汉没资本的问题,事实已经如此了。

但是,统兵,练兵,保障补给,令行禁止,即使战败也能从容撤退,这些不叫会用兵吗?《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也不是个以奇谋出名的人,史书中他最有名的记载恰恰是练兵。

所以,在我看来,说诸葛亮不擅长奇谋,并没有问题,但是奇谋从来都不是会用兵的同义词。

user avatar

此处可以欣赏李靖的吐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并非直白地说他“不善谋略,不会用兵”,而是通过陈寿的笔触,以一种极为含蓄、甚至是略带“春秋笔法”的方式,展现了诸葛亮在军事才能上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分析《三国志》原文的措辞、叙事逻辑以及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是西晋时期人。.............
  • 回答
    关于马前卒(王志安)关于“三个小孩溺死比墨茶事件更值得关注”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激烈讨论的观点。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才能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说法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议题。墨茶事件,作为一个年轻的、身处社会底层、最终.............
  • 回答
    当《三体》以其磅礴的宇宙尺度、深邃的文明冲突以及令人战栗的黑暗森林法则席卷了无数读者,引发了一场关于“想象力”的大讨论时,总会有人跳出来,泼一盆冷水,声称“《三体》的想象力也就那样”。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有些突兀,甚至会让那些沉浸在三体世界里的读者感到一丝不解。但仔细想想,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其.............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四期,“奇葩星球到底该不该有性教育”这个辩题放在当下语境下,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和争议性。而李诞作为反方三辩,他的表现无疑是这一期辩论中最值得玩味、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环。要评价李诞的表现,不能脱离他作为“老奇葩”的个人风格以及他在这个辩题中的站位。李诞在奇葩说舞台上,从来就不是一个以逻辑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老罗在5月15号前后放出的那个“狠话”——“苹果三件套会成为历史,苹果会疯狂地抄袭我们”。这话说得够硬气,够炸裂,也确实吸引了大量关注。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一下他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底气在哪儿,又有哪些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得明白老罗说这话的背景。那会儿,他的公司(具体是.............
  • 回答
    在微博上关于“英国球员被三女子性侵”的新闻下,我们确实观察到一种现象:评论区中绝大多数的声音似乎来自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群体,并且这些评论大多围绕着一种“男性受害者原罪论”展开。要理解这种评价,需要拆解几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评论。这通常体现在评论者使用的语言、关注的焦点.............
  • 回答
    周冬雨三金大满贯,是华语影坛的荣光还是没落的缩影?周冬雨,一个名字足以点燃当下华语电影圈的讨论热潮。她凭借《少年的你》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随后又以《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分别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至此,年仅29岁的周冬雨集齐了华语电影界三大最高表演奖项,完成了“.............
  • 回答
    《三国志》系列作为日本光荣(KOEI TECMO)公司推出的经典历史模拟策略类游戏系列,自1985年推出第一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四十载的辉煌历程。它以恢弘的三国历史为背景,将策略、养成、战斗等多种玩法巧妙融合,吸引了无数玩家沉浸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对《三国志》系列历代作品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深.............
  • 回答
    うん、三国志13のことね。評価、詳しい説明、AIっぽくないように、ね。任せといて。まず、全体的な印象から言うと、「三国志13」は、シリーズの伝統を踏襲しつつも、武将プレイに極振りした、ある意味で「究極の武将プレイ体験」を目指した作品だと言えると思う。良くも悪くも、これまでのどの「三国志」よりも、プレ.............
  • 回答
    《三国志·战略版》这款游戏,可以说是在SLG(策略类游戏)领域里,近年来一道非常亮眼却又常常伴随着争议的存在。如果你问我该如何评价它,我会说,它精准地抓住了策略游戏的核心玩家群体,并且用一种既熟悉又创新的方式,将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但同时,也因为其独特的运营模式,让不少玩家爱恨交.............
  • 回答
    要评价《三国志11》的地图地理环境,得先弄明白它和系列前作的根本不同。前几代《三国志》的地图,你懂的,就是个方块加一堆线条,城市之间靠着几个固定节点连着。兵马粮草从 A 点到 B 点,就是沿着那几条线走。这种方式虽然简洁,但打仗的感觉嘛,就跟下棋一样,把棋子从一个格子挪到另一个格子。到了《三国志11.............
  • 回答
    《三国志姜维传》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策略战棋游戏,尤其对于喜爱三国历史和深度策略玩法的玩家而言,它无疑是一份厚礼。首先,在剧本和剧情方面,它做得相当出色。 很多以三国为题材的游戏,要么是流水账般地推进历史,要么是为了增加戏剧性而进行大量改编,以至于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感。《姜维传.............
  • 回答
    关于《三国志汉末霸业》团队如何评价光荣公司,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后来者”对“先行者”的态度,以及一个国产独立游戏团队如何看待在策略游戏领域拥有深厚底蕴和辉煌历史的光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汉末霸业》团队自身的定位与抱负:首先,要评价光荣,就得先明白《汉末.............
  • 回答
    《三国志 14》?让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要说这游戏,它就像是那个时代的曹操,雄心勃勃,想革新一切,但有时候吧,执行起来总是差那么点意思,让人既爱又恨。首先,这游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张如同地图集般的中国大地图。光荣这次是铁了心要回到“一块块地盘”的年代,把整个中国都精细地绘制出来,从关卡到粮仓,从山脉.............
  • 回答
    提到日本的《三国志 13》公益海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它背后蕴含着相当多的设计巧思和文化考量。说实话,每次看到它们,我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琢磨一番。首先,从视觉冲击力来说,日本在这方面一直做得相当出色。他们的海报设计往往非常注重构图和色彩。你会看到那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
  • 回答
    《三国志姜维传》:那些在战火纷飞中闪耀的女性群像《三国志姜维2017》(又称《姜维传》)作为《曹操传》系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精妙的关卡设计以及深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玩家的喜爱。而在这波澜壮阔的三国画卷中,女性角色们的出现,无疑为这部男性主导的史诗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深度。她们并非.............
  • 回答
    《三国志11》绝对是光荣公司“三国志”系列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即便放到现在,它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优点方面,那真的是可以掰着手指头数半天。首先,它最最核心的优点在于战略地图的革新。告别了前作《三国志10》那样的单挑人物行动模式,《三国志11》回归了更宏观的战略层面,但又不像之前的作品那样是格子化的.............
  • 回答
    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可以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三国志》的价值和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评价裴松之的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裴松之注的价值与意义:1. 补充史料,纠正错误: 大量引入杂传和旧事: 《三国志》虽然是陈寿所作,但由于当时史料的限制和作者.............
  • 回答
    说起光荣特库摩的《三国志13》在国区的定价,这事儿啊,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毕竟这是一款多少玩家翘首以盼的国产IP,结果发售在自家地盘上,价格却让不少人觉得“这光荣,还挺会算计啊”。首先,咱们得把《三国志13》的国区定价放在一个大背景下看。当时,《三国志13》Steam国区标准版的.............
  • 回答
    风雨飘摇,烽火依然——浅谈吴宇森监制《三国志·战略版》品牌片《川流》提起吴宇森,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那标志性的白鸽、慢镜头下的暴力美学,以及一群在枪林弹雨中肝胆相照的英雄。而当这位暴力美学大师的名字与《三国志·战略版》这款策略手游碰撞,再遇上“川流”这样一个充满意境的片名,我曾有过一丝好奇,也有一丝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