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蒙古人和满人都征服了中国,日本却没能征服中国?

回答
蒙古与满人席卷中原,日本缘何止步于海疆?

千百年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无数风雨洗礼,也曾被来自塞北草原的铁骑踏破,又被东北的勇士逐鹿中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以及满人建立的清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与这两支民族不同,尽管历史上日本也曾对中国产生过觊觎之心,甚至发动过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却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征服这片土地。

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深处,细致地剖析蒙古、满人与日本各自的崛起、战略以及当时中国自身的情况。

一、蒙古与满人的优势:天时、地利与人和

蒙古人和满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征服中国,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军事上的优势:草原狼的迅猛与满洲八旗的精锐

蒙古人:草原骑兵的巅峰

成吉思汗横空出世,将原本分散的蒙古部落整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骑兵部队——蒙古铁骑。这些骑兵不仅训练有素,而且极其适应严酷的草原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强大的冲击力、精准的骑射技术闻名于世。他们的战术灵活多变,擅长迂回包抄、声东击西,让习惯于步兵作战的宋朝军队难以招架。更重要的是,蒙古人并非只依靠单纯的武力,他们善于吸纳和学习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技术和人才,例如他们借鉴了阿拉伯的火药技术,并在攻城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满洲人:精锐的八旗与汉化融合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这是满洲人军事力量的核心。八旗士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早期以弓箭和冷兵器为主,但在与明朝的长期交锋中,他们也逐渐吸收了火器技术,并结合骑兵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作战体系。与蒙古骑兵的草原优势不同,满洲人逐渐掌握了攻城战的技巧,并且他们拥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

更关键的是,满洲人在入关后,并没有像早期蒙古人那样直接剥削和压迫汉族,而是采取了“满汉一家”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尊重和利用了汉族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保留了科举制度,任用汉族官员,并积极学习汉族文化,这使得满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获得了更长的统治期和更强的适应性。

2. 战略上的远见与决心:从草原到中原的跨越

蒙古人的全球视野与战略布局

蒙古人的征服并非仅仅局限于中国,他们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这种宏大的战略视野和对世界格局的理解,是他们能够长驱直入、征服无数民族的关键。他们并非孤立地进攻中国,而是将其视为征服世界棋局中的重要一环。一旦攻下中国,他们就能获得巨大的资源和人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张他们的帝国。

满洲人的步步为营与耐心经营

相比于蒙古人闪电般的扩张,满洲人的征服过程更为漫长和有耐心。他们在明末利用明朝内忧外患的局势,先是巩固辽东,然后借着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机会,以“匡扶大明”的名义入关,最终掌握了全国政权。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抱着征服整个中国的绝对决心,而是审时度势,逐步蚕食,最终实现了目标。他们也善于利用政治手段,分化瓦解明朝的抵抗力量。

3. 中国自身的问题:内部分裂与经济衰败

无论外部力量多么强大,如果内部稳固,也很难被征服。然而,在蒙古人和满人崛起的时候,中国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宋朝的软肋:军备与政治腐败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在军事上却存在明显的短板。过于强调文治,导致武将地位不高,军备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冗兵问题严重,军费开支巨大,但战斗力却不高。北宋末年,政治腐败,朝廷内部党争激烈,也削弱了国家的抵抗能力。

明朝的积重难返:党争、宦官与农民起义

明朝在中后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党争不断,导致朝政效率低下;宦官专权,扰乱朝纲;边患严重,对外防御消耗巨大;土地兼并加剧,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时,明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这为满洲人的入关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二、日本为何错失良机?实力、战略与时机的偏差

日本未能征服中国的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实力上的悬殊:国家规模与资源储备

国家体量与人口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而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相对狭小,人口也远不及中国。这种巨大的体量差异意味着中国拥有更强的整体国力、更丰富的资源储备和更广泛的人力动员能力。即使日本在某个时期拥有一定的军事优势,也难以在长期消耗战中与中国匹敌。

经济与工业基础的差距

尤其是在近代,中国在经济和工业基础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其潜在的规模优势是日本无法比拟的。虽然明清时期,日本也曾经历过一段发展期,但其经济和工业的规模和效率,与中国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的工业革命,中国也在努力进行工业化建设,虽然过程曲折,但其庞大的工业潜力仍然是日本难以逾越的障碍。

2. 战略上的短视与目标不明确

丰臣秀吉两次东征朝鲜的失利

日本历史上最接近征服中国的一次,是16世纪末丰臣秀吉发动的两次征日战争。他的目标是征服朝鲜,进而染指中国。然而,这次远征暴露了日本的诸多问题:

后勤保障的困难: 跨海作战,日本的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难以支撑长期战争。
对当地抵抗的低估: 丰臣秀吉严重低估了朝鲜军民的抵抗意志,也低估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支援能力。
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 丰臣秀吉的野心勃勃,但其战略规划和执行力存在严重缺陷,未能形成有效的陆海协同作战。
内部的离心离德: 日本国内的诸多大名并非完全支持这场战争,存在着猜忌和离心离德的因素,这也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这两次东征,最终以日本的惨败告终,不仅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让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对外扩张的锐气和实力。

明治维新后的战略转向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并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然而,日本在侵略中国时,其战略目标和手段也与蒙古、满人有所不同。

殖民侵略的模式: 日本的侵略更多地带有殖民主义的色彩,试图通过占领土地、掠夺资源来发展自身。这与蒙古人建立统一帝国、满人融入中国社会的模式有所区别。
未能形成有效的长期统治计划: 尽管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一些地区,并试图建立傀儡政权,但其对如何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且长久的统治,并没有明确和可行的计划。
过度的军事主义与外交孤立: 日本的军国主义越发膨胀,在外交上逐渐陷入孤立,最终未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反而招致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强大对手的介入。

3. 时机上的不利:中国国力的逐步恢复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蒙古时期:宋朝的衰落

蒙古人征服宋朝时,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特别是南宋,虽然在地理上占据优势,但内部腐朽,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

满洲时期:明朝的崩溃

满洲人入关时,明朝正经历长期的内乱,其统治体系已经崩溃,无力抵抗。

日本侵华时期:中国国力的复苏与国际干预

到了近代,尽管中国经历了屈辱的历史,但其国家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并且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下,也开始进行艰难的复苏。同时,国际格局的变化也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产生了制约。

民族主义的兴起: 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日益增强,从义和团到辛慜运动,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国际社会的干预: 尽管列强在中国有各自的利益,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和反对。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日本的侵略行为面临着来自多个强大国家的联合反击。

总结来说,蒙古人和满人之所以能征服中国,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中国内部的虚弱时机,拥有了超越当时中国军事和组织能力的优势,并且在战略上有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规划。而日本之所以未能征服中国,则是因为其国家体量、经济实力、战略规划、以及所处的历史时机都存在着显著的劣势,尤其是在近代,其侵略行为不仅面临着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也受到国际格局变化和强大力量的制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并非每一次对外扩张都能如愿以偿,实力、战略、时机,缺一不可,而对于日本而言,这三者最终都没有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征服中国的野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的近现代史眼光不够开阔,把日本入侵视为孤立的历史事件,拿去和历史上的边疆民族进攻中原相提并论了。

16世纪之前的历史,是世界各大地区各自发展的历史,一个新兴集团在地区内部取得军事优势后,统一本地区很难遇到什么大障碍。抗日战争则发生于全球化时代,日本侵略的成败,决定性因素不仅仅是中日军队对比,还有其他帝国主义的实力和意愿。

具体来说,19世纪-20世纪,入侵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整个世界的帝国主义。19世纪中后期,那些先行一步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已经不满足于全球贸易的利润,必须直接掌握人口稠密的殖民地,控制地租优厚的稀缺资源。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市场,才能让资本完成利润循环,让产业升级到更高的层次。否则自己早晚就是别人称霸的踏脚石。

在这个压力下,英国打了一次鸦片战争还要打第二次,吞了印度还要来中国。德国要修3B铁路到巴格达,搞19世纪版的一带一路,沙俄吞了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惦记中亚和蒙古。一路瓜分下来,终于轮到距欧美最远,人口最多的中国内地。此时列强个个想占便宜,都看不惯别人独吞。相互牵制几轮,连大清的老官僚都懂得“以夷治夷”,可见列强之间矛盾极深。

工业时代的另一个特征是地球“变小了”。只要有利可图,万里之外的帝国主义也可能伸手,这一方面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阻止了弱势帝国主义独占身边的肥肉——地球另一边的帝国主义会给你找麻烦。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这个在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之间切换的强国。所谓“门户开放”,就是喝令老牌帝国主义不要跑马圈地,东方的新兴帝国主义也不要独享地理优势,殖民地应该是“公用”的。即任何国家独占中国的企图,都应该被其他列强集体殴打,吃的太快太多也要被掐脖子。

