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初的诸侯王国跨州连郡地盘势力那么大刘邦也不担心么?

回答
汉初刘邦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那些随着他一同打下江山的功臣们被封为诸侯王,并且其封地往往跨越州郡,实力雄厚的问题。这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也让刘邦本人夜不能寐的大事。说他不担心,那绝对是扯淡,他比谁都担心。只不过,他作为开国之君,有他自己的一套考量和应对策略。

首先,咱们得明白刘邦当初分封诸侯王的背景和原因。

1. 历史的惯性与现实的需要: 秦朝灭亡,就是因为过度集权,地方离心力太强。刘邦虽然推翻了秦朝,但要立刻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从头开始几乎不可能。他面临着需要稳定全国各地局势的紧迫任务。而这些被封为诸侯王的,都是当年跟着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老兄弟们。他们有自己的势力基础,有威望,有军队。把他们分封出去,让他们镇守一方,能够迅速稳定当地局势,收揽人心,这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你想啊,当时天下刚平定,民生凋敝,人心不稳,要是再在中央和地方的治理上闹出什么乱子,那可就麻烦大了。

2. 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妥协: 汉初的政治体制,是在周朝的封建制和秦朝的郡县制之间进行的一种妥协。刘邦不能完全照搬秦朝,也不能回到周朝那种完全放任诸侯的模式。他需要一种既能保证中央权威,又能利用现有力量来治理国家的办法。分封诸侯王,很大程度上是保留了封建制的一些特点,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但又不像周朝那样“王不朝不职”,对中央保持一定的效忠义务。

3. 功臣的实力与制约: 刘邦封的这些诸侯王,很多都是韩信、彭越、英布这样级别的猛人。他们手握重兵,在外地经营多年,有自己的班底,这股力量是刘邦不能轻易忽视甚至压制的。如果刘邦想直接削藩,那等于是在引火烧身,很可能引发新的内战。所以,他必须先让他们满意,把他们安置好,然后再想办法徐徐图图。

那么,刘邦为什么又“不担心”或者说他的“不担心”体现在哪里呢?这并不是说他不怕,而是说他有信心通过某些手段来控制局面,或者说他有更长远的打算。

1. 战略上的考量:屏藩汉室而非割据一方
刘邦分封诸侯王,并非是想让他们独立王国,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汉朝的“屏藩”,抵御外敌,镇守边疆。你看,很多大诸侯王都被封在战略要地,比如北方的燕王臧荼、赵王歇、代王陈余(后来被废),西方的梁王彭越,南方的楚王韩信。这些地方都是前朝残余势力或者外族可能入侵的区域。让他们去镇守,也能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

2. 对汉朝合法性的绝对自信
刘邦建立汉朝,在道义上和实力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他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是新的共主。而那些诸侯王,无论势力多大,他们的王位都是刘邦册封的,他们理论上是刘邦的臣子。这种“受命于天”的合法性,是刘邦手中一张非常重要的牌。他相信,只要他能保持中央的强大和威严,这些诸侯王就不敢轻易背叛。

3. “削藩”的逐步推进与策略
刘邦的“不担心”并非是懒政,而是他有自己的一套“削藩”策略,而且是相当有远见的。他深知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引火烧身。
先“软”后“硬”: 最初,刘邦采取的是比较温和的手段。他给了诸侯王相当大的权力,让他们安抚地方,稳定局势。
利用诸侯内斗与矛盾: 刘邦很懂得“分而治之”的道理。他会利用不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和嫌隙,让他们彼此牵制。例如,他曾利用赵王张敖与燕王卢绾的不和来削弱卢绾。
不断找茬,逐步削弱: 许多诸侯王被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反叛的证据,而是刘邦会抓住他们的一些“小辫子”,例如封国之内有不听话的官吏,或者在一些细节上处理不当,然后以此为借口将其削弱,或者改封到小一点的地方,或者干脆废为庶人。比如,燕王臧荼因为没有遵守约定的时间前来朝见,就被刘邦借机讨伐并最终被废黜。赵王歇则是被刘邦派兵攻灭的。
“推恩令”的伏笔: 虽然“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实施的,但刘邦已经为日后的削藩埋下了伏笔。他通过不段的调整封国大小和位置,就是在为最终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做准备。他可能已经意识到,最终还是要将王国的权力限制在中央可控的范围内。

