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乾隆要禁《大义觉迷录》?

回答
乾隆皇帝之所以最终下令禁毁并销毁《大义觉迷录》,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大义觉迷录》的内容触犯了清朝统治合法性的根本原则,挑战了满汉政治秩序,并且对乾隆皇帝个人统治的威严造成了直接损害。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大义觉迷录》的起源与目的:

背景: 《大义觉迷录》是文字狱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产物,最著名的就是由浙江秀才曾静和川陕总督岳钟琪之间的书信往来所引发的。
曾静的观点: 曾静是一名深受明朝遗民思想影响的士人,他认为清朝是“胡虏”入主中原,而非“中国”正统,满族统治者是“异族”,对汉人进行压迫。他通过书信向岳钟琪表达了自己的这些“反清”思想,并试图说服岳钟琪一起起兵反清。
岳钟琪的反应: 岳钟琪虽然身居高位,但出身于汉军八旗,对曾静的观点既感到惊愕又认为可以利用。他假意与曾静“辩论”,并将这些书信和曾静的言论上奏朝廷。
乾隆的介入与“辩论”: 乾隆皇帝将此事视为一次绝佳的“澄清”机会。他认为,通过一场公开的“辩论”,可以向天下人证明清朝统治的合法性,驳斥“反清复明”的谬论,从而巩固满族统治。于是,他亲自出马,与被捕的曾静进行了一场“辩论”,并将其记录整理成《大义觉迷录》。

2. 《大义觉迷录》的内容为何触犯了乾隆的底线:

《大义觉迷录》的结构和内容,虽然表面上是为了“辨明大义”,但其内在的逻辑和一些具体论述,却对清朝统治的合法性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对“中国正统”的质疑: 曾静的核心论点是,满族是“胡虏”,是“异族”,并非中国文化的正统继承者。他强调汉民族才是“中国”的民族,满族统治中原是“僭越”。虽然乾隆在书中试图反驳这一点,但“胡虏”的标签一旦被提出,就带有天然的负面色彩,即使是辩论,也等于承认了“异族”的争论点存在。
对满汉“君臣”关系的定性: 曾静质疑满族统治者是否真正能够被视为汉人臣民的“君”。他认为满族统治者与汉人之间存在根本性的民族隔阂,这种隔阂使得他们的统治天然不正当。乾隆则试图通过强调“君权神授”、“天下归仁”、“恩威并施”等来论证满族统治者的合法性,但“民族压迫”的指控一旦出现,就难以完全洗刷。
对满族统治政策的批评: 尽管乾隆试图淡化这些,但曾静在书信中也可能提及了满族统治的一些具体政策,例如对汉人文化的压制、对汉人仕途的限制等。即使是乾隆自己辩护的内容,也可能无意中暴露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强调“汉人”身份认同: 曾静的言论触及了汉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在明朝灭亡后,部分汉族士人心中的“汉贼明遗”情结依然存在。曾静的观点,正是对这种情结的一种表达,而乾隆最忌惮的就是这种潜在的民族离心力。
乾隆的“自我辩护”本身带来的风险: 乾隆皇帝亲自出马与曾静“辩论”,虽然是为了证明清朝的“正统”,但这种“辩论”本身就意味着对曾静“质疑”的承认。辩论的内容,无论乾隆如何辩驳,都将曾静提出的“反清”观点置于一个被讨论的层面。一旦《大义觉迷录》被广泛传播,人们可能会从中看到更多曾静的“论据”,而乾隆的辩解则可能显得苍白无力。

3. 乾隆皇帝的个人考量与统治策略:

除了《大义觉迷录》的内容本身,乾隆皇帝的个人因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巩固统治合法性: 乾隆皇帝自诩“十全老人”,极度重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历史评价。他希望通过“以笔代兵”,在思想上彻底击垮任何对清朝统治的质疑,从而塑造一个稳固的、被普遍接受的统治形象。
树立“圣君”形象: 乾隆皇帝喜欢展示自己的博学多才和辩才无碍。他亲自“辩驳”曾静,也是他展示“圣明”和“睿智”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收服民心,赢得知识分子的拥护。
威慑潜在反对者: 乾隆通过这场“辩论”和随后的禁毁,向天下士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试图挑战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言论,都将受到严厉打击。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威慑,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杜绝任何可能出现的反抗苗头。
避免“引火烧身”: 尽管乾隆认为自己能够“辩赢”,但他也非常清楚,一旦《大义觉迷录》的内容被更广泛地传播,特别是其中触及民族矛盾的部分,可能会在民间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和讨论,从而对他的统治产生不利影响。他已经通过文字狱打击了不少反对者,但公开承认并辩论这些敏感问题,风险是巨大的。

