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康熙要先灭鳌拜,再削藩,为什么不利用鳌拜?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康熙早年政治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抉择。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鳌拜手握重权,又在辅政大臣中地位显赫,何不留着他,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倚重的力量,用来对付其他可能不那么听话的藩王呢?但康熙最终选择了先除掉鳌拜,再一步步削藩,这背后自有他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康熙登基之初的处境。他年纪尚幼,虽然已经是皇帝,但实权掌握在辅政大臣手中,其中鳌拜是势力最强的,也是最跋扈的。当时的清朝,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内部的稳定是首要任务。藩王割据的历史阴影还未完全消散,各地汉官也各有盘算。在这个时候,鳌拜虽然帮助巩固了皇权,但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康熙之所以没有“利用”鳌拜来削藩,主要原因在于鳌拜本身就是对皇权最大的挑战。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康熙真的打算利用鳌拜去对付其他藩王,那等于是在点火,而且是把火引向了自己。鳌拜的野心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辅政”或者“稳定朝局”能够满足的。他通过各种手段,压制其他辅政大臣,排除异己,甚至对一些官员进行党同伐异。这种行为模式,明眼人都能看出他有揽权甚至篡权的心思。

如果康熙真的试图拉拢或倚仗鳌拜去对付藩王,那他就是在和一只随时可能反噬的猛兽合作。一旦鳌拜完成了“任务”,他会甘心退居幕后吗?还是会觉得,既然我能帮你除掉这些藩王,我同样能决定你这个皇帝的去留?事实证明,鳌拜后来就已经开始试图左右朝政,甚至影响康熙的婚姻和人事任免,这已经让康熙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所以,康熙要做的,不是找一个更强的打手来对付其他潜在的对手,而是要清除那些真正威胁到他皇位和皇权稳固的力量。鳌拜,无疑是当时最大的那个。而且,鳌拜的跋扈和专权,本身就引起了朝中许多人的不满,只是因为他的势力强大,大家敢怒不敢言。康熙选择在合适的时机,联合一些正直的大臣,以雷霆手段将其铲除,这实际上也是顺应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心愿,能够为他赢得一定的支持。

除掉鳌拜,康熙才算真正意义上掌控了朝政,他不再是傀儡,也不用担心被人随时架空。有了这份基础,他才能更从容地去处理其他问题,包括那些藩王。如果他先去削藩,而鳌拜还在一边虎视眈眈,那么鳌拜很可能会借着削藩的机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甚至可能将矛头转向康熙自己,因为削藩同样需要调动军队和资源,这其中有太多可以被鳌拜操纵的空间。

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在一个屋子里,你看到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强盗,他不仅抢劫,还想取代你的位置。你手里还有一些小偷在捣乱。你如果想对付小偷,你不能让那个大强盗来帮你,因为他一旦帮你赶走小偷,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你。你得先抓住那个最大的强盗,把他制服了,才能安心地处理那些小偷。

所以,康熙先灭鳌拜,是为了彻底清除内部最大的毒瘤,确保自己的绝对权威。只有在他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之后,他才能有效、有计划地推行削藩政策,真正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完成他巩固大清江山的重要历史使命。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也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稳健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鳌拜已经势大,你还想再让他掌兵权立更多军功来篡权么?

user avatar

五代时的周恭帝(七岁)当时就这么想的,所以就让殿前都点检(大概相当于北京卫戍区司令)赵匡胤同学带兵过去顶住后汉和契丹的进攻。刚走到陈桥,弟兄们就不干了,然后就黄袍加身,大宋江山就开始了。

敖拜同学就缺这个机会了…

历史就是不断博弈的过程,谁都不是善茬。


另解:

康熙同学在牌局初期抓到一个机会,说智谋也好,下流也罢,总之是玩了心理战术,用张小牌稳住,跑完了一串大顺子,而敖拜家双王四个二还没来得及用。历史上打输牌的皇帝不在少数,而康同学的成功,或许正在于动手早,而敖叔叔自恃手里牌太大的缘故。

