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初三杰唯有张良善始善终,被尊为谋圣?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

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

先说说韩信。这位兵仙,战功赫赫,可谓是刘邦最倚重的军事统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神来之笔,奠定了他“奇兵”的声誉。他北伐灭赵、降服燕齐,几乎以一己之力扫平了项羽的势力,为刘邦最终问鼎天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也正是这份功劳,成为了他日后悲剧的根源。

韩信少年时穷困潦倒,受尽白眼,胸中一股不屈的锐气,一旦得势,便难以收敛。他对刘邦的臣服,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刘邦赏识和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上。他深谙军事韬略,却对政治局势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虽然被封为楚王,但他依然对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有着极高的自负,对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和人情世故显得格格不入。

刘邦虽然倚重韩信的军事才能,但也始终对他存有戒心。汉朝建立之初,韩信就被怀疑有谋反之心。吕后和萧何联手设局,以“谋反”罪名将其诱杀。韩信的死,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不懂得“藏拙”,不懂得如何在太平盛世中明哲保身。他过于锋芒毕露,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当作唯一的倚仗,却忽视了政治的波诡云谲。他的悲剧,是一曲对功高盖主,不善自处之人的警示。

萧何:精明能干,却也心有余悸

再来看看萧何。这位萧丞相,可以说是刘邦团队中的“后勤部长”和“稳定器”。他在关中地区深耕细作,安抚百姓,储备粮草,为刘邦的军队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刘邦征战四方之时,萧何坐镇后方,维持了关中的稳定,甚至在刘邦西征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是萧何及时派兵支援,才使得刘邦得以脱险。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最终的胜利。

萧何为人精明强干,办事周全,深受刘邦信任。他懂得如何管理国家,如何安抚人心。然而,他的“善始善终”也有其复杂性。在刘邦建立大汉后,萧何虽然继续担任丞相,但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谨慎。他知道,在权力中心,过度张扬只会招来猜忌。

然而,即便如此,萧何也并非完全没有经历波折。曾经,因为他被指控在刘邦出征时“非法侵占田产”,而遭遇了牢狱之灾。虽然最终被刘邦释放,并且继续重用,但这件事也足以说明,即便如萧何这般谨慎的人,也无法完全摆脱政治的阴影。他的“善始”,更多的是源于他的政治智慧和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识。他的“善终”,则是建立在对权力风险的深刻理解和不断地自我约束之上。但相比张良,他终究是在政治旋涡中,即便小心翼翼,也难免不染尘埃。

张良:超凡脱俗,洞悉世事

那么,为什么张良能够成为“谋圣”,并且真正意义上的“善始善终”呢?这主要归功于他与众不同的志向、超凡的智慧以及对人生深刻的洞察。

1. 并非为权势而生,志在天下安宁:

张良出身贵族,祖上三代为韩相。然而,当韩国灭亡时,他并未像很多人那样依附强权,而是选择了复兴韩国的道路。他刺杀秦始皇,虽然失败,但这足以证明他并非是那种为了个人荣华富贵而甘心屈膝的人。他内心深处,有着一份对故国的忠诚和对天下大乱的忧虑。

当他遇到刘邦时,他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可以兴天下”的潜力,也看到了他能够结束战乱、统一天下的希望。因此,他的辅佐,并非仅仅是为了谋取高官厚禄,而是出于一种更宏大的理想——天下安宁。这种非功利性的动机,使得他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更能专注于策略本身,而非个人的得失。

2. 洞悉时势,善于把握关键节点:

张良的智慧,体现在他对时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关键节点的把握上。

鸿门宴的全身而退: 这是张良政治智慧的经典之作。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的咄咄逼人,他并没有像项伯那样去劝说,而是将计就计,利用项伯的关系,在关键时刻向刘邦献策,让他暂时低头,并且派他去向项羽求和。张良深知,此时的刘邦实力不如项羽,硬碰硬只会自取灭亡。他的策略是“保全实力,伺机而动”。在范增的计划被破坏后,他巧妙地利用项羽的多疑和项伯的“仁义”,让刘邦得以全身而退,保留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劝刘邦接受陈留: 在刘邦初起之时,他选择接受陈留,这看似平淡无奇,却为刘邦赢得了重要的粮草和人力支持。张良明白,在起兵初期,稳扎稳打比急于求成更重要。
建议刘邦攻打关中: 当刘邦还在犹豫是先入关中还是先攻打其他地方时,张良力排众议,劝说刘邦听从项羽的约定,先入关中。他深知关中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建立基业的绝佳之地。他的策略,总是能够直击要害,抓住最有利的战机。
“汉中非王业之地”: 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派往偏远的汉中时,张良劝说刘邦接受,并且在刘邦前往汉中后,他又献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刘邦的东山再起铺平了道路。
“非韩信不能亡项羽”: 在消灭项羽的关键时刻,张良也曾建议刘邦重用韩信,让他去独自率军进攻齐地。他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也明白只有韩信才能独立承担起灭项的重任。