4. 禁毁的原因详解:

基于以上分析,乾隆下令禁毁《大义觉迷录》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证明清朝统治的“正统性”失败: 尽管乾隆自认为成功地驳斥了曾静,但《大义觉迷录》的书写方式——“辩论”——本身就将“清朝非正统”的论点放在了讨论的中心。这种“辩论”反而为“反清”的思想提供了一个传播和被关注的平台。乾隆无法控制读者会如何解读,万一有人从中找到了更精妙的反驳论据,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引发民族矛盾的风险: 曾静提出的“满汉一家”的质疑,触及了敏感的民族问题。乾隆费尽心机试图通过“君臣父子”、“恩德广施”来解释满族统治的合理性,但“异族统治”的标签一旦深入人心,再多的辩解也难以完全消除其影响。更糟糕的是,一旦《大义觉迷录》在民间流传,可能会激发汉族人民的民族情绪,加剧满汉之间的隔阂,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暴露统治的脆弱性: 皇帝亲自下场“辩论”,固然显示了“圣明”,但也从侧面暴露了统治者内心深处的“不安”。一个真正稳固、被全民认同的政权,或许不需要如此“大张旗鼓”地进行理论辩护。这种辩护本身就暗示着其合法性并非天然,而是需要不断证明的。
乾隆的“唯我独尊”与控制欲: 乾隆皇帝具有极强的控制欲和“唯我独尊”的意识。他无法容忍任何对他的权威和清朝统治的质疑。既然他认为自己已经通过《大义觉迷录》“赢了”,那么为了维护自己的“胜利成果”和防止任何潜在的“翻盘”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禁绝该书的传播,不让任何人有接触、思考和质疑的空间。他希望的是一种被动的、单方面的认同,而不是一场开放的、充满辩论的思想交流。

总结来说,乾隆禁毁《大义觉迷录》并非因为内容“太有说服力”或“挑战性太强以至于他无法招架”,而是因为他认为该书的内容,尽管是他自己组织的“辩论”,但仍然触及了清朝统治合法性的敏感地带,可能引发不利于统治的民族矛盾和思想传播。为了维护他的统治权威、巩固清朝的“正统性”以及展现他作为“圣君”的形象,他选择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禁毁和销毁,以期彻底消除任何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质疑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雍正奏折批复:朕就是这样的汉子!这样真的好吗?你不是满族人吗?

user avatar

《大义觉迷录》是标准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不过乾隆禁毁《大义觉迷录》,就更是“并非隔壁阿清偷”了。。。。

user avatar

事件发展顺序大概是这样的:

1.

曾静发布文章:

  • 为什么说满清入主中原是亡国而不是换号?
  • 雍正是不是一个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奸佞的贼皇帝?
  • 震惊!社会出现贫富差距竟然何如此之大!!!
  • 宋亡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
  • 公众号“杀尽天下满清狗”被删了,我又换了个号,大家直接搜“ZJGG告诉你真实的历史”就可以了。
  • 军队内部已腐败透顶!军内贪腐大揭秘!
  • 地域?民族?No die no pin,科举真的是公平的制度吗?
  • 孔庙失火,满清的所作所为气火了夫子!
  • 江阴遗民笔记被发现:屠城之时天有异象!
  • 我(曾静)为什么说自己是复兴中华的一代奇才?
  • 山川崩竭,断了龙脉,清政府的罪恶天人共怒!
  • 感动!山西男子为母守孝三年,哭瞎了双眼。
  • 据说智商超过150的人能找到十个字以上。
  • 奢靡!广西一官员纳妾八十余个,个个都戴金手镯!
  • 匈奴、突厥、回鹘、蒙古、后金杀我同胞多少?
  • 为什么我说其他民族是低等民族?
  • 雍正帝位来路不正,曾篡改遗诏,将十四改成于四。
  • 畜生!!!雍正霸嫂为妃,一夜九次!!!
  • 传雍正喜好人妻,坦承自己的妻子干起来不爽,人伦何在???!!!

2.

曾静发布状态:

我的公众号又被封禁了,大家想看我的文章可以来我的知乎!

3.

曾静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

川陕总督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吗?听说他被朝廷怀疑不忠,是这样吗?