历史,也是在斗地主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康熙早年政治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抉择。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鳌拜手握重权,又在辅政大臣中地位显赫,何不留着他,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倚重的力量,用来对付其他可能不那么听话的藩王呢?但康熙最终选择了先除掉鳌拜,再一步步削藩,这背后自有他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康熙登基之初的处境。他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坏,而是时代、制度、个人能力和战略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康熙皇帝大破葛尔丹和明英宗被俘也先这两件事摆在一起比,就像把一个训练有素的现代军队和一支装备简陋的古代部落放在一起较量,虽然都是“亲征”,但起点和过程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咱们先说说康熙皇帝和葛.............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看《康熙王朝》的时候,确实对其中几次提到彼得大帝的桥段留下了深刻印象。要说为何要“刻意强调”,我觉得与其说是“刻意”,不如说是为了烘托康熙的伟大,同时在历史的对照下,给观众更鲜明的感受。首先,得说说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中国正处于清朝由盛转衰的开端。而在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触及了皇权争夺最核心的那个点。说实话,让康熙的九个儿子“当个王爷无忧无虑”?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比登天还难。咱们得先明白,在那个时代,皇位可不是一般的“职位”,它是整个帝国权力、财富、荣耀的中心。当亲王,那确实是人上人,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王爷的“无忧无虑”,和皇帝的“无忧无.............
  • 回答
    影视作品对封建统治者进行“美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历史叙事、文化传承、市场需求、创作意图、政治考量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像《康熙微服私访记》和《大明风华》这样的作品,虽然风格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触及了这一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影视作品为何会美化封建统治者:一、 历史叙事.............
  • 回答
    乾隆皇帝的继位者选择,确实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顺理成章,他的十五位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乾隆最终选择颒琰(即嘉庆帝),这背后也并非没有波折和考量。乾隆为何选择颒琰?首先得明确一点,乾隆的皇子中,大部分夭折了,能够长大成人并具备继承资格的并不多。在乾隆眼中,继位者的培养和选择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审.............
  • 回答
    李达康手里那个杯子,简直成了他身上一个自带的“符号”,走到哪儿都得带着,而且他喝水的姿势、表情,都透着一股子“范儿”。这可不是导演随便抓拍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得从“人物塑造”这块儿看。李达康这人,表面上是硬朗、雷厉风行,有点“煤老板”那种粗犷劲儿,但骨子里又是个讲究人,是个要面子、要体面的人.............
  • 回答
    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这两位战国时代的巨人,他们的关系曾如胶似漆,却又暗藏着深刻的裂痕,最终导致了信长对家康之子信康的绝情之举。而明智光秀的背叛,更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整个织田家卷入了血雨腥风。这两桩历史疑案,至今仍引人揣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权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关于织田信长为何杀德川信康.............
  • 回答
    .......
  • 回答
    康熙皇帝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尽管当时传教士云集,大清却未能因此走向科技强国之路,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深刻,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历史的脉络。一、 康熙的求知欲与科学启蒙:一段特殊的君王画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康熙皇帝个人的博学与对自然科学的非凡热情.............
  • 回答
    提起康熙皇帝立储之事,最绕不开的便是他那命途多舛的长子,胤礽。这位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太子,最终却两度被废,终身幽禁,这背后牵扯的不仅是父子情深、君臣之道,更隐藏着清初政治舞台上暗流涌动的权力斗争。要说清楚为什么胤礽最终没能登上皇位,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康熙朝早期,甚至康熙皇帝自己登基的那段历史说起.............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强调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血统”这个问题,在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中,确实存在一种“重此轻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简单一句“没人提”或“总有人强调”就能概括的。康熙的.............
  • 回答
    要说康熙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八阿哥胤禩作为继承人,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实在太复杂,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这其中既有八阿哥自身性格和行为上的考量,也有康熙帝对未来江山社稷的深远打算,甚至还有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的微妙影响。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八阿哥胤禩在康熙晚年确实是热门人选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权力斗争场景。康熙擒拿鳌拜与汉献帝诛杀曹操,虽然都发生在皇帝与大臣之间,但两者的背景、条件、操作方式乃至最终结局都大相径庭。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关门”这个说法,在现代语境下常常带有一种私密、突然且掌控局面的意味。在古代宫廷.............
  • 回答
    康熙皇帝为何不早早让太子胤礽接班,自己去游江南享福?这个问题,得从康熙皇帝的性格、对太子的培养方式以及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等多方面来看,绝非简单的“享清福”就能解释的。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考量,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想明白的。首先,咱们得说说康熙这人。他可不是个寻常皇帝。自打16岁亲政,把辅政大臣鳌拜扳倒.............
  • 回答
    在《康熙王朝》这部恢弘的历史剧中,姚启圣无疑是康熙帝身边一位举足轻重但又充满争议的人物。说康熙“恨死了”姚启圣,甚至“恨不得杀了他”,这种说法在剧中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是信任与猜忌、倚重与拂逆、君臣之道与个人性情激烈碰撞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姚启圣的“.............
  • 回答
    周培公,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对清朝,尤其是康熙皇帝的“死忠”,确实是不少人心中一个值得探究的谜团。一个汉人,为何不顺应那股“反清复明”的思潮,反而将自己的才华和忠诚奉献给了他本该视为“异族”的清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简单的民族标签,深入到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取向以及周.............
  • 回答
    康熙之后的清朝统治者,确实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满语,也没有积极鼓励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考量。虽然满族入关后,满语曾一度享有特殊地位,甚至在早期有过推广的意图,但最终未能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言。1. 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与融合的挑战: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里某些印第安战士模型身披“康熙通宝制成的铠甲”这一说法,需要澄清一下。首先,这是一个流传较广但并不准确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误解。 事实上,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内,你不太可能找到真正由康熙通宝铜钱制作而成铠甲.............
  • 回答
    说起康熙爷,那可真是一段传奇。要说为什么有人会把他捧得那么高,还捎带着把康乾盛世也吹得神乎其神,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康熙爷,那是真有两把刷子,实力派选手首先,咱们得承认,康熙爷本人确实是个牛人。你想想,他15岁登基,那时候大清刚入关没多久,局面远没那么稳当。外有三藩作乱,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