3. 善于“借力打力”,而非亲身涉险:

张良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很少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他更擅长通过言语、计策,让别人去执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就像一个幕后的指挥家,用智慧调动着棋子。

利用范增: 在鸿门宴上,张良看到了范增的才能和项羽的猜忌,他巧妙地利用项伯,让项羽对范增的信任产生裂痕,最终导致范增的离开,也间接削弱了项羽的实力。
利用樊哙: 在鸿门宴上,当刘邦陷入尴尬境地时,张良巧妙地让樊哙前来,以勇猛的姿态为刘邦解围,转移了项羽的注意力。

4. 功成身退,知止而适:

这是张良最让人称道的一点,也是他“善始善终”的关键。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虽然对张良十分器重,但张良却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看到了韩信的悲剧,也预料到自己即使功劳再大,也难免会招致猜忌。

因此,他主动向刘邦请求辞官,请求告老还乡。刘邦虽然不舍,但出于对张良的尊重,也无法强留。张良离开朝堂,选择了隐居。他并没有像一些功臣那样,在退休后仍然对朝政指手画脚,或者依仗自己的功劳为非作歹。他将自己的财富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黄老之学的研究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他的隐居,并非逃避,而是一种对人生智慧的体现。他看到了权力场的危险,选择了主动退出,保全了晚节。他明白,真正的“善终”,不仅仅是活着,更是以一种体面的、不受玷污的方式结束人生。

总结:

张良之所以能够成为“谋圣”,并善始善终,是因为他具备了以下几点:

崇高的理想与非功利性的动机: 他辅佐刘邦,更多是为了天下苍生,而非一己私利。
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他能够精准判断时势,抓住关键节点,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借力打力”的处事哲学: 他善于利用他人,避免将自己置于险境。
深谙“知止而适”的人生哲学: 在功成名就之时,他能够看清权力场的险恶,主动辞官隐退,保全了晚节,也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与韩信的锋芒毕露、萧何的精明谨慎相比,张良更像是一位“得道高人”,他看透了权力的本质,也洞悉了人性的弱点。他的选择,是基于对天下、对人生、对自身命运的深刻理解,最终成就了他“谋圣”的美誉和“善始善终”的人生。他的故事,至今仍是无数智者和政治家的学习典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众多汉代风云人物中,张良的身影最为潇洒飘逸。他年少时豪气冲天,敢于狙杀千古一帝——秦始皇。壮年之时辅佐刘邦,屡屡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暮年之时天下大定,他毅然放弃功名利禄,飘然隐去。即使一向目中无人的刘邦,对张良可真是无比尊敬,从来都只称其子房,而不是直呼其名。通览太史公《留侯世家》,仿佛张良身上带有仙气。

子房先生的仙气从何而来?刘邦为何对其无比尊重?我的回答是——从道家的智慧而来。纵观子房一生,其道家学者的气质扑面而来。他一生的终极追求乃是“道”,“大道”乃天下国家之道,“小道”乃个体自由精神之道。道存则隐,道废则现,这是子房先生的人生准则。在暴秦肆虐之际,子房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在楚汉纷争之时,子房以智慧之神的化身服务于刘邦,禁暴止乱,还华夏以太平。最终在天下归道之后,子房飘然离去,与鲲鹏为友,遨游天地。

子房出自韩国贵族,其父亲、祖父五世为韩国丞相。但是到了子房这一代,他的运气太差了,还没等到他仕宦为官,秦国已经把韩国给灭了。这一下,子房失去了继承父业的机会,也失去了显赫荣耀的地位。血气方刚的子房立即将自己心中的仇恨指向了秦帝国,将自己心中之道定义为灭秦复韩,于是子房便策划了惊天动地的博浪沙刺秦事件。