回复:

听说是的。

于是曾静写了一篇文章,列举了雍正十条罪状(即刚才说的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任佞),准备策反岳钟琪,安排张熙前去。曾静的弟子张熙提了一个问题:

从郴州到西安怎么走?骑马需要多长时间?

曾静的弟子张熙又提了一个问题:

在陕西投帖拜访要注意哪些事项?第一次这么做,怎样才能装作很熟练的样子,希望大家能多多指教!

4.

曾静的弟子张熙向川陕总督岳钟琪投递了老师写的文章,文章大概是这样的:《细数雍正十大罪状,令人发指,希望岳总督能和我一起造反》。结果岳钟琪假装很认真地倾听了张熙的叙述,但暗地里给朝廷写了个报告,把他俩给告了。

派人将他们抓了起来,押送京城。

5.

审讯。

不知道用没用辣椒水老虎凳,但很快,曾静就表示他已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雍正皇帝那么好,他却不知足,还要狂妄地与朝廷作对。于是改口颂扬皇帝,说雍正绝不是万年不遇的昏君,而是天下臣民的榜样,为此,他写了个《归仁录》。

雍正将此前的传言逐一反驳,加上曾静、张熙两位同学的口供,于是就有了这本《大义觉迷录》。雍正决定不杀他二人,让他俩四处讲课,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据这本《大义觉迷录》,全国巡演。

你看看:


6.

根据维基百科的观点:《大义觉迷录》呈现出了完全的,不加掩饰的档案和秘闻,除了皇帝的自我辩解外,剩下的就都是皇宫丑事,帝王传位皇子之间的尔虞我诈,以及文武大臣之间的相互倾轧。

7.

雍正去世。

乾隆即位。

乾隆充分意识到了6,觉得他爹话太多了,而且十分的中二,你跟一群傻逼哔哔个什么?乾隆还以为,《大义觉迷录》全书唯一的作用就是漏蛋,而他,又是个喜欢打造皇帝高大全(简称十全)形象的题词者。

所以不顾父亲嘱托,刚一即位,就把曾静和张熙抓起来杀了,同时封禁《大义觉迷录》,凡有私藏者,一律杀头(有些流传到了日本)。事情就是这样,有些原本是官方大力宣扬的书籍、视频,到后来你再搜就变成了这样:


完。

user avatar

因为雍正就是这样的实诚人啊,他的跟外国传教士拍砖的记录也很有意思


第四十二号信件:(雍正)皇帝召见外国传教士的讲话


尊敬的盖雅尔神父:



1727年7月21日,苏霖、马盖朗(P·Magaillens)、费隐、戴进贤、雷孝思、巴多明、宋君荣、沃尔方和雷纳尔迪等神父以及郎世宁修土前往圆明园,感谢皇帝赐予葡萄牙公使的荣誉。皇帝知其来意后,遂降旨于上午八点召见了他们。



巴多明神父对皇帝说:他及其他几个欧洲人一直把公使先生送上了船;公使先生对陛下所赐予的荣誉深感荣幸,而且所有欧洲人列此都甚为感动,为此特向皇上表示谢意。巴多明神父说这番话时;在场的欧洲人都频频点头,对巴多明神父的恭维话,皇帝只简单地客气了几旬,随后就作了一番很长的讲话,其要点如下:



巴多明①,倘若尔将事实真相告诉了麦德乐②,倘若尔对伊正确地解释了朕所讲的道理和意图,伊是绝不会对朕说出那样的话的。伊请朕下令归还所有的教堂,并允许传播尔等的教义,就象父皇康熙在世时那样。请尔等听朕之言:尔等要转告在这里和广州的所有欧洲人,并且要尽快转告他们。倘有别的使臣再来,尔等应事先告知他们,要他们注意,不要象麦德乐那样讲话。当麦德乐清楚了朕之理由后,他也会赞同朕的这些道理的③。即使罗马教皇和各国国王亲临吾朝,麦德乐提出的那些要求也会遭到朕拒绝的。因为这些要求没有道理。假如有道理,尔等一经提出,朕即会赞同。请不要让尔等的国王也卷到这件事中来吧!朕允许尔等留住京城和广州,允许尔等从这里到广州,又从广州往欧洲通信,这已足够了。不是有好多人控告尔等吗!不过朕了解尔等是好人。倘若是一位比朕修养差的君主,早就将尔等驱逐出境了。麦德乐向朕提出要发执照,好让朕知道尔等皆是好人,朕不想那样做。朕会惩罚恶人,会认识谁是好人的。但是,朕不需要传教士,倘若朕派和尚到尔等欧洲各国去,尔等的国王也是不会允许的嘛。