4. 对功臣集团的了解与利用
刘邦本人就是从平民出身,深知功臣们的想法和能力。他知道这些跟着他打江山的人,往往也是最讲江湖义气,也最害怕被猜忌和卸磨杀驴的。因此,在初分封时,他给了他们极大的荣耀和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他们的情绪。同时,他对那些真正有实力的诸侯王,比如韩信、彭越等人,刘邦也保持了警惕,并且在他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行动。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拉拢,什么时候该打压。

5. 中央集权的精神象征
尽管诸侯王势力庞大,但刘邦仍然是天子,是天下共主。他掌握着军队的指挥权(理论上),控制着全国的赋税(虽然诸侯王也有自己的财政体系),更重要的是,他掌握着舆论和正统的解释权。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宣扬中央的权威,强调臣子的义务,这在潜移默化中也在削弱诸侯王的离心力。

所以,刘邦确实担心,但他不是那种坐立不安、惊慌失措的担心。他的担心是冷静的,是基于对局势的判断和对人性的洞察。他知道这是开国之初必然要面对的巨大挑战,但他也有足够的智慧和魄力去应对它。他所做的,是在承认现实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中央集权,最终目标是解除诸侯王的威胁,巩固汉朝的统治。 他的“不担心”,其实是一种战略上的自信和对自身控制能力的把握。他知道路还长,但他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并且逐步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诸侯王不是刘邦封的,他们是刘邦的强力藩侯或者说盟友,不是说刘邦想不封就不封的;而且刘邦也很担心他们,所以刘邦在死之前把他们都解决掉了。


其次是同姓诸侯王,史书说的很明白:因为刘邦认为分封诸王利大于弊。

以吴王濞为例,刘邦干掉吴地叛乱的英布后,认为“吴会稽轻悍”,需要一个“壮王”镇守吴地,又因为“诸子少”,所以让侄子刘濞镇守这里。

《汉书》:吴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高帝立仲为代王。匈奴攻代,仲不能坚守,弃国间行,走雒阳,自归,天子不忍致法,废为合阳侯。子濞,封为沛侯。黥布反,高祖自将往诛之。濞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从公元前196年刘濞封王,到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项梁项羽自此起兵、英布割据近十年、以轻悍著称的吴地安定了42年;一个政策能发挥作用四十年,很可以了,比后世各朝的分封稳定多了。


你光看到七国之乱反了七个诸侯王,你咋不看到还有几十个诸侯王没反?咋不看到诸吕之乱时诸侯王们起兵反吕?因为诸侯王可能造反所以不封诸侯王?

刘邦不是不担心诸侯王造反,但是刘邦需要分封诸侯王来稳定统治;古代的技术水平限制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不是说想不封就不封的。