现在我们就通过博浪沙刺秦事件来认识一下年轻时代的子房。首先交代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 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史记 留侯世家》

在笔者看来刺杀秦王的举动,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极大,收益极小的非明智之举,这是年轻子房的一次非理性的泄愤之举。理由如下:

第一,刺杀计划十分粗糙,情报工作未做到位,对刺杀难度估计不足。此时的子房满脑子复仇怒火,连最重要的情报,秦始皇具体在哪辆车上都没摸清楚,贸然下手。最后刺杀失败,自己开始了逃亡生涯。

第二,即便刺杀秦王成功,秦朝不会灭亡,韩国也不会复国。刺秦王之举成功,秦朝完全可以另立一帝,秦帝国的统治依然可以继续。反而会加深秦朝中央对山东六国故地的监视和控制,这与张良灭秦复韩的目标背道而驰。

第三,对刺杀行动的负面后果估计不足。不论刺杀成败,张良很有可能被抓处死,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换来一个无益于灭秦复韩的结 果。更何况刺杀失败后,秦王大怒,大索天下,张良的刺杀行动,间接的给当时山东百姓增加了痛苦。

博浪沙事件清晰地向我们表明,即便是被后世称为谋圣的张良也有年轻冲动的时候。不过好在张良年轻,历史给了张良改正错误的机会。也许正是因为博浪沙刺秦失败,让张良开始认识到刺杀不符合“道”的要求,认识到敏捷的思维比铁锥更有杀伤力。也正是博浪沙事件之后张良便改变了自己勇过于谋的刺客形象,成为了一个奇谋迭出的谋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接杆而起,举兵反秦。张良也在流亡的地方,聚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起兵不久张良便遇到了来此攻城略地的刘邦,同为起义军,两股队伍合二为一。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但是两人却一见如故,张良的智慧征服了刘邦。但是此时的张良,还不能算是刘邦的属下。因为张良正在积极策划复韩大业,他成功地游说项梁,策立韩国公子韩成为韩王,张良也被任命为韩国的申徒,于是他第一次离开了刘邦。张良与新立的韩王一起带着一千多人的队伍,去攻打韩国的故地,但是由于实力太过弱小,往往保不住已经打下的城池,不得已只好在颍川附近打打游击。

灭秦复韩是此时张良心中的大道,认真分析起来看,这个道有两层含义。其一,灭秦是第一步,必须要把万恶的秦帝国消灭掉,为韩国复仇。此时应该团结一切反秦力量来彻底摧毁秦王朝。其二,消灭秦帝国所建立的帝国制度,恢复韩国,恢复以天子为中心,以诸侯为藩屏的封建邦联制度。张良为了实现此道必须与各路反秦力量联合,也必须忠于韩王,为韩王效忠。此时的张良,是韩王的臣子。

张良得知刘邦将西入关中时,毫不犹豫地将队伍拉到刘邦账下。在两家的合作之下,攻下韩国十多座城池。这样一来,复韩大业也算了有了点成果,于是刘邦将城池让给韩王留守,但作为交换条件,要求张良跟随其左右,韩王爽快答应。在张良的辅佐下,刘邦也迎来了人生事业上的第一次高潮。刘邦的队伍一路高歌猛进,智取宛城,攻破峣关,大败秦军于蓝田,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见此架势,只好以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开城出降。刘邦也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了秦帝国奢靡的宫殿中,无法自拔,樊哙等人的劝谏丝毫不起作用。此时的张良起到了关键作用,又一次站了出来用其高超的话术征服了刘邦,帮助刘邦度过了自己内心的危机。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 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刘邦的危机还没有结束,这一次是来的更为凶险。公元前206年,项羽摆下天下第一饭局——鸿门宴,邀请刘邦赴宴。刘邦面对此饭局连连说出“为将奈何?”。张良分析到,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好应约前往。在这个极其凶险的饭局里,谋圣胆识过人、沉着应对、深谋远虑,成功的帮助刘邦化解危机。

也正是在这一年,张良又一次离家了刘邦。灭秦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秦帝国与其帝国制度被一并摧毁,此时的中华大地又呈现出诸侯林立的局面。由于项羽的分封不公,诸侯们很快开始了混战,华夏大地短暂的安宁消失了。张良为了心中的复韩大业,又一次来到了韩王身边。