汉明帝任用印度僧人④,唐太宗任用西藏喇嘛⑤,这两位君主因此受到了中国人的憎恶。先皇让尔等在各省建立教堂,亦有损圣誉。对此,朕作为一个满洲人,曾竭力反对。朕岂能容许这些有损于先皇声誉的教堂存在?朕岂能帮助尔等引入那种谴责中国教义之教义?岂能象他人一样让此种教义得以推广?喇嘛教最接近尔等的教,而儒教则与尔等之教相距甚远。尔等错了。尔等人众不过二十,却要攻击其它一切教义。须知尔等所具有的好的东西,中国人的身上也都具有,然尔等也有和中国各种教义一样的荒唐可笑之处。尔等称天为天主,其实这是一回事。在回民居住的最小村庄里,都有一个敬天的“爸爸”(即阿訇——译音),他们也说他们的教义是最好的。和我们一样,尔等有十诫,这是好的,可是尔等却有一个成为人的神(指耶稣——译者),还有什么永恒的苦和永恒的乐,这是神话,是再荒唐不过的了。



佛像是用来记念佛以便敬拂的。人们既不是拜人佛,也不是拜木头偶像。佛就是天,或者用尔等的话说,佛就是天主。难道尔等的天主像不也是尔等自己画的吗?如同尔教一样,佛也有化身,也有转世,这是荒唐的。难道我们满洲人在我们的祭祀中所竖立的杆子不如尔等的十字架荒唐吗?(原文如此——译者)在儒生、喇嘛、和尚当中都很少有人理解他们那一套教义,就象尔等当中很少有人理解尔等的教义一样。大多数欧洲人大谈什么天堂、地狱呀等等,其实他们也不明白他们所讲的究竟是什么。有谁见过这些?又有谁看不出来这一套只不过是为了欺骗小民的?以后尔等可常来朕前,朕要开导开导尔等。



以上就是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我并没有按照皇帝讲话的顺序来写此信,但内容都在其中了。



···························································



注释:


①Parenin神父的汉名(以下注文均由原作者宋君荣所加)。



②麦德乐,公使先生。这次召见后不久,我们便派一名信差到他那儿,通知他召见的情况。公使先生已经向我们全体人员做了答复。



③显然麦德乐先生没有那样做。



④见柏应理神父。



⑤这一点很重要,然而我一次也未在别处见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注(宋君荣神父注)


1、Maître在中文里是天(coeli)主(dominus)【拉丁文主宰、统治之意——译者】。而中文的“天”既可说是“coeli”也可说是“coelum”。所以很多人以为,天主两字意为:“coelum dominus”或“coelum dominus。”这样一来,这种解释就不好理解了,因为在朝廷上,就连皇帝用鞑靼语说天主时,也是“apcaiegen”(coelil dominus)。鞑靼语中“apcai”意思是天(coelum),“egen”是主(dominus)。当人们要用“apca”的第二格时,就加上个“i’,即“apcai”、“coeil”等等。我所讲的这些是一个例证,至少为证明当今圣上和他的父亲、祖父以及所有的鞑靼人都懂得天主是“coeli dominus”的意思,而不是“coelum dominans”的意思。



2、公使先生曾对两个鞑靼王爷说过:几个欧洲人在福建省惹起了一些事端,因此就要把其他各省的欧洲人都驱逐出境,这样做是不公正的。在这点上,公使先生指出,应该采取措施,以确认哪些人我们可以对其身分负责。



3、苏霖和巴多明神父有时想开口说话,但皇帝不允许他们讲。他一再重复那几件事,讲话速度快得惊人,但讲话的方式很清楚。



4、目前,只能散发一些书籍来教育教徒和愿意接受教育的异教徒。皇帝在他的讲话中曾提到了这些书,这些书是由若望亲王和方济各亲王(指苏努三子苏尔金和十一子库尔陈,见第四十三号信件——译者)赠给五御弟(即恒温亲王胤祺——译者)的,由此可知,陛下也看过这些书。



