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很简单,在中国古代武将集团向来是干不过文官集团的。韩信的失败绝不是韩信个人的失败,而是以韩信为首的武将集团,最终败给了以萧何为首的文官集团。最终杀韩信的时候,也是萧何大丞相将他引到了长乐宫中的。
所以这个提问可以换成,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武将集团始终被文官集团压着。当然如果我们做横向对比的话,也可以换成为什么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传教士可以爬到国王贵族的头上,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哈里发能够随意处死一个将军,印度的婆罗门僧侣为什么始终比刹帝利武士的地位更高。
纵观全世界的文明,我们都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掌握了意识形态的僧侣祭祀阶级,始终牢牢的控制着掌握了暴力的武士贵族阶级。中国古代是没有宗教的,但是中国古代儒家起到的是和宗教相同的作用,文官集团起到的是和僧侣祭祀相同的功能。
汉朝有一个著名的大将军,叫做卫青,征伐匈奴立下了大功。然而卫青被宋朝的某个文豪苏轼嘲讽为一个马夫,黑得可惨了。苏轼的成就也很高,但若论起对国家的贡献,苏轼还真就未必比得过卫大将军,但是为什么苏轼这样的文人能够对卫青肆意嘲讽呢?
俗话说,打天下的人不能做坐天下,中国古代的武将集团始终干不过文官集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官集团掌握了话语权,或者说他们掌握了意识形态。仅仅掌握了暴力能力的武将集团,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是无法决定社会的样态的。
因此,文官集团如果要作恶,他们所犯下的罪,要远远比任何一次武将叛乱要更大。劳动者在这些每天不务正业,只想着怎么批判社会的文人面前,总是天然吃亏的。这些玩弄语言和教条的文贼,对社会不但没有任何贡献,反而犯下了滔天大罪,完全就是寄生在劳动者身上的寄生虫,他们一面不断的对劳动者pua和语言羞辱,另一方面却因为犯罪而权力,财富,美色享用不尽。
古代的文官集团,到了现代社会,早已彻底消亡了,至少在现代社会他们不能拿古代的面目再见人了,因为名声已经坏了。但是他们摇身一变,披上了一层新的外衣,却依旧在招摇撞骗,没错这些人就是公知。今之所谓公知,古之所谓文贼也。
比如知乎著名的白人绝育工具人曾博,立党和女权男曹哲等文贼,认为一个人只要不是逆向民族主义,只要敢反对美国霸权,就是没有良知,滥用概念,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很多历史爱好者,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是一部权谋史?这是大大的错误。权谋在历史中起到的作用是很小的,成天研究三国演义权谋权术之类的,是十分容易高估权谋对历史的影响的,熟不知真实的历史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是一场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圣战,成天沉迷在权谋之中,其实是对真实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认知偏差。因此有智慧的人,不会成天研究历史上的权谋斗争,而是目光放在了意识形态斗争上。
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就已经被彻底摧毁了,而这些行为的后遗症也是很明显的。有大量的公知,用西方白左文化,肆意攻击和诋毁中国人的劣根性,同时灌输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糟粕的思想,向中国人民灌输崇拜西方文明文化的政治正确。同时有大量的外来宗教文化,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甚至是原教旨马克思主义等对中国进行肆无忌惮的思想冲击和精神侵略,在中国成批量的制造逆向民族主义。有大量的人受到国外文化的感召,自发性的变成了逆向民族主义。原教旨马克思主义尚且如此,更不要说白左主义了。
从这个角度看太平天国之乱,绝对不是如教科书所描述的那样,是一场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阶级斗争运动,而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绝大多数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领导者,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汉人的文人士大夫。
