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乾隆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十五子顒琰?乾隆的皇子们有没有过类似于康熙皇子的纷争?

回答
乾隆皇帝的继位者选择,确实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顺理成章,他的十五位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乾隆最终选择颒琰(即嘉庆帝),这背后也并非没有波折和考量。

乾隆为何选择颒琰?

首先得明确一点,乾隆的皇子中,大部分夭折了,能够长大成人并具备继承资格的并不多。在乾隆眼中,继位者的培养和选择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审慎的过程。

颒琰的母亲是魏佳氏(令贵妃)。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劣势,因为魏佳氏出身较低,但乾隆对令妃的宠爱是毋庸置疑的。令妃不仅聪明能干,而且为乾隆生下了六个儿子,这是乾隆所有妃嫔中最多的。更重要的是,令妃在乾隆后期,掌握了后宫的实权,对皇子们的教育和乾隆的心意有着直接的影响力。颒琰作为令妃的嫡次子,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细心教导和乾隆的格外关注。

颒琰的早期教育和表现。乾隆对皇子的教育非常严苛,要求他们熟读儒家经典,通晓满汉文,还要有良好的品行和治国才能。史书记载,颒琰自幼聪明,恭谨孝顺,学习刻苦,尤其是在经义和史学方面表现突出。乾隆经常亲自考校皇子们的学业,颒琰的回答常常能令乾隆满意。在乾隆看来,颒琰具备了成为一个合格君主的素质。

其他皇子的失意。乾隆的长子永璜,因为在一次祭祀中表现得不够哀伤,被乾隆认为“无情”,直接被剥夺了继承权,后来也早早去世了。次子永�,也因病早逝。三子永�,因病夭折。四子永�,也早夭。五子永�,也是病逝。六子永�,夭折。七子永�,虽然也长大成人,但性格方面似乎不被乾隆看重,也未被列入继承人选。八子永�,同样早夭。九子永�,病逝。十子永�,早夭。十一子永�,病逝。十二子永�,虽然才华横溢,颇得乾隆喜爱,精通算学、天文等,被乾隆寄予厚望,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热门人选。然而,永�因触怒乾隆,加上其生母淑嘉皇贵妃早逝,家族势力相对单薄,最终被排除在外。十三子永�,也早夭。十四子永�,在乾隆五十一年才出生,此时乾隆已经年迈,显然不具备成为继承人的条件。

纵观乾隆的儿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并进入继承序列的,实在是寥寥无几。而颒琰,作为皇十四子,在诸位哥哥们纷纷早夭或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他就像是“剩者为王”。加上前文提到的他本身的优秀表现和母亲的影响力,最终的继位也显得顺理成章。

乾隆的“秘密立储”制度。为了避免康熙时期“九子夺嫡”那样的惨烈局面,乾隆继承了雍正时期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他将写有继位者名字的谕旨封存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皇子们过早争权,也给了皇帝在后期有调整的余地。乾隆并非一开始就认定颒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颒琰的品行和学识,以及其他皇子的状况,使得他逐渐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乾隆的皇子们有没有过类似于康熙皇子的纷争?

答案是,没有。 乾隆的皇子们之间,并没有出现像康熙朝那样激烈的、公开化的继承权斗争。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康熙朝的特殊情况:康熙帝即位时年幼,即位后又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包括鳌拜专权、三藩之乱。他在位的近六十一年里,生育了数量庞大的皇子,而且很多皇子都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野心,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争夺皇位的局面。八爷党、太子党等政治派别也随之形成,斗争之激烈,从史书的记载中可见一斑。

2. 乾隆朝的“秘密立储”制度:如前所述,这个制度从根本上抑制了皇子们公开争夺的可能性。皇子们不知道谁是“指定”的继承人,也就难以形成明确的党派和公开的对抗。一旦皇帝宣布了继承人,其他人即便有不满,也只能压抑在心里。

3. 皇子们的数量和夭折率:乾隆的皇子数量虽然有十五位,但真正能够成年、有能力参与继承的却不多。前面已经提到,大部分皇子都因为各种原因早早夭折。即使是活下来的几位,也并非都具备争夺皇位的潜力和意愿。例如十二阿哥永�虽然有才华,但他后来的失宠也说明他可能并非最受乾隆认可的“帝王之才”,或者说他自身也有一些让乾隆不满意的缺点。

