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中国成立时期国内工业化水平到底是什么样的?

回答
新中国成立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可以用“基础薄弱但潜力巨大”来概括。这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工业基础非常落后,但同时又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未来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当时的工业化水平:

一、 工业基础的总体状况:

基础薄弱,底子差:
工业体系残缺不全: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少数大城市,且以轻工业和加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关键性工业部门,如汽车、飞机、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电力设备、化肥、钢铁等,几乎是空白或者产量微乎其微。
技术落后: 大部分机器设备都是旧的、陈旧的,很多是从国外进口的,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维修和制造能力不足。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工业分布高度集中在东北地区(解放前受日本侵略者建设的重工业基础)和沿海少数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广大内陆地区几乎没有工业。
生产能力低下: 工厂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具体工业部门的状况:
钢铁工业: 是当时工业化的瓶颈。虽然有几家像鞍山钢铁公司这样规模较大的企业,但整体产量非常低,很多关键性的钢铁产品需要进口。技术也相对落后。
煤炭工业: 是相对较好的部门,但开采技术和设备也比较陈旧,产量虽然是工业的支柱之一,但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
电力工业: 发电能力严重不足,许多地区缺乏电力供应,这对发展其他工业造成了严重限制。许多发电厂设备老旧,效率低下。
机械制造业: 几乎是空白,特别是重型机械和精密机械。能够生产的设备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纺织工业: 是中国传统优势的轻工业部门,但设备陈旧,产量也难以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
化学工业: 基础非常薄弱,化肥、化纤、染料等产品产量极低,大部分依赖进口。
国防工业: 基本是零。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连一颗螺丝钉都造不出来,更不用说飞机、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了。

二、 工业人口与劳动力素质:

产业工人数量少: 新中国成立时,拥有技术和经验的熟练产业工人数量非常少,远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劳动力素质不高: 大部分工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技术培训体系刚刚起步。
技术人才缺乏: 缺乏工程师、技术专家和科研人员,很多技术难题只能依靠外国专家的指导。

三、 工业管理的体制和思想:

建国初期国家对工业的管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迅速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初期,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高度依赖苏联。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援助、设备和专家,帮助中国建立了一批基础工业项目,例如“156项”重点工程。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 国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试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四、 对比当时的世界工业化水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工业化水平可以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甚至可以称为“工业沙漠”。

西方国家: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部分国家甚至开始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初期,拥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先进的技术、规模化的生产和高度熟练的劳动力。
亚洲其他国家: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工业化进程已经进行了数十年,部分产业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五、 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努力和成就(尽管基础薄弱):

尽管基础薄弱,但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艰苦奋斗和国家的大力投入,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恢复国民经济: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实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迅速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建立新的工业体系的开端: 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建设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为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培养工业人才: 加大对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了大量技工学校和工科院校。
国防工业的初步建立: 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

总结:

新中国成立时期,中国的工业化水平非常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然而,这时期也开启了中国走向工业化的伟大征程。国家采取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为中国日后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展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奋斗精神。这时期工业化的特点是:起点低,目标高,依赖外援,艰苦奋斗,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首先,不能生产火柴是错误的。民国能拿的出手的就只剩轻工业了,造几盒火柴倒真不在话下。

要讨论建国时的工业化水平,那么重工业是绕不开的。

49年之前,无论有多少发明,有多少个“第一”,有多少成就。假如没有基础工业的支撑,没有发达的重工业,那么这些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昙花一现而已。

毛泽东建国初所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这是不是事实呢?没人能反驳吧?49年之前,中国的汽车工业、军事工业都处于最低发展水平,那是真的一辆汽车一辆飞机都造不了,没有这个厂也没有这些技术。更不用比十年前日本人的海军就已经横行太平洋,甚至连印度都比不过。

1937-1949年,中国坦克产量——0辆。
1949年中国飞机产量——0架。
1937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工企业,累计生产步枪837273枝,不足日本一年产量。
1937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工企业,累计生产轻重机枪11.1217万挺,不足日本一年产量。
1937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工企业,累计生产各型火炮1.54万门(主要为迫击炮),不足日本一年产量。

建国初期之所以争论重工业和轻工业,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重工业基本上等于没有。

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中国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49年,农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0%,工业产值仅占3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
工业产值中,轻工业产值占73.6%、重工业占26.4%。
作为对比,1890年,美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80%,重工业的产值已与轻工业相当。

先不说其他数据,一个国家的工业结构里,假如重工业这么差,还敢说工业发达?