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初刘邦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那些随着他一同打下江山的功臣们被封为诸侯王,并且其封地往往跨越州郡,实力雄厚的问题。这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也让刘邦本人夜不能寐的大事。说他不担心,那绝对是扯淡,他比谁都担心。只不过,他作为开国之君,有他自己的一套考量和应对策略。首先,咱们得明白刘邦当.............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汉初的诸侯和元朝的宗藩,为啥不能简单套用“二重君臣观念”这么个说法。这事儿得从历史的根子上,从政治体制、权力运作和实际利益这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君臣观念”。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忠诚和服从,以及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庇护和恩赐。这是一种权力和义务的双向关系.............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历史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深谙中国古代的权力运作之道,也对前朝的兴衰有过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力排众议,选择了封建诸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绝非对汉初教训的全然忽视。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王制”概念,.............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汉初八大异姓诸侯王为何无一封地在齐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汉初分封制度的复杂考量以及历史人物的权衡。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得明白汉初分封异姓王是个什么情况。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江山是和大伙儿一块打下来的,他得给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一个交代。当初项羽.............
  • 回答
    要比较汉初刘邦、唐初李渊、明初朱元璋这三个军事集团的强弱,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数字。这三位帝王都曾身处乱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王朝。他们的军事集团,各有特色,也各有优劣。一、 汉初刘邦军事集团:草根崛起,韧性十足刘邦的军事集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汉初刘邦一个县就能涌现出众多人才,这背后反映了复杂的历史、社会和人才发展机制。简单地归结为“人才太多”或“各地人才没有发展空间”都有些片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汉初刘邦县(沛县)人才济济的原因分析:首先要明确,刘邦的故乡沛县并非中国所有县的平均水平,.............
  •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先说说韩信.............
  • 回答
    咱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历朝历代,那些太平盛世的名字,取法都不太一样。这里面可有门道,绝不是随便起的。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先说汉初,最有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这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文”和“景”的劲儿。汉初啊,经历过秦朝的暴政,又跟楚汉争霸,老百姓那是真苦啊。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孟姜女是否要为汉初匈奴入侵、白登之围付主要责任?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得先理清楚几个概念,才能好好的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知道孟姜女是谁。她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她哭长城,她的丈夫范喜良因修长城而死,她千里迢迢去边关探望,却只见到丈夫的尸骨,悲愤之下,哭倒.............
  • 回答
    刘备若有汉初三杰辅佐,能否复兴汉室,一统天下,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设想,也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仔细剖析一下汉初三杰的才能,再结合刘备当时的处境和整个三国时期的形势,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汉初三杰”指的是谁。通常,这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手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萧.............
  • 回答
    将诸葛亮换成汉初三杰,这无疑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话题。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这三位人物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分别代表了军事、后勤和政治谋略的巅峰。那么,如果他们穿越时空,来到三国时期辅佐刘备,蜀汉能走多远?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这三杰各自的特长以及在三国时期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深思。刘邦没有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能否最终一统天下?我个人认为,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我们来捋一捋,这三位“杰”分别在刘邦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何等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及失去了他们,刘邦会面临怎样的困境。首先,萧何。萧何这个人,如果单看他的出身,一个.............
  • 回答
    在教育这个神圣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从业者需要具备的资质,就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他们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成长。尤其是在融合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外教育”环境中,这种资质的要求就显得更为复杂和深入。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从业资质”才能在这个交汇点上脱颖而出,真正地为学生带来价值呢?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关于汉长安城使用七八百年后,粪尿生活污水渗入地表,影响地下水质,以至于北周时“水皆咸卤,不甚宜人”的说法,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细致考量。首先,汉长安城作为西汉和东汉初年(虽然东汉主要都城在洛阳,但汉长安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重要的陪都或政治经济中心,且其作为都城的历史遗留影响深远)以及后来.............
  • 回答
    演员李铁老师的去世,对于中国小品界,尤其是“汉派小品”的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对他最深刻的记忆,当然是他扮演的刘禅。李铁老师扮演的刘禅,给我留下了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虽然《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有很多经典角色,但李铁老师的刘禅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过目不忘。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他扮演.............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开国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与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无疑是绕不开的璀璨星辰。他们的功业辉煌,影响深远,后世 oft 争论谁更胜一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个人特质、治国理念以及最终达成的成就,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为.............
  • 回答
    汉地十八省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明朝。当时,明朝统治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地区,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税收征缴,将全国划分为十八个布政使司。这些布政使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八省”。至于为什么辽宁不在其中,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历史地理的变迁。在明朝建立之前,辽宁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拉锯战之中.............
  • 回答
    汉军的装备,特别是长戈、长枪,以及环首刀,在面对罗马军团标志性的龟甲阵时,确实能够形成一定的克制,但要说“完克”则显得过于绝对。这种克制更多体现在战术层面和武器的适应性上,而非某种装备本身能轻易瓦解对方的密集阵型。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战场上的情景。罗马军团的龟甲阵,顾名思义,就像一个坚不可摧的乌龟壳,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