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识别工作之所以被摆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如此大张旗鼓地进行,绝非仅仅是学术上的考察或简单的区分人口,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百废待兴的年代。

首先,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统一中国版图的需要是首要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中国长期以来饱受分裂和战乱之苦。国民党虽然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其统治基础薄弱,而且内战的阴影始终笼罩。新生的共产党政权,其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解放中国”和“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如何真正意义上将分散在广袤国土上的各民族纳入到统一的国家框架内,是巩固政权、防止分裂的根本性任务。

在旧中国,所谓的“中国”往往被理解为汉族的中国,其他民族的地位和权益常常被忽视,甚至被歧视。许多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虽然名义上属于中国,但实际上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并不紧密。有的地区甚至还有封建农奴制等落后生产关系,社会结构与内地差异巨大。

民族识别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明确哪些群体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组成部分,承认他们的民族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国家制度。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宣告,也是一种法律上的界定,更是对过去不平等关系的纠正。通过识别,共产党明确表示要建立一个多民族国家,所有被识别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对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特别是对于收复和巩固边疆地区,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其次,废除民族压迫、实现民族平等,构建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理想追求。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提出了“民族自决”和“民族平等”的口号。这些口号不仅是为了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以壮大革命力量,更是其核心的政治理念之一。在旧中国,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虽然也提倡“五族共和”,但实际操作中,汉族中心主义的色彩依然浓厚,少数民族的权益和文化常常受到漠视。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希望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建立一个真正平等、团结、和谐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通过识别,政府才能了解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每个民族的分布在哪里,他们有什么样的文化习俗、语言信仰,以及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何。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民族政策,包括政治上的权利保障、经济上的援助扶持、文化上的尊重和发展、教育上的普及等等。

这不仅仅是发福利,更是对历史欠账的偿还,是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是建立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基石。如果连谁是中国公民、属于哪个民族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谈得上保障他们的权利,实现民族间的共同繁荣呢?

第三,纠正历史上的民族划分混乱,打破封建等级观念的需要。

在旧中国,对于民族的划分往往是模糊不清、充满主观性的。很多时候,民族身份更多地与地理、文化习俗,甚至是统治阶级的认识挂钩,而非科学的民族学理论。有的群体可能被认为是“汉族的分支”,有的则被笼统地归为“土人”、“蛮子”等标签。这种模糊性,为民族歧视和压迫提供了空间。

民族识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在历史上形成起来的,一种稳定了的,包括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语国民共同体”)来进行的。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并非完全照搬,但其科学性和系统性,是对旧有混乱划分的根本性纠正。

这项工作通过组织大批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深入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从语言、历史渊源、文化习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多个维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客观、公正地界定民族身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破长期以来笼罩在中国社会上空的封建等级和民族偏见观念,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人人平等的国家奠定思想基础。

第四,为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是法律层面,一切针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都需要建立在对这些民族基本情况准确了解的基础上。

比如,在政治上,如何保障少数民族的参政议政权?这需要知道哪些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他们的人口比例是多少,他们的意愿和需求是什么。在经济上,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这需要了解这些地区的资源禀赋、现有生产力水平、与汉族地区的经济差距在哪里。在文化教育上,如何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这需要对其文化的独特性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识别工作,就是为这些宏观的国家治理和微观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和信息。没有准确的民族识别,这些政策就可能变成空谈,甚至适得其反,未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加剧矛盾。

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族识别,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次人口普查式的区分,更是建构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巩固新生政权、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政治宣言和实践开端。它试图用科学和公正的方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找到应有的位置,为建设一个团结、进步、繁荣的新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项工作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塑造着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国家治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实现了民族平等。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是少数民族自党的表现。到1953年,汇总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据称有四百多个。这四百多个自报了民族名称的是否都是单一的民族呢?在这个民族名单上有许多是某些民族居住区的地名,有许多是某些民族内部分支的名称,有许多是同一民族的自称和他称,还有许多是不同的汉语译名。因此,要答复我国有哪些民族和有多少民族的问题,就得对这个民族名单进行一番识别。我们称这项工作为民族识别,这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

……

当时需要进行识别的有下列这些情况:

1.有些汉人迁居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汉族的特点,但是并不知道自已是汉人,而以当地其他人称他们的名称作为自己的民族名称,报了上来,被列入少数民族行列中。例如云南的蔗园、广东的疍民等。

2.迁居到少数民族地区去的汉人,前后有若干批。早去的汉人曾经长期和内地隔绝,和后去的汉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受到后去的汉人的歧视,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解放后,有人要求承认是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

3.有些少数民族在民族压迫时代曾经不愿表明和汉人有区别,其中又有一部分民族上层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用,统治过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在被他们统治过的少数民族看来,他们是和汉人一样的,解放后不感意承认他们是少数民族。例如湖南西部的土家等。

4.历史上,有些少数民族曾经被分散,各自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些又和汉人接触,受到较深的影响,改变了语言,本民族的特点已不显著,经济上和汉人已分不开,但是受到歧视,居住上不和汉人相混,自认是少数民族。例如福建、浙江等省的畬民等。