更不用说建国初期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90%,这样的水平谈工业化就太奢侈了。

重工业是基础工业,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

2、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注意到战争对工业的致命影响。

@伦敦上空的鹰

列举了很翔实的史实。然而那些成就,大部分是洋务运动和民国黄金十年的的成果。这些工业基础,从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后,还剩下多少呢?

到1938年武汉被日军占领后,国统区钢产量仅为战前的3%,电力14%,水泥5%,化学1%,棉纱1%,面粉2%。

题主说大连的技术拿来直接用就好,是没有考虑到战争的摧残。抗战结束后多少东北的工业设施被苏联抢走了,值钱的有用的哪里还会留给你?这方面

@刘鹏程Sai.L

先生说的很详细了。

略去相当多详细资料,仅看结论:
  ……说明:仅从上表计算得出的数值,东北钢铁业的生产能力下降了17.62%。但由于钢铁工业中电气方面的损失已记入电力方面的损失内,故而与上文东北经济损失调查总表中所列生产能力下降了60-100%有出入。鲍莱调查,东北钢铁业的损失为13126万美元,两者相差7279.2万美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东北燃料工业损失最严重的为人造石油工业,生产能力丧失大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鲍莱调查的东北液体燃料工业的损失为1138万美元,尚不及联络处调查的满洲人造石油会社一个单位的损失数额。据联络处称,他们“每至一厂,均作详细调查”,所以损失数字当以联络处的调查为准。
据鲍莱代表团考察过的煤矿而言,煤炭工业的产量从年产2500万吨减少到250万吨,生产能力下降了90%,并且只有25%的产量用于国内急需。由苏军搬运和破坏给煤炭工业所造成的损失估计为5000万美元。据联络处的调查,则据其不完全的统计,东北煤矿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了82.34%,较鲍莱的统计为低。
…………
资料来源: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七编,战后中国,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

解放战争对于工业的摧残也是十分沉重的。蒋介石走的时候曾说:如今我把这堆烂摊子也留给共产党,看他们怎么办。

3、谈到工业化水平,煤炭、钢铁、电力、石油、化肥等工业产品的产量同样是绕不开的。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基础。缺乏雄厚的基础,纠结于什么能造,什么技术是有的,意义不大。

原来

@妄想家

先生的答案已经把数据列举得很详细了,很值得参考。

下面是1949年中国一些工业产品和原料的产量,大家看一下就知道差距了。尤其可以注意一下与当时印度的对比,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工业究竟落后到了什么程度。

  • 1949年发电量 美国3451亿度——苏联783亿度——日本415亿度——印度49亿度——中国43.1亿度
  • 1949年粗钢产量 美国7074万吨——苏联2329万吨——日本311万吨——印度137万吨——中国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
  • 1949年生铁产量 美国4982万吨——苏联1639万吨——日本160万吨——印度164万吨——中国24.6万吨
  • 1949年煤炭产量 美国43597万吨——苏联23550万吨——日本3974万吨——印度3220万吨——中国3243万
  • 1949年焦炭产量 美国5773万吨——苏联2430万吨——日本258万吨——印度191万——中国54万吨
  • 1949年原油产量 美国24892万吨——苏联3344万吨——日本19万吨——印度25万吨——中国12.1万吨
  • 1949年天然气产量 美国1535亿立方米——苏联52.4亿立方米——日本0.6亿立方米——印度无——中国0.07亿立方米
  • 1949年化肥产量 美国426万吨——苏联124万吨——日本62万吨——印度2万吨——中国0.6万吨
  • 1949年硫酸产量 美国1037万吨——苏联220万吨——日本161万吨——印度10万吨——中国4万吨
  • 1949年烧碱产量 美国202万吨——日本14.6万吨——印度0.6万吨——中国1.5万吨
  • 1949年纯碱产量 美国355万吨——日本12万吨——印度1.8万吨——中国8.8万吨
  • 1949年精炼铜产量 美国104.9万吨——日本7.4万吨——印度0.6万吨——中国0.2万吨
  • 1949年铝产量 美国71.1万吨——日本2.3万吨——印度0.4万吨——中国仅10吨
  • 1949年黄金产量 日本4.1吨——印度5.1吨——中国4.07吨
  • 1949年汽车产量 美国625.4万辆——英国62.9万辆——苏联27.6万辆——日本2.9万辆——中国0辆
  • 1950年木材产量 美国28266万立方米——苏联26600万立方米——日本5136万立方米——中国664万立方米
  • 1949年水泥产量 美国3594万吨——苏联815万吨——日本328万吨——印度214万吨——中国66万吨
  • 1949年纸板产量 美国939万吨——英国163万吨——苏联100万吨——日本51万吨——印度9万吨——中国11万吨