4. 乾隆的控制力:乾隆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加上太上皇时期更是六十三年),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皇子们有着绝对的控制力。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观察、考察和评价皇子们,一旦发现有任何苗头可能引发继承权斗争的行为,他会迅速加以制止。比如他对永�的敲打,可能就是为了防止他过于张扬而引起其他皇子或大臣的注意。

5. 皇子的性格和培养方向:相对于康熙的某些皇子,乾隆的儿子们在性格上可能更显内敛,或者说乾隆的培养方式让他们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学业和皇帝交代的任务上,而不是主动去谋划储位。乾隆对他们更像是老师,而非放任他们自由竞争。

总而言之,乾隆选择颒琰作为继承人,是基于颒琰自身的品行学识、早期表现,以及与其他几位有潜力的皇子的比较结果。而乾隆皇子们没有出现康熙朝那样的“九子夺嫡”式的纷争,这得益于秘密立储制度的推行、皇子们夭折率的较高,以及乾隆本人强大的控制力和明智的培养策略。相比于康熙帝晚年,晚年乾隆在继承人问题上显得更加从容和掌控自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接乾隆的班,第一点不要求你多聪明多贤明,首先得身体好活得久。

乾隆活了88岁,他有17个儿子,其中13个都没活过他,比他先死,最后只剩下4个。

乾隆还是个非常贪恋皇位,权利欲望非常强的人,当太上皇的三年也是牢牢把持权利,已经继位的嘉庆完全就是个摆设。他也丝毫没有提前下岗的想法。

提前物色的几个表现好的都没活过他,死了又得重新选。皇子们自己私下抢的再欢也没用,他爹不退位一切都白搭。除非学李世民劝他爹提前下岗。

熬到最后只有四个候选的,结果这四个儿子中:

八阿哥永璇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太好,还被乾隆公开训斥过。

十一阿哥永瑆风评更差,劣迹斑斑,被乾隆训过很多次屡教不改。

最小的十七阿哥永璘作为小儿子最受宠爱,但是整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

最后就剩一个十五阿哥永琰风评还可以了,你让乾隆怎么选,他也很无奈啊。

所以说嘉庆这位置来的没啥压力,真没人跟他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乾隆皇帝的继位者选择,确实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顺理成章,他的十五位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乾隆最终选择颒琰(即嘉庆帝),这背后也并非没有波折和考量。乾隆为何选择颒琰?首先得明确一点,乾隆的皇子中,大部分夭折了,能够长大成人并具备继承资格的并不多。在乾隆眼中,继位者的培养和选择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审.............
  • 回答
    雍正皇帝对曾静的处理和乾隆皇帝对曾静的处理,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两位皇帝不同的政治考量和统治策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曾静的事件本身,以及雍正和乾隆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他们的性格。一、 曾静事件的背景和经过曾静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位读书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在河南授徒讲学。他因为对清朝统治持.............
  • 回答
    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得扒拉扒拉《倚天屠龙记》里的这些陈年旧事。你说阳顶天只把乾坤大挪移传给杨逍,范遥这光明使者也没得学,确实挺让人嘀咕的。按理说,范遥也是光明使者,地位和杨逍不相上下,怎么就没份儿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不能光看表面。一、乾坤大挪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首先得明白,乾坤大挪.............
  • 回答
    乾隆皇帝决定退位,成为太上皇,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掺杂了多重考量,既有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有政治上的策略,更有对皇权延续和家族传承的思考。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也是最直观的原因:纪念祖父康熙。乾隆皇帝的祖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
  • 回答
    乾隆皇帝之所以最终下令禁毁并销毁《大义觉迷录》,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大义觉迷录》的内容触犯了清朝统治合法性的根本原则,挑战了满汉政治秩序,并且对乾隆皇帝个人统治的威严造成了直接损害。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大义觉迷录》的.............
  • 回答
    在《倚天屠龙记》中,总教(特指波斯总教)之所以没有直接向明教索要《乾坤大挪移》心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背后涉及到多层原因,包括历史渊源、政治格局、教派内部的制衡以及对心法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乾坤大挪移》的特殊性与并非光明正大的“赠予”: 非赠予,.............
  • 回答
    乾隆皇帝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他的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这背后牵扯着清朝皇权更迭的复杂历史脉络,以及乾隆帝个人政治考量和情感因素的交织。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胤禩的遭遇。胤禩,康熙皇帝的第八子,是皇子争夺储位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为人豁达,有才干.............
  • 回答
    乾隆皇帝当年拒绝出兵援助巴达克山,这事儿背后啊,门道儿可多了,不像我们现在想当然的那么简单。你想啊,乾隆那个时候,大清朝是国力鼎盛,四海升平,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十全老人”,世界之主,怎么可能对远在天边的巴达克山置之不理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巴达克山,在今天阿富汗的东北部,那地方在清朝的版图里,属于.............
  • 回答
    乾隆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君主,常被后人津津乐道于他那似乎“顺风顺水”的一生。提起乾隆的命,确实让人心生几分羡慕,甚至有人觉得他是集“好运”于一身的帝王。那么,乾隆究竟是如何做到让自己的“命”看起来如此之好的?在他之前或之后,是否还有比他“命更好”的皇帝呢?咱们不妨就从头道来,掰扯.............
  • 回答
    严嵩和和珅,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官场史上如同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以其显赫的权力和骇人的贪腐程度,牢牢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更有意思的是,在他们贪腐的恶名传得满城风雨,甚至到了皇帝都心知肚明的地步,却依然能身居高位,深受器重,直到生命的尽头,才被秋后算账。这究竟是为何?是嘉靖帝和乾隆帝的糊涂,还是这背后有.............
  • 回答
    乾隆皇帝不处理和珅这个巨贪,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乾隆的性格、政治策略、以及当时清朝的统治特点。简单地说,乾隆不处理和珅,是因为和珅对乾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且乾隆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住局面,不至于被和珅的贪腐所彻底颠覆。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和珅对乾隆的个人价值: 极高的个人宠信与情.............
  • 回答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确是对明朝的忠臣烈士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尤其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下令将一千多名明朝的殉职官员和忠义之士,按照“烈士”的身份,配享或入祀各地祠庙。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体现了乾隆皇帝的一种政治策略和文化倾向。然而,你提出的问题很关键:为什么袁崇焕不在这一千多.............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乾隆在令妃生前没有将她封为皇后,这事儿得从头掰扯开来。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宠爱不宠爱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大清朝的后宫规矩、乾隆的个人心思、以及当时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清朝后宫的等级森严,尤其是皇后这个位置,那可是后宫之主,代表着皇帝的正妻,地位尊崇。不是说皇帝喜.............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乾隆王朝》确实和它的前两部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相比,热度上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讨论度也相对冷清。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是历史正剧的标杆,口碑和收视双丰收。前者气势恢宏,展现了康熙大帝少年英才、雄才大略,将一.............
  • 回答
    乾隆皇帝,这位在位长达六十年的君主,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时代,大清疆域最广,国力也一度达到顶峰,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开疆拓土”的辉煌成就。然而,与此同时,在许多历史评价和民间舆论中,对他的批评声音也着实不少,甚至可以说“骂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复杂性和评价.............
  • 回答
    近年来,关于乾隆皇帝“败家子”的说法确实在网络和社会舆论中日益增多,并且讨论得相当热烈。这种观点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乾隆朝一系列政策、开销以及历史后果的重新审视和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乾隆朝巨大的财政支出: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乾隆皇.............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深入。很多人觉得嘉庆时期已经显露出明显的衰败迹象,为什么却把转折点定在乾隆中后期呢?这其实涉及到历史分析的“视角”和“层层递进”的判断标准。简单地说,乾隆中后期是“盛世的基石开始松动”,而嘉庆时期则更多是“松动基石造成的后果开始显现”。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乾隆中后期才是关键.............
  • 回答
    要说明朝的正德皇帝和清朝的乾隆皇帝,都对南巡情有独钟,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要说他们的历史评价,那可是天壤之别,这背后啊,得从他们俩各自的“南巡”动机、方式,以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说起。正德皇帝的“南巡”:一场说走就走的江湖行咱们先说正德,这位年轻皇帝,总的来说,是个不安分的。他不像传统皇帝那样,整.............
  • 回答
    要说乾隆皇帝的皇后那拉氏,她的失宠绝对是清宫里一件挺有嚼头的事儿,比那些宫斗剧里的剧情都来得跌宕起伏。不像有的皇后是病故,有的皇后是自愿退位(当然,那种几乎不存在),那拉皇后是被乾隆皇帝亲手“废”了,这在中国古代皇权制度下,可是个极少有的事儿。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那拉皇后,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乌拉那.............
  • 回答
    当有人听到“华盛顿和乾隆死于同一年”这类信息时,感到诧异是很自然的,这背后涉及了多种心理和认知上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这是关于历史时空距离的直觉错觉。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历史信息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给不同文明或地域的历史人物划定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轴”。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