5、我们将在更有利的时机向皇帝呈献一部关于天主教的论著。①



1727年7月21日,苏霖、马盖朗(P·Magaillens)、戴进贤、费隐、雷孝思、巴多明、宋君荣、雷纳尔迪、沃尔方等神父和郎世宁修土前往圆明园,感谢陛下赐予葡萄牙公使的荣誉。而皇帝也正想和他们叙谈,于是就此向他们做了一番校长的、极不寻常的讲话。讲话涉及到下述几个方而:⑴麦德乐先生曾要求他归还教堂并允许在各省传布教义。⑵这些要求是违背道理的。而巴多明神父事先把事情的原委向麦德乐讲明了的话,麦德乐是绝不会提出这一要求的。⑶应经常提醒在广州的欧洲人,让各国使臣从此不再提出此类要求;即便是各国国王以及教皇本人提出这些要求,他甚至也会拒绝;如果麦德乐的要求有道理,他早就同意了。 ⑷他不愿意因为引进欧洲教义而自讨中国人的憎恶,就象从前那些皇帝引入印度和西藏的教派那样。 ⑸天和天主是一回事。欧洲人散布无措之谈,他们大谈什么十字架,什么化身,什么地狱和天堂,然而,他们当中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信奉的教究竟是什么。



皇帝再三重复,说他不愿意听别人在他面前提及送返欧洲人回到各省的事情。他讲话很快,结果巴多明和苏霖两神父刚要辩白就被阻止了。显然,在那种场合展开争论是很危险的。



这就是麦德乐先生由于不完全听从我们的劝告,贸然行动而给我们造成的麻烦。此后麦德乐非常后悔,因为现在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如何跟皇帝打交道了②。



在第一次汇报中,我已经全部介绍了这次召见的情况,因此这里只介绍几个要点。



1727年7月21日



···························································



注释:


①一次类似的召见于后来的1733年3月18日举行,皇帝要驱逐传教士。见冯秉正神父的信,LE l781年,ⅩⅩⅫ,84——89页——原编者注。



②见巴多明神父致戏班也王子副家庭教师尼厄尔神父的一封长而有趣的信。信中记述了麦德乐北京之行的详细情况,登载在LE1781年ⅩⅪ,——LEPIII,548——557页。见《阿弗雷参考书》——原编者注。

user avatar

可以参考 王汎森的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豆瓣)