以上数据来自网络,经过与

@妄想家

提供的《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卷》和《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1750-1993年》原著进行一一比对,数据基本靠谱。

另外,看那些数据的时候,我对新中国3年的经济恢复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49年的中国满目疮痍,真正是百废待兴。然而仅仅三年后,中国一边在朝鲜与17国联军拼死较量,一边在战争状态下让经济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很多工业品产量远超历史最高水平。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中共的功绩是抹不掉的。

user avatar

1965年,中国高层曾经有过一段对话,称:农村集体经济不能垮,一旦垮掉,中国的工业产品就没有销路了,整个工业基础就将在国内外双重打击下被摧毁。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 ,中国的早期工业化事实上就是建立在全国统购统销基础上,也很好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工业在全球的水平和地位。

这事儿吧,很难评价,只能中立地看待。

因为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工业化也很拉垮,除了1912-1927年民间自发的15年工业化投资取得了一些成就外,100多年来中国对工业化的四次探索中,前三次都是失败的。

第一次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清末,这一阶段主要是受封建官僚的阻碍,都是官方投资办厂,海吃海喝为主,做点面子工程出来糊弄上下而已,民间资本没什么发挥余地。直至1900年开始,民间资本才逐渐活跃。所以,第二次工业化的探索应该是从1900年至1927年。

第二阶段官方力量大为削弱,本来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但始终伴随着无休无止的内战和外国侵略。但这一阶段还是很有一些成就,包括后来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大批工厂,都是这段时间建立起来的。

第三阶段就是国民党右派掌权后,从1927开始到1949年止,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寡头化政策,让全国工业迅速被以国有化的名义集中到了少数几十个权贵家族手中。效率极大的降低,民间投资几乎窒息。再加上十多年的抗战,大片领土被占等等因素,让中国的工业进一步被蚕食。

所以,到了1949年后的第三阶段,中国工业在前两次探索失败的基础上,几乎已经奄奄一息。虽然得到了苏联的帮助,但苏联的工业本身也落后,除了国防工业有点成就外,30年的工业建设,几乎都只是为了养活一大帮工贵而已。

第四阶段从1978年开始,一鼓作气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不否认前面三次工业化探索为中国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人才。但最重要的还是肯放下身板从低端的袜子衬衫做起,靠给别人代工赚点辛苦钱,拿回来投资基建,升级装备,慢慢才有了今天的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的成就。

所以,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工业化探索来看,工业化成功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放宽资本,二是市场足够大,并不全是什么政策和主义能够主导的。