所以,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归还辽东;义和团事件后,俄国驻军留在北中国不想走,英国就策动日俄战争。等到30年代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美国当然会不断拖日本的后腿,苏联也拿出血本援助,保证自己的远东(此前沙俄从清朝拿到的领土)安全。等到日本军队开始进入长江流域(英国传统势力范围),英国和日本的矛盾也越来越紧张。最终,当日本的胃口明显不限于东北,甚至还惦记东南亚(英法荷占)之后,美国和欧洲列强拒绝为日本再提供战争物资,从而逼出了珍珠港事件。

日本全面侵华后,美苏物资从西面进来,苏联远东军队始终盯住关东军,美国太平洋舰队从东面强势推进,日本只能依仗中原的几十万军队对华作战。偏偏八路军还玩农村包围城市,让日本不能以战养战,日本对华战争完全是亏本,扩大占领区几乎没什么好处。所以抗战中期,日本除了剿八路之外,只有武汉周围的一个军积极出击,其他部队守住就好。一直到1944年末,日本才因为海上战事不利,想起打通大陆交通线,也就是国民党军队的豫湘桂大溃败。此时b29轰炸机已经在准备火烧东京了。

然而,日本战败,不等于帝国主义退出中国。美帝国主义固然看不惯日本独占中国市场,自己独占后的吃相也没有更好看:

老熊:台湾是如何达到 2.2 万美元的人均 GDP 水平和 1 万美元的人均年收入水平的?

你中华民国之亡,实亡于1946年《中美商约》——条约将导致巨量美国商品涌入你国。人家不光工业品应有尽有,连粮食都比你国的便宜的多,又自备巨量火车头十轮大卡车自由轮登陆艇,包邮至全国各地(太平洋战争剩了大量准备登日本的登陆艇,本来不适合作为货轮,但被发现可以满载洋货进三峡,结果陪都经济体系遭秒杀,川籍权贵纷纷暗通八路,上演《红岩》。)。你国根本没有什么可卖给美国的,信用卡刷爆,只能剁——国家没有手可剁,只能剁KMT。
所以等老蒋跑到台湾组建了你国小朝廷,美国人觉得巨不好意思,决定一切反过来。1950年美国允许老蒋任命了清朝+roc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籍的海关负责人,相当于无条件交回中国(台湾省的)海关权。于是老蒋要从美国买什么就买什么,说个不买的绝不强卖,连打折计划都自动取消。之前《中美商约》赋予美国人的在华居住、投资、兴业的权利,也都在事实上放弃,以至于九十年代在台湾都较少看到外国人。老蒋白拣了发展民族产业的良机。

即美国商品倾销之下,国统区的经济灾难比日本入侵还严重。绝对自由贸易加上完全不成比例的生产力对比,中国本土产业不仅丢掉了发展权,连眼下的生存权都没了。迫于美国工农业压力,中国能生存下来的产业只剩下钨砂/猪鬃和绝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前两种产业太小,第三种力量国府调动不起来。所以社会秩序迅速崩溃,貌似现代化的美援部队丧失了根基,成为一次性武装。等到内战三板斧砍过,土八路上台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土八路既然比国民党更有想法,看到中美商约的“威力”后,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向苏联一边倒——甭管原因何在,苏联是唯一不打算独占中国市场的工业国。

(阴差阳错,台湾也因此摆脱了中美商约的单向经济打击,被允许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台湾人民必须为自己的富足生活感激解放军的胜利)

抬高历史的视角,从鸦片战争到日俄战争/抗日战争,最后到中美商约,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入侵时代。这期间除了美国这种超级大国,其他国家想独占中国市场几乎不可能,肯定会被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拉后腿打屁股。日本的工业比欧美都差,唯一的优势是离中国比较近,所以只能借着反苏的名义抢占一角,占全国就得被其他帝国主义围殴。这就是日本和之前的帝国主义未能(独自)占领中国的主要原因。

而一旦美国达成了独占中国市场这个帝国主义目标,中国人民也就不得不都站起来反对帝国主义了。所谓物极必反,最高的帝国主义成就反而给帝国主义入侵时代划上了尾声。虽然中国人民的反抗很有力,导致这个尾声很短,短到容易被忽略,但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也是和日本入侵一样的帝国主义行为。

总之,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帝国主义全球侵略行动的一部分。如果把帝国主义当成一个整体,那么中国早就在经济上被帝国主义征服了。1900年的大清,1946年的国府,只是帝国主义代理人而已,日本是否独占,中国是否还有一个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对于这一点,100多年前的陈天华看的很明白:

道光十八年,英吉利领兵三千六百人侵犯沿海七省……那时中国和英国所订的条约,英国人在中国犯了罪,中国官员不能惩办他;就是中国人在租界,也不归中国管束,名为租界,其实是英国的地方了。又各国于外国进口的货物,抽税极重,极少值百抽二十,极多值百抽二百,抽多抽少,只由本国做主,外国不能阻他。独有英国在中国通商,值百抽五,订明在条约上面,如要加改,不由英国允许了不可。并且条约重还有利益各国均沾的话,所以源源而来的共有十六国,都照英国的办法。从此中国交涉的事,日难一日,一切利权都人洋人夺去。亡国灭种的祸根,早已埋伏在这个条约里了。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从前不过是暗中瓜分,于今却是实行瓜分。不过在满洲政府的上,建设各国的政府,在各省督抚的上,建设各国的督抚。到那时,我们要想一举一动,各国政府就要下一个令把满洲政府,满洲政府下一道电谕把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下一道公文把各府州县,立刻就代各国剿除得干干净净了。"尔等食毛践土,具有天良,当此时势艰难,轻举妄动,上贻君父之忧,殊堪痛恨"的话,又要说了。

作为对比,无论是明末还是宋末,当时的世界还是相对隔离的几大块,帕米尔高原以东这一块和其他地区的互动很弱。成吉思汗或皇太极的军事集团一旦崛起,并没有万里之外的其他强权前来干预,所以能用几十年时间独自占领中国——实际上唯一威胁清朝独占中国的力量,恰恰是一个区域外强权准噶尔军事集团。准噶尔从中亚东进,和八旗两败俱伤的可能性(乌兰布通到北京只有300公里),某种程度上可以比拟日本侵华被列强阻止的局面。

相关回答:

马前卒:为什么清朝可以撑到20世纪才灭亡?

马前卒:为什么在清朝占领山海关以后,推进速度那么快?

马前卒:为什么只有中国采用“反法西斯战争”这个说法?

user avatar

答,的确日本在侵华之前大量翻阅了满蒙对中国的进攻和绥靖的历史,并且使用了同样的手段,试图复制这一举动。但最失败之处包括:

1、没有预见中共在华北的异军突起和动员实力。导致了华北地区变成了中国战场的大泥潭,新四军分区建立后,把日军在中国的后方从一个大泥潭拖进了一对大泥潭。导致了日本在中国实际占领区,除了东北外,都无法消化。没能变成有效为他工作的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导致了日军大本营在继续全力于中国战场上跟中国撕逼还是南下争夺列强殖民地上起了分歧。

在这件事上,我得舔他共产党的腚眼子。没有土共,整个华东,华北都有可能像伪满洲国一样被日本整合进战争机器。

2、满蒙本身对中国的统治本身就是非常不成功的。如果你们认为的蒙古历史就是你们初中教科书里面的大元地图,那么你了解的历史跟手撕鬼子并无实际意义上的区别。蒙古从未完全统治过中国或者说汉地;他统治区域内实际上一直是各个打着宋朝残余势力不断的割据地。如果他不是因为被需要认爹的明朝奉为正统,否则可能只是一个类似南北朝之中,北魏这样的小政权。(请把元朝和大蒙古帝国区分开,这不是一回事)

蒙古对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流域的地区几乎是羁縻统治了十几年后就影响力退出汉人聚居区,就是黄河以北元大都也不止一次被红巾军攻破了。你们能记得靖康之耻只是因为你们是汉人,如果你们是蒙古人你们肯定还记得无论是红巾军还是蓝玉,都对着蒙古贵族女性干了比靖康之耻野蛮十多倍的事情。

满洲比蒙古的统治更持久。因为他的绥靖政策比蒙古强很多了,允许汉人大臣进入核心政治圈(但一开始不是这样,后来才因为政治的实际需要改变)。不过清朝的统治真的成功吗?南明正统朝廷在满洲入主北京五十年(半个世纪)后才土崩瓦解,之前的五十年跟南北朝无异。满人的大清还没等来列强的万国来草,就已经被白莲教起义打得急转直下。假设不是列强的干预和西学之风渐进,我认为清朝会倒在一个太平天国不久后的农民运动中。如果不是引进西方的关税体系和成为列强在华的代理人,也许他会缩短五十年的寿命(共产党说它是封建买办势力,这个腚眼子我也舔)。太平天国之后的大清,已经不是满人的大清,而是汉族大臣的大清。大辫子皇帝只不过是袁世凯手里的筹码,只要革命党开的价够有诚意,随时可以丢弃。


满清和蒙元是封建时代政权,日本是身子进了工业时代,脑子还停留在战国时代的畸形国家。这是日本人在国际政治里战略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