第七章《从曾静案看十八世纪前期的社会心态》

简而言之 乾隆的想法 八个字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user avatar

就像是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样,本以为我自己把话都说完你们就没得说了吧。然后大家就说得更起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乾隆皇帝之所以最终下令禁毁并销毁《大义觉迷录》,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大义觉迷录》的内容触犯了清朝统治合法性的根本原则,挑战了满汉政治秩序,并且对乾隆皇帝个人统治的威严造成了直接损害。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大义觉迷录》的.............
  • 回答
    乾隆皇帝的继位者选择,确实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顺理成章,他的十五位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乾隆最终选择颒琰(即嘉庆帝),这背后也并非没有波折和考量。乾隆为何选择颒琰?首先得明确一点,乾隆的皇子中,大部分夭折了,能够长大成人并具备继承资格的并不多。在乾隆眼中,继位者的培养和选择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审.............
  • 回答
    乾隆皇帝决定退位,成为太上皇,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掺杂了多重考量,既有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有政治上的策略,更有对皇权延续和家族传承的思考。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也是最直观的原因:纪念祖父康熙。乾隆皇帝的祖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
  • 回答
    在《倚天屠龙记》中,总教(特指波斯总教)之所以没有直接向明教索要《乾坤大挪移》心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背后涉及到多层原因,包括历史渊源、政治格局、教派内部的制衡以及对心法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乾坤大挪移》的特殊性与并非光明正大的“赠予”: 非赠予,.............
  • 回答
    乾隆皇帝不处理和珅这个巨贪,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乾隆的性格、政治策略、以及当时清朝的统治特点。简单地说,乾隆不处理和珅,是因为和珅对乾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且乾隆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住局面,不至于被和珅的贪腐所彻底颠覆。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和珅对乾隆的个人价值: 极高的个人宠信与情.............
  • 回答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确是对明朝的忠臣烈士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尤其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下令将一千多名明朝的殉职官员和忠义之士,按照“烈士”的身份,配享或入祀各地祠庙。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体现了乾隆皇帝的一种政治策略和文化倾向。然而,你提出的问题很关键:为什么袁崇焕不在这一千多.............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乾隆在令妃生前没有将她封为皇后,这事儿得从头掰扯开来。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宠爱不宠爱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大清朝的后宫规矩、乾隆的个人心思、以及当时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清朝后宫的等级森严,尤其是皇后这个位置,那可是后宫之主,代表着皇帝的正妻,地位尊崇。不是说皇帝喜.............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乾隆王朝》确实和它的前两部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相比,热度上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讨论度也相对冷清。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是历史正剧的标杆,口碑和收视双丰收。前者气势恢宏,展现了康熙大帝少年英才、雄才大略,将一.............
  • 回答
    乾隆皇帝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他的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这背后牵扯着清朝皇权更迭的复杂历史脉络,以及乾隆帝个人政治考量和情感因素的交织。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胤禩的遭遇。胤禩,康熙皇帝的第八子,是皇子争夺储位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为人豁达,有才干.............
  • 回答
    乾隆皇帝当年拒绝出兵援助巴达克山,这事儿背后啊,门道儿可多了,不像我们现在想当然的那么简单。你想啊,乾隆那个时候,大清朝是国力鼎盛,四海升平,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十全老人”,世界之主,怎么可能对远在天边的巴达克山置之不理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巴达克山,在今天阿富汗的东北部,那地方在清朝的版图里,属于.............
  • 回答
    乾隆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君主,常被后人津津乐道于他那似乎“顺风顺水”的一生。提起乾隆的命,确实让人心生几分羡慕,甚至有人觉得他是集“好运”于一身的帝王。那么,乾隆究竟是如何做到让自己的“命”看起来如此之好的?在他之前或之后,是否还有比他“命更好”的皇帝呢?咱们不妨就从头道来,掰扯.............
  • 回答
    雍正皇帝对曾静的处理和乾隆皇帝对曾静的处理,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两位皇帝不同的政治考量和统治策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曾静的事件本身,以及雍正和乾隆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他们的性格。一、 曾静事件的背景和经过曾静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位读书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在河南授徒讲学。他因为对清朝统治持.............
  • 回答
    严嵩和和珅,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官场史上如同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以其显赫的权力和骇人的贪腐程度,牢牢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更有意思的是,在他们贪腐的恶名传得满城风雨,甚至到了皇帝都心知肚明的地步,却依然能身居高位,深受器重,直到生命的尽头,才被秋后算账。这究竟是为何?是嘉靖帝和乾隆帝的糊涂,还是这背后有.............
  • 回答
    近年来,关于乾隆皇帝“败家子”的说法确实在网络和社会舆论中日益增多,并且讨论得相当热烈。这种观点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乾隆朝一系列政策、开销以及历史后果的重新审视和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乾隆朝巨大的财政支出: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乾隆皇.............
  • 回答
    要说明朝的正德皇帝和清朝的乾隆皇帝,都对南巡情有独钟,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要说他们的历史评价,那可是天壤之别,这背后啊,得从他们俩各自的“南巡”动机、方式,以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说起。正德皇帝的“南巡”:一场说走就走的江湖行咱们先说正德,这位年轻皇帝,总的来说,是个不安分的。他不像传统皇帝那样,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深入。很多人觉得嘉庆时期已经显露出明显的衰败迹象,为什么却把转折点定在乾隆中后期呢?这其实涉及到历史分析的“视角”和“层层递进”的判断标准。简单地说,乾隆中后期是“盛世的基石开始松动”,而嘉庆时期则更多是“松动基石造成的后果开始显现”。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乾隆中后期才是关键.............
  • 回答
    当有人听到“华盛顿和乾隆死于同一年”这类信息时,感到诧异是很自然的,这背后涉及了多种心理和认知上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这是关于历史时空距离的直觉错觉。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历史信息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给不同文明或地域的历史人物划定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轴”。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
  • 回答
    要说乾隆皇帝的皇后那拉氏,她的失宠绝对是清宫里一件挺有嚼头的事儿,比那些宫斗剧里的剧情都来得跌宕起伏。不像有的皇后是病故,有的皇后是自愿退位(当然,那种几乎不存在),那拉皇后是被乾隆皇帝亲手“废”了,这在中国古代皇权制度下,可是个极少有的事儿。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那拉皇后,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乌拉那.............
  • 回答
    乾隆皇帝,这位在位长达六十年的君主,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时代,大清疆域最广,国力也一度达到顶峰,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开疆拓土”的辉煌成就。然而,与此同时,在许多历史评价和民间舆论中,对他的批评声音也着实不少,甚至可以说“骂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复杂性和评价.............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为什么那么多小吃的传奇故事都绕着慈禧太后或者乾隆爷转悠?这背后啊,其实藏着好几重原因,既有历史的真实性,也有咱们老百姓的智慧和一点点“文学创作”的成分。咱们先不急着说哪个故事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先来聊聊为啥这些名人能成为小吃故事的“代言人”。一、名人效应:自带流量的“金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