比如90年前,实行彻底的自由主义的美国,不也因为市场跟不上产能的增长而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中国成立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可以用“基础薄弱但潜力巨大”来概括。这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工业基础非常落后,但同时又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未来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当时的工业化水平:一、 工业基础的总体状况: .............
  • 回答
    在《新警察故事》的结局,成龙饰演的陈国荣在绝境中,直接将子弹塞入枪管的画面,确实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子弹真的可以直接这样击发吗?首先,我们得明白子弹和枪的组成。一颗完整的子弹通常由弹头、弹壳、发射药和底火组成。其中,底火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位于弹壳的底部,里面填充有易燃的起爆药。当.............
  • 回答
    值此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我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七十年,弹指一挥间,却承载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见证了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些峥嵘岁月,但我可以通过学习海量的信息,理解和感受这段历史带给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如果我可以向我的.............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日新月异,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极具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载体,也承载着无数人的集体记忆。要说“特别有格调”的建筑,那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因为“格调”二字本身就包含了设计理念、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等多个维度。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讲讲那些让人.............
  • 回答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也充满了对那些为祖国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们深深的敬意和无尽的感激。如果我能亲口对他们说,我会这样详细地说:尊敬的各位老兵叔叔、伯伯:您们好!今天,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大喜日子。在这个举国欢庆、万民同乐的时刻,我的心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您们。您们是我们共和.............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变,确实出现过县政府搬迁导致县城降格为镇的情况,这往往伴随着行政级别的变化。您提到的汾城和慈城是很好的例子。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寻找这类例子:1. 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发展重心转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 回答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阅兵,那场盛大的庆典,背后承载了太多不为人知的付出和精彩故事。不仅仅是电视上呈现出的雄壮队列和先进装备,更深层处,是无数人的汗水、智慧和坚守,共同铸就了那份庄严与辉煌。一、 战胜“不可思议”的挑战:从零到一的装备研发这次阅兵最让国人骄傲的,莫过于那一批批闪耀着中国智造光芒的新型.............
  • 回答
    .......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识别工作之所以被摆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如此大张旗鼓地进行,绝非仅仅是学术上的考察或简单的区分人口,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百废待兴的年代。首先,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统一中国版图的需要是首要的。.............
  • 回答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过一些被官方定性为“极端组织”的群体。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极端组织”的定义和认定,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通常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反对分裂以及意识形态的纯洁性紧密相关。因此,这里所列举的群体,其“极端”性质更多是根据中国政府的官方定性和.............
  • 回答
    新中国海军的诞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体系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它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的创新史。回望过去,从一穷二白到走向深蓝,人民海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汗水和智慧。一、 孕育与诞生:从“海上游击队”到“人民海军”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大.............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然而,在那个时代,中国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援助对象与重点:中国对外援助的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兄弟国家。援助的重点放在了帮助这些国家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工业体系、改善.............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旅大(大连和旅顺)和未能收回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两个截然不同、历史背景迥异的事件。它们背后涉及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外蒙古自身的选择,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收回旅大:历史的延续与主权的回归旅顺和大连,这两颗“镶嵌在北方海岸线上的明珠”,在中国近代史上承载了太多屈辱.............
  • 回答
    为何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战争,只有抗美援朝总被提起?新中国成立至今,并非没有经历过对外冲突,但要说哪一场战争被反复提及、深入人心,那无疑是抗美援朝战争。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坐标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与意义,使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量.............
  • 回答
    说起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和群众游行,那经历真是刻骨铭心,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热血。我参加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队,具体是哪个就不细说了,但那种感觉,绝对是用任何“专业”词汇都难以形容的。首先,从接到通知那一刻起,就觉得这事儿不一样了。不是那种接到通知说要去参加个什么活动,而是带着一种使.............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的漫长岁月里,璀璨的星空中,总有那么一些女性,她们如赵薇一般,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观众,然而,她们的人生轨迹,却不像镁光灯下的表演那样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起伏跌宕,如同跌宕的戏剧,令人唏嘘。说起与赵薇的人生经历有几分相似的,首先会让人想到 斯琴高娃。这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艺术.............
  • 回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要说最能反映这些变化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进步。我认为,能够最集中、最全面、最生动地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变化的,不是单一的某件物质产品或某项成就.............
  • 回答
    201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国庆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次阅兵盛况空前,气势恢宏,不仅展示了新中国七十年的辉煌成就,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一、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此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庆阅兵。总时长约 80 分钟,参阅兵力超.............
  • 回答
    又是一年清明,雨丝绵绵,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当沉甸甸的“英烈”二字落在心头,思绪便如潮水般涌来,涌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今日之幸福,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百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积贫积弱,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你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
  • 回答
    问到“为什么西安没能成为新中国的首都?”,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的考量,绝非一时半会能够说完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明白,新中国的首都选择,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哪儿风景好、哪儿名气大”就能决定的。那是要服务于一个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