5.原来同是一个民族的各部分,迁移到了不同地区,基本上保持相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但长期隔离,又被其他民族用了不同的名称相称,报了不同的民族名称。例如广西的布壮、云南的布沙、布侬等。

6.有些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各部分分别接受了邻近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特点,但仍保持共同的语言,并被别族用同一名称相称。如四川、云南旧称的“西番”等。

7.有些民族集团分散在很广的地区,形成许多不相联接的聚居区,在语言、文化等方面都既有相似处又有较大的差别,长期以来被其他民族用同一名称相称,又自认是同一民族。如苗人等。

8.有些民族内部对于该族是单一民族还是另一民族的一部分的问题有不同意见。如东北的达斡尔等

……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节选)

二、关于民族识别的问题,贾孝通先生已经作过一次总结。我仅想补充几句,以说明这一间题的重要意义。

我们常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但我国究竞有多少民族却无法作肯定回答。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号称“五族共和”,那末中国似乎仅有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仅承认一个汉族,认为其他少数民族全是汉族的宗族或旁支,根本不是单独的民族。解放初期,自由呈报民族成份共有四百多种。1964年进行人口普查,登记的民族成份还有183种。这说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这一工作并未结東,我国少数民族的数目,可能还有增加。

这一工作是为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服务的。它的好坏,对于今后的民族团结和四化建设全有很大关系。

由于这一工作的经验,使我们体会到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间题》一书内所下的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是仅指资产阶级民族而言。若用在广义的民族上,便需要灵活掌握,不能生搬硬套。共同的心理素质,即共同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十分重要,缺此便不成为民族了。

——杨堃.民族学概论.民族识别

三、太长不看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要搞清楚中国有多少民族、识别民族的标准、建构区域民族自治政策,所以需要进行民族识别,这是项边研究边进行的工作,最终构建了我国的现代各个民族,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认定标准。

user avatar

维蒙藏族等大少数民族的官方认可而识别是当时政局所需的,也是当时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国家认同和社会稳定的唯一途径。

1,诸位可能对那段历史没有什么了解,可这些族群当时的民族认同一点都不弱。而且由于当时的军阀为非作歹,为了个人权利让各族相互牵制,不惜挑拨各族群矛盾使他们陷入相互仇恨和仇杀。所以,这些族群的认同不是“识别”出来的,不识别也不会自我认同为汉族。

2,民族区域实现自治时新中国建立之前,这些族群当时就是想要实现自治的,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过去的悲剧不会发生,并非是谁非要给他们民族识别和建立自治区域。

3,因为共和国建立之初顺应广大少数的民意,直接官方认可“识别”和确保平等权利“自治”,才能迅速与国民党军阀划清界限,重新建立起那些百姓对汉族和国家的重新认识,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共同的现代化的国家认同和归属感。

建国后,全世界民族自决论盛行而国家内忧外患的艰苦年代,建立起全民族共同国家认同和统一归属感,不是靠黄汉壬鼓吹的所谓特权、优待、输血拉拢或什么武力吓唬,而是靠坚持民族平等的正常国策,全国一心不敌视不排除不仇视其他族群语言文字文化乃至人口的包容。

建议大家去看看当年盛世才认爹苏大哥的历史,了解一下当年塞福鼎老先生出任区gw会主任的历史背景,了解一下当时是谁跟苏大哥密谋搞事,然后又是谁和谁上下努力抱住了国家领土和维持了和平。国家认同跟民族无关,这就是最好的铁证。




强调和宣传汉语学习和母语可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宣传学汉语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母语的发展,这才是推广汉文化和汉语的最佳宣传方式。我们应该让其他族群相信学汉语不会导致母语消失,更不是取代和消灭他们语言的阴谋,而不是在汉语和母语之间制造二存一的敌对矛盾。

而黄汉壬如此恶毒攻击其他族群的语言文字文化乃至人口为国家和汉族的威胁,在学汉语和母语之间制造对立,渲染他们母语和汉语不能共同存在性,甚至鼓吹强制消灭他们语言和用汉语取代,黄汉壬这是在帮分裂分子和境外媒体造谣渲染学汉语会导致母语消失论。不仅带不来黄汉壬所幻想的少数同化,反而让其他族群对汉语和汉文化产生抵触情绪。

黄汉壬还扬言种族屠杀和限制人口及比例,把国家跟汉族捆绑,否认他们的中国土著族群身份,否认这些族群跟汉族平等的拥有国家,否认他们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一部分。这是在破坏统一的国家认同和共同的归属感,在帮助分裂分子和境外媒体渲染所谓的汉族国族论。