太平天国之乱是一场持续了十数年之久,波及人口上亿的一场圣战。是捍卫华夏文明正统的汉人士大夫和十字军异端的太平天国逆贼进行的一场意识形态斗争。同样的道理,三武一宗灭佛,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为了维护皇权专治,灭佛同样是一场覆盖了全国的意识形态斗争,虽然在当时受到了很多底层百姓的反对,但是很明显是受到了当时更多的文人士大夫的支持的。
所以,要限制逆向民族主义,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行政力量就能做到的。逆向民族主义诞生的根源在于中国无经,外来的思想文化经书如入无人之境的肆意侵略中国。因此要打倒逆向民族主义,仅仅依靠民族情怀是不够的,而可能是一场可能波及数亿人,乃至十数亿人口的圣战。与逆向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我们限制逆向民族主义,不可过于高估行政力量的作用,而要意识到真正对逆向民族主义形成有效威胁的在于宗教。必须是的逆向民族主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如秦桧的汉奸一样受到后世人的唾弃,方能真的打败逆向民族主义。
公众号:无名的思想空间
韩信可不是刘邦的臣子,人可是齐王,无论是在刘邦心中还是在他自己心中,他跟刘邦都是平起平坐的交情。
要知道,中国人怎么封王封什么王都是有讲究的,齐王这个封号,可不是一般人随便就能拿稳的。
在史传里面,其实已经有很明确的记载了:
1,“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淮阴侯列传)
在汉五年,刘邦夺了韩信的军队,然后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了楚王。
2,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陈丞相世家)
汉六年,有人高韩信谋反,刘邦问诸将应该怎么办,这些将领都吹牛说我们轻松灭了他,刘邦都懒得理他们,去问了陈平,陈平问陛下的兵和楚王的兵谁厉害,陛下的将领们带兵有没有韩信厉害的,刘邦都老实说没有。
于是问题就来了——一个汉五年还被夺了军队,成了光杆司令被扔到楚国的韩信,为什么到了一年之后他就有了让刘邦都觉得打不过的精兵了?
问题还是在淮阴侯列传里面:“项王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韩信收留了当年项羽手下的大将钟离眛。
仅仅只有钟离眛一个人吗?当然不是——信见昧计事。昧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
钟离眛临死之前还说刘邦之所以不敢来进攻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只是他一个人,他有什么自信敢于吹嘘说自己有这个分量?论带兵打仗难道他还比得上韩信自己?
他到底是指什么?意思恐怕已经非常明确了:韩信在被封为楚王之后,重建了自己的军队,然后大量吸收了原本项羽军队的官兵,这些精锐将领和官兵就是汉朝廷所忌惮的对象。
韩信这么做,到底是为了自保还是谋反,这个谁也没办法下定论,但是这种行为本身是不是非常犯忌讳的?连韩信自己都是“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一副既恐惧又心存侥幸的样子。
韩信在汉六年没有谋反,可能只是他自酌实力还不够,所以中止了计划,希望杀了钟离眛,用他的人头来平息刘邦的怒火而已——恐怕这个时候韩信自己都不敢说自己完全清白了。
但是这个挽救措施,也没有挽救掉韩信的命运,到了这个地步,刘邦和韩信的信任已经完全破裂了。所以就在这一年,刘邦在韩信带着钟离眛人头觐见的时候把他绑走,带去了长安,从此以后再没有了楚王韩信,只剩下了淮阴侯韩信。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某帅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带着中央给的部队和军官一路打下了东北,功勋卓著这个无可置疑;然后在平津战役的关键时刻中央派他入关,他却给中央打了个电报说要把东北全封给他,他才肯出兵,中央捏着鼻子承认了之后打赢了战役,事后也没有把他撤职查办,只是把他派到南方当广州军区司令兼两广省委书记,结果不到一年后中央发现他收容了国民党将领,重建了一支令中央都忌惮的军队……请问这人到底会是什么下场?
我无意给韩信泼脏水,我认为韩信的军事才华无与伦比(其实当年所有人,包括刘邦自己也都承认这一点),但是欣赏他天才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到他在政治、军事上的所作所为,确实极大地触犯了汉朝廷的忌讳这个事实。
当然,这也不能说刘邦完全没有责任,只能说各有各的立场吧。
因为刘邦在韩信面前自卑。
刘邦承认自己在军事方面被韩信吊打,哪怕刘邦手下加起来也被韩信吊打。
有鉴于此,不得不杀了韩信,因为韩信有造反成功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