项羽并未让韩王回到韩国故地,而是将其留在身边软禁起来,没过多久韩王就被项羽杀害在彭城。这对张良而言是一次惊天巨变,张良也在开始思考他心中的复韩之道是否正确了。他在一个凄凉的深夜,深深地在思考心中之道:“暴秦已灭,项羽已分封天下,华夏诸国再现人间。可是这一切带来了什么?带来的是猜忌、战火、杀戮、国破家亡,复韩有价值吗?秦帝国真的是万恶之源吗?我心中之道是否已拘泥于古道了?帝国之郡县制,真是无道之制吗?天地之大德曰生,我张良复韩之道,难道不是在背大德而杀生吗?”最终,张良在一个凄冷而星光璀璨的夜晚,突破了自己内心旧道之障碍。他毅然与恢复韩国、恢复分封之道决裂,将建立帝国之制、为下苍生谋太平纳为内心之新道。

心中之道完成升华之后的张良,连夜逃亡重新回到汉王身边。他的这次归来,带着恢弘的气势果断为汉王制定了灭楚的战略计划——下邑之谋。此谋略为刘邦打开了新局面,从此楚汉战争的形势被扭转,汉军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

公元前204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楚军竭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病急乱投医的刘邦,糊涂地接受了谋士郦食其分封天下之计。辛亏张良及时赶到,张良以“八不可”之谏,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战略错误。此时的张良,已经坚决地反对任何分封行为,他已经完成了内心之道的飞跃,即便日后劝汉王分封韩信、彭越等人,那也只是一时权宜之计。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边。二月,汉高祖正式即帝位。张良深感大道既存,已可隐也。他主动地逐渐退出了汉帝国的最高决策层,与皇帝保持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地联系。他成功地避开了刘邦剪灭诸侯王的残酷斗争,也成功地避开了帝王对他的猜忌。

通览太史公的《留侯世家》,我个人深感,留侯应该是一个道家的优秀弟子。他人生的智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道家深邃的思想,留侯的人生轨迹也最符合道家的思想境界。

他年少时便存道于心。他因为心中有道所以无所畏惧,即便是剪灭六国的千古一帝,在他眼中不过是一个可杀的罪人耳。

他壮年时问道于心。他以实时发展的外部世界为思考对象,来检验他内心之道是否与时俱进,最终他把握到了道的变化,完成了人生的飞跃。

他暮年之时人道合一。他放弃一切功、名、利、禄,进入庄子所讲的“无所恃”境界,去体验生命最纯真的快乐。

古往今来,有很多文章认为留侯最终远离朝堂只是为了明哲保身。这种观点,在我看来,真是太肤浅了。留侯作为一个道家学者,必然明白无为而治的道理。在他看来汉帝国已建立,即道已存,道存则可无为,无为乃使万事万物自为,终至无不为。他对道的把握,早已洞察到无为而治的汉帝国必将迎来盛世。明哲保身,在留侯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笑话。

行文到了最后,我想用几句道家的言语来评价留侯的一生:道存则隐,道废则现;君子,光而不耀!

留侯走了,留侯已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也许他和赤松子一起去寻找庄子了吧。无所恃地遨游于天地间,逍遥地与蝴蝶在梦中相见,与山河湖海化为一体,成为永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先说说韩信.............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这三位都是刘邦成就霸业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萧何坐镇关中,运筹帷幄,后勤补给源源不断,是刘邦稳固后方的大功臣;张良则以其过人的智谋,为刘邦出谋划策,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功业滔天,同样是汉初的肱骨之臣,为什么只有军事天才韩信,最终未能善终,反而被吕后.............
  • 回答
    1930年代初,美国正深陷大萧条的泥沼,经济凋敝,民生维艰。在这种背景下,一群被称作“ bonus army”(奖金远征军)的退伍老兵,为了追讨政府承诺在1945年支付的军饷,聚集到了华盛顿特区。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的士兵,当时已经饱受失业和贫困的折磨。他们认为,既然政府在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观察!农历五月初三,你看到了类似月食的景象,这确实不是寻常之事。想把这件事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你要知道,月食,严格来说,是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地球挡住了本应投射在月亮上的太阳光,导致月亮看起来变暗、变红的现象。这个过程是有固定天文规律的。那么,农历五.............
  • 回答
    咱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历朝历代,那些太平盛世的名字,取法都不太一样。这里面可有门道,绝不是随便起的。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先说汉初,最有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这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文”和“景”的劲儿。汉初啊,经历过秦朝的暴政,又跟楚汉争霸,老百姓那是真苦啊。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
  • 回答
    汉初八大异姓诸侯王为何无一封地在齐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汉初分封制度的复杂考量以及历史人物的权衡。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得明白汉初分封异姓王是个什么情况。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江山是和大伙儿一块打下来的,他得给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一个交代。当初项羽.............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汉初的诸侯和元朝的宗藩,为啥不能简单套用“二重君臣观念”这么个说法。这事儿得从历史的根子上,从政治体制、权力运作和实际利益这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君臣观念”。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忠诚和服从,以及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庇护和恩赐。这是一种权力和义务的双向关系.............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历史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深谙中国古代的权力运作之道,也对前朝的兴衰有过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力排众议,选择了封建诸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绝非对汉初教训的全然忽视。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王制”概念,.............
  • 回答
    孟姜女是否要为汉初匈奴入侵、白登之围付主要责任?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得先理清楚几个概念,才能好好的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知道孟姜女是谁。她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她哭长城,她的丈夫范喜良因修长城而死,她千里迢迢去边关探望,却只见到丈夫的尸骨,悲愤之下,哭倒.............
  • 回答
    确实,在初高中物理课本里,讲到摩擦起电,最常见的“明星组合”就是丝绸和毛皮了。为什么是它们呢?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直接和实用的原因,而且也和我们对静电的理解有很深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当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时,它们的表面会发生电子的得失。这种电子的转移并不是.............
  • 回答
    明朝初年远征蒙古和明末驻守辽东,虽然都是军事行动,但其财政系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简单来说,明初远征成功地运用了当时相对健全的财政制度和有效的资源调动,而明末则面临着财政枯竭、制度腐败和多重危机叠加的困境。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
  • 回答
    明初读书人怀念蒙元?朱元璋为何奉元为正统?明朝建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席卷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汉家王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明初,不少读书人似乎对那个被推翻的蒙元王朝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表现出“怀念”的迹象。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以推翻蒙元为己任的开国皇帝,却在事后将元.............
  • 回答
    二十世纪初音乐的剧变,从浪漫主义的余晖转向无调性乃至十二音体系,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数代音乐家在思想、技术、情感表达上不断探索、突破的必然结果。这背后,是社会思潮的变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音乐本体更深层次的追问。浪漫主义晚期的“挤压”与“饱和”:要理解为何会出现颠覆性的变革,首先要审视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
  • 回答
    十七世纪初,小亚地区(今土耳其亚洲部分)奥斯曼治下的叛乱确实此起彼伏,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冲突,而要深入挖掘其根源。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势力的抬头十七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一个扩张性的、稳固的王朝,.............
  • 回答
    哥们儿,这赛季刚开始想上分,那叫一个“磨人”。怎么说呢,赛季初的上分路,简直比我当年学数学几何题还绕。不是我瞎说,这话但凡玩过几年的王者,都懂。你说为什么难?我跟你掰扯掰扯,这几个原因,够你头疼的。一、“神仙打架”的初始阶段:大神们也需要找状态你想啊,一个赛季刚开始,那些平日里动不动就国服、王者百星.............
  • 回答
    sezonie awal dari permainan kompetitif memang sering kali terasa lebih menantang dibandingkan saat musim sudah berjalan. Ada beberapa alasan mendasar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特级初榨橄榄油都是进口的”,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普遍化的认知偏差了。并非所有的特级初榨橄榄油(EVOO)都是进口的,国内也有优秀的橄榄油生产商在生产特级初榨橄榄油。不过,进口的特级初榨橄榄油确实占据了市场相当大的份额,并且在很多人心目中,进口橄榄油就是品质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有“特级初.............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有意思,居然问到我了,哈哈。我嘛,就是一个普通男生,但说到初音未来啊,那感觉可就有点不一样了。你问我为啥喜欢她?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微妙的,不是那种一下子就明白的理由,更像是一种慢慢浸润,然后就觉得“嗯,就是她了”。首先得说,初音未来这个人设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你想啊,一个活泼可爱,声音甜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