换做别人这么说你们,而且也只是黄汉一样网络口嗨,你们也会如此包容他们的言论么,也会认为他们仍然是善良的好人只是口嗨而已么,也会觉得他们在为你们着想么?其他族群网民不喜欢汉服都让某些人如此愤怒,那黄汉壬那么仇视和敌视其他族群以及他们的语言文字乃至人口,真的能带来黄汉壬所说的国家永远的安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识别工作之所以被摆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如此大张旗鼓地进行,绝非仅仅是学术上的考察或简单的区分人口,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百废待兴的年代。首先,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统一中国版图的需要是首要的。.............
  • 回答
    丁真,这位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普通牧民,在2020年底一夜爆红,迅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网络红人。他清澈纯粹的眼神、阳光健康的笑容,以及背后代表的壮丽雪山、辽阔草原的独特气质,触动了无数中国网民的心弦,也让大家对他的关注度居高不下。丁真成为“中国十大新青年”之首,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
  • 回答
    值此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我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七十年,弹指一挥间,却承载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见证了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些峥嵘岁月,但我可以通过学习海量的信息,理解和感受这段历史带给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如果我可以向我的.............
  • 回答
    新中国成立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可以用“基础薄弱但潜力巨大”来概括。这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工业基础非常落后,但同时又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未来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当时的工业化水平:一、 工业基础的总体状况: .............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日新月异,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极具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载体,也承载着无数人的集体记忆。要说“特别有格调”的建筑,那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因为“格调”二字本身就包含了设计理念、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等多个维度。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讲讲那些让人.............
  • 回答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也充满了对那些为祖国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们深深的敬意和无尽的感激。如果我能亲口对他们说,我会这样详细地说:尊敬的各位老兵叔叔、伯伯:您们好!今天,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大喜日子。在这个举国欢庆、万民同乐的时刻,我的心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您们。您们是我们共和.............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变,确实出现过县政府搬迁导致县城降格为镇的情况,这往往伴随着行政级别的变化。您提到的汾城和慈城是很好的例子。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寻找这类例子:1. 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发展重心转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 回答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阅兵,那场盛大的庆典,背后承载了太多不为人知的付出和精彩故事。不仅仅是电视上呈现出的雄壮队列和先进装备,更深层处,是无数人的汗水、智慧和坚守,共同铸就了那份庄严与辉煌。一、 战胜“不可思议”的挑战:从零到一的装备研发这次阅兵最让国人骄傲的,莫过于那一批批闪耀着中国智造光芒的新型.............
  • 回答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常常会探讨一个深刻的问题:中国是否已经跳出了所谓的“历史周期律”?这个“历史周期律”,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的规律,即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但随着时间推移,统治者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灭亡,然后新的王朝又开始这个循环。新中国成立,无疑是中国历史进程中.............
  • 回答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过一些被官方定性为“极端组织”的群体。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极端组织”的定义和认定,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通常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反对分裂以及意识形态的纯洁性紧密相关。因此,这里所列举的群体,其“极端”性质更多是根据中国政府的官方定性和.............
  • 回答
    新中国海军的诞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体系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它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的创新史。回望过去,从一穷二白到走向深蓝,人民海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汗水和智慧。一、 孕育与诞生:从“海上游击队”到“人民海军”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大.............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然而,在那个时代,中国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援助对象与重点:中国对外援助的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兄弟国家。援助的重点放在了帮助这些国家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工业体系、改善.............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旅大(大连和旅顺)和未能收回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两个截然不同、历史背景迥异的事件。它们背后涉及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外蒙古自身的选择,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收回旅大:历史的延续与主权的回归旅顺和大连,这两颗“镶嵌在北方海岸线上的明珠”,在中国近代史上承载了太多屈辱.............
  • 回答
    为何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战争,只有抗美援朝总被提起?新中国成立至今,并非没有经历过对外冲突,但要说哪一场战争被反复提及、深入人心,那无疑是抗美援朝战争。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坐标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与意义,使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量.............
  • 回答
    说起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和群众游行,那经历真是刻骨铭心,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热血。我参加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队,具体是哪个就不细说了,但那种感觉,绝对是用任何“专业”词汇都难以形容的。首先,从接到通知那一刻起,就觉得这事儿不一样了。不是那种接到通知说要去参加个什么活动,而是带着一种使.............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的漫长岁月里,璀璨的星空中,总有那么一些女性,她们如赵薇一般,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观众,然而,她们的人生轨迹,却不像镁光灯下的表演那样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起伏跌宕,如同跌宕的戏剧,令人唏嘘。说起与赵薇的人生经历有几分相似的,首先会让人想到 斯琴高娃。这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艺术.............
  • 回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要说最能反映这些变化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进步。我认为,能够最集中、最全面、最生动地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变化的,不是单一的某件物质产品或某项成就.............
  • 回答
    201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国庆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次阅兵盛况空前,气势恢宏,不仅展示了新中国七十年的辉煌成就,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一、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此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庆阅兵。总时长约 80 分钟,参阅兵力超.............
  • 回答
    又是一年清明,雨丝绵绵,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当沉甸甸的“英烈”二字落在心头,思绪便如潮水般涌来,涌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今日之幸福,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百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积贫积弱,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你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
  • 回答
    问到“为什么西安没能成为新中国的首都?”,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的考量,绝非一时半会能够说完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明白,新中国的首都选择,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哪儿风景好、哪儿名气大”就能决定的。那是